国际刑事法院

不斷的國際刑事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英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常缩写作:ICCICCt;法语:Cour Pénale Internationale)成立于2002年,位于荷兰海牙,工作语言为英语法语。其主要功能是对犯有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侵略罪的个人进行起诉审判

国际刑事法院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英语
Cour pénale internationale法语
国际刑事法院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英语) Cour pénale internationale(法语)官方标志
官方标志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缔约国地图   缔约国   规约未生效的缔约国   退出规约的缔约国   签署但未批准规约的国家   签署规约但随后撤回签名的国家   既没有签署也没有加入规约的联合国会员国和观察员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缔约国地图
  缔约国
  规约未生效的缔约国
  退出规约的缔约国
  签署但未批准规约的国家
  签署规约但随后撤回签名的国家
  既没有签署也没有加入规约的联合国会员国和观察员
位置 荷兰海牙
工作语言
  • 英语
  • 法语
官方语言[1]
成员国123个成员国
领导人
• 主席
西尔维亚·费尔南德斯·德古门迪
• 第一副主席
乔伊斯·阿洛赫
• 检察官
法都·班索达
成立
• 罗马规约签署
1998年7月17日
• 开始生效
2002年7月1日
位于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大楼

国际刑事法院成立的基础是2002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因此该法院仅对规约生效后的前述四种国际罪行有管辖权。但是实际上,国际刑事法院暂时还不能对侵略罪行使管辖权,此项罪名之首要司法管辖机构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到2023年2月,已经有123个国家加入了《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成为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2];另外有31个国家签署了该规约,但是并未得到各自国家立法机构的批准。国际刑事法院对成员国的公民或组织具有管辖权,或者对联合国安理会正式通过决议交由国际刑事法院司法管辖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五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仅有英国法国签署《罗马规约》及宣告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签署《罗马规约》,俄罗斯美国于2000年签署《罗马规约》,但两国其后撤回签署[3][4]

历史编辑

背景编辑

联合国大会在1948年12月9日第260号决议中说:“认为有史以来,灭绝种族行为殃祸人类至为惨烈;深信欲免人类再遭此类狞恶之浩劫,国际合作实所必需,”为此通过了《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公约第一条将灭绝种族定性为“国际法上的一种罪行”,第六条则规定,凡被诉犯灭绝种族罪者,“应交,由行为发生地国家的主管法院或……〔具有〕管辖权的国际刑事法庭审理”。在该决议中,大会还请国际法委员会英语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研究宜否及可否设立一个国际司法机构以审判被控犯灭绝种族罪的人……”。[5]在联合国大会的要求下,在1950年代早期国际法委员会拟制了两份规约草案,但是鉴于当时冷战的局面致使成立国际刑事法院成为不可能的梦想,这两份草案也被束之高阁。[6]

二战后负责调查纳粹战争罪行的调查官,同时也是在十二次纽伦堡审判之一的别动队审判中是美军首席检察官的本杰明·费伦茨英语Benjamin B. Ferencz先生后来成为建立国际法治和国际刑事法院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在他1975年出版的名为《定义国际侵略--对世界和平的追寻(Defining International Aggression-The Search for World Peace)》的第一本书中,他为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而展开了雄辩。[7]

筹备编辑

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的想法在1989年被时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理 A.N.R.罗宾逊再新推出,他提议建立一个国际常设法院来处理非法毒品交易。[6][8]

在准备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草案的时候,国际社会为审理前南斯拉夫和卢旺达的战争犯罪而成立了两个特设法庭,即于1993年成立的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和于1994年成立的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这两个特别法庭的成立更加突出了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必要性。[9]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国际刑事法院即将成立的时候评价说,“国际刑事法院即将成立的前景,让我们看到了普遍正义的希望,这一个简单的、令人兴奋的希望。这个希望快要实现了。我们将始终不懈地朝着这个目标尽自己的努力。我们希望你们……也尽你们的努力,共同奋斗,确保没有一个统治者、国家、军人集团或者军队能够在任何地方侵犯人权和逍遥法外。只有到那时,陷入在远离我们的地方发生的战争和冲突中的无辜人民才能放心,知道自己也得到正义的保护,可以安枕无忧,并且知道,他们也享有权利,侵犯权利的人将会受到惩罚。” [5]前任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何塞·阿亚拉-拉索说,面对“杀害了10万人的人,要面对审判的机会还不如杀害了一个人的人”的现实情况,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的目的在于——“……不让犯罪者逍遥法外”。[5]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认为,《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是实施国际人道法方面的重要突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始终支持建立国际法庭管辖最严重的国际罪行。对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而言,国际法庭有能力发挥作用,促进和激励国内法院履行其追诉犯有战争罪之人的义务。”[10]

在那以后不久,国际法委员会成功完成了起草《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草案的工作,于1994年将规约草案提交给联大。为了审议《规约》草案所引起的重大实质性问题,联大设立了“设立国际刑事法院问题特设委员会”,在1995 年开了两次会。联大在审议了特设委员会的报告后,又设立了“设立国际刑事法院预备委员会”,负责拟订一份能够得到广泛接受的综合案文草案,提交给将要举行的外交会议。预备委员会从1996至1998年举行了几届会议,最后一届于1998年3月至4月举行,完成了案文起草工作。[5]

经过数年的谈判以后,联合国于1998年7月在罗马召开外交全权代表会议,以期最后拟定及通过确定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的公约条文。1998年7月18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约文以120票赞成,7票反对和21票弃权的结果获得通过。其中投反对票的国家为中国美国以色列卡塔尔伊拉克利比亚也门[11]

成立编辑

于2002年4月11日,批准签署《罗马规约》的国家达到了条约约文要求的60个,《罗马规约》即日起成文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12] 并于2002年7月1日生效,[12] 国际刑事法院仅能对生效日以后犯下的罪行进行指控。[13] 国际刑事法院的第一批大法官于2003年2月由成员国大会选任产生,并与2003年3月1日宣誓就职。[14] 法院的第一份逮捕令在2005年7月8日签发,[15] 第一次审前听证举行于2006年[16]

侵略罪管辖权问题编辑

2012年6月12日,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在坎帕拉通过《罗马规约》关于侵略罪的修正案,修正案规定了侵略罪的定义,侵略罪认定权问题上赋予联合国安理会首要责任,即如果安理会在获得提交案件后的6个月内未作出裁定,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可在该院预审庭批准后独自就侵略罪展开调查;与会的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则认为,侵略罪的认定应是安理会的专属权利[17]

著名案件编辑

非洲国家案件编辑

欧洲国家案件编辑

成员国编辑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缔约国分布
  已批准及生效
  已批准但未生效
  曾签署但未批准
  已生效后退出

截至2022年10日,国际刑事法院共有123个成员国,包括欧洲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以及接近三分之二的非洲国家[22][23][24],其中有33个非洲国家、19个亚洲国家、18个东欧国家、28个拉丁美洲国家和25个西欧和其他国家[24]欧盟成员国均为缔约国。

虽然缔约国超过120个,但中国、印度、印尼、美国及俄罗斯等几个人口较多的国家都不是缔约国。[25]

还有部分国家签署但尚未批准罗马规约,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这些国家有义务不得从事有悖于罗马规约宗旨和目的的行为。[26]

在2002年,这40个已签署国中的以色列、俄罗斯及美国取消了对罗马规约的签署,说明他们不再意图成为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也不再因以前对该规约的签署而承担法律义务。[24][27]

签署国[24] 签署日期 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A1[28] A2[29] A3[30] A4[31] A5[32] A6[33]
  阿富汗 2003年2月10日 2003年5月1日
  阿尔巴尼亚 1998年7月18日 2003年1月31日 2003年5月1日
  安道尔 1998年7月18日 2001年4月30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安提瓜和巴布达 1998年10月23日 2001年6月18日 2002年7月1日
  阿根廷 1999年1月8日 2001年2月8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澳大利亚 1998年12月9日 2002年7月1日 2002年9月1日
  奥地利 1998年10月7日 2000年12月28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孟加拉国 1999年9月16日 2010年3月23日 2010年6月1日
  巴巴多斯 2000年9月8日 2002年12月10日 2003年3月1日
  比利时 1998年9月10日 2000年6月28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伯利兹 2000年4月5日 2000年4月5日 2002年7月1日
  贝宁 1999年9月24日 2002年1月22日 2002年7月1日
  玻利维亚 1998年7月17日 2002年6月27日 2002年9月1日 生效
  波黑 1998年7月17日 2002年4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博茨瓦纳 2000年9月8日 2000年9月8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巴西 2000年2月7日 2002年6月20日 2002年9月1日
  保加利亚 1999年2月11日 2002年4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布基纳法索 1998年11月30日 2004年4月16日 2004年7月1日
  柬埔寨 2000年10月23日 2002年4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加拿大 1998年12月18日 2000年7月7日 2002年7月1日
  佛得角 2000年12月28日 2011年10月10日 2012年1月1日
  中非 1999年12月12日 2001年10月3日 2002年7月1日
  乍得 1999年10月20日 2006年11月1日 2007年1月1日
  智利 1998年9月11日 2009年6月29日 2009年9月1日 生效 生效
  哥伦比亚[A] 1998年12月10日 2002年8月5日 2002年11月1日
  科摩罗 2000年9月22日 2006年8月18日 2006年11月1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 2000年9月8日 2002年4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刚果共和国 1998年7月17日 2004年5月3日 2004年8月1日
  库克群岛 2008年7月18日 2008年10月1日
  哥斯达黎加 1998年10月7日 2001年6月7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科特迪瓦[B] 1998年11月30日 2013年2月15日 2013年5月1日
  克罗地亚 1998年10月12日 2001年5月21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生效 生效 生效
  塞浦路斯 1998年10月15日 2002年3月7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捷克 1999年4月13日 2009年7月21日 2009年10月1日 生效 生效 生效 生效 生效
  丹麦[C] 1998年9月25日 2001年6月21日 2002年7月1日
  吉布提 1998年10月7日 2002年11月5日 2003年2月1日
  多米尼克 2001年2月12日 2002年7月1日
  多米尼加 2000年9月8日 2005年5月12日 2005年8月1日
  东帝汶 2002年9月6日 2002年12月1日
  厄瓜多尔 1998年10月7日 2002年2月5日 2002年7月1日 批准
  萨尔瓦多 2016年3月3日 2016年6月1日 生效 生效
  爱沙尼亚 1999年12月27日 2002年1月30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斐济 1999年11月29日 1999年11月29日 2002年7月1日
  芬兰 1998年10月7日 2000年12月29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法国[D] 1998年7月18日 2000年6月9日 2002年7月1日 批准
  加蓬 1998年12月22日 2000年9月20日 2002年7月1日
  冈比亚[E] 1998年12月4日 2002年6月28日 2002年9月1日
  格鲁吉亚 1998年7月18日 2003年9月5日 2003年12月1日 生效 生效
  德国 1998年12月10日 2000年12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加纳 1998年7月18日 1999年12月20日 2002年7月1日
  希腊 1998年7月18日 2002年5月15日 2002年8月1日
  格林纳达 2011年5月19日 2011年8月1日
  危地马拉 2012年4月2日 2012年7月1日
  几内亚 2000年9月7日 2003年7月14日 2003年10月1日
  圭亚那 2000年12月28日 2004年9月24日 2004年12月1日 生效 生效
  洪都拉斯 1998年10月7日 2002年7月1日 2002年9月1日
  匈牙利 1999年1月15日 2001年11月30日 2002年7月1日
  冰岛 1998年8月26日 2000年5月25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爱尔兰 1998年10月7日 2002年4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意大利 1998年7月18日 1999年7月26日 2002年7月1日 批准 批准 批准
  日本 2007年7月17日 2007年10月1日
  约旦 1998年10月7日 2002年4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基里巴斯 2019年11月26日 2020年2月1日
  肯尼亚 1999年8月11日 2005年3月15日 2005年6月1日
  韩国 2000年3月8日 2002年11月13日 2003年2月1日
  拉脱维亚 1999年4月22日 2002年6月28日 2002年9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生效 生效 生效
  莱索托 1998年11月30日 2000年9月6日 2002年7月1日
  利比里亚 1998年7月17日 2004年9月22日 2004年12月1日
  列支敦士登 1998年7月18日 2001年10月2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批准
  立陶宛 1998年12月10日 2003年5月12日 2003年8月1日 生效 生效
  卢森堡 1998年10月13日 2000年9月8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生效 生效 生效
  马达加斯加 1998年7月18日 2008年3月14日 2008年6月1日
  马拉维 1999年3月2日 2002年9月19日 2002年12月1日
  马尔代夫 2011年9月21日 2011年12月1日
  马里 1998年7月17日 2000年8月16日 2002年7月1日
  马耳他 1998年7月17日 2002年11月29日 2003年2月1日 生效 生效
  马绍尔群岛 2000年9月6日 2000年12月7日 2002年7月1日
  毛里求斯 1998年11月11日 2002年3月5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墨西哥 2000年9月7日 2005年10月28日 2006年1月1日 批准 批准 批准 批准
  摩尔多瓦 2000年9月8日 2010年10月12日 2011年1月1日
  蒙古 2000年12月29日 2002年4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黑山[F] 2006年10月23日 2006年6月3日
  纳米比亚 1998年10月27日 2002年6月25日 2002年9月1日
  瑙鲁 2000年12月13日 2001年11月12日 2002年7月1日
  荷兰 1998年7月18日 2001年7月17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生效 生效 生效
  新西兰[G] 1998年10月7日 2000年9月7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生效 生效
  尼日尔 1998年7月17日 2002年4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尼日利亚 2000年6月1日 2001年9月27日 2002年7月1日
  北马其顿 1998年10月7日 2002年3月6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挪威 1998年8月28日 2000年2月16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批准 生效 生效 生效
  巴勒斯坦[H][I] 2015年1月2日 2015年4月1日 生效 生效
  巴拿马 1998年7月18日 2002年3月21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巴拉圭 1998年10月7日 2001年5月14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秘鲁 2000年12月7日 2001年11月10日 2002年7月1日 批准 批准
  波兰 1999年4月9日 2001年11月12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葡萄牙 1998年10月7日 2002年2月5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罗马尼亚 1999年7月7日 2002年4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批准 批准 批准 批准 批准
  圣基茨和尼维斯 2006年8月22日 2006年11月1日
  圣卢西亚 1999年8月27日 2010年8月18日 2010年11月1日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2002年12月3日 2003年3月1日
  萨摩亚 1998年7月17日 2002年9月16日 2002年12月1日 生效 生效
  圣马力诺 1998年7月18日 1999年5月13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塞内加尔 1998年7月18日 1999年2月2日 2002年7月1日
  塞尔维亚 2000年12月19日 2001年9月6日 2002年7月1日
  塞舌尔 2000年12月28日 2010年8月10日 2010年11月1日
  塞拉利昂 1998年10月17日 2000年9月15日 2002年7月1日
  斯洛伐克 1998年12月23日 2002年4月11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生效 生效 生效
  斯洛文尼亚 1998年10月7日 2001年12月31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批准 批准 批准
  南非[J] 1998年7月17日 2000年11月27日 2002年7月1日
  西班牙 1998年7月18日 2000年10月24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苏里南 2008年7月15日 2008年10月1日
  瑞典 1998年10月7日 2001年6月28日 2002年7月1日 批准 批准 批准 批准
  瑞士 1998年7月18日 2001年10月12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批准 生效 生效 生效
  坦桑尼亚 2000年12月29日 2002年8月20日 2002年11月1日
  塔吉克斯坦 1998年11月30日 2000年5月5日 2002年7月1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99年3月23日 1999年4月6日 2002年7月1日 生效 生效
  突尼斯 2011年6月24日 2011年9月1日
  乌干达 1999年3月17日 2002年6月14日 2002年9月1日
  英国[K] 1998年11月30日 2001年10月4日 2002年7月1日
  乌拉圭 2000年12月19日 2002年6月28日 2002年9月1日 生效 生效
  瓦努阿图 2011年12月2日 2012年2月1日
  委内瑞拉 1998年10月14日 2000年6月7日 2002年7月1日
  赞比亚 1998年7月17日 2002年11月13日 2003年2月1日

法官组成编辑

[何时?]

  • 院长:宋相现,韩国律师,2009年3月11日当选,任期至2015年
  • 第一副院长:Fatoumata Dembélé Diarra,女性,马里律师和法官
  • 第二副院长:Hans-Peter Kaul,德国法官
  • 法官:
    • Elizabeth Odio Benito,哥斯达黎加
    • Akua Kuenyehia,加纳
    • Erkki Kourula
    • Anita Ušacka
    • Adrian Fulford
    • Sylvia Steiner
    • Ekaterina Trendafilova
    • Daniel David Ntanda Nsereko
    • Bruno Cotte
    • Joyce Aluoch
    • Sanji Mmasenono Monageng
    • Christine Van Den Wyngaert
    • Cuno Tarfusser
    • René Blattmann
  • 公诉人:Luis Moreno Ocampo,阿根廷律师

批评编辑

不少非洲国家对国际刑事法院持负面态度,指责国际刑事法院是西方帝国主义的工具,只惩罚弱小国家的领导人特别是非洲,但却无视富国和强国的罪行[36]。众多大国都没有参与国际刑事法院,令到成效存疑,而美国甚至有所谓的《海牙入侵法案》,授权美国总统在必要时间入侵海牙,解救犯下战争罪的美国人[37]

俄罗斯曾于2000年签署规约,但在2016年撤销签署,2023年国际刑事法院因为俄罗斯绑架乌克兰儿童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逮捕令,俄罗斯讥讽逮捕令荒唐及无效,同时刑事法院本身没有逮捕通缉犯的警察部队,完全依靠缔约国代为逮捕,这个逮捕令能否切实执行也受到很大质疑。哥伦比亚法学院教授维斯曼、荷兰莱登大学国际公法助理教授罗斯均表示国际刑事法院对普京发出逮捕令极具意义,也可限制其出访的国家,但把普京解上庭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除非俄罗斯政权发生更替[38]

注释编辑

  1. ^ Colombia made use of article 124 of the Rome Statute to exempt war crimes committed by its nationals or on its territory from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for a period of seven years. The relevant declaration came into force with the coming into force of the Rome Statute, for Colombia, on 1 November 2002 and expired on 31 October 2009.
  2. ^ On 1 October 2003 the Ivorian government submitted a declaration, dated 18 April 2003, accepting the Court's jurisdiction for "acts committed on Ivorian territory since the events of 19 September 2002."[34] Côte d'Ivoire subsequently acceded to the Rome Statute, on 15 February 2013, and therefore is now a state party.
  3. ^ The Rome Statute entered into force for the Faroe Islands on 1 October 2006 and for Greenland on 1 October 2004.
  4. ^ France made use of article 124 of the Rome Statute to exempt war crimes committed by its nationals or on its territory from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for a period of seven years. The relevant declaration came into force with the coming into force of the Rome Statute, for France, on 1 July 2002. France withdrew its declaration on 13 August 2008 with effect from 15 June 2008.
  5. ^ The Gambia formally notified the depositary of its intentions to withdraw from the Statute, effective 10 November 2017. However, this notification was rescinded effective 10 February 2017.
  6. ^ Montenegro succeeded to the Rome Statute on 3 June 2006, the date of its independence from Serbia and Montenegro, per a declaration it sent to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which was received on 23 October 2006.
  7. ^ The Rome Statute is not 生效 for Tokelau.
  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palestin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9. ^ Canada filed a declaration stating that it does not recognize Palestine as a state and as such it does not consider the Rome Statute to be 生效 between it and Palestine.[35]
  10. ^ South Africa formally notified the depositary of its intentions to withdraw from the Statute, effective 19 October 2017. However, this notification was rescinded effective 7 March 2017.
  11. ^ The Rome Statute entered into force for Akrotiri and Dhekelia; Anguilla; Bermuda; 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 the Cayman Islands; the Falkland Islands; Montserrat; the Pitcairn Islands; Saint Helena, Ascension and Tristan da Cunha; and the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on 11 March 2010. The Statute entered into force for the Isle of Man on 1 February 2013. The Statute entered into force for Gibraltar on 20 April 2015.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n Introduction. [25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3).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ICC are Arabic, Chinese, English, French, Russian and Spanish and the working languages are currently English and French 
  2. ^ 國際刑事法院頒令拘捕普京,指控他犯下戰爭罪. BBC. 2023-03-18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8). 
  3. ^ Reference: C.N.886.2016.TREATIES-XVIII.10 (Depositary Notification) (PDF). United Nations. 2016-11-30 [2016-11-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19). 
  4. ^ U.S. Engagemen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nd The Outcome Of The Recently Concluded Review Conference. 2010-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2). 
  5. ^ 5.0 5.1 5.2 5.3 "国际刑事法院概述". [2009-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30). 
  6. ^ 6.0 6.1 Gary T. Dempsey, 16 July 1998. Reasonable Doubt: The Case Against the Proposed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ato Institute. Accessed 31 December 2006.
  7. ^ Benjamin B Ferencz, Biography. [2009-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9). 
  8. ^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20 June 2006. Election of Mr Arthur N.R. Robinson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Victims Trust Fu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3 May 2007.
  9. ^ Coali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History of the IC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31 December 2006.
  10.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国际刑事法院:确保遵守国际人道法的两种截然不同却相辅相成的工作方法. [2015-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11. ^ Michael P. Scharf, August 1998. Results of the Rome Conference for a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Accessed 4 December 2006.
  12. ^ 12.0 12.1 Amnesty International, 11 April 2002.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 a historic development in the fight for justi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0 March 2008.
  13. ^ Article 11 of the Rome Statu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0 March 2008.
  14. ^ Coali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Judges and the Presidenc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5 December 2006.
  15. ^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14 October 2005. Warrant of Arrest unsealed against five LRA Command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5 December 2006.
  16. ^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9 November 2006. Prosecutor presents evidence that could lead to first ICC trial. Accessed 5 December 2006.
  17. ^ [[新华网]]: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通过《罗马规约》修正案.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0). 
  18. ^ Congolese Ex-Vice President Gets 18 Years for War Crimes. VOA. 2016-06-21 [2017-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19. ^ 国际刑事法庭撤销对肯尼亚总统的指控. 美国之音. 2014-12-06 [2017-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20. ^ Situation in Ukraine: ICC judges issue arrest warrants against 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 and Maria Alekseyevna Lvova-Belova.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7). 
  21. ^ Situation in Ukraine: ICC judges issue arrest warrants against 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 and Maria Alekseyevna Lvova-Belova.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7). 
  22. ^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2008.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e Rome Statute. Accessed 24 April 2009.
  23. ^ Coali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18 July 2008. States Parties to the Rome Statute of the ICCPDF (81.2 KB). Accessed 5 October 2008.
  24. ^ 24.0 24.1 24.2 24.3 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19-05-16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25. ^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t Work: Challenges and Successes in the Fight against Impun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ali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Berlin, 2007-09-21, Retrieved 2008-03-21
  26. ^ The 1969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Article 18. Accessed 23 November 2006.
  27. ^ John R Bolton, 6 May 2002.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Letter to UN Secretary General Kofi Ann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ccessed 23 November 2006.
  28. ^ Amendment to article 8 of the 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18-09-29 [201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5). 
  29. ^ Amendments on the crime of aggression to the 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19-09-26 [2019-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30. ^ Chapter XVIII, Penal Matters 10.c: Amendment to article 124 of the 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19-05-17 [2019-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31. ^ CHAPTER XVIII, PENAL MATTERS 10. d Amendment to article 8 of the 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Weapons which use microbial or other biological agents, or toxins).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20-07-15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5). 
  32. ^ CHAPTER XVIII, PENAL MATTERS 10. e Amendment to article 8 of the 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Weapons the primary effect of which is to injure by fragments undetectable by x-rays in the human body).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20-07-15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5). 
  33. ^ CHAPTER XVIII, PENAL MATTERS 10. f Amendment to article 8 of the 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Blinding laser weapons).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20-07-15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5). 
  34. ^ Declaration by the Republic of Côte d'Ivoire Accepting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PD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2003-04-18 [2011-04-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10). 
  35. ^ Depository Notification C.N.57.2015.TREATIES-XVIII.10 (PDF). United Nations. 2015-01-23 [2015-01-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7). 
  36. ^ William Pace: The Hague Invasion Act remains dangerous | Diplomatic Council. www.diplomatic-council.org.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7). 
  37. ^ U.S.: 'Hague Invasion Act' Becomes Law. Human Rights Watch. 2002-08-03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4) (英语). 
  38. ^ 国际刑事法院对普京发出逮捕令. 德国之声. 2023-03-18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8).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