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重定向自國民革命軍第二軍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所编制的武力,先后曾使用予撤销过数次。曾先后组成三次:1925年、1929年、1948年。

沿革

编辑

第二军并非黄埔军校建军后新建部队,而是自湖南省省军改制。在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治理时代,孙中山取得国民党湖南实力派谭延闿谭道源的支持,借助谭延闿的号召,一部分湖南陆军(湘军)投靠广州政府,对抗北京政府的南讨部队。效忠于孙中山的湖南陆军后来改称建国湘军,最初号称有五个军、三个纵队。构成第二军的主力部队包括了湘军第三混成旅,旅长谢国光、湘军第六混成旅,旅长陈嘉佑。这两个部队后来更名为建国湘军第三军建国湘军第五军,但部队并无扩编,还因在江西省的战争而多有折损。

湘军时代

编辑

国民革命军整建时,最初并未整编以省为基础的建国军系统。直到孙中山病故,第一次国民革命军东征后处份完反叛的建国滇军、建国桂军系统后,蒋中正开始对各省军系统进行重编改名。

民国十四年(1925)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建国湘军第三军、第五军合编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参谋长岳森,党代表汪精卫(未到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第二军下辖国民革命军第4师(师长张辉瓒),编有第10、11、12团;国民革命军第5师(师长谭道源),编有第13、14、15团;国民革命军第6师(师长戴岳),编有第16、17、18团。民国十五年(1926)春季,第二军增设教导师,师长陈嘉祐[1]:27。编有教导第1、2团。

1926年北伐开始后,谭延闿率领国民革命军第5师和教导师留守广东[1]:27-28;第4师、第6师则编入北伐军第二路军(东路军)序列,参加在江西省孙传芳部队交锋的多场战争。在民国15年10月的南昌攻城战中第6师担任攻坚部队,但攻入南昌城门的作战中后挫,后在11月加入对南昌城的总攻与后续追击。江西省战役结束后,第二军北伐部队调入北伐军中央路军江右军第二纵队序列,由鲁涤平指挥攻入浙江省,占领沪宁铁路,控制进入南京的主要交通动线。民国16年(1927)3月24日,配合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攻占南京。4月,渡过长江,占领滁州

同时,国民政府内爆发四一二事变,谭延闿在事变中的立场处于支持与该军较为亲密的汪精卫,而试图控制南京,逼迫将蒋中正投降。但是与其共谋的第六军军长程潜最后反悔支持南京一方,蒋中正原本计划在何应钦指挥的北伐军北上后集中兵力包围尚未完成渡江的第二军,并夺取其控制权。但谭延闿决定抗令将部队西进湖北省,继而回师老巢湖南省,并脱离南京国民政府,接受武汉国民政府指挥。1927年5月,军长谭延闿卸职,由鲁涤平升任;鲁涤平的副军长职则由第四师师长张辉瓒接任,并增设秘书长简易。第5师、教导师因军队扩编之故调出第二军,成为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之一部,缺编战力由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军第23师补充,师长朱耀华。同年7月,因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上层指挥体系遭到军纪处分并缩编部队,因此白崇禧决定将同样是湖南籍的第5师调入十四军。

也由于第二军在宁汉分裂期间的行动,使得武汉政府也难以指挥该军,因此第二军并未投入第二期北伐。民国十六年(1927)10月8日,宁汉合流,该师仍持续驻扎湖南。

第二军因政治立场加上缺乏军功建树,在民国十七年(1928)7月的编遣会议中被撤编,部队打散。部队分成国民革命军第18师,师长鲁涤平、副师长张辉瓒,下辖国民革命军第52旅,旅长戴岳、53旅,旅长王捷俊、54旅,旅长朱耀华、国民革命军第50师,师长谭道源,下辖国民革命军第148、149、150旅。

混编军时代

编辑

第二军番号收回后,在民国十八年(1929)3月2日重新启用,与上一代第二军相比,此代的第二军省军背景虽然仍然浓厚,但已经非单一省籍的地方部队,而是各投靠国民政府的省军合编,搭配中央军系指挥官出生的旁系中央军部队。

此次第二军军长由朱绍良担任,由国民革命军第8师(贺耀祖系统下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缩编改组,湖南省军系统)、第13师(夏斗寅系统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缩编改组,湖北省军系统)、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旅(旅长陈耀汉直鲁联军残军改编),该军组成后投入蒋桂战争作战。

战后,第8师随着朱绍良调入国民革命军第6路军投入与西北军之作战、第13师归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团,独立第1旅则扩充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6师。1929年10月,第二军番号撤销[1]:29

中央军时代

编辑

1929年年尾,南京政府再度重新启用第二军编制;但与年初成立最大的差异,是这支第二军在定义上是标准的中央军系统。

第三次编成的第二军军长蒋鼎文、副军长陈诚、下辖国民革命军第6师(浙江陆军第3师改编),师长陈焯、副师长方策,辖有第16(旅长郭忏)、17(旅长赵观涛)、18旅(旅长邢震南)、第9师,师长蒋鼎文,辖有第25旅(黄埔军校教导团第1团改编,旅长甘丽初)、26旅(国民革命军第1师改编,旅长李延年)、27旅(国民革命军第22师改编,旅长岳相如)、第11师(国民革命军司令部警卫第一、二、三团整编,师长陈诚)、国民革命军独立第4旅(旅长罗霖),蒋鼎文与陈诚和蒋中正的关系是从黄埔军校建校起即深植,而第6师与蒋等人同为浙江省籍,在政治群系上也属于效忠南京政府的一群。

第二军组建后随即投入1929年10月爆发的蒋唐战争,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路军,镇守武汉。蒋唐战争结束后,独4旅调出第二军,扩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2师,后成为国民革命军第77师

1930年5月,该军投入中原大战,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团建制。[1]:30,此时第11师已经被抽调给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团使用,第二军在中原大战期间仅有2师规模可供运用。同年8月,11师因战功拔擢增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实质抽离第二军系统。中原大战中,第二军布署在平汉铁路沿线与西北军交战,在6月攻击杞县时遭吉鸿昌指挥的西北军第3路军给重创,作为军主力的第9师折损破半,因此停止攻势转入防御,直到11月西北军总崩时,第二军才恢复攻势状态收缴西北军残军武力。在中原大战末期。第6师收编了西北军张维玺投降部队,使该师规模增加到3旅9团的规模。

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第二军调入江西省,投入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在剿共战争期间军一级指挥单位虚级化,由更上一阶的集团军直接指挥各师,第二军的2个师皆由左路集团军指挥,此后第6师扩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军,脱离第二军系统。同年9月,第9师遭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攻击下折损了师独立旅与炮兵团。1932年6月,军长蒋鼎文因剿共政务所需无法兼顾师级职务,故卸任师长一职,由李延年调职第9师师长。

民国二十二年(1933),第二军投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编入中路军第三纵队。由于作为中路军攻击主力的11师遭到歼灭,作战失败,第9师撤回攻击发起区。同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调归第二军建制,第二军投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编入东路军第二路军运用。同年11月,因闽变爆发,在江西省的第二军改编剿闽左翼军,击溃了闽军防线。

在闽变敉平后,民国二十三年(1934)第二军再度投入第五次江西剿共战争,对中央苏区进行围攻,并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交战。在中共放弃中央苏区后,第二军并未投入追击序列,而是继续驻扎在福建省江西省一带,赣粤闽湘边区被改组成驻闽绥靖公署,公署驻地福建漳州,国民革命军第80师在此时该军建制[1]:30。第二军在此后2年驻扎福建省,为第10绥靖区、第11绥靖区的编制部队。除了在两广事变期间第9师有离开驻地区南下进入闽粤边界施压外,第二军基本上都常驻福建北部,除了对当地进行绥靖任务,同时也接受调整师的换训作业。

淞沪会战后爆发后,第二军在9月北调上海投入对日抗战。蒋鼎文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第二军成为第四集团军麾下部队之一,李延年接任第二军军长,兼第9师师长。第二军仍维持第3、9、80师编制。

在松沪会战撤退后,第二军投入徐州会战支援第20兵团。在徐州会战撤退后,第二军被拆分扩编,第3师被抽出作为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的基础部队,第80师则被抽出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一百军的基础部队,第二军再度仅存第9师,并编入第九战区的第十五军团(指挥官万耀煌)。在重整期间,军委会将原属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的140师、以及原先驻防广东省的国民革命军第93师编入维持战力。随后因李延年升任第十一军团指挥官,第二军也从第十五军团调为第十一军团运用,但仍是由第九战区节制。因军长兼军团指挥官,因此第二军战力再度遭到拆分,140师调给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93师则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的部队,第十一军团随后投入武汉会战使用,驻防田家镇要塞,由于第二军又再度仅存1个师,陈诚只好将国民革命军第57师调入第二军补充战力。

在田家镇要塞驻守的第二军,在民国二十七年9月遭到日军包围攻击,在防御十余日后因战力告竭撤离该要塞,撤往湖南衡阳整训。武汉会战后,57师拨入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运用,编制缺额则由抗战后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所属之103师补充。[1]:30 民国二十八年(1939),第二军调入四川清剿土匪,同年5月李延年决定提拔沈发藻担任第二军副军长,秋季第二军调往广西驻防。同年年底桂南会战爆发,第二军编入国民革命第三十八集团军,担任会战预备队运用。期间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所属第76师移编第二军强化该军战力。昆仑关战役后,第二军接手了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之昆仑关防务,随即在日军后续的反击作战中遭到重创,昆仑关失守之外第9师师长兼副军长郑作民也遭到日军炸死。

桂南会战后,民国二十九年(1940)初第二军调往湖南休整,编入第九战区序列。休整期间,103师则被调给了第八军,103师的缺额则由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3师补充。同年6月,第二军投入第二阶段之枣宜会战,但该役并未有确切战果。同年9月,第二军调往抗日战争第六战区,作为防御四川门户之任务。

民国三十年(1941)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因第九战区遭到致命性打击,因此军委会下令第三、第五、第六战区发动攻势挽救第九战区的劣势。第六战区在此时出动了16个师围攻宜昌,其中包括了第76师,第76师在攻入宜昌时参加了围攻日军第13师团,但未能歼灭该部队。在长沙会战后,虽然军委会要求第二军进行休整,但因为在前线与日军进行频繁的游击战,因此该师仍持续进行作战,直到同年11月才调入四川进行整训。

民国三十一年(1942)6月,李延年升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司令,王凌云接任军长[1]:31

民国三十二年(1943)3月,第二军移防云南,编入中国远征军序列,由第二十集团军所辖,并开始进行美械训练与整训。民国三十三年(1944),第二军投入滇西缅北战役,但因为从二十集团军调为第十一集团军建制,因此未加入战役前期的强攻任务,在战役中期的6月,第二军渡过怒江,投入攻占芒市,与日军第56师团进行交战。滇缅战役告一段落后,第二军以芒市为驻地,确保中印公路之防御任务。

民国三十四年,新编33师遭到撤裁,所属人员调入国民革命军荣誉第二师。同时因国民革命军第六军遭到撤裁,其所属的国民革命军暂编第2师则被调入第二军补充战力。

国共内战

编辑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国军整编,第二军更名为整编第9师,下辖整编第9旅(旅长陈克非)、整编第76旅、预备第2旅,整师规模约3万人。

1947年1月,整编第9师从云南调湖北汉口,后奉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的命令赴徐州。4月上旬到达徐州,旋即奉命开往临沂汤恩伯第一兵团指挥,整9师预备第2旅改番号为整46旅。1947年4月中旬,整9师至新安镇地区。随后奉命立即开往兖州王敬久的第二兵团指挥。几天后又奉命开往大汶口欧震的第三兵团指挥,欧震命令整9师进攻肥城,还没到达目的地,顾祝同又命令整9师开往新泰范汉杰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所指挥。到达新泰后,立即奉命开往蒙阴以东协助整25师解救被困孟良崮的整74师。5月中旬到达蒙阴以东,并与整25师黄百韬部取得联系。

1947年7月上旬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兼任胶东兵团司令官,整9师归胶东兵团建制,随后为策应整11师进攻南麻,整9师奉命攻击沂水。7月中旬,整九师占领沂水。7月下旬,由于整11师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于南麻,整九师奉命增援。

1947年9月上旬,胶东兵团全力发动进攻,以整8、9、25、54师并列为前梯队,整45、64师紧紧尾随,采取齐头并进、密集平推的“梳篦战术”。整9师奉命由平度西郊大营(今李园街道大营村)向平度进攻;整46旅在沂蒙山区损失严重,已把能作战的单位分拨到整9和整76旅,整46旅后调整补。9月中旬,整九师向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第38师守备的高山、勾山阵地(均为招远县下设的区)发起猛攻,不久占领夏甸。至9月中旬,胶东兵团已攻占15座县城。许世友指挥内线作战10余次,歼敌1.4万人;华野二、七纵队外线作战进攻诸城,歼整64师1700人。9月22日,许世友率华野九、十三纵掩护华东局机关,从整8、9师结合部突围转入外线。10月上旬,整9师和整45师由亭口高密潍县增援被困守在范家镇整64师,由于华东野战军阻击整9师在红石山以东地区,致使孤军突进的整45师第211旅在山阳庄地区被全歼。10月10日,胶河战役结束。蒋介石在青岛召开军事检讨会,整9师师长王凌云被指“作战不力”当场被撤职,调任国防部中将高级参谋,1947年10月21日副师长张金廷任整编第9师师长。张金廷是山东高密人,黄埔三期,1933年任第9师第49团团长,1938年任第9师第25旅旅长,1938年9月改任第9师副师长,1939年冬任第9师师长,1944年10月任第二军副军长,1946年底随部改为整编第九师任副师长。

1947年11月6日,整9师奉命从高密西调潍县,在朱阳丈岭地区与设伏的华东野战军第二、七、九纵队遭遇,并发生激战,由于寡不敌众,整9师被迫占领大小麻湾、丈岭、刘河埠、万家庄等村落据守,损失1000余人。11月中旬,整9师在整64师、整198旅等部的接应、“交替掩护”下,11月15日撤至高密县城,留下整64师整159旅的1个团守高密牵制解放军,主力向大沽河以东胶县城阳地区继续撤退。11月26日华野二纵攻克高密,歼2300人。11月下旬,由于整54师主力和整198旅分别在海阳地区和现子湾、上下仙游一带被华东野战军包围,整9师第76旅奉命增援,结果又被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包围于南阡地区,后由于华东野战军主动撤围,才得以逃脱。胶高追击战历时一个月结束,国军被歼10,000余人。

1948年1月上旬,整9师原师长王凌云南阳第十三绥靖区司令官,整9师拨归第十三绥靖区建制,而原归属整9师的整46旅改隶整5师,此时整9师下辖整9、整76旅。1948年1月下旬,整九师在师长张金廷率领下由山东青岛水运汉口,然后由司令官王凌云带领到达河南南阳第十三绥靖区驻地,随后,整9师在南阳城内修建了飞机场,构筑了城防工事,并对部队开展整补训练,5月上旬,整20师整8师分别被中原野战军包围于兴隆集、马柳营一带,整9师奉命增援,向马柳营地区猛攻,策应整58师突围。两天后,整58师被全歼,整9师则退回南阳加强防务。1948年7月间,第十三绥靖区司令官王凌云获得情报称方城县一带有解放军的军事仓库,命令整76旅副旅长张桐森率领228团王英冠部前往搜查掠夺,谁知在柳河地区被中原野战军包围全歼,只剩下张桐森只身逃回。1948年9月,整9师正式恢复第二军的番号,第二军军长张金廷,副军长陈克非,下辖第九师,师长尹作干;第七十六师,师长刘平[1]:31。1948年11月上旬,第十三绥靖区接白崇禧的命令,放弃南阳,第二军随绥靖区经新野襄阳撤退,其间原军长张金廷因病调往国防部任中将部员,空缺的军长一职由副军长陈克非提升继任。1948年12月上旬,第二军奉命开往荆沙,并脱离第十三绥靖区建制,改归宋希濂第十四兵团指挥,下辖原来第9、76师外,另外新组建第164师归其建制。

1949年1月,第二军随第十四兵团主力布防于当阳一带,企图掩护鄂西江防,控制四川门户,2月上旬,解放军江汉军区部队突袭荆门,第二军奉命增援,但路途遥远,直至守军第七十九军被击溃,荆门失陷,第二军的援军方至。3月,第二军布防于宜昌一带。6月下旬,第二军奉命和第一二四军协同作战,向远安当阳地区实行反击,并收复两座县城。7月,四野发动宜沙战役,第二军由宜昌地区北进,与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在当阳东北处发生遭遇战,解放军第十三兵团各部见状立刻实施迂回包围计划,第二军发现解放军主力的意图后,全线退回宜昌,解放军尾随追击,7月中旬解放军各部对宜昌形成包围之势,第二军等部惧怕被歼,乘夜向三斗坪方向撤逃。1949年9月,以第二军为基础组建第二十兵团,军长陈克非兼任兵团司令官,此时第二军主力集中在巴东县城附近,主要负责巴东至野三关一线防务。10月中旬,解放军攻下大庸永顺后,直接威胁到宋希濂集团的侧翼。第二军协同第一二四军奉命在咸丰宣恩恩施一线占领阵地,掩护宋集团主力撤退。11月上旬,第二军先行退入四川,以彭水为中心沿乌江布防。11月中旬,第二军由彭水西渡乌江撤退,撤退中烧彭水县城。第二军第九师在逃至彭水县马头山、马草坝地区时设伏,击溃追击而来的解放军第十二军第36师第108团,致使该团损失800余人,随团前进的师参谋长安仲琨阵亡。11月下旬,第二军随兵团通过白马山时,被占领山头的解放军截断,只有军直属队通过,后续的第9、第76、第164等3个师被迫另寻小路南逃,与军部失去联系。12月上旬,兵团司令官兼军长陈克非率领第二军军部直属队到达成都,兵团部兼军部驻扎在郫县县城。12月24日陈克非率领第二十兵团共12,000余人在郫县县城通电起义,而后奉解放军命令移至安岳乐至宜宾地区。只有第76师一部由师长张桐森带往西昌。后第二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第167师一部,军长陈克非任解放军第五十军副军长,而以第九师为主的起义部队改编为第五十军第167师第499团。1950年,第167师并入第150师,开赴朝鲜战争前线。而被张桐森带往西昌的第76师残部于1950年3月在西昌与追击而至的解放军发生战斗,其中228团大部被歼,226团和227团一部于1950年5月向解放军投降。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 (编). 《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