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重定向自太極拳

太极拳[1]中国传统武术,与形意拳和八卦掌并称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拳讲究中定、放松、心静、慢练及九曲珠,和外家拳明显不一样。

太极拳
太极拳
竞技形式套路演示及擂台推手
使用武器剑、刀、枪、春秋刀等
创立国中国
创立年元明之交,13世纪
创始者张三丰(1247-1458年)[1]
流派陈氏、吴氏、武氏、孙氏、杨氏、赵堡和式太极等
主要技术大架85式,低架、太极长拳、推手、老架等
2020年12月20日 探访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

据中国国家体委科研课题考证,太极拳创始者是元明之交13世纪的武当道士张三丰[2]。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中也考证了张三丰对太极拳的贡献[3]

2007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4],2007年8月,国家武术部门在对社会上多种说法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考察、论证后,认定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5]

2020年12月17日,由中国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

历史、演变与沿革 编辑

太极拳一名在明末的蒋发已经开始使用。[7]

杨露禅赴陈家沟师从陈长兴,后去北京教授拳术,后因王宗岳太极拳论出土而定名太极拳,民国后因和民国时期陈发科先生所演示的拳术差异太大而称杨氏太极拳,为太极拳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极拳起源 编辑

太极拳起初并不叫“太极拳”,而是被称作“十三势”, 太极拳名称的由来被公认始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 但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 见于武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8][9]:“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近代太极拳源流是由王宗岳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杨露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9]

很多陈氏太极拳的传人认为是陈皇廷(或作陈王廷)为陈氏太极拳之祖。

有一说为当时陈家沟有两种拳术,一为不可传外姓的陈氏祖传拳术,另一则是据说从王宗岳传蒋发后传入陈家沟的拳术,故以当时不传外姓,杨露禅和之后武禹襄到陈家沟学的是从外传入陈家沟的拳术。

太极拳名称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光绪皇帝帝师翁同龢见过杨露禅比武说:“杨进退闪躲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或太极之浑圆一体也。”还送一幅对联给杨露禅:“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因此太极拳之名不胫而走。

在民国初年,杨家太极杨澄甫杨露禅之孙)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2月初出版)[10],在自序中说:“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发惟一之弟子。”

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多半缺乏文字记载,仅能靠师徒口耳相传。而古时的武林人士现和今的武术界大多十分重视武德,并首重“尊师重道”,绝不可“欺师灭祖”,故于传承武艺时,必先向弟子说明其师承之源流,代代相传,即使日后另立门户/门派,亦不可忘本 (祖师源流)。

杨家太极拳继而再发展出其他各个太极拳门派[11]。现今广为流传的部分太极拳门派,如杨家[12]、吴家、李家[13]等都有源自武当张三丰之说法。

现今“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网页的“太极源流”中的“宗师受业”一段说明了杨家太极拳之传承源自武当张三丰[14]

起源考据 编辑

有关太极拳的起源与始创人,最早的说法为太极大师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认为是张三丰。 许多太极拳的源流研究的结果也认为张三丰是始创人[2][3]。如明朝文人李以恒写的《淮城夜话》中叙述:“张玄素,辽东懿州人,生于元初,乳名全一。元初入学,取名通。才智超群,博学经史,过目不忘。入仕,淡功名,喜清闲林下。先生身材高大,龟形鹤骨,大耳方颐,青髯如戟。初拜碧落宫白云长老为师,悟修身之道。后遇全真道士邱处机,传吐纳而悟。辞家远游,学道于火龙真人,得延年术。后至宝鸡金台山,精研道学,号三丰道人。道成游天下,至武当,结蓬于玉虚台,精研太极,创武学,自成一家。以阴柔阳刚、刚柔两仪四象而创太极三功,即内丹太极剑三百八十四招,太极两仪拳三百八十四拳,阴阳太极掌。”


但据民初唐豪考据,现代流行之太极拳应是由陈王廷所创的“陈家沟拳术”五路中长拳一百零八势衍演出来的诸多分枝。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五路;长拳十三势头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捶一路、红拳一路。也有“金刚十八拿法”等“散手”和“短打”。

后自唐豪考据后起,始有分歧,分裂出各种太极拳创始人的说法,唐豪在晚年承认其考证有失正确,颇有错漏,但为时已晚,有人认为无任何可信史料查据知太极拳与张三丰的关系,甚至张三丰其人其事都流于传言。太极拳源于张三丰的说法,确为小说家和好事者作为“传奇”大肆渲染,信口开河。但武当太极拳拳路流传甚广,武当早有传承,且杨氏太极传人杨澄甫的书中认为太极拳传自张三丰。 武当山有奉祀张三丰庙殿。武学的公开讨论与解密以文革后最烈。

唐豪考据 编辑

唐豪三下陈家沟考察,发现《陈氏家乘》陈王廷“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句和《陈氏家谱》陈王廷的“旁注”(第26个旁注的最后一个旁注)中有“陈氏拳手刀枪创造之人也”。于是断定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唐豪并未到武当山考察)顾留馨编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太极拳”条第记“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陈王廷”。沈家桢、顾留馨合著《太极拳术》简介中有“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吴、武、孙)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另方面,根据古代戚继光《纪效新书》的记录,里面的拳势与太极拳极其吻合,可以推断太极拳与明代军队战技,必然有一定的关系。如此论断尚有争议。

民初历史 编辑

当代太极拳考据说法约可分为两类,一是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一是吴图南的《太极拳之研究》。

(1)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力主太极拳乃明末清初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所创。

(2)吴图南的《太极拳之研究》[3],认为有关太极拳的“记载”可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程灵洗,至张三丰而大成,且有拳路流传系统为证。

近代之研究 编辑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著名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组织的课题科研组,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于1992年8月1日,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15]。 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武术大师,对该课题的《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武当拳派之渊源》、《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进行了认真鉴定,一致认为:张三丰确有其人,武当山确有其拳,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齐名的中国内家拳。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出了专著《武当拳之研究》[16],并在国家体委获奖。

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工作,编撰《武当拳之研究》,发表《武当拳探源》、《武当拳与道教理论的联系》等多篇武当武术论文[2],汇集了当前赞同“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的武术学者有关“武当武术”和“张三丰”研究的主要观点,透视出了这些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层面。

套路架式 编辑

主要流行套路有陈式和杨氏。陈氏太极习练难度较大,套路中有发力的动作,并有易经太极拳理专注。 杨式太极流传最广的杨澄甫传下来的杨式太极拳,由基础健身护体向上堆叠功力、可随个人喜好循阶而上,尽性立命为宗旨。

基本十三势 编辑

  • 太极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包括,
    • 四正:掤、捋、挤、按。
    • 四隅:采、挒、肘、靠。
    • 五步:进、退、顾、盼、定。

常见招式 编辑

太极拳的常见招式:

  • 起式
  • 揽雀尾
  • 单鞭
  • 提手上式
  • 白鹤亮翅
  • 搂膝拗步
  • 手挥琵琶
  • 搬拦捶
  • 如封似闭
  • 十字手
  • 抱虎归山
  • 斜单鞭
  • 肘底捶
  • 倒撵猴
  • 云手
  • 单鞭下式
  • 金鸡独立
  • 分脚
  • 蹬脚
  • 栽捶
  • 玉女穿梭
  • 上步七星
  • 退步跨虎
  • 转身摆莲
  • 弯弓射虎
  • 野马分鬃

练习与实战 编辑

道教太极功夫自卫为主,后发制人,借力打力。慢﹑圆﹑柔之中内含“气”﹑“劲”。柔中带刚。 太极功以松功主导一切,整劲贯串发化,旁观者描述只及外观及该人个人太极层级。

 
上海广场前大家在学习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行拳练功时讲究松沉圆活,势势存心揆用意, 意气君来骨肉臣(见太极拳#太极拳基本训练经典文献)。 用于实战如何展现特点,主要后发制人,注重观察了解对手(听劲),通过引导而不是抵抗对手的发力,和改变占位来使对手的进攻落空,同时让对手暴露弱点,然后自身蓄力和发力进行反击。

听劲的基础建立在掤劲上,没有掤劲,听劲很难听得明;若掤劲够强,则听劲会十分明显。 太极功以松体感自然,掤劲旨在中定。

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编辑

历史上各大派之太极拳,依据其练习的需要。本身的套路种类就极为多样化,例如陈氏太极拳便有了老架、新架等等。由于再传的后人的发扬,在原有拳架长年的实践的基础上,终必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支派”,在太极拳界也极为普遍。 太极拳主要流派: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

陈氏太极拳 编辑

有老架、小架、新架等

杨氏太极拳 编辑

由清朝武术家杨露禅创立。 杨露禅传子>杨建侯传子>杨澄甫郑子太极杨澄甫传>郑曼青) ,郑曼青传>黄性贤, 顾式(顾汝章){杨露禅传子建侯传>李景林传>顾汝章}, 吴图南式太极拳(杨少候小架)、王兰亭太极拳(王兰亭)、王氏太极(王壮弘)、董式太极董英杰英语Tung Ying-chieh)、田式(田兆麟)、熊式(熊养和)、府内派、老六路

吴氏太极拳 编辑

郑式(郑天熊)、常式(常远亭)、吴图南式(大架)由吴图南太极拳大架经莫斐(吴图南上世纪30年代弟子传给其子莫韫龙)演变莫式太极拳(莫韫龙太极拳)及南国古典太极拳[吴式太极南国门古典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 编辑

郝式〔郝和(郝为真)〕

孙氏太极拳 编辑

傅式(傅振嵩)、沙式(沙国政

和式太极拳 编辑

因地域关系,又被称赵堡太极拳,代理架(和兆元)、忽雷架(李景延),腾挪架(李作智),领落架(代理架前身)

流传、简化普及推广、体育竞赛化 编辑

从五十年代起,中国开展“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把太极拳当作为一个健身项目。1957年,国家体委编出了24式简化太极拳。到1959年,国家体委又编出了88式太极拳。从1985年始,中国办了多届全国太极拳专项比赛。[17]

国家体委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运动,下决心编太极拳竞赛套路。从9月初开始工作,由张山主持(领导),参加编写工作的主要人员有张文广(杨式)、阚桂香(陈式)、门惠丰(孙式、吴式)、李秉慈(吴式)、计月娥(工作人员)。

太极拳体育竞赛化,比赛的套路有繁有简,分各门派再分24式、48式、66式等等。

审定者是徐才、李天骥、张继修、蔡龙云、李德印等人。

新编套路发展 编辑

所谓新派太极是中国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以杨式风格为主,并吸收了多家太极的特点,自1957年以来先后创编的多套新编太极套路

国家套路主要有: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

另外,针对不同的门派,又创编了杨氏四十式、陈氏五十六式、吴式四十五式、孙氏七十三式和武式四十六式太极拳。

坊间多称“国家体委套路”、“国家套路”、“新编套路”、“简化套路”、“竞赛套路”或“新派太极”。

国家体委此举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去除传统套路以门派、家族为本之色彩
  2. 减低传统太极的技击色彩,破坏传统文化
  3. 简化以利普及、推广
  4. 规范全民武术,以便建立教材、建立国际武术竞赛制度,以及建立武术锻炼的等级制度(段位制),便于牟利

由于国家在套路中没有特别强调,需要按照经典太极理论(见太极拳#太极拳基本训练经典文献)“势势存心揆用意”及“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要点来练习, 普遍被传统太极习练者视为“太极操[18]”而非“太极拳”。当今各地常常表演的“太极”大多以此为根据。

其实,按照国家套路,只要训练时按照经典太极理论的“势势存心揆用意”及“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要点来练习,是可以练出太极拳功夫的。

太极拳与日本 编辑

日本习惯把各种技艺系统化。由碁(围棋)、柔道剑道到武术太极拳 也明确分段/级。考核后有证书。现时日本武术太极拳分五级三段,最高为三段。即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初段、二段、三段。[19]日本武术太极拳24式太极拳须经笔试和实演。指导员、讲师、审判也分级。

高下 段/级 受験资格 试験内容
三段 修习最少7年以上已取得2段者 套路试:24式太极拳前半+ 太极拳推手基础套路
经由中央讲师3名以上审查。
. 二段 修习最少5年以上已取得初段者 套路试: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剣
. 初段 修习最少3年以上已取得1级者 套路试:24式太极拳+ 笔试
经由5名B级指导员以上审查。
. 一级 修习最少2年以上已取得2级者 套路试:24式太极拳+ 笔试
经由1名B级指导员以上、加2名C级指导员以上审查。
. 二级 修习最少18个月以上已取得3级者 套路试:24式太极拳后半
. 三级 修习最少12个月以上已取得4级者 套路试:24式太极拳前半
. 四级 修习最少6个月以上已取得5级者 套路试:初级太极拳
低/入门 五级 修习最少3个月以上 套路试:入门太极拳

(另长拳分六级)

扬名 编辑

太极拳可以扬名,主要是由清代的武学家杨露禅先生开始。由于各种因素条件成熟,他的传奇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因而造就了太极拳之名气。

由于杨露禅学得了陈长兴的拳法,杨将这套拳法带进了京城(北京),从此这套拳术发扬光大。

杨露禅未入北京之前,于家乡永年授拳时乡人称其为绵拳,而从武禹襄带出来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公开之后,太极拳之名才开现。后来武汝清(武禹襄二哥-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介绍杨露禅到北京城“小府张家”教拳。后又受聘于王府。太极拳的成名,除了杨家父子的名声,更有赖于后辈多为北京政要有关。

据说当时的京城武术代表人物们一一向其挑战,居然尽皆败北,故技惊群雄,北京武术界尊称其为“杨无敌”[20]

对健康之好处 编辑

一些大众媒体报导,柔软运动可以松弛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长期练习活动比较慢的太极拳操,对老年人平衡控制,动作灵活性和心肺功能皆有帮助[21][22]

一篇发表于2010年的系统性综述综合一些过去的研究,认为太极拳也许确实有益于老人跌倒的预防,对老人整体健康水平也有一定提升,但很难证明太极拳对糖尿病癌症等疾病能有治疗作用[23]

另外太极拳还可以减轻年轻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患者。太极拳的舒缓动作所燃烧的热量甚至超过冲浪、接近滑雪。太极拳提高免疫系统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一直表现发病率降低焦虑、抑郁、情绪不安整体[24]。一项试验研究已发新证据显示,太极拳及相关气功有助于减轻糖尿病

最新研究证明,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老年人抵抗带状疱疹有帮助。[25]

惟少部分群体在热身不足或姿势不正确下,易发生膝盖疼痛,需额外注意。

由于太极拳能够改善平衡能力,所以在包括中风、帕金森氏症患者与老年人常见的跌倒预防都能有显著的改善,而成为复健的替代疗法。[26]

艺术创作 编辑

电影 编辑

电视 编辑

杨氏太极拳开创者杨露禅陈长兴为师,据此发展出“杨露禅偷拳”的故事,《太极宗师》也是描写杨露禅学拳的经过。

文学作品 编辑

金庸倚天屠龙记》中有张三丰指导示范太极拳给被瘫痪多年的三弟子俞岱岩使之记住,而后又亲自教导张无忌使用此拳路与太极剑

参考书籍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李师融、李万斌、刘晔挺编著的《太极拳源流与发展研究》ISBN 978-986-6329-56-2,186/187。
  2. ^ 2.0 2.1 2.2 國家體委科研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工作研究員之論文 -- 太极拳的源与流 (文/欧阳学忠) -- 转载、原文自 "武谈、太极拳源流之谜"。山西科技出版社. [2017年12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2月31日). 
  3. ^ 3.0 3.1 3.2 《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著,香港商务出版,1984年版
  4.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6-11 第02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中国大陆)). 
  5. ^ 人民日报2007年8月22日第12版
  6. ^ 好消息!“太极拳”“送王船”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2020-12-17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2). 
  7. ^ 李师融、李万斌、刘晔挺编著的《太极拳源流与发展研究》ISBN 978-986-6329-56-2,128/129。
  8. ^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考释.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4). 
  9. ^ 9.0 9.1 近代太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2020-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0. ^ 杨澄甫(口述)著,郑曼青整理《太极拳体用全书》 ,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2月初出版。
  11. ^ 太極源流之圖譜. [201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6). 
  12. ^ 楊家太極拳師承源流之圖譜. [2017-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2). 
  13. ^ 中華李派太極拳師承源流之圖譜. [201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14. ^ 「香港楊式太極拳總會」網頁的「太極源流」中的「宗師受業」一段詳述了師承之源流. [2017-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9). 
  15. ^ 《武当拳系研究成果通过鉴定》,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2 年04期. [2017-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16. ^ 《武當拳之研究》,作者:江百龙,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2年7月出版. [2017-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17. ^ 競賽套路的由來. [2015-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8. ^ “太极操”一词大约始见于民初褚民谊吴图南于1932年出版的《太极拳》一书的序文中就提到“……乃从国术前辈吴鉴泉先生学习太极拳……初学者习之,每感难习易忘之苦。于是而有太极操之发明。盖其功用与太极拳同……”,考褚民谊《太极操》一书,当时褚氏说的“太极操”其实是指圆形操练动作,书中并附有太极推手球、太极推脚球,并没有太极拳架式。然而现时“传统太极传习者”用到“太极操”一词时,多指没有按照经典太极理论(《十三势歌》)“势势存心揆用意”及“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要点来练习,其结果就是“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练不出太极拳功夫, 只是成为纯粹模仿太极套路动作的轻盈体操,多带有贬抑色彩。
  19. ^ 日本武術太極拳連盟. [2015-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8). 
  20. ^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陈炎林 编著,益群书店出版
  21. ^ 练太极耍走柏金逊 训练四肢 防肌肉僵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2012年5月14日
  22. ^ 太极锻炼全身八成肌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2012年5月14日
  23. ^ Lee, Myeong Soo; Ernst, Edzard. Systematic reviews of t'ai chi: an over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BMJ). 2011-05-16, 46 (10): 713–718. ISSN 0306-3674. doi:10.1136/bjsm.2010.080622. 
  24. ^ PM - Tai Chi a promising remedy for diabetes. [200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25. ^ 这项由UCLA的Michael Irwin博士领导的研究,其结果出现在四月号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上[失效链接]
  26. ^ Tai Chi and Postural 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2014-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参看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