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公国

(重定向自巴伐利亚公爵

巴伐利亚公国(德语:Herzogtum Bayern)在6世纪到8世纪位于墨洛温王国东南部的边境地区。巴伐利亚部落定居此地,并由从属于法兰克下的公爵所统治。在9世纪后期加洛林帝国衰落期间,一个新的公国从这个地区建立起来。它成为东法兰克(日后演变成德意志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的部落公国之一。

巴伐利亚公国
Herzogtum Bayern德语
Ducatus Bavariae拉丁语
公元555年—1623年
约公元1000年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巴伐利亚公国(红色,包括奥地利藩侯国)
约公元1000年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巴伐利亚公国(红色,包括奥地利藩侯国
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巴伐利亚公国
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巴伐利亚公国
地位部落公国墨洛温王朝附庸国(所谓的“古部落公国”)(公元555年–788年)
卡洛林王朝巴伐利亚国王身份直辖(公元788年–843年)
东法兰克王国德意志王国部落公国(所谓“年轻的”部落公国)(公元843年–962年)
神圣罗马帝国邦国(自公元962年起)
首都雷根斯堡(直至1255年)
慕尼黑(自1505年起)
常用语言巴伐利亚语拉丁语
宗教
罗马天主教
政府封建制
公爵 
历史时期中世纪
• 作为墨洛温王朝附庸的加里巴尔德一世英语Garibald I of Bavaria,首位被文献提及的巴伐利亚公爵
公元555年
• 由加洛林帝国直接统治的其中一部分
788年
• 藩侯阿努尔夫
被承认为公爵
907年
• 克恩顿被析出
976年
1156年
1180年
• 首次分裂
1255年
1503年
• 升为选帝侯
1623年
前身
继承
东法兰克王国
巴伐利亚-慕尼黑
巴伐利亚选侯国
奥地利藩侯国
布雷萨诺内采邑主教区
雷根斯堡采邑主教区
萨尔茨堡采邑总主教区
提洛伯国
波希米亚普法尔茨
今属于德国
奥地利
意大利
斯洛文尼亚

公元十世纪,德意志王国在奥托王朝执政时期正处于内部斗争。976年,巴伐利亚大片土地被析出,建立新的卡林西亚公国,公国领地面积大大减少。1070年至1180年间,巴伐利亚再次强烈反抗神圣罗马皇帝,尤其是韦尔夫公爵家族。在韦尔夫王朝和霍亨斯陶芬王朝之间的最后冲突中,狮子亨利公爵被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取缔并没收了他的巴伐利亚和萨克森领地。腓特烈随后将巴伐利亚交给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该家族之后一直领有巴伐利亚直到1918年。巴伐利亚公爵在1623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被提升为选帝侯

地理

编辑

中世纪的巴伐利亚部落公国涵盖了今天的德国东南部奥地利沿多瑙河的大部分地区,东边边界沿莱塔河匈牙利亲王国英语Principality of Hungary接壤。它包括现代巴伐利亚州的“老巴伐利亚”地区,以及诺德高藩侯国英语Margraviate of the Nordgau的土地(即后来的上普法尔茨),但不包括施瓦本法兰克尼亚地区。976年卡林西亚公国从巴伐利亚中析出导致了大片东阿尔卑斯山脉领土的丧失,这些地方包括现今奥地利的克恩顿州施蒂利亚州,以及邻近现代属斯洛文尼亚卡尼奥拉地区。巴伐利亚东面的奥地利藩侯国——大致对应于现今的下奥地利——同样在1156年被提升为公国

接着几个世纪内,在前巴伐利亚部落公国的领地之上进一步被分裂成数块不同领土,并获得了帝国直辖采邑英语Imperial immediacy的地位,例如提洛伯国萨尔茨堡采邑主教区等。从1500年开始,这些帝国政治体中有一些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巴伐利亚行政圈的成员。

历史

编辑

古部落公国

编辑

古巴伐利亚公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551/555年。编年史家约达尼斯在他所著的《哥特史》中写道:“士瓦本人居住的那个区域东面有巴伐利人,西面有法兰克人...”

阿吉洛尔芬家族

编辑

直至第一个巴伐利亚公国的结束,所有公国统治者都是阿吉洛尔芬家族英语Agilolfings的后裔。巴伐利亚人随后向东沿着纳布河,由诺德高藩侯国英语Margraviate of the Nordgau(后来称为上普法尔茨)直到恩斯河,以及向南越过布伦纳山口直到阿迪杰河上游地区(现今南蒂罗尔)的大片区域进行殖民。第一位有记载的巴伐利亚公爵是法兰克人阿吉洛尔芬家族英语Agilolfings的后代加里巴尔德一世英语Garibald I of Bavaria,他从555年开始作为一个高度独立于墨洛温王朝的附庸统治当地。

在公国的东部边界,亦日渐发生变化。568年西日耳曼伦巴第部落从潘诺尼亚平原迁徙到意大利北部,原居地被阿瓦尔人占据。同一时期,西斯拉夫部落捷克人亦越过波希米亚林山在公国相邻领土建立定居点。大约在743年,巴伐利亚公爵奥提洛英语Odilo, Duke of Bavaria卡兰塔尼亚(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卡林西亚边疆区英语March of Carinthia斯拉夫人部落的王爵收为附庸,这些部落王爵曾要求奥提洛提供保护以抵御入侵的阿瓦尔人。当时大部分独立的阿吉洛尔芬公爵的住所都位于雷根斯堡,位于多瑙河河畔的前罗马兵营城堡“卡斯特拉-雷金纳”(Castra Regina)。

基督教化期间,在724年之前,主教圣高比宁英语Corbinian为后来的弗赖辛教区奠定了基础;七世纪的圣基利安英语Saint Kilian在曾是公国北部法兰克尼亚地区的传教士,随后此地由图林根公爵统治,波尼法爵于742年在此建立了维尔茨堡教区。在邻近莱希河以西的阿勒曼尼亚士瓦本)领地,奥格斯堡是主教的所在地。当波尼法爵于739年建立帕绍教区时,当地可以已经存在早期基督教的信仰。在南部,圣人鲁珀特英语Rupert of Salzburg于696年建立了萨尔茨堡教区,时间可能发生在他于雷根斯堡为巴伐利亚公爵特奥多英语Theodo of Bavaria受洗,成为“巴伐利亚的使徒”之后。798年教宗良三世创建巴伐利亚教省萨尔茨堡作为都主教雷根斯堡、帕绍、弗赖辛和萨比奥纳(后来的布雷萨诺内)作为附属教区。

加洛林王朝

编辑
 
约788年的巴伐利亚与卡兰塔尼亚

随着在加洛林王朝统治下法兰克帝国的崛起,此前在墨洛温王朝统治下巴伐利亚公爵所享有的自治权被削弱,随后更被终止。716年,加洛林王朝并入了北部的法兰克尼亚土地,这些土地以前属于图林根公爵,维尔茨堡的主教由此地获得了主导地位。在西方,卡洛林宫相卡洛曼于746年坎斯塔特大屠杀英语Blood court at Cannstatt中镇压了阿勒曼尼人最后一次的叛乱。最后一个被并入的部落公国是788年的巴伐利亚,此前公爵泰西罗三世曾试图通过与伦巴底人结盟来维持他的独立,但没有成功。查理曼伦巴底王国的征服导致了泰西罗的垮台,他于788年被罢免。从那时起,巴伐利亚由法兰克的地方长官统治,首先其中有格罗尔德英语Gerold, Prefect of Bavaria,他从788年到799年管治巴伐利亚。[1]

通过建立对巴伐利亚的直接统治,法兰克人与邻近的阿瓦尔人引发了冲突。当时,巴伐利亚东部边界,位于恩斯河,朝向阿瓦尔河。早在788年,阿瓦尔人就曾经入侵巴伐利亚,但法兰克-巴伐利亚军队击退了他们,然后对邻近位于恩斯河以东多瑙河沿岸的阿瓦尔人地区发起了反攻。双方在伊布斯河附近的伊布斯平原(德语:Ybbsfeld)发生战斗,阿瓦尔人在那里遭受了重大损失(788年)。[2][3]

为了确保巴伐利亚的东部边界安全,并解决其他政治和行政问题,查理曼于同年(788年)秋天亲自来到巴伐利亚。在雷根斯堡,他召开了一次议会并规范了有关巴伐利亚边境各郡(边疆区)的问题,[4]从而为未来在东部的行动奠定了基础。790年,阿瓦尔人试图与法兰克人和谈,但未能达成协议。[5]

巴伐利亚随后成为法兰克人对抗阿瓦尔人的主要基地,战争从791年开始。由查理曼亲自率领一支庞大的法兰克军队从巴伐利亚越过恩斯河进入阿瓦尔人领土,并兵分两路开始沿多瑙河前进。但阿瓦尔人没有积极抵抗,法兰克军队很快就到达了潘诺尼亚平原的门户维也纳林山地区。由始至终双方都没有发生过决定性的战斗,因为阿瓦尔人在法兰克军队进攻之前就逃跑了。[6]

法兰克人获得了新的东部地区,特别是恩斯河维也纳林山之间的地区,极大地确保了巴伐利亚地区的安全。该领土起初被置于巴伐利亚长官格罗尔德英语Gerold, Prefect of Bavaria(卒于799年)的管辖之下,[7]之后被改组为边境单位,被称为“(巴伐利亚)东部边疆区”(拉丁语marcha orientalis)。它为巴伐利亚的东部边界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确保了法兰克属地巴伐利亚和潘诺尼亚的之间的主要交通。[8]

年轻的部落公国

编辑
 
查理曼大帝时期的巴伐利亚与阿瓦尔边疆区

在他817年的《帝国诏令》中,查理曼大帝的儿子继任皇帝虔诚者路易试图维持加洛林帝国的统一:在他死后,帝国权力将会传给他的长子洛泰尔一世,弟弟们将获得从属领地。从825年开始,日耳曼人路易在其权力中心的领土上称自己为“巴伐利亚国王”。当兄弟们在843年凡尔登条约瓜分帝国的时候,巴伐利亚成为在国王日耳曼人路易统治下东法兰克的一部分,876年路易死后将巴伐利亚国王头衔遗赠给了他的长子卡洛曼。卡洛曼的亲生儿子卡兰塔尼亚的阿努尔夫在前卡兰塔尼亚土地上长大,在他父亲于880年去世后获得了卡林西亚边疆区英语March of Carinthia并于887年成为东法兰克国王。卡林西亚和巴伐利亚是他的权力中心,雷根斯堡是他的政府所在地。

主要由于巴伐利亚人的支持,阿努尔夫得以在887年与胖子查理一决高下,并在次年确立自己当选为德意志国王。899年,巴伐利亚由童子路易统治,在其统治期间匈牙利人持续入侵劫掠巴伐利亚。在907年7月5日,几乎整个巴伐利亚部落都在普莱斯堡战役英语Battle of Pressburg中被强大的马扎尔人所消灭,一般认为在此役之后,巴伐利亚对这些入侵的抵抗逐渐减弱。

在童子路易统治期间,继承大片巴伐利亚领地的沙伊恩伯爵利奥波德,为了保卫巴伐利亚在其东南边境建立了卡林西亚边疆区,并加以统治。907年的普莱斯堡战役中利奥波德亦战死,他的儿子阿努尔夫,被人称为“恶人”,召集了部落的残余并与匈牙利人议和,并于911年成为巴伐利亚公爵,将巴伐利亚和卡林西亚统一到他的治下。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一世在阿努尔夫拒绝承认他的国王地位时攻击阿努尔夫但没有成功。

利奥波丁王朝与奥托王朝

编辑
 
976年的巴伐利亚、奥地利边疆区、卡林西亚边疆区和维罗纳边疆区

加洛林王朝对东法兰克的统治于911年结束,当时阿努尔夫的儿子,国王童子路易去世,无嗣。中央权力机构的终止加强了德意志部落公国的分裂。与此同时,东法兰克面临来自匈牙利入侵的威胁,尤其是在恩斯河以外的巴伐利亚东方边疆区marchia orientalis)。907年,巴伐利亚藩侯利奥波德的军队在普莱斯堡战役英语Battle of Pressburg中惨败。利奥波德本人在战斗中阵亡,他的儿子恶人阿努尔夫继承了公爵头衔,成为利奥波丁王朝英语Luitpolding dynasty的第一位巴伐利亚公爵。然而,东方边疆区仍被匈牙利人占领,潘诺尼亚的领地也永久地丢失了。

然而,巴伐利亚公爵的过度自信在新成立的德意志王国中一直成为争执的起源:阿努尔夫公爵的儿子埃贝哈德于938年被国王奥托一世罢黜;他的弟弟贝特霍尔德继位。948年,国王奥托最终剥夺了利奥波丁家族的权力,并改任命他的弟弟亨利一世为巴伐利亚公爵。已故贝特霍尔德公爵的幼子,亨利三世,仅被骗地被授予巴伐利亚行宫伯爵的职位。954年,利奥波丁家族通过加入国王奥托的儿子士瓦本的鲁道夫的叛乱来试图最后一次夺回权力,亦最终失败。

952年,公爵亨利一世还得到了意大利的维罗纳边疆区英语March of Verona,这是奥托一世从意大利国王贝伦加尔二世手中夺取的。他仍然必须应对匈牙利人的威胁,直到955年奥托一世于莱希菲尔德战役获胜,威胁才得以解除。马扎尔人撤退到莱塔河摩拉瓦河以外,促成第二波德意志 东向移民运动,日耳曼人进入今天的下奥地利伊斯特拉卡尼奥拉地区。尽管巴伐利亚由萨克森王朝庶系分支奥托王朝的后裔亨利一世统治,但巴伐利亚公爵与德意志(自962年起: 帝国)宫廷的冲突持续:976年,皇帝奥托二世废黜了他叛逆的堂兄巴伐利亚的亨利二世 并在前巴伐利亚领土上建立了卡林西亚公国,将其授予利奥波丁家族前巴伐利亚行宫伯爵亨利三世,他也成为了维罗纳藩侯英语Margrave of Verona。虽然亨利二世在985年与奥托二世的遗孀赛奥法诺和解并重获公国,但巴伐利亚公爵的权力却因法兰克尼亚巴奔堡家族的崛起而进一步削弱,后者以东方边疆区藩侯的身份统治奥地利,并日渐变得越来越独立。

韦尔夫王朝

编辑
 
韦尔夫王朝徽章

最后一位来自奥托王朝的公爵,亨利二世的儿子亨利三世,于1002年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在不同时期,公国维持自亨利开始的萨利安继承传统,与德意志国王组成共主邦联,公国由从属国王的公爵,甚至由皇帝的儿子继承。这一时期见证了许多巴伐利亚贵族家庭的崛起,例如安代克斯伯爵英语Counts of Andechs家族或维特尔斯巴赫家族。1061年,皇太后普瓦图的阿格尼丝任命萨克森伯爵诺特海姆的奥托为巴伐利亚公爵,以获得其支持。尽管如此,她的儿子,国王亨利四世却在之后编造错误的理由将公国再次没收,最终导致了1073年的萨克森叛乱英语Saxon Rebellion。亨利将巴伐利亚托付给维罗纳藩侯埃斯特家族的后代韦尔夫,韦尔夫之后开创巴伐利亚的韦尔夫王朝,在接下来的一百一十年间断地统治著公国。

只有在1070年亨利四世确立韦尔夫王朝对巴伐利亚的统治后,巴伐利亚公爵的影响力才重新浮现。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和教皇之间的叙任权斗争。韦尔夫王朝通过支持教皇的立场加强了其统治。

在国王选举中韦尔夫家族与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冲突最终导致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成为德意志国王,亦令巴伐利亚于1139年被改授予巴奔堡王朝。巴伐利亚的士瓦本地区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统治期间大部分地区都还是乡郊地区。巴伐利亚的法兰克尼亚地区则逐渐成为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权力中心。通过建立班贝格教区,法兰克尼亚获得了维尔茨堡主教的主导地位。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新统治者腓特烈巴巴罗萨试图与韦尔夫家族和解[9],并于1156年交还了除东方边疆区外的原巴伐利亚公国地区予韦尔夫家族的狮子亨利

独立出来的“东方边疆区”是巴奔堡家族统治下拥有特权的新建公国,这个公国日后将成为奥地利的核心。狮子亨利统治巴伐利亚期间建立了许多城市,包括1158年建立了慕尼黑。但由于他同时兼领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两个公国,他拥有的强大势力令他很快再次与腓特烈巴巴罗萨发生冲突。之后随着狮子亨利的被流放和1180年施蒂利亚地区从巴伐利亚中分出作为私人公国,巴伐利亚这个所谓年轻的部落公国时代亦正式终结。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

编辑
 
博根伯爵徽章,后来成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徽章

从1180年到1918年的七百多年时间,维特尔斯巴赫家族都是巴伐利亚的统治者,起初作为公爵,后来成为选帝侯和国王。1180年当巴伐利亚行宫伯爵奥托六世被授予巴伐利亚公爵身份,成为奥托一世的时候,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并不富有。在接下来的年头里,家族透过不断的购买、婚姻和继承,才令家族的财富显著增加。新获得的土地不再作为封地分封出去,而是由家族自己的仆人管理。此外,其他强大的家族,例如安代克斯伯爵英语Counts of Andechs家族,也在这一时期绝嗣消失。奥托的儿子路易一世于1214年被封为莱茵行宫伯爵

与当时其他许多政府不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并没有长子优先继承权。因此1255年巴伐利亚的土地被分裂为上巴伐利亚,与普法尔茨和诺德高(首府设在慕尼黑)和下巴伐利亚(首府在兰休特布格豪森)。时至今日,上巴伐利亚和下巴伐利亚仍然存在区别(参见行政区)。

 
1392年瓜分后的巴伐利亚土地

尽管在短暂的统一后再次分裂,但自从1328年第一位出身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被选为神圣罗马皇帝之后,在他的带领下巴伐利亚的权力达到新高。家族新获得了勃兰登堡地区(1323年)、蒂罗尔(1342年)、低地省分荷兰泽兰弗里斯兰以及埃诺(1345年),然而这些土地却在他的继任者治下失去了。1369年,蒂罗尔地区因签订谢尔丁条约而落入哈布斯堡王朝之手。1373年卢森堡紧随其后,1436年荷兰诸郡归入勃艮第。1329年的帕维亚条约英语Treaty of Pavia (1329)中,皇帝路易四世分割了家族内对普法尔茨地区的拥有权,将其分为莱茵-普法尔茨(亦即后来所谓的上普法尔茨)以及仍属巴伐利亚内的下普法尔茨。并因此选帝侯的继承权被转移至莱茵-普法尔茨一系。而对于萨尔茨堡,随着巴伐利亚公爵在1275年承认对其统治的局限性,巴伐利亚能够继续控制该区的时间进入了最后阶段。当萨尔茨堡大主教于1328年颁布了自己的国家法律时,萨尔茨堡随即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一个基本独立的国家。

 
十五世纪文献中的巴伐利亚菱形旗
 
后来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徽章

在十四和十五世纪,上巴伐利亚和下巴伐利亚被多次细分。1392年的分裂后共存在四个公国:巴伐利亚-施特劳宾英语Bavaria-Straubing巴伐利亚-兰茨胡特英语Bavaria-Landshut巴伐利亚-因戈尔施塔特英语Bavaria-Ingolstadt巴伐利亚-慕尼黑英语Bavaria-Munich。这些公爵经常互相发动战争。巴伐利亚-慕尼黑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四世于1503年通过兰茨胡特继承战争英语War of the Succession of Landshut长子继承制统一了巴伐利亚。然而,巴伐利亚原本位于蒂罗尔的领地库夫施泰因基茨比尔拉滕贝格于1504年丢失了。

尽管1506年曾经颁布法令,但阿尔布雷希特四世的长子威廉四世仍被迫在1516年将巴伐利亚的一部分授予他的兄弟路易十世,这一个安排一直持续到1545年路易去世为止。威廉遵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传统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政策,直到1534年他在林茨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一世签订了条约议和。双方的联系在1546年得到加强,当时皇帝查理五世施马尔卡尔登联盟战争期间获得了公爵的帮助,查理五世向威廉承诺在某些情况下他可以继承波希米亚王位,以及普法尔茨选侯享有的选帝侯资格。威廉在关键时期也做了很多工作来确保巴伐利亚继续信守天主教。改革教义这个时候已经在公国内取得了可观的发展,公爵因应情况从教皇那里获得了对主教区和修道院的更大权力。之后他采取措施镇压宗教改革者,其中许多人被放逐。1541年他邀请耶稣会士进入巴伐利亚,并让因戈尔施塔特耶稣会学院英语Jesuit College of Ingolstadt作为他们在德国的总部。威廉于1550年3月去世,他的儿子阿尔布雷希特五世继位,他娶了斐迪南一世的女儿。在他统治巴伐利亚初期,阿尔布雷希特向仍然强大的宗教改革者做出了一些让步;但大约在1563年,他改变了态度,赞成特利腾大公会议的谕令,并推进反宗教改革的工作。随着教育工作逐渐转移到耶稣会士手中,新教在巴伐利亚的推展被有效地阻止了。

阿尔布雷希特的儿子,继任公爵威廉五世,接受了耶稣会教育并对耶稣会教义表现出强烈的狂热。他于1583年替其兄弟恩斯特获得了科隆大主教席位,从此这一职位由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所拥有长达200多年。1597年,他让位给给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一继位就发现公国负债累累,混乱不堪,但他之后十年的强盛统治令巴伐利亚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财政和司法系统得到重组,公务员阶层和全国卫队组织成立,几个小地区被归于公爵的管辖之下。结果是公国的团结和秩序使得马克西米利安能够在三十年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较早时候,他获得了上普法尔茨选帝侯的头衔,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先祖们自1356年以来就一直享有这些头衔。当时的巴伐利亚选侯国由大部分现今的上巴伐利亚下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地区组成。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Bowlus 1995,第86页.
  2. ^ Bowlus 1995,第47, 80页.
  3. ^ Pohl 2018,第378-379页.
  4. ^ Nelson 2019,第14, 257页.
  5. ^ Pohl 2018,第379页.
  6. ^ Schutz 2004,第61页.
  7. ^ Bowlus 1995,第74, 86页.
  8. ^ Bowlus 1995,第24, 45, 85, 101页.
  9. ^ Görich, Knut: Die Staufer. Herrscher und Reich. Munich 2006. p. 41.

资料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