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史札记

(重定向自廿二史札记

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总计条目约六百零九题,于乾隆六十年三月出版。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当时尚未明确为正史的《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名为二十二史,但实涉及全部二十四史。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

二十二史札记
原名廿二史箚记
作者赵翼
类型排比归纳比较法解读历史。
系列史学系列
语言中文
主题针对二十四史的编撰(编撰过程、时间,史料来源、真伪)、体例(异同优劣)加以考据,兼论政事、制度、人物之优劣臧否。
发行信息
出版时间乾隆60年3月(1795年)
出版地点中国江苏阳湖
媒介线装书
页数609题(36卷,补遗1卷)

缘起题纲

编辑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退休,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以笔记条列方式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其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列入正史,故称二十二史)。考据包括史记明史等二十四史。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明初文字之祸〉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内容主要就二十四史的编撰(编撰过程、时间,史料来源、真伪)、体例(异同优劣)加以考据,兼论政事、制度、人物之优劣臧否。

正史对映目录导引

编辑

《二十二史札记》各卷之内容所对映之正史如下所列。

内容特点

编辑

《二十二史札记》的最大特点乃它采纳排比归纳等方法解读历史、并采以史证史。对于史书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及史实,以归纳法集合有关资料,作有系统的论述与客观评价。共有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多着重经世致用,探明治乱兴衰。如赵翼指“东汉诸帝多不永年”乃从东汉各皇帝的寿命年期中归纳出来;研究宋朝时便提出“宋制禄之厚”、“宋恩荫之滥”、“宋恩赏之厚”及“宋冗官冗费”,指出宋朝对文人在进仕上的过分优待,导致宋朝在官员方面的支出形成沉重负担;“初文字之祸”部分则归纳出“明祖通文义,固属天纵。然其初学问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误杀人,亦已不少。”

各家评价

编辑

梁启超对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的评价:“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二十二史札记》的最大优点。李慈铭评说:“其书以议论为主,……盖不以考核见长。”[1] 周振鹤曾比较钱大昕、赵翼、王鸣盛三人,并指出三人之学问有〈龙、虎、狗〉之别。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是“点石成金”、赵翼《廿二史札记》是“披沙沥金”、至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最差,是脸上贴金之滥竽。[2]

真伪论辩

编辑

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两次提出此书非赵翼自作,而是购于“宿儒之子”。[3]然杜维运于《赵翼传》中曾详辩此问题,可参看。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附录,中华书局/北京,2013年3月.ISBN 978-7-101-09144-1
  2. ^ 曾贻芬:《钱大昕的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 ^ 越缦堂日记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初五日日记中写下了如下一段话:“阅赵翼《廿二史札记》。常州老生皆言此书及《陔余丛考》,赵以千金买之一宿儒之子,非赵自作。”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日记中又说:“近代窃人之书效郭象故智者……,赵翼之《廿二史札记》出于常州一老诸生武进阳湖人多能言其姓字。”

来源

编辑
书籍
  • 孟庆远 主编 ‘中国历史文化事典’ 小岛晋二・立间祥介・円山松幸訳、新潮社、1998年、ISBN 4-10-730213-X(原书‘新编中国文史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
  • b(清)赵翼,王树民 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 上下册’,中华书局,北京,2007/9/1。ISBN 978710103033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