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

在元朝撰寫,以遼朝大契丹國為題材的紀傳體史書。中國二十四史史書之一
(重定向自遼史
二十四史列表
次序 书名 作者
姓名 时代
1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2 汉书 班固 东汉
3 后汉书 范晔 刘宋
4 三国志 陈寿 西晋
5 晋书 房玄龄
6 宋书 沈约 萧梁
7 南齐书 萧子显
8 梁书 姚思廉
9 陈书
10 魏书 魏收 北齐
11 北齐书 李百药
12 周书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寿
14 北史
15 隋书 魏徵
16 旧唐书 刘昫 后晋
17 新唐书 欧阳修 北宋
18 旧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欧阳修
20 宋史 脱脱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张廷玉
相关 东观汉记 刘珍 东汉
相关 十国春秋 吴任臣
相关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国
相关 南明史 钱海岳 共和国
相关 清史稿 赵尔巽 民国
相关 清史 张其昀 民国
相关 点校本二十四史 顾颉刚 共和国

辽史》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古代历史纪传“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1344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奚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三十卷,三十二卷,八,列传四十五,此外还有《国语解》一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截止于蒙古灭西辽)。至正五年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

成就 编辑

金国灭辽之后,两度纂修《辽史》。皇统年间,耶律固萧永祺等修成《辽史》。章宗朝又命党怀英陈大任等重修,世称陈大任《辽史》。然而这两次撰修《辽史》均未刊行。[1]中统二年(1261年)七月,翰林学士王鹗议修辽、金二史;南宋亡后,又议修辽、金、宋三史,又由于“义例”未定,以至“六十余年,岁月因循”。朝廷屡有修史之议,但均因正朔义例之争而搁置。[2]今版《辽史》则撰成于元朝末年,脱脱任纂修三史的都总裁,决定辽、金、宋“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3]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四人分撰辽史,主要依据辽末耶律俨的《皇朝实录》、陈大任《辽史》及旧题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等史书。至正三年四月至次年三月,前后不到一年时间,《辽史》撰成。

《辽史》虽仓促成书,有些方面颇有特色,例如《百官志》分别记述“北面官”、“南面官”,较好地反映了当时为了适应各民族特点而分别设治的特点。又新创《营卫志》和《兵卫志》记述契丹贵族的政治军事组织。《辽史·食货志》不足四千字,却如实的记载了契丹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马逐水草,人仰潼酪,挽强财生,以给日用。”到了部落时期,“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糗粮刍茭,道在是矣”,乃至于辽太祖阿保机“平诸弟之机,弭兵轻赋,专意于农”。[4]

另外《辽史》共有八表,仅次于《史记》和《汉书》,稍稍弥补《辽史》过于简略的缺点。其中的《游幸》、《部族》、《属国》三表,是《辽史》创新的体例。

缺失 编辑

元修辽史,未详考史料,因此前后重出,史实错误、缺漏和自相矛盾之处甚多。据现代学者考证,辽代首创“契丹、汉”两套修史系统,也是《辽史》材料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汉人史官与辽朝政治中枢可能存在的生疏与隔膜,使得他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本身即受到限制”。元修《辽史》引于辽金时期辽史文献与元史馆二次修纂的文本,二者之间也有明显差异。罗继祖《辽史校勘记》序中指出,《辽史》“缪戾非偻指所可计”,例如年号记载多有讹误。[5]另外据现代学者研究证实契丹辽国采双国号制度,[6]曾多次改国号,先称契丹、后称大辽、又称大契丹、又称大辽,《辽史》竟未提及。[7]《辽史》卷89有《杨皙传》,卷97又有《杨绩传》,杨皙杨绩实为一人两传。[8]又如《辽史》卷十八兴宗重熙二年十二月甲寅云:“宋遣章频、李懿、王冲睦、张纬、李维、继一来贺永寿节及来岁正旦。”这里提到的“李懿”应为李遵懿之误,“王冲睦”为王仲睦之误,“张纬”为张玮之误,简短的一行叙述居然有三处人名误植。考《辽史》各〈纪〉、〈志〉、〈传〉相互抵牾处不少,人物有名无姓,或只载称号,而不载姓名。《辽史》也有人物重复的缺失,如帖剌耶、蒲古只也、匝马葛是一人三名。[9]《辽史·耶律倍传》称耶律稍等“各有传”,但《辽史》并没有“耶律稍传”。

元人修《辽史》一百十六卷,每卷篇幅很短,内容简略,又多有重复。[10]同时期的《宋史》文字大约是《辽史》的十倍。近人冯家昇批评:“《辽史》成书最速,亦以《辽史》为最劣。”但由于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辽史》都已失传,元修辽史成了现存唯一的一部官修辽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 编辑

元修本 编辑

《辽史》有《国语解》一卷,二十四史中仅《辽史》、《金史》特有《国语解》。《辽史》的《国语解》解释了辽国关於姓氏、地名、职官的来龙去脉,例如“夷离堇”为统军马大官,后改为大王。《国语解》也解释了耶律氏、萧氏起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国语解》:“惟《国语解》一卷,仿古人音义之意,其例甚善。”

赵翼对《元史》无《国语解》表示遗憾,他说:“《金史》有《国语解》,译出女真语,令人易解。《元史》无之。且金官纯用汉名,元则有仍其本俗之名者,益难识别。今就纪传所载,可以注释者列之。”[11]

陈述补注本 编辑

下画线者为陈述增补。

补编 编辑

后人据相关史料补作志表,补志方面,有宋人叶隆礼《辽志》1卷,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5卷,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1卷,缪荃孙辽艺文志》1卷;补表方面,有清人万斯同《辽诸帝统系图》1卷、《辽大臣年表》1卷,汪远孙《辽史纪年表》1卷、《西辽纪年表》1卷,近人吴廷燮《辽方镇年表》1卷;考证注释方面,有清人丁谦《辽史各外国地理考证》1卷,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1卷,丁谦《西辽立国本末考》1卷,李慎儒《辽史地理志考》5卷,厉鹗辽史拾遗》24卷,杨复吉《辽史拾遗补》5卷,近人陈汉章辽史索隐》8卷、陈述辽史补注》10册、赵振绩辽史长笺》10册。

注释 编辑

  1. ^ 《金史·萧永祺传》记载:“广宁尹耶律固奉诏译书,辟置门下,因尽传其业。固卒,永祺率门弟子服齐衰丧。固作《辽史》未成,永祺继之,作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上之。”
  2. ^ 张绅《通鉴续编序》曰:“曩时朝廷纂修三史,一时士论,虽知宋为正统,物议以宋胜国而疑之。史臣王理因著《三史正统论》,推明修端之言,欲以辽为《北史》,金亦为《北史》,宋自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
  3. ^ 《庚申外史》卷上云:“先是诸儒议论三国正统,久不决。至是脱脱独断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
  4. ^ 《辽史》卷59《食货志上》
  5. ^ 耶律洪基在位期间第三个年号大康”就被讹为“太康”,第五个年号“寿昌”则被误为“寿隆”。寿隆是当时陈大任避金钦慈皇后“寿昌”讳而改,可知元修《辽史》的主要史源是取自陈大任《辽史》。21世纪初的考古发现还证实了西辽的“续兴”、“天喜”年号,也与其记载不符。应是相关材料在金末流入中原时避讳或误写所致,元末修辽史沿用故误。
  6. ^ 刘凤翥等学者对契丹文字的研究:在983-1066年间,不管是大字还是小字,都写作“契丹辽国”,将“契丹”置于“辽”之前。1066年之后,不管是大字还是小字,都写作“辽契丹国”,将“辽”置于“契丹”之前。
  7. ^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云:“按辽自太宗建国号大辽;至圣宗统和元年,去辽号,仍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复称大辽。《辽史》皆没而不书。”赵翼《廿二史札记》也指出说:“《辽史》又有太疏漏者。《东都事略》记辽太宗建国大辽,圣宗即位,改大辽为大契丹,道宗又改大契丹为大辽。改号复号,一朝大事,而《辽史》不书。”
  8. ^ 据辽大安五年《梁颖墓志铭》提到的“故守太保中书令杨公皙”(《文史》2011年第1辑),知此人本名当作杨皙。
  9. ^ 《二十二史考异》卷八十三
  10. ^ 四库馆臣批评:“如每年游幸,既具书于本纪矣,复为《游幸表》一卷;部族之分合,既详述于《营卫志》矣,复为《部族表》一卷;属国之贡使,亦具见于本纪矣,复为《属国表》一卷;义宗之奔唐,章肃之争国,既屡见于纪、志、表矣,复屡书于列传;文学仅六人,而分为两卷;伶官、宦官本无可纪载,而强缀三人。”
  11. ^ 《二十二史札记》卷29

参考文献 编辑

  • 苗润博《〈辽史〉探源》,中华书局,2020年。
  • 冯家昇《〈辽史〉与〈金史〉〈新旧五代史〉互证举例》,《史学年报》2卷1期,1934年。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辽史 (四库全书本)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辽史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辽金宋三史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