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人

(重定向自於越

於越,又写为于越,古称,被部分近代学者称为越族[1]于越族[2]于越民族[3]吴越族,古代部落,原居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一带,是百越的一支部落,使用古越语。在夏代时曾建立越国汉朝时属于会稽郡,后融合演变为今日当地民族。

概论 编辑

商朝甲骨文记录中,有称为越或于越的人群活动。在《史记》中,将於越,写为于越。于越人所属的越国是传说在夏朝时由少康的庶子无馀所建立[4],其相邻的吴国,其底层人民也是于越人。何休公羊传》注疏记载,越国当地人自称“于越”,但中原华夏诸国称其为越[5]。他们被视为是与中原华夏部落习俗不同的蛮夷[6]

梁启超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皆由同一支民族建立,称之为吴越族[7]卫聚贤认为于越即吴越族,越人从其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民族[8]罗香林等学者认为于越是百越之中的一支,将他们列入古越族

历史 编辑

传说于越是在夏朝时由少康的庶子无馀所建立[9],《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24年时,于越人曾经朝贡西周王室[10]。春秋时,越王勾践时代,其领土大致是在浙江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地区一带,以绍兴为中心。

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越国,越国成为吴国臣属。前473年,越王勾践击败吴王夫差的军队,吴国灭亡,越国的领土扩大,取得原来吴国领地,扩大到江淮一带。

前306年,楚国击败越王无疆,越国亡国,成为楚国的领土。在越国灭亡后,于越人形成一些地方的小型聚落。为了方便控制,楚国及后继的秦朝都曾经将一些于越人迁移到其他地方。

吴芮作为越人部落领袖,曾参与陈胜大泽起义与之后的楚汉争霸,在汉朝时代受封长沙王

研究推测 编辑

罗香林考证古书,认为于越、瓯越、闽越、扬越、滇越、骆越等17个古民族皆源自百越,皆为越民族的一支,越民族则源自夏民族。于越是越族在浙江的一支[11][12]林惠祥认为于越人是越族中的一支,属于百越,居住在浙江。越族中接受汉化之后形成的一个独立分支,称为于越[13]

《福州通史简编》认为,福建原有闽族,在战国时,与由浙江南下的于越族融合后,形成闽越族[2][14][15]

语言 编辑

于越的语言被现代学者称为古越语,因为文献记载很少,难以确认全貌。根据对于《越人歌》、《维甲令》的研究,语言学者郑张尚芳等人,认为这种语言具备了壮侗语系的某些特征。

文字 编辑

马桥文化遗址曾发现陶文,为良渚文字春秋战国时期,于越人在青铜器上使用的金文,被称为鸟虫篆

考古 编辑

饶宗颐主张良渚文化由古代的越族建立,越族之后在此建立越国[1]

注释 编辑

  1. ^ 1.0 1.1 饶宗颐〈吴越文化〉:“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出现一些农具的石钺。……良渚文化在江苏与浙江是以太湖平原与杭州湾一带为中心……。这一地方,战国时越正建国于此,所以良渚的居住应该属于古代的越族。”
  2. ^ 2.0 2.1 卢美松主编《福州通史简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3. ^ 潘承玉编〈越文化专志〉,收入《浙江通志》卷113,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
  4. ^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5. ^ 《春秋》定公五年:“于越入吴。”
    《公羊传》:“于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越者,能以其名通也。”
    何休疏:“越人自名‘于越’,君子名之曰‘越’。治国有状、能与中国通者,以中国之辞言之曰‘越’;治国无状、不能与中国通者,以其俗辞言之,因其俗可以见善恶,故云尔。”
  6. ^ 《大戴礼记》卷7〈劝学〉:“于越戎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
  7. ^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发表于《新民丛报》第56号及第57号。
  8. ^ 卫聚贤〈吴越释名〉:“于越即虞越,亦即吴越。吴越原系一个民族,后越人发明钺而独立,故越有超越之义,言越人发明钺而武器超过吴人。”
  9. ^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越之前君无余者,夏禹之末封也。”
  10. ^ 《今本竹书纪年》周成王24年:“于越来宾。”
  11. ^ 罗香林《中夏系统中之百越》,独立出版社,1943年。
  12. ^ 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国立编译馆,1978年。
  13. ^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ISBN 9789570512618
  14. ^ 福建省情综述 - 历史文化. [2009-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15. ^ 罗洁《八闽魅力: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现代出版社,2015年。ISBN 9787514323825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