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旅行

概念
(重定向自時光旅行

时间旅行或称时空旅行时光旅行穿越时空等,泛指人或物体由某一时间点移至另一时间点,类似在空间中的移动。所有事物都顺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自然前进,因此这里的时间旅行单指违反这种自然时间变化的方式:前往未来,或是回到过去。这在哲学虚构作品英语Time travel in fiction中是广为人知的概念。时间旅行通常借着存在于假想中的时间机器进行,这概念因1895年H·G·威尔斯的小说《时间机器》而普及起来。根据目前的物理学,无法确定是否可能进行回溯时间旅行(回到过去);而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架构下,朝向未来的时间旅行已被透彻了解,且是经过大量观测的现象。然而,现今的科技无法让一物相对于另一物的时间超越或延迟超过几毫秒。至于回溯的时间旅行,找到允许这件事的广义相对论解不是不可能,但符合该解的条件可能在物理上无法达成。理论物理学对时空旅行的支持非常有限,通常只牵涉到量子力学或虫洞

时间旅行概念的历史 编辑

 
纽约欧文顿英语Irvington, New York李伯大梦的塑像

一些古老的神话描绘了跳跃至未来的人物。印度神话中,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提到卡卡德米英语Kakudmi国王的故事。故事中的国王前往天堂与创造神梵天会面,回到地球后发现已经过了许多年。[1]佛教的《巴利三藏》提到时间的相对性,其中《弊宿经》讲述佛陀一位主要门徒摩诃迦叶解释天堂的时间流逝和地球不同。[2]日本书纪》首次描述的日本故事〈浦岛太郎〉讲述一位名浦岛太郎的年轻渔夫造访了海底的宫殿,三天后回家时发现外界已经过了300年。[3][4]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了〈烂柯山〉的故事:有个人上山砍柴,看到两个人在下棋,便于一旁观棋。他才观棋不久,手上斧头的握柄已经烂掉了,回家后更发现世间已过了百年。[5]

科幻 编辑

早期的科幻故事的特点为让角色沉睡多年,醒后发现身处改变了的社会,或被超自然现象送至过去。路易·萨巴斯钦·梅西耶英语Louis-Sébastien Mercier所著的《2440年,一个似有若无的梦法语L'An 2440, rêve s'il en fut jamais》(1770)、华盛顿·欧文所著的《李伯大梦》(1819)和爱德华·贝拉米所著的《回顾英语Looking Backward》(1888)等作品,就是用这样的手法来进行时间旅行。[6]

最早描绘回溯时间旅行的作品不确定为何者。萨缪尔·麦登英语Samuel Madden的《二十世纪回忆录英语Memoi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1733年)是英国大使在1997年和1998年向外交官发出的一系列信件,传达了未来的政治和宗教信仰情况。[7]:95–96因为叙述者表示他从自己的守护天使收到这些信件,保罗·阿尔康在他的书《未来派小说的起源》(Origins of Futuristic Fiction)中称“英国文学中第一位时间旅人是守护天使”。[7]:85麦登没有解释天使是如何获得这些文件的,但阿尔康声称麦登“是第一个摆玩时间旅行想法的人,值得受到认可。摆玩形式为将人造产物从未来送至过去,并于现在发现”。[7]:95–96在科幻小说选集《遥远的边疆英语Far Boundaries》(1951)中,编辑奥古斯特·德莱斯认为关于时间旅行的早期短篇小说是《错失马车:一个时代错误的故事》(Missing One's Coach: An Anachronism),由一位匿名作家英语anonymous author于1838年为《都柏林文学杂志》(Dublin Literary Magazine)撰写。[8]当叙述者在树下等待离开纽卡斯尔马车时,被送回了一千多年前。他在修道院遇到了圣比德,并向他说明未来几个世纪的发展。然而,故事从未明确说明这些事件是真实的还是幻想。[9]:11–38关于时间旅行的另一早期作品是亚历山大·维尔特曼英语Alexander Veltman于1836年出版的《卡利梅罗斯的祖先:亚历山大,马其顿的菲利普的儿子》(The forebears of Kalimeros: Alexander, son of Philip of Macedon)。[10]

 
某版《小气财神》的插图

查尔斯·狄更斯的《小气财神》(1843年)很早就描绘了双向的时间旅行:主角史古基被送到过去和未来的圣诞节。其他故事使用相同的模板,也就是让角色自然睡着,并于醒来时发现自己处于不同的时间。[11]法国植物学家兼地质学家皮埃尔·博伊德英语Pierre Boitard于1861年出版的著名书籍《人类出现前的巴黎》(Paris avant les hommes,Paris before Men)中,有一个更为清晰的回溯时间旅行例子。在这个故事中,主角被送回史前时代,并在那里与古生物有所互动。[12]艾德华·艾弗雷特·海尔英语Edward Everett Hale的《别干涉》(Hands Off,1881)讲述一个不知名存在的故事,可能是最近死去的人的灵魂,他借由阻止约瑟的奴役而干涉了古埃及的历史。这可能是第一个以时间旅行为基础创建架空历史的故事。[13]:54

早期时间机器 编辑

倒转的时钟英语The Clock that Went Backward〉是首批借着时间机器进行时间旅行的故事之一,由艾华·佩奇·米谢尔英语Edward Page Mitchell所著[14],并于1881年刊登在《纽约太阳报》上。然而该时间机器的运作机制属于幻想的范畴,此机器是一个不寻常的时钟,它的时间会往回跑并将周围的人送回过去。作者没有对时钟的来源或性质多作解释。[13]:55恩里克·加斯帕尔-林包的《逆时间而行者》(1887)可能是第一个使用设计过的交通工具进行时间旅行的故事。[15][16]安德鲁·索耶英语Andrew Sawyer评论该故事“似乎确实是迄今为止的记录上第一个对时间机器进行文学描述的作品”,并补充:“〈倒转的时钟〉常被称为第一个时间机器的故事,但我不确定那个时钟是否算得上时间机器。”[17]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1895)让借着机械进行时间旅行的概念普及了起来。[18]

哲学 编辑

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已经开始讨论时间的本质,如巴门尼德提出“时间是幻觉”的观点。几个世纪后,牛顿支持绝对时间的概念,而同时代的莱布尼兹认为时间只是事件之间的关系,不能独立表达。其中后者最终产生了相对论时空观。[19]

当下主义与永恒主义 编辑

许多哲学家认为,相对论意味着永恒主义,即过去和未来在真正意义上存在,而不仅仅是曾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变化。[20]科学哲学家迪恩·瑞克尔斯(Dean Rickles)不同意其中一些描述,但指出“哲学家之间的共识似乎是,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与当下主义不相容。”[21]一些哲学家认为时间的维度和空间的维度相等,未来的事件就像空间中不同地点一样“已经存在”了,客观的时间流并不存在;不过这种观点有争议。[22]

 
棒形和环形佯谬英语Ladder paradox#Bar and ring paradox相对同时的一个例子。棒的两端在左侧静止参考系同时穿过了环,但棒的两端在右侧的静止参考系分别位于环的两边。

当下主义英语Presentism (philosophy of time)是一个哲学学派,认为未来和过去对于现在只是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变化,没有真正的存在。这种观点认为不存在可以前往的未来和过去,因此不可能进行时间旅行。[20]西门·凯勒(Simon Keller)和尼尔森(Nelson)认为,即使过去和未来的对像都不存在,关于过去和未来的事件仍有可以确定的事实,因此未来的时间旅人决定回到现在的事实可能可以解释时间旅人出现于现在的原因;[23]这些观点受到一些人质疑。[24]

经典时空的当下主义认为只有现在存在;这与狭义相对论有所冲突,如下例所示:甲和乙是事件   的同时观察者。对甲而言,事件    同时发生,但对于乙,事件   已经发生或尚未发生。因此,甲和乙认为的“现在存在的东西”并不相同,这与经典的当下主义相矛盾。“此时此地当下主义”(Here-now presentism)试图通过承认单一点的时间和空间来调和这一点。结果差强人意:除非并不存在一个具有特权的“此时此地”英语Preferred frame,也就是不存在“真正的”存在,否则成为和离开“此时此地”的物体将在真实和不真实之间交替。“相对论的当下主义”承认无限多参考系的存在,每个参考系同时发生的事件可能不同,因此无法区分单个“真实”存在,也就是所有事件都是真实的——处于当下主义和永恒主义之间的模糊地带——或者每个参考系都存在于它自己的现实中。狭义相对论中当下主义的选择似乎已经用尽,但是哥德尔和其他人认为当下主义可能对某些形式的广义相对论有效。[25]一般而言,绝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被认为与广义相对论不相容:对于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的绝对位置没有普遍的真理,因此没有办法确定某一时间、空间中的某个点,在另一个时间是否处于所谓“相同的位置”[26],而且根据微分同胚不变原理,所有坐标系统都处于平等地位。[27]

祖父佯谬 编辑

祖父佯谬为反对时间旅行的常见论点之一。[28]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时间旅人改变的任何事情都会和他出发时空的事实产生矛盾。[29][30]祖父佯谬通常描述了一个人回到过去并杀死自己的祖父,从而抹杀自己父亲或母亲的存在,间接也抹杀了自己存在的根据。[31]哲学家因这些佯谬而质疑应该不可能进行时间旅行。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可能可以回到过去,但不可能对过去做出任何实质改变[32],这个概念类似于物理学上的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

本域论佯谬 编辑

可共存性 编辑

根据可共存性英语compossibility的哲学理论,若要考虑时间旅行的背景下可能发生的事,则必须考虑到所有与该情况相关的事情脉络。如果过去以某种方式发生了某件事,那件事在过去便不可能再以其他方式呈现。为了防止逻辑上的矛盾,时间旅人造访过去所能发生的事限定为已经发生过的事。[33]

自洽性原则 编辑

伊戈尔·德米特里耶维奇·诺维科夫命名的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指出,时间旅人或其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因此时间旅人绝不可能“改变 ”历史。时间旅行的行为可能是他们自己过去事件的原因,这可能会导致因果循环,有时称为命定佯谬[34]、本域论佯谬[35]或鞋带佯谬[35][36]罗伯特·海莱因的故事《By His Bootstraps英语By His Bootstraps》普及了鞋带佯谬一词。[37]诺维科夫的自洽性原则提出,时间旅人所在的时空区域和任何其他时空区域的本地(local)物理定律不可能有任何不同。[38]

哲学家凯利·罗斯(Kelley L. Ross)在《时间旅行佯谬》(Time Travel Paradoxes)[39]中指出,涉及世界线或历史在时间上形成闭环的物理对象的情况,可能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罗斯用《时光倒流七十年》作为这种本域论佯谬的一个例子,在这种佯谬中,手表被赋予一个人,60年后,同一只手表因回溯时间而被带回来并被赋予同一人。罗斯表示手表的会增加,且每次回溯并重复那段历史时都会变得更旧。现代物理学家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解为统计定律,因此减少熵或不增加熵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不太可能。此外,孤立系统的熵在统计上增加,而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非隔离系统(例如一物体)可以变新并减少熵。因此,世界线形成环的物体可以在其历史上的同一点始终处于相同的状态。[40]:23

物理学中的时间旅行 编辑

根据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恰当的时空几何或空间中特定的移动方式可能可以容许进行朝向过去或未来的时间旅行(如果能实现那样的几何和移动)[41]:499物理学家在技术论文中探讨了封闭类时曲线(闭时曲线)的可能性。闭时曲线是世界线在时空中形成的闭环,容许物体回到自身的过去。广相中有描述时空的方程,已知有些方程的解包含闭时曲线,如哥德尔时空英语Gödel metric#Closed timelike curves。不过那些解物理上的可信性仍不确定。

许多科学社群认为不太可能实现回溯的时间旅行。所有容许时间旅行的理论均会产生因果关系英语causality (physics)上的问题[42]祖父佯谬就是经典的例子:“若有人回到父亲出生前的过去,并杀了自己的祖父,会发生什么事?”诺维科夫多伊奇英语David Deutsch等物理学家表示,借由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多世界诠释的变体可避免此类时间佯谬[43]命定悖论是时间旅行的另一个悖论

广义相对论 编辑

某些广相时空几何容许超光速旅行,而那样的时空几何理论上容许进行回溯的时间旅行,如宇宙弦英语cosmic string、允许双向通行的虫洞阿库别瑞引擎[44][40]:33–130根据半经典重力理论,考虑量子效应的情况下,广义相对论在科学基础上容许回溯的时间旅行;反之若不考虑量子效应,这些可能性便不存在。[45]这些半经典论证使霍金架构出时序保护假说,暗示自然基础法则会阻止时间旅行。[46]然而,缺乏完全统一了量子力学和广相的量子引力理论的情况下,物理学家对此事无法给出明确的判断。[31][47]:150

时空几何 编辑

广义相对论以决定时空度规(距离函数)的场方程组描述宇宙。这些方程有精确解,解里包含了封闭类时曲线。闭时曲线是和自身相交的世界线,造成那个交点的因是过去的那个点,这个点未来的果也是该点,这情况和时间旅行类似。这种解首次被库尔特·哥德尔提出,被称为哥德尔度规英语Gödel metric。但这种解要求宇宙必须有某些物理特性,而有些特性是以前并没显示拥有的[41]:499,如旋转和缺乏哈勃膨胀。广相是否对所有实际条件禁止闭时曲线这点仍在研究。[48]

虫洞 编辑

虫洞是一种假想中扭曲的时空,是广相中爱因斯坦场方程的一个解。[49]:100假想中,借由可穿越虫洞进行时间旅行的时间机器以下列方式运作:将虫洞的一端用某种先进的推进系统英语Vehicle propulsion加速到接近光速,再拉回原本所在的位置。另一种方法是将虫洞的一个入口移到比另一个入口更大的重力场之中,再将它拉到另一入口附近的位置。因为时间膨胀的关系,这两种方法会让虫洞外部的观察者觉得两端的时间过得不一样:被移动那端经过的时间比静止那端来的少。然而,虫洞中时间流逝的方式和外部不同,无论两端如何移动,虫洞两端的同步时钟始终维持同步,穿越虫洞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也是如此。[41]:502这代表进入被移动端的观察者会在同一时间从静止端出来,在外部观察者看来即是回到了过去。这种时间机器有个重大限制,就是它最早只能回到最初创造机器的时候[41]:503。本质上来讲,它更像一条时间通道,而非能穿越时间的设备。而且,它不会允许时间机器的技术本身回到过去。

根据目前的理论,虫洞若要让物体穿越,必须存在具有负能量的物质,该种物质通常称为异物质。技术上而言,虫洞时空要求的能量分布违反了各种能量条件,如零能量条件、弱能量条件、强能量条件、主能量条件。然而,已知量子效应允许在可测量范围内稍微违反零能量条件[49]:101,而且由于量子物理学中的卡西米尔效应,许多物理学家认为负能量确实可能存在。[50]早期的计算表明需要的负能量非常大量,不过后来的计算显示负能量的量可以任意小。[51]

麦特·维瑟英语Matt Visser于1993年认为,如果没有诱导量子场(inducing quantum field)和重力效应,虫洞不是坍塌就是两个入口互相排斥,使两个口无法接近至足以引起违背因果关系英语causality (physics)的可能的距离。[52]然而,维瑟在1997年一篇论文中假设,在以对称多边形排列的N个虫洞配置一个复杂的罗马环英语Roman ring,仍可使虫洞作为时间机器。虽然他认为这个结论更有可能是经典量子引力的缺陷所导致,而不是因果关系能够违反的证明。[53]

基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 编辑

另一种方法涉及一个密度很高并且在旋转的圆柱体,通常称为提普勒柱体英语Tipler cylinder。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解,由威廉·范·斯托克姆英语Willem Jacob van Stockum[54]于1936年、柯涅流斯·蓝佐斯英语Kornel Lanczos[55]于1924年发现。直到弗兰克·迪普勒[56]于1974年的分析出来之前,人们不认为这个解代表闭时曲线是可能的[57]:21。如果一个无限长的圆柱体围绕其长轴旋转得足够快,则以螺旋形路径围绕圆柱体飞行的太空船将可以进行回溯或朝向未来的时间旅行(取决于其螺旋方向)。然而,圆柱体所需的密度和旋转速度非常大,普通物质的强度不足以承受,无法用以构建该圆柱体。宇宙弦英语cosmic string可以用以构建类似的设备,但目前仍尚未确认宇宙弦是否存在,并且似乎不可能创造新的宇宙弦。物理学家罗恩·梅里特正在尝试用环形激光重建旋转黑洞的条件,以便弯曲时空、创造能够进行时间旅行的条件。[58]

史蒂芬·霍金对基于旋转圆柱或宇宙弦的时间旅行方案提出更基本的反对意见,他证明了一个定理:根据广义相对论,不可能在一个满足弱能量条件的区域中建造特殊类型的时间机器(利用紧凑产生的柯西视界进行时间旅行的机器),因为满足弱能量条件意味着该区域不含具有负能量密度的物质(奇异物质)。使用数学方法会更容易分析提普勒这类假设无限长圆柱体的解,虽然提普勒认为如果旋转速度足够快,有限圆柱体也可能会产生闭时曲线[57]:169,但他没有证明这一点。但是霍金指出由于他的定理,“这不是在到处都是正能量密度的地方能达成的事!我可以证明,建立有限的时间机器需要负能量。”[47]:96这个结果源自霍金1992年关于时序保护猜想的论文,他在那篇文章中探讨了“在有限时空区域违背因果关系而没有曲率奇点的情况”,并证明“那里将存在紧凑生成的柯西视界,并且通常包含一或多个不完整的闭合零测地线。人们可以定义几何量以衡量洛伦兹变换和围绕这些闭合零测地线增加的面积。如果因果关系的违背是从非紧凑的初始表面发展而来,则柯西视界上必违反平均弱能量条件。”[46]该定理不排除以下可能性:借由非紧凑生成的柯西视界(例如多伊奇-波利策时间机器,Deutsch-Politzer time machine)进行时间旅行,或者在包含奇异物质的区域中进行时间旅行。这将用于可穿越的虫洞或阿库别瑞引擎

量子物理 编辑

无通讯定理 编辑

从一个位置发送讯号并于另一位置接收时,只要讯号以光速或小于光速的速度行进,根据相对论中同时性的数学表达,所有参考系都会认为讯号在接收之前发出。而当讯号传播速度比光快时,所有的参考系都会认为接收先于发送。[59]因此后者的讯号可说是回溯了时间。这个假设情况有时被称作快子电话[60]

一些如量子隐形传态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量子纠缠等量子力学现象可能创造了一种允许超光速通讯或时间旅行的机制,而且事实上德布罗意-玻姆理论等量子力学诠释推测粒子间会瞬间交换一些信息以维持粒子间的相关性。[61]爱因斯坦称这种现象为“鬼魅似的超距作用”。

然而,由于现代量子场论严格确认了因果关系在量子力学中依然成立,现代的理论并不允许时间旅行或超光速通讯英语superluminal communication。详细的分析已证明,所有宣称实现超光速通讯的特定情况下,为了获得讯号,仍必须使用某种形式的经典通讯[62]无通讯定理英语no-communication theorem也证明量子纠缠无法用于更快传送经典的信息。

互动的多世界诠释 编辑

艾弗雷特的量子力学多世界诠释的变体为祖父佯谬提供了解决方案,根据该诠释,时间旅人抵达的宇宙不同于他们出发的宇宙:有人认为,由于旅人抵达的宇宙历史不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因此不是“真正的”时间旅行。[63]较广为接受的多世界诠释表明,所有可能发生的量子事件都能在互不干涉的宇宙中发生。[64]但是,某些变体允许不同的宇宙有所互动。这个概念最常用于科幻作品,但是一些物理学家如大卫·多伊奇英语David Deutsch认为,时间旅人抵达宇宙的历史应该不同于他来自的宇宙。[65][66]另一方面,史蒂芬霍金认为,即使多世界诠释是正确的,人们也应该期望每个时间旅人都会体验到一个自洽的历史,这样旅人就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去了另一个世界。[67]物理学家艾伦·埃弗雷特认为,多伊奇的方法“涉及修改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而不仅仅是采用多世界诠释”。艾弗雷特还认为,即使多伊奇的方法正确,也意味着任何由多个粒子组成的宏观物体在通过虫洞回溯时间旅行时会分裂,不同的粒子出现在不同的世界中。[43]

丹尼尔·格伯格尔英语Daniel Greenberger卡尔·斯法罗英语Karl Svozil提出一个量子理论,为时间旅行提供一个没有佯谬的模型。[68][69]根据量子论,观察这个行为将导致本来有多种可能的态“塌陷”成一个测量状态;因此,从现在观察到的过去是确定的(只可能有一种状态),但从过去观察到的现在有许多可能的状态,直到观测的行为导致它塌陷成一个状态。那个观测行为将视为必然会发生。

实验结果 编辑

某些实验结果乍看违背了因果关系,但详细检验后发现并非如此。

马兰·斯考立英语Marlan Scully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中将数对互相纠缠光子分成讯号光子(signal photons)和闲置光子(idler photons),两个地点的其中之一会出现讯号光子,它们的位置随后以和双狭缝实验一样的方式测量。根据测量闲置光子的方式,实验者可以得知讯号光子从两个位置中的何者出现或“擦除”该信息。虽然可以先测量讯号光子再决定怎么测量闲置光子,当闲置光子的测量与对应讯号光子有关系时,做出的选择似乎会追溯性的确认是否会观察到干涉图案。然而,由于只能在测量闲置光子且它们与讯号光子相关之后才能观察到干扰,实验者无法借由观察讯号光子来预知将会做出什么选择,只能借由收集整个系统的经典信息来得知。因此,因果关系仍维持了下来。[70]

王立军的实验看似也违反了因果关系,实验内容是向铯原子气体池发送光脉冲,发送的方式让波包看起来在进入气体池的前62纳秒离开了池子。但波包是不同频率的波的总和(参见傅里叶分析),不是单一明确定义的对象。即使纯波并没有超光速而波包看起来超光速甚至回溯了时间,这种效应无法应用来让物质或能量、信息超光速,[71]因此这个实验也没有违反因果律。1914年索末菲布里渊发表在物理学年鉴上的文章从理论上研究了电磁波包在色散介质中传播的问题。该研究指出,无论波包的相速度或群速度是否超光速,波包都不可能以破坏因果律的方式传递信息[72]

科布伦茨大学的物理学家金特·尼姆茨和阿冯斯·施塔尔霍芬(Alfons Stahlhofen)声称已在实验中以超光速的速度传输光子,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们让微波的光子因量子隧穿效应的现象“瞬间”在一对相距3英尺(0.91米)的棱镜间移动。尼姆茨告诉《新科学人》:“就目前而言,这是我所知道唯一违反狭义相对论的例子。”然而,其他物理学家说,这种现像无法让信息传播得比光更快。多伦多大学量子光学专家阿弗雷‧斯坦伯格(Aephraim Steinberg)用火车类比,火车每移动一站就抛弃一个车厢,火车的中心会逐渐往前移,但火车本身速度不变。[73]

杜胜望英语Shengwang Du在同行评审期刊中声称观察过单一光子的先驱英语Precursor (physics),认为它们的传播速度不会快于真空中的光速(c)。他的实验涉及慢光以及在真空中行径的光。他制造了两个单光子,一个通过原子,这个原子已经用激光冷却(从而使光慢下来),并使另一个通过真空。显然,这两种光子的先驱都超前于光子主体,而先驱在真空中以光速前进。杜胜望表示这意味光的传播速度不可能快于光速,因此不可能违反因果定律。[74]

没有来自未来的时间旅人 编辑

“没有来自未来的时间旅人”是费米佯谬的一种变体。就如没有来自外星的访客此事无法证明他们不存在,没有时间旅人也不能证明物理上不可能进行时间旅行。情况可能是这样:物理上可能可以进行时间旅行,但从未发展出这样的技术,或者使用该技术的人很小心不让人们发现。卡尔·萨根曾说,时间旅人可能存在,但他们伪装成不在一样,或不被认为是时间旅人。[31]某些版本的广义相对论表明,时间旅行或许只能在某个以某种方式扭曲的时空区域中进行,因此时间旅人不能回到该区域存在之前的时间。史蒂芬·霍金表示,这可以解释为何世界尚未出现大批“来自未来的游客”。[67]

 
Krononauts

曾有多项实验尝试吸引未来的人借由时间机器(如果发明了的话)回到现在,并向现时的人们展示该技术,如珀斯的目的地日英语Perth's Destination Day麻省理工学院时间旅人大会英语Time Traveler Convention等活动。他们大力宣传时间旅人见面活动的时间地点,并设置永久性的广告。[75]1982年,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一个自称Krononauts的团体,举办了未来访客的欢迎会。[76][77]这些实验只可能证明时间旅行存在(无法证明时间旅行不存在),但目前为止没有成功过:已知没有时间旅人参加任何一次活动。从某些版本的多世界诠释看来,也可能是未来人确实有回到现在,但那是不同于这个世界的平行宇宙[78]

物理学中朝向未来的时间旅行 编辑

时间膨胀 编辑

 
横向时间膨胀。蓝点代表光脉冲。一对点加上点之间来回移动的脉冲代表一个时钟。对于每组时钟,另一组看起来都更慢,因为在移动的时钟的光脉冲行进的距离比固定时钟的光脉冲更多,即使每个时钟都是一样的时钟且它们的相对运动完全对称。

大量可观察的证据支持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和广义相对论的重力时间膨胀[79][80][81][82],如著名且易于重现的大气μ子衰变观测英语experimental testing of time dilation[83][84][85]相对论表明,光速对于所有参考系的观察者都是不变的,永远都一样。时间膨胀则是光速不变的直接结果。[85]时间膨胀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进入未来的时间旅行”:一个人可利用时间膨胀使自己的时间流逝得比其他地方慢;也就是自己经过较少时间,而其他地方流逝的时间较多。这可以借由以相对论性速度行进或藉重力的效应实现。[86]

由于相对同时,对于两个相同且相对于彼此移动而不加速的时钟,两个时钟都会觉得另一个时钟更慢。但是,如果一个时钟加速,则对称性会被破坏,从而导致一个时钟经过的时间少于另一个时钟。双胞胎佯谬描述了这一点:一个双胞胎留在地球上,而另一个双胞胎在太空加速到相对论速度,最后折返回地球;由于加速期间经历的时间膨胀,旅行双胞胎的年龄小于留在地球上的双胞胎。广义相对论将加速度的影响和重力的影响视为等效,并表明时间膨胀也发生在重力井gravity well)中:时钟在井中处的位置越深,时间过得越慢;校准全球定位系统卫星上的时钟时必须考虑到这个效应,而且该效应会使处在黑洞等大重力井不同距离处的观察者老化速率有着显著的差异。[40]:33–130

根据这个原理,时间机器可以是直径5米但有木星质量的球壳。位于其中心的人的时间会比远处的人慢四倍,也就是以四倍的速度向未来前进。不过短时间内,人类还无法发展出将大型行星的质量挤进如此小的结构的技术。[40]:76–140现有的技术只能将人类旅人的年龄减缓极小的时间(比起地球上的同伴),目前的纪录为宇航员谢尔盖·阿夫杰耶夫,比地球上的人少了20毫秒。[87]

虚构作品中的时间旅行 编辑

科幻作品和媒体中的时间旅行主题通常可分为三类:不可变时间轴、可变时间轴、互动多世界诠释中的架空历史。[88][89][90]虚构作品中的时间轴通常是指历史中所有物理事件,因此在可以改变事件的时间旅行中,时间旅人的行为会改变或创造新的时间轴。[91]时间轴在这里的意思与平常不同,不是说明特定事件系列的图表。这个概念和相对论所说的世界线不同。世界线指的是整个历史,将其视为单一对象。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Dowson, John, Revati, A classical dictionary of Hindu mythology and religion, geograph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Routledge, 1879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2. ^ Debiprasad Chattopadhyaya英语Debiprasad Chattopadhyaya, Indian Philosophy 7,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New Delhi, 1964 
  3. ^ Yorke, Christopher. Malchronia: Cryonics and Bionics as Primitive Weapons in the War on Time. 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Technology英语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Technology. February 2006, 15 (1): 73–85 [200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6). 
  4. ^ Rosenberg, Donna. Folklore, myths, and legends: a world perspective. McGraw-Hill. 1997: 421. ISBN 0-8442-5780-X. 
  5. ^ 林继富. 山中方七日 世上已千年-“烂柯山”故事论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20, 22 (1): 115-118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6. ^ Peter Fitting, Utopia, dystopia, and science fiction, Gregory Claeys (编),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Utopian Liter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8–139, 2010 
  7. ^ 7.0 7.1 7.2 Alkon, Paul K. Origins of Futuristic Fic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7. ISBN 0-8203-0932-X. 
  8. ^ Missing One's Coach: An Anachronism. Dublin University magazine. March 1838, 11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9. ^ Derleth, August. Far Boundaries. Pellegrini & Cudahy. 1951. 
  10. ^ Akutin, Yury. Александр Вельтман и его роман "Странник". 19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6) (俄语).  (Alexander Veltman and his novel Strannik, in Russian).
  11. ^ Flynn, John L. Time Travel Literature. The Encyclopedia Galactica. 1995 [2006-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9). 
  12. ^ Rudwick, Martin J. S. Scenes From Deep Tim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66–169. ISBN 0-226-73105-7. 
  13. ^ 13.0 13.1 Nahin, Paul J. Time machines: time travel in physics, metaphysics, and science fiction. Springer. 2001 [2018-08-09]. ISBN 0-387-985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14. ^ Page Mitchell, Edward. The Clock That Went Backward (PDF). [2011-12-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0-15). 
  15. ^ Uribe, Augusto. The First Time Machine: Enrique Gaspar's Anacronópete. The New York Review of Science Fiction英语The New York Review of Science Fiction. June 1999,. 11, no. 10 (130): 12. 
  16. ^ Gaspar, Enrique. Introduction. The Time Ship: A Chrononautical Journey.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12-06-26 [2018-08-09]. ISBN 978-0-8195-723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英语). 
  17. ^ HG Wells or Enrique Gaspar: Whose time machine was first?. BBC News. 2011-04-09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9) (英国英语). 
  18. ^ Sterling, Bruce. science fiction | literature and performance :: Major science fiction themes. Britannica.com. 2014-08-27 [2015-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5). 
  19. ^ Dagobert D. Runes (编), Time, Th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Philosophical Library: 318, 1942 
  20. ^ 20.0 20.1 Thomas M. Crisp, Presentism, Eternalism, and Relativity Physics, William Lane Craig; Quentin Smith (编), Einstein, Relativity and Absolute Simultaneity (PDF): footnote 1, 2007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2-02) 
  21. ^ Dean Rickles, Symmetry, Structure, and Spacetime: 158, 2007 [2016-07-09], ISBN 97804445311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22. ^ Tim Maudlin英语Tim Maudlin, On the Passing of Time (PDF), The Metaphysics Within Physics, 2010 [2018-08-09], ISBN 978019957537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23. ^ Keller, Simon; Michael Nelson. Presentists should believe in time-travel (PDF). Austral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eptember 2001, 79.3 (3): 333–345. doi:10.1080/7139312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28). 
  24. ^ Bourne, Craig. A Future for Presentism. Clarendon Press. 2006-12-07. ISBN 978-0-19-921280-4 (英语). 
  25. ^ Savitt, Steven F., There'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in Minkowski Spacetime), Philosophy of Science, September 2000, 67 (S1): S563–S574, CiteSeerX 10.1.1.14.6140 , doi:10.1086/392846 
  26. ^ Geroch, Robert. General Relativity From A to B.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124. ISBN 0-226-28863-3. 
  27. ^ Lee Smolin. Einstein Online: Actors on a changing stage. Einstein Online Vol. 01. 2005-09-12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1). 
  28. ^ Horwich, Paul. Asymmetries in Time: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2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87: 116. ISBN 0262580888. 
  29. ^ Nicholas J.J. Smith. Time Travel.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3 [2015-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30. ^ Francisco Lobo. Time, Closed Timelike Curves and Causality (PDF). The Nature of Time: Geometry. 2002: 2 [2015-11-02]. Bibcode:2003ntgp.conf..289L. arXiv:gr-qc/0206078v2 .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9-01). 
  31. ^ 31.0 31.1 31.2 Carl Sagan Ponders Time Travel. NOVA. PBS. 1999-12-10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2). 
  32. ^ Norman Swartz. Time Travel: Visiting the Past. 1993 [2016-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33. ^ Lewis, David. The paradoxes of time travel (PDF).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英语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76, 13: 145–52 [2018-08-09]. Bibcode:1996gr.qc.....3042K. arXiv:gr-qc/9603042 .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28). 
  34. ^ Erdmann, Terry J.; Hutzel, Gary. Star Trek: The Magic of Tribbles. Pocket Books. 2001: 31. ISBN 0-7434-4623-2. 
  35. ^ 35.0 35.1 Smeenk, Chris; Wüthrich, Christian, Time Travel and Time Machines, Callender, Craig (编),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Ti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81, 2011, ISBN 978-0-19-929820-4 
  36. ^ Krasnikov, S. Time travel paradox. Physical Review D. 2002-02-14, 65 (6): 064013. Bibcode:2002PhRvD..65f4013K. ISSN 0556-2821. arXiv:gr-qc/0109029 . doi:10.1103/PhysRevD.65.064013 (英语). 
  37. ^ Klosterman, Chuck. Eating the Dinosaur. Simon and Schuster. 2009-10-20: 60–62 [2018-08-09]. ISBN 978-1-4391-684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英语). 
  38. ^ Friedman, John; Morris, Michael S.; Novikov, Igor D.; Echeverria, Fernando; Klinkhammer, Gunnar; Thorne, Kip S.; Yurtsever, Ulvi. Cauchy problem in spacetimes with closed timelike curves. Physical Review D. 1990-09-15, 42 (6): 1915–1930. Bibcode:1990PhRvD..42.1915F. ISSN 2470-0010. 
  39. ^ Ross, Kelley L., Time Travel Paradoxes, 2016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8-01-18) 
  40. ^ 40.0 40.1 40.2 40.3 J. Richard Gott. Time Travel in Einstein's Universe: The Physical Possibilities of Travel Through Time. HMH. 2015-08-25: 33. ISBN 978-0-547-52657-7. 
  41. ^ 41.0 41.1 41.2 41.3 Thorne, Kip S. Black Holes and Time Warps. W. W. Norton. 1994. ISBN 0-393-31276-3. 
  42. ^ Bolonkin, Alexander. Universe, Human Immortality and Future Human Evaluation. Elsevier. 2011-12-06: 32 [2018-08-09]. ISBN 978-0-12-4158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英语). 
  43. ^ 43.0 43.1 Everett, Allen. Time travel paradoxes, path integrals, and the 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Physical Review D. 2004, 69 (124023): 124023. Bibcode:2004PhRvD..69l4023E. arXiv:gr-qc/0410035 . doi:10.1103/PhysRevD.69.124023. 
  44. ^ Miguel Alcubierre. Warp Drives, Wormholes, and Black Holes (PDF). 2012-06-29 [2017-01-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18). 
  45. ^ Visser, Matt. The quantum physics of chronology protection. 2002. arXiv:gr-qc/0204022  |class=被忽略 (帮助). 
  46. ^ 46.0 46.1 Hawking, Stephen. Chronology protection conjecture (PDF). Physical Review D. 1992, 46 (2): 603–611. Bibcode:1992PhRvD..46..603H. doi:10.1103/PhysRevD.46.6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2-27). 
  47. ^ 47.0 47.1 Hawking, Stephen; Thorne, Kip; Novikov, Igor; Ferris, Timothy; Lightman, Alan. The Future of Spacetime. W. W. Norton. 2002. ISBN 0-393-02022-3. 
  48. ^ S. W. Hawking, Introductory note to 1949 and 1952 in Kurt Gödel, Collected works, Volume II (S. Feferman et al., eds).
  49. ^ 49.0 49.1 Visser, Matt. Lorentzian Wormholes. Springer-Verlag. 1996. ISBN 1-56396-653-0. 
  50. ^ Cramer, John G. NASA Goes FTL Part 1: Wormhole Physics. Analog Science Fiction & Fact Magazine. 1994 [2006-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7). 
  51. ^ Visser, Matt; Kar, Sayan; Dadhich, Naresh. Traversable Wormholes with Arbitrarily Small Energy Condition Viol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3-05-21, 90 (20): 201102. Bibcode:2003PhRvL..90t1102V. ISSN 0031-9007. PMID 12785880. arXiv:gr-qc/0301003 . doi:10.1103/PhysRevLett.90.201102 (英语). 
  52. ^ Visser, Matt. From wormhole to time machine: Remarks on Hawking’s chronology protection conjecture. Physical Review D. 1993-01-15, 47 (2): 554–565. Bibcode:1993PhRvD..47..554V. ISSN 0556-2821. arXiv:hep-th/9202090 . doi:10.1103/PhysRevD.47.554 (英语). 
  53. ^ Visser, Matt. Traversable wormholes: The Roman ring. Physical Review D. 1997-04-15, 55 (8): 5212–5214. Bibcode:1997PhRvD..55.5212V. ISSN 0556-2821. arXiv:gr-qc/9702043 . doi:10.1103/PhysRevD.55.5212 (英语). 
  54. ^ van Stockum, Willem Jacob. The Gravitational Field of a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of Symmetr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19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19). 
  55. ^ Lanczos, Kornel. On a Stationary Cosmology in the Sense of Einstein's Theory of Gravitation. General Relativity and Gravitation. 1997-03, 29 (3): 363–399. ISSN 0001-7701. doi:10.1023/A:1010277120072 (英语). 
  56. ^ Tipler, Frank J. Rotating cylinder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global causality violation. Physical Review D. 1974-04-15, 9 (8): 2203–2206. Bibcode:1974PhRvD...9.2203T. ISSN 0556-2821. doi:10.1103/PhysRevD.9.2203 (英语). 
  57. ^ 57.0 57.1 Earman, John. Bangs, Crunches, Whimpers, and Shrieks: Singularities and Acausalities in Relativistic Space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19-509591-X. 
  58. ^ Erik Ofgang, UConn Professor Seeks Funding for Time Machine Feasibility Study, Connecticut Magazine, 2015-08-13 [2017-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59. ^ Jarrell, Mark.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PDF): 7–11. [2006-10-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9-13). 
  60. ^ Kowalczyński, Jerzy Klemens.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tachyonic causal paradoxes and on the concept of superluminal reference fra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1984-01, 23 (1): 27–60. Bibcode:1984IJTP...23...27K. ISSN 0020-7748. doi:10.1007/BF02080670 (英语). 
  61. ^ Goldstein, Sheldon. Bohmian Mechanics. Zalta, Edward N. (编).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7.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2017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62. ^ Nielsen, Michael; Chuang, Isaac.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Cambridge. 2000: 28. ISBN 0-521-63235-8. 
  63. ^ Arntzenius, Frank; Maudlin, Tim. Time Travel and Modern Physics. Zalta, Edward N. (编).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3.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2013. [失效链接]
  64. ^ Vaidman, Lev.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Zalta, Edward N. (编).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8.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2018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65. ^ Deutsch, David. Quantum mechanics near closed timelike lines. Physical Review D. 1991-11-15, 44 (10): 3197–3217. Bibcode:1991PhRvD..44.3197D. ISSN 0556-2821. doi:10.1103/PhysRevD.44.3197 (英语). 
  66. ^ Pieter Kok, Time Travel Explained: Quantum Mechanics to the Rescue?, 2013-02-03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67. ^ 67.0 67.1 Hawking, Stephen. Space and Time Warps. 1999 [2012-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0). 
  68. ^ Greenberger, Daniel M.; Svozil, Karl. Quantum Theory Looks at Time Travel. Quo Vadis Quantum Mechanics?. The Frontiers Collection. 2005: 63. Bibcode:2005qvqm.book...63G. ISBN 3-540-22188-3. arXiv:quant-ph/0506027 . doi:10.1007/3-540-26669-0_4. 
  69. ^ Kettlewell, Julianna. New model 'permits time travel'. BBC News. 2005-06-17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4). 
  70. ^ Greene, Brian. The Fabric of the Cosmos. Alfred A. Knopf. 2004: 197–199. ISBN 0-375-41288-3. 
  71. ^ Wright, Laura. Score Another Win for Albert Einstein. Discover. 2003-11-06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帮助)
  72. ^ 约翰·戴维·杰克逊著,朱培豫译. 经典电动力学英语Classical_Electrodynamics_(book).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344-359. 
  73. ^ Anderson, Mark. Light seems to defy its own speed limit. New Scientist 195 (2617). August 18–24, 2007: 10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帮助)
  74. ^ HKUST Professors Prove Single Photons Do Not Exceed the Speed of Light,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07-17 [2011-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9) 
  75. ^ Mark Baard, Time Travelers Welcome at MIT, Wired, 2005-09-05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8) 
  76. ^ Franklin, Ben A.; Times,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HE NIGHT THE PLANETS WERE ALIGNED WITH BALTIMORE LUNACY (Published 1982). The New York Times. 1982-03-11 [2020-10-21].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6) (美国英语). 
  77. ^ "Welcome the People from the Future. March 9, 1982". Ad in Artforum英语Artforum p. 90.
  78. ^ Garriga, Jaume; Vilenkin, Alexander. Many worlds in one. Physical Review D. 2001-07-26, 64 (4): 043511. Bibcode:2001PhRvD..64d3511G. ISSN 0556-2821. arXiv:gr-qc/0102010 . doi:10.1103/PhysRevD.64.043511 (英语). 
  79. ^ Roberts, Tom. What is the experimental basis of Special Relativity?. October 2007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5). 
  80. ^ Nave, Carl Rod. Scout Rocket Experiment. HyperPhysics. 2012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6). 
  81. ^ Nave, Carl Rod. Hafele-Keating Experiment. HyperPhysics. 2012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8). 
  82. ^ Pogge, Richard W. GPS and Relativity. 2017-04-26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83. ^ Easwar, Nalini; MacIntire, Douglas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relativistic time dilation on cosmic ray muon flux—An undergraduate modern physics experi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91-07, 59 (7): 589–592 [2020-10-21]. Bibcode:1991AmJPh..59..589E. ISSN 0002-9505. doi:10.1119/1.168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英语). 
  84. ^ Coan, Thomas; Liu, Tiankuan; Ye, Jingbo. A compact apparatus for muon lifetime measurement and time dilation demonstration in the undergraduate laborator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2006-02, 74 (2): 161–164 [2020-10-21]. Bibcode:2006AmJPh..74..161C. ISSN 0002-9505. doi:10.1119/1.2135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5) (英语). 
  85. ^ 85.0 85.1 Cornish, F H J. [No title found]. 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 2004-11-07, 21 (21): 5019–5020. Bibcode:2007esti.book.....F. ISSN 0264-9381. doi:10.1088/0264-9381/21/21/B02. 
  86. ^ Serway, Raymond A. (2000)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 Modern Physics, Fifth Edition, Brooks/Cole, p. 1258, ISBN 0030226570.
  87. ^ Mowbray, Scott. Let's Do the Time Warp Again. Popular Science. 2002-02-19 [201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8). Spending just over two years in Mir's Earth orbit, going 17,500 miles per hour, put Sergei Avdeyev 1/50th of a second into the future...'he's the greatest time traveler we have so far.' 
  88. ^ Grey, William. Troubles with Time Travel.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74 (1): 55–70. doi:10.1017/S0031819199001047. 
  89. ^ Rickman, Gregg. The Science Fiction Film Reader. Limelight Editions. 2004. ISBN 0-87910-994-7. 
  90. ^ Schneider, Susan. Science Fiction and Philosophy: From Time Travel to Superintelligence. Wiley-Blackwell. 2009. ISBN 1-4051-4907-8. 
  91. ^ Prucher, Jeff. Brave new words. 1953: 230 [2018-08-09]. ISBN 978-0-19-53056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