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
树又称树木,在植物学定义中,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具有拉长的茎(称作树干),通常支持枝和叶。在一些更狭义的用法中,树仅包括具有次生生长的木本植物(具有木质树干及树枝)、可用作木材的植物或高于特定高度的植物。
一般将乔木称为树,具主干,植株一,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俗语中也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如石榴树、茶树等。此外,高大的草本植物,口语也将之称为“树”,如香蕉树、棕榈树、树蕨,甚至竹子。无论是哪种定义,树指的都不是一个单一的分类阶元——树的共同特征是多种植物趋同演化的结果。[1]
树在减少土地侵蚀及调整气候上相当的重要,树可以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将大量的碳储存在组织内。树木和森林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树可以提供遮阴及保护,木材可供建筑用,木炭可以用来加热及烹煮,果子可以用来作为食物。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面积正在下降,目的是要增加可以农业使用的土地。由于树的长寿及实用,在许多神话中也有树的出现。
2015年有报告估计地球上共有约3兆棵大树,当中约1.39兆棵在热带和亚热带,6100亿棵在温带,7400亿棵在围绕北极的北方森林。与11000年前比较,人类活动已导致树的数量减少一半。现时人类每年除去约150亿棵树,只植回约50亿棵[2][3]。
经过2年的努力,2020年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携手全球植物学机构,首次全面系统地统计了全世界树木的种类,为60065种,并构建了全球树木查询数据库[1][4][5]
定义
编辑虽然树是一个常用的词语,但没有一个广为认同的定义,不管是植物学上的定义或是日常生活的定义都没有[6]。
因为树本意是一个人为分类法,不同的树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一般称为树的都集中在两类当中,便是双子叶植物(阔叶树)和松柏门(针叶树),可两个门或网都包括了很多草本植物和灌木。但在这两类外仍有很多类型的树,包括了竹、棕榈、苏铁、银杏、买麻藤等其他种子植物,何况种子植物便是由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成的。
因为维管植物先演化出木质的树干,生育器官较晚演化出种子,四亿年前广义蕨类植物中,便有如鳞木和芦木及其遗孑的桫椤目等,称得上算是最早的树了。
广义树是泛指中等至高大的植物。有细长茎(或树干)可以支持叶子或枝条离地面相当的高度[7]。树也常用高度来定义[8],高度在0.5至10米(1.6至32.8英尺)的中至大型植物都算树的,包括了灌木[9]向小型乔木过渡与大型草本植物,所以树木的最小高度也只是大致的定义而已[8]。以此定义来看,像香蕉树及番木瓜树等高大的草本植物也算是树[6][10]。
狭义是树有木质且会二次生长的茎,也就是除了每年因分生组织而高度增加以外,茎也会每年往外加粗[8][11]。此定义下像棕榈树、香蕉树及番木瓜树不论高度多高,都不能视为是树。
中义常依使用方式来定义树,例如指那些可以作木材用的植物为树[12],就是坚固的大型植物了。一些广义的树在木材的用途过狭了,纯草本的大中型植物只可以做纸或薪柴和小型草木相似,而即使是灌木除做纸或燃料外只能小的木制品(火柴、筷箸、牙签、棍棒等),所以指定要有相当尺寸和坚硬的植物。但有些单子叶植物下归类为树[13],约书亚树、棕榈和竹子没有二次生长[14][15],不过在一次成长时其茎部有形成木质组织,材质类似木材[16]。
构造
编辑树的主要四部分是根、干、枝、叶。树根一般在地下,在一棵树的底部有很多根。
在树干的部分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树皮。树皮是树干的表层,可以保护树身,并防止病害入侵。在树皮的下面是韧皮部。这一层纤维质组织把糖分从树叶运送下来。第三层是形成层。这一层十分薄,是树干的生长部分,所有其他细胞都是自此层而来。第四层是边材。这一层把水分从根部输送到树身各处,此层通常较心材浅色。第五层就是心材。心材是老了的边材,二者合称为木质部。树干绝大部分都是心材。
结构及功能
编辑根
编辑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负责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离子,并且具有支持,贮存合成有机物质的作用。位于地表外的气生根(榕树)也属于根的一种。
干
编辑树干是指树木分枝以下的主轴部分。树干的主要作用是将叶子提高到地面以上,使树木能够超过其他植物,并与它们争夺光线。它还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输送到树的空中部分,并将叶子产生的营养分配给包括根部在内的所有其他部分。
树干可为木材的来源,外包树皮,内有年轮记录年龄。树干里的木质部负责运输供水及营养以助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
叶
编辑树的生态
编辑树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17],提供动物栖地。像蕨类植物、苔藓、兰花、地钱及一些寄生植物(如槲寄生)等附生植物会附着在树木的树枝上,这些和树栖地衣,藻类和真菌可以提供微栖息地给自身以及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生物,并且随季节的不同,会长成叶子、花和果实等。树下的区域有树荫,也会有灌木丛、落叶及枯枝、甚至倒下的树干,可以做为其他动植物的养份。树木可以稳定土壤,使雨水不会快速的形成径流,避止沙漠化,可以调节环境,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生态系的平衡[18]。
许多的树上有一些特有的无脊椎动物。在原始栖息地的夏栎,上面可以找到284种不同的昆虫[19],而桉树上有306种的无脊椎动物[20],不过不在原始栖息地的树上面的生物种类较少,例如来自南欧的假挪威槭,虽然树皮上有地衣、苔藓等附生植物,但上面的昆虫就比较少[21]。
像在红树林的生态系统中,树木的根部可以减缓海水流过的速度,使水中的沉积物可以沉积,减少水深,创造适当的条件使更多的红树林可以生长。因此红树林沼泽一般会再继续往海上扩展[22]。若是有龙卷风及海啸出现时,红树林沼泽也可以作为缓冲,减少破坏性的效果[23]。
繁殖
编辑种子
编辑- 除了早期的蕨类植物乔木和其遗孑拥有孢子外,现代树木多半是种子植物,种子可借由风力、自力、水力以及动物传播:
- 风力传播是指较轻或有辅助的翅的种子,借由风力将种子传播至较远的地区。例如:木棉、蒲公英等植物。
- 自力传播是果实成熟时,会将种子弹开,使种子可以进行传播。例如:酢浆草等。
- 水力传播是生长在海边或河水边的植物,在果实成熟时掉入水中,借由水力将果实传播至远处;由于水可促使种子发芽,因此这种植物大多由完整的果实保护。
- 动物传播又可分两种,一种是动物咬食,另一则是附在动物的身体上。动物咬食的果实大多比较重,而且可以食用,无法消化的种子经由排泄传播。例如:百香果、番石榴。附在动物身上的果实大多有逆刺,可以勾在动物的身上。例如:大花咸丰草。
插枝
编辑插枝为植物所使用的其中一种繁殖方法,简单的说法是把一段植物插在某物质中使其生根、发芽,然后成长开花、结果,是取得与原植物特征一致的最有效方法,也有因植物的某一枝条发生变异(如没刺的玫瑰),为了保护这一特征而使用。
嫁接
编辑嫁接为植物在园艺中所使用的其中一种繁殖方法,即将植物体的一部分固定在另外一个植物体上,使其组织相互愈合,培养为独立个体。母体被称为砧木,嫁接的幼枝被称为接穗。
用途
编辑食物
编辑树是许多水果的来源,例如苹果、李子、香蕉和樱桃都是可以直接食用的水果。而油棕的果实可以榨油、可可树的果实用于制作巧克力、咖啡树的果实被用于制作咖啡。许多树具有由坚硬的果皮和种子组成的果实,称为坚果。例如椰子、核桃等。
树木的叶子被广泛地运用在家畜的饲料中,但由于多数的叶子具有高单宁,因此对人类来说会很苦。茶的原料来自于茶树的叶子,它是世界上相当普遍的饮料。枫糖是由枫树木质部汁液制成的糖浆,肉桂树的树皮能制成肉桂、丁香是丁香树的花蕾、而肉豆蔻是肉豆蔻树的种子,这些都被人类所食用。
燃料
编辑用于燃料的木头被称为柴,在未开发国家的某些地方,柴可能是唯一的燃料,搜集木柴是一项耗时的任务,因为必须要长时间移动并弯腰捡拾[24]。在发达国家中、柴不是燃料的唯一选择,可能会使用木炭或木颗粒[25]。
生活
编辑- 纸
- 现代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将木材锯成合适的呎吋后即进行去皮的工序,将原木放入大型滚筒内,滚筒转动时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树皮,脱落的树皮会用作锅炉的燃料,去皮后的原木会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软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开处理。
艺术
编辑环境保护
编辑行道树是由人工栽种在道路中央或两侧的树木,功能包括调节环境、绿化都市等。
- 稳固土壤
预防海水快速冲刷海岸,预防各地区土石流,土石流是因为长时间的大雨或者暴风雨而不断冲刷泥面,造成山体滑坡,泥土表面被严重冲刷。树可以固定泥土,防止土石流。
相关条目
编辑学术
编辑林业
编辑文化
编辑脚注
编辑- ^ Crowther, T. W.; Glick, H. B.; Covey, K. R.; Bettigole, C.; Maynard, D. S.; Thomas, S. M.; Smith, J. R.; Hintler, G.; Duguid, M. C. Mapping tree density at a global scale. Nature. 2015-09-02,.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7568): 201–205. Bibcode:2015Natur.525..201C. ISSN 1476-4687. PMID 26331545. S2CID 4464317. doi:10.1038/nature14967.
- ^ Earth's trees number 'three trillion'. BBC News. 2015-09-03 [2015-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3).
- ^ Crowther, T. W.; Glick, H. B.; Covey, K. R.; Bettigole, C.; Maynard, D. S.; Thomas, S. M.; Smith, J. R.; Hintler, G.; Duguid, M. C.; Amatulli, G.; Tuanmu, M.-N.; Jetz, W.; Salas, C.; Stam, C.; Piotto, D.; Tavani, R.; Green, S.; Bruce, G.; Williams, S. J.; Wiser, S. K.; Huber, M. O.; Hengeveld, G. M.; Nabuurs, G.-J.; Tikhonova, E.; Borchardt, P.; Li, C.-F.; Powrie, L. W.; Fischer, M.; Hemp, A.; Homeier, J.; Cho, P.; Vibrans, A. C.; Umunay, P. M.; Piao, S. L.; Rowe, C. W.; Ashton, M. S.; Crane, P. R.; Bradford, M. A. Mapping tree density at a global scale. Nature. 2015-09-02, 525 (7568): 201–205. doi:10.1038/nature14967.
- ^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0549811.2017.1310049. Taylor & Francis Online. [2020-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全世界有多少种树木?BGCI来告诉你!. 植物通. [2020-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 6.0 6.1 What is a tree?. Smartphone tour. University of Miami: John C. Gifford Arboretum. 2012 [2014-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0).
- ^ Tokuhisa, Jim. Tree definition. Newton Ask a Scientist. [2014-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 ^ 8.0 8.1 8.2 Gschwantner, Thomas, et al. "Common tree definitions for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ies in Europe." Silva Fennica 43.2 (2009): 303-321.
- ^ Keslick, John A. Tree Biology Dictionary. 2004 [201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 Martin, Franklin; Sherman, Scott. Agroforestry principles (PDF). Echo technical notes. 2007 [2014-09-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7-28).
- ^ Coder, Kim D. Secondary Growth Anatomy and Tree Rings. Warnell School of Forest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Georgia. August 1999 [2014-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8).
- ^ Community forestry rapid appraisal of tree and land tenur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1 Octo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7).
- ^ Lund, H. Gyde. ""A forest by any other nam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2 (1999): 125-133.
- ^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monocots (PDF).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2014-09-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0-22).
- ^ Tony Rodd; Jennifer Stackhouse. Trees: A Visual Guid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 April 2008: 112– [2012-09-27]. ISBN 978-0-520-256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 ^ Monocot stems. The stem. University of Miami. [2014-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 Lowman, M D. Canopy researc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review of arboreal ecology 50. Tropical Ecology. 2009: 125–136. ISSN 0564-3295.
- ^ Bellefontaine, R.; Petit, S.; Pain-Orcet, M.; Deleporte, P.; Bertault, J-G. Trees outside forest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2 [201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31).
- ^ English oak. Old Knobbley. 2007 [201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8).
- ^ Bar-Ness, Yoav Daniel. Tiny animals, titan trees (PDF). ICE: Canopy Invertebrate Fauna of Tasmanian Eucalyptus obliqua. 2004 [2012-07-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2-04).
- ^ Binggeli, Pierre. The conservation value of sycamore (PDF). [2012-07-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2-21).
- ^ Kathiresan, K. Importance of Mangrove Ecosystem (PDF). Annamalai University. [2014-09-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9-04).
- ^ Mangroves and coastal wetlands protection. University of Jamaica. [201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 ^ Women watch: International Day of Rural Women. United Nations Inter-agency Network on Women and Gender Equality. 2008-10-15 [2012-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 Burn Wis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1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