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
樹又稱樹木,在植物學定義中,是一種多年生植物,具有拉長的莖(稱作樹幹),通常支持枝和葉。在一些更狹義的用法中,樹僅包括具有次生生長的木本植物(具有木質樹幹及樹枝)、可用作木材的植物或高於特定高度的植物。
一般將喬木稱為樹,具主幹,植株一,分枝距離地面較高,可以形成樹冠。俗語中也將比較大的灌木稱為「樹」,如石榴樹、茶樹等。此外,高大的草本植物,口語也將之稱為「樹」,如香蕉樹、棕櫚樹、樹蕨,甚至竹子。無論是哪種定義,樹指的都不是一個單一的分類階元——樹的共同特徵是多種植物趨同演化的結果。[1]
樹在減少土地侵蝕及調整氣候上相當的重要,樹可以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大量的碳儲存在組織內。樹木和森林是許多物種的棲息地。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樹可以提供遮陰及保護,木材可供建築用,木炭可以用來加熱及烹煮,果子可以用來作為食物。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面積正在下降,目的是要增加可以農業使用的土地。由於樹的長壽及實用,在許多神話中也有樹的出現。
2015年有報告估計地球上共有約3兆棵大樹,當中約1.39兆棵在熱帶和亞熱帶,6100億棵在溫帶,7400億棵在圍繞北極的北方森林。與11000年前比較,人類活動已導致樹的數量減少一半。現時人類每年除去約150億棵樹,只植回約50億棵[2][3]。
經過2年的努力,2020年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攜手全球植物學機構,首次全面系統地統計了全世界樹木的種類,為60065種,並構建了全球樹木查詢數據庫[1][4][5]
定義
編輯雖然樹是一個常用的詞語,但沒有一個廣為認同的定義,不管是植物學上的定義或是日常生活的定義都沒有[6]。
因為樹本意是一個人為分類法,不同的樹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一般稱為樹的都集中在兩類當中,便是雙子葉植物(闊葉樹)和松柏門(針葉樹),可兩個門或網都包括了很多草本植物和灌木。但在這兩類外仍有很多類型的樹,包括了竹、棕櫚、蘇鐵、銀杏、買麻藤等其他種子植物,何況種子植物便是由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成的。
因為維管植物先演化出木質的樹幹,生育器官較晚演化出種子,四億年前廣義蕨類植物中,便有如鱗木和蘆木及其遺孑的桫欏目等,稱得上算是最早的樹了。
廣義樹是泛指中等至高大的植物。有細長莖(或樹幹)可以支持葉子或枝條離地面相當的高度[7]。樹也常用高度來定義[8],高度在0.5至10米(1.6至32.8英尺)的中至大型植物都算樹的,包括了灌木[9]向小型喬木過渡與大型草本植物,所以樹木的最小高度也只是大致的定義而已[8]。以此定義來看,像香蕉樹及番木瓜樹等高大的草本植物也算是樹[6][10]。
狹義是樹有木質且會二次生長的莖,也就是除了每年因分生組織而高度增加以外,莖也會每年往外加粗[8][11]。此定義下像棕櫚樹、香蕉樹及番木瓜樹不論高度多高,都不能視為是樹。
中義常依使用方式來定義樹,例如指那些可以作木材用的植物為樹[12],就是堅固的大型植物了。一些廣義的樹在木材的用途過狹了,純草本的大中型植物只可以做紙或薪柴和小型草木相似,而即使是灌木除做紙或燃料外只能小的木製品(火柴、筷箸、牙簽、棍棒等),所以指定要有相當尺寸和堅硬的植物。但有些單子葉植物下歸類為樹[13],約書亞樹、棕櫚和竹子沒有二次生長[14][15],不過在一次成長時其莖部有形成木質組織,材質類似木材[16]。
構造
編輯樹的主要四部份是根、幹、枝、葉。樹根一般在地下,在一棵樹的底部有很多根。
在樹幹的部分分為五層。第一層是樹皮。樹皮是樹幹的表層,可以保護樹身,並防止病害入侵。在樹皮的下面是韌皮部。這一層纖維質組織把糖分從樹葉運送下來。第三層是形成層。這一層十分薄,是樹幹的生長部分,所有其他細胞都是自此層而來。第四層是邊材。這一層把水分從根部輸送到樹身各處,此層通常較心材淺色。第五層就是心材。心材是老了的邊材,二者合稱為木質部。樹幹絕大部分都是心材。
結構及功能
編輯根
編輯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通常位於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裡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離子,並且具有支持,貯存合成有機物質的作用。位於地表外的氣生根(榕樹)也屬於根的一種。
幹
編輯樹幹是指樹木分枝以下的主軸部分。樹幹的主要作用是將葉子提高到地面以上,使樹木能夠超過其他植物,並與它們爭奪光線。它還將水分和養分從根部輸送到樹的空中部分,並將葉子產生的營養分配給包括根部在內的所有其他部分。
樹幹可為木材的來源,外包樹皮,內有年輪記錄年齡。樹幹裡的木質部負責運輸供水及營養以助光合作用和新陳代謝。
葉
編輯樹的生態
編輯樹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部份[17],提供動物棲地。像蕨類植物、苔蘚、蘭花、地錢及一些寄生植物(如槲寄生)等附生植物會附著在樹木的樹枝上,這些和樹棲地衣,藻類和真菌可以提供微棲息地給自身以及包括動物在內的其他生物,並且隨季節的不同,會長成葉子、花和果實等。樹下的區域有樹蔭,也會有灌木叢、落葉及枯枝、甚至倒下的樹幹,可以做為其他動植物的養份。樹木可以穩定土壤,使雨水不會快速的形成逕流,避止沙漠化,可以調節環境,也維護生物多樣性以生態系的平衡[18]。
許多的樹上有一些特有的無脊椎動物。在原始棲息地的夏櫟,上面可以找到284種不同的昆蟲[19],而桉樹上有306種的無脊椎動物[20],不過不在原始棲息地的樹上面的生物種類較少,例如來自南歐的假挪威槭,雖然樹皮上有地衣、苔蘚等附生植物,但上面的昆蟲就比較少[21]。
像在紅樹林的生態系統中,樹木的根部可以減緩海水流過的速度,使水中的沈積物可以沈積,減少水深,創造適當的條件使更多的紅樹林可以生長。因此紅樹林沼澤一般會再繼續往海上擴展[22]。若是有龍捲風及海嘯出現時,紅樹林沼澤也可以作為緩衝,減少破壞性的效果[23]。
繁殖
編輯種子
編輯- 除了早期的蕨類植物喬木和其遺孑擁有孢子外,現代樹木多半是種子植物,種子可藉由風力、自力、水力以及動物傳播:
- 風力傳播是指較輕或有輔助的翅的種子,藉由風力將種子傳播至較遠的地區。例如:木棉、蒲公英等植物。
- 自力傳播是果實成熟時,會將種子彈開,使種子可以進行傳播。例如:酢漿草等。
- 水力傳播是生長在海邊或河水邊的植物,在果實成熟時掉入水中,藉由水力將果實傳播至遠處;由於水可促使種子發芽,因此這種植物大多由完整的果實保護。
- 動物傳播又可分兩種,一種是動物咬食,另一則是附在動物的身體上。動物咬食的果實大多比較重,而且可以食用,無法消化的種子經由排泄傳播。例如:百香果、番石榴。附在動物身上的果實大多有逆刺,可以勾在動物的身上。例如:大花咸豐草。
插枝
編輯插枝為植物所使用的其中一種繁殖方法,簡單的說法是把一段植物插在某物質中使其生根、發芽,然後成長開花、結果,是取得與原植物特徵一致的最有效方法,也有因植物的某一枝條發生變異(如沒刺的玫瑰),為了保護這一特徵而使用。
嫁接
編輯嫁接為植物在園藝中所使用的其中一種繁殖方法,即將植物體的一部分固定在另外一個植物體上,使其組織相互癒合,培養為獨立個體。母體被稱為砧木,嫁接的幼枝被稱為接穗。
用途
編輯食物
編輯樹是許多水果的來源,例如蘋果、李子、香蕉和櫻桃都是可以直接食用的水果。而油棕的果實可以榨油、可可樹的果實用於製作巧克力、咖啡樹的果實被用於製作咖啡。許多樹具有由堅硬的果皮和種子組成的果實,稱為堅果。例如椰子、核桃等。
樹木的葉子被廣泛地運用在家畜的飼料中,但由於多數的葉子具有高單寧,因此對人類來說會很苦。茶的原料來自於茶樹的葉子,它是世界上相當普遍的飲料。楓糖是由楓樹木質部汁液製成的糖漿,肉桂樹的樹皮能製成肉桂、丁香是丁香樹的花蕾、而肉豆蔻是肉豆蔻樹的種子,這些都被人類所食用。
燃料
編輯用於燃料的木頭被稱為柴,在未開發國家的某些地方,柴可能是唯一的燃料,蒐集木柴是一項耗時的任務,因為必須要長時間移動並彎腰撿拾[24]。在已開發國家中、柴不是燃料的唯一選擇,可能會使用木炭或木顆粒[25]。
生活
編輯- 紙
- 現代紙張的主要原料是樹。將木材鋸成合適的呎吋後即進行去皮的工序,將原木放入大型滾筒內,滾筒轉動時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樹皮,脫落的樹皮會用作鍋爐的燃料,去皮後的原木會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軟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開處理。
藝術
編輯環境保護
編輯行道樹是由人工栽種在道路中央或兩側的樹木,功能包括調節環境、綠化都市等。
- 穩固土壤
預防海水快速沖刷海岸,預防各地區土石流,土石流是因為長時間的大雨或者暴風雨而不斷沖刷泥面,造成山體滑坡,泥土表面被嚴重沖刷。樹可以固定泥土,防止土石流。
相關條目
編輯學術
編輯林業
編輯文化
編輯腳註
編輯- ^ Crowther, T. W.; Glick, H. B.; Covey, K. R.; Bettigole, C.; Maynard, D. S.; Thomas, S. M.; Smith, J. R.; Hintler, G.; Duguid, M. C. Mapping tree density at a global scale. Nature. 2015-09-02,.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7568): 201–205. Bibcode:2015Natur.525..201C. ISSN 1476-4687. PMID 26331545. S2CID 4464317. doi:10.1038/nature14967.
- ^ Earth's trees number 'three trillion'. BBC News. 2015-09-03 [2015-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3).
- ^ Crowther, T. W.; Glick, H. B.; Covey, K. R.; Bettigole, C.; Maynard, D. S.; Thomas, S. M.; Smith, J. R.; Hintler, G.; Duguid, M. C.; Amatulli, G.; Tuanmu, M.-N.; Jetz, W.; Salas, C.; Stam, C.; Piotto, D.; Tavani, R.; Green, S.; Bruce, G.; Williams, S. J.; Wiser, S. K.; Huber, M. O.; Hengeveld, G. M.; Nabuurs, G.-J.; Tikhonova, E.; Borchardt, P.; Li, C.-F.; Powrie, L. W.; Fischer, M.; Hemp, A.; Homeier, J.; Cho, P.; Vibrans, A. C.; Umunay, P. M.; Piao, S. L.; Rowe, C. W.; Ashton, M. S.; Crane, P. R.; Bradford, M. A. Mapping tree density at a global scale. Nature. 2015-09-02, 525 (7568): 201–205. doi:10.1038/nature14967.
- ^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0549811.2017.1310049. Taylor & Francis Online. [2020-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外部連結存在於
|title=
(幫助) - ^ 全世界有多少种树木?BGCI来告诉你!. 植物通. [2020-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6.0 6.1 What is a tree?. Smartphone tour. University of Miami: John C. Gifford Arboretum. 2012 [2014-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0).
- ^ Tokuhisa, Jim. Tree definition. Newton Ask a Scientist. [2014-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 ^ 8.0 8.1 8.2 Gschwantner, Thomas, et al. "Common tree definitions for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ies in Europe." Silva Fennica 43.2 (2009): 303-321.
- ^ Keslick, John A. Tree Biology Dictionary. 2004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Martin, Franklin; Sherman, Scott. Agroforestry principles (PDF). Echo technical notes. 2007 [2014-09-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7-28).
- ^ Coder, Kim D. Secondary Growth Anatomy and Tree Rings. Warnell School of Forest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Georgia. August 1999 [2014-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8).
- ^ Community forestry rapid appraisal of tree and land tenur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1 Octo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7).
- ^ Lund, H. Gyde. ""A forest by any other nam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2 (1999): 125-133.
- ^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monocots (PDF).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2014-09-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0-22).
- ^ Tony Rodd; Jennifer Stackhouse. Trees: A Visual Guid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 April 2008: 112– [2012-09-27]. ISBN 978-0-520-256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 ^ Monocot stems. The stem. University of Miami. [2014-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Lowman, M D. Canopy researc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review of arboreal ecology 50. Tropical Ecology. 2009: 125–136. ISSN 0564-3295.
- ^ Bellefontaine, R.; Petit, S.; Pain-Orcet, M.; Deleporte, P.; Bertault, J-G. Trees outside forest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2 [201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31).
- ^ English oak. Old Knobbley. 2007 [201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8).
- ^ Bar-Ness, Yoav Daniel. Tiny animals, titan trees (PDF). ICE: Canopy Invertebrate Fauna of Tasmanian Eucalyptus obliqua. 2004 [2012-07-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2-04).
- ^ Binggeli, Pierre. The conservation value of sycamore (PDF). [2012-07-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1).
- ^ Kathiresan, K. Importance of Mangrove Ecosystem (PDF). Annamalai University. [2014-09-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9-04).
- ^ Mangroves and coastal wetlands protection. University of Jamaica.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 ^ Women watch: International Day of Rural Women. United Nations Inter-agency Network on Women and Gender Equality. 2008-10-15 [2012-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Burn Wis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1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