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彼得·芬德的梦
《罗彼得·芬德的梦》(英语: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是美国漫画家温瑟·麦凯1904年9月10日起在报上发表的连环漫画,是他在《小萨米的喷嚏》之后第一部热卖漫画,确保作者在《纽约先驱报》的地位稳固。《罗彼得·芬德的梦》在先驱报社出版的《电讯晚报》刊登,麦凯因合约因素署笔名“西拉斯”。
罗彼得·芬德的梦 | |
---|---|
其他名称 |
|
原名 |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
作者 | 温瑟·麦凯 |
类型 | 报纸连环漫画 |
发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纽约先驱报》 |
连载开始日期 | 1904年9月10日 |
连载结束日期 | 约1925年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小萨米的喷嚏》 |
续作 | 《小尼莫梦乡历险记》 |
漫画没有连续情节和常见角色,主要内容大多是人物吃过威尔士干酪后做恶梦或怪梦,在结尾苏醒并后悔不该吃干酪。梦境通常反映人物心理缺陷,如恐惧症、伪善、不适感乃至黑暗幻想。麦凯1905年开始连载代表作《小尼莫梦乡历险记》,其中丰富多彩的奇妙梦境与《罗彼得·芬德的梦》对比鲜明,因前者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后者旨在面向成人。
《罗彼得·芬德的梦》与《小尼莫梦乡历险记》大获成功,麦凯1911年与威廉·赫斯特的报业集团签约,薪酬待遇丰厚。报社编辑认为麦凯的漫画创作技巧成熟,但内容“严肃有余、风趣不足”,促使作者放弃连环画,改为创作社论漫画。麦凯1923至1925年以《罗彼得的遐想》之名恢复创作,但大多已经失传。
《罗彼得·芬德的梦》面世后改编成电影,如1906年埃德温·S·波特的真人短片《一个醉鬼的白日梦》,麦凯本人也拍出四部动画电影先锋之作,分别是1912年的《蚊子是怎么生活的》,1921年的《虫杂技》、《宠物》和《飞屋》。评论认为,《罗彼得·芬德的梦》有许多构想被后世流行文化采纳,如《金刚》、《哥斯拉》中的巨兽破坏城市。
概述
编辑温瑟·麦凯1904年开始创作《罗彼得·芬德的梦》,比他讲述童趣梦境的《小尼莫梦乡历险记》早一年,比超现实主义运动艺术家向公众展示潜意识更要早整整一代人。《罗彼得·芬德的梦》没有重复出现的角色,内容大同小异:主角吃过威尔士干酪后入睡,睡梦反映他的心理黑暗面。[1]人物通常在漫画开头就面临荒谬处境,而且情况越来越奇怪,直到结尾从梦中醒来。部分情节颇显愚蠢可笑,如大象从天花板上掉落,两件女式貂皮大衣打架。有些情节让人难受,[2]如第一人称视角描绘车裂与活埋[3],亦或孩子的母亲变成树[2]。还有人物旁观亲友奇妙或可怕的遭遇[4]。漫画主角大多是美国中产阶级城镇居民,在麦凯看来,该阶层还在不断发展状大,他们害怕公开受辱、失去社会地位或尊重,或者就是无法控制的怪异物种[5]。
麦凯创作的连环漫画只有《罗彼得·芬德的梦》涉足社会、政治议题或当代生活,如宗教领袖、酗酒、无家可归人士、政治演讲、自杀、时尚等。他的其他连环漫画都是幻想,背景模糊,没有明确时间痕迹。[6]漫画涉及的当代事例包括西奥多·罗斯福1904年当选美国总统,纽约1902和1904年分别落成的熨斗大厦与瑞吉酒店,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7]。
威尔士干酪是奶酪用爱尔啤酒稀释后涂上烤面包、混以辣椒粉和芥末制成[8]。麦凯选用这种食品没有特殊原因,文化理论家斯科特·布卡特曼(Scott Bukatman)表示,人们不会把威尔士干酪与做恶梦联系起来[9]。
1904年12月10日,麦凯笔下最知名的角色小尼莫在《罗彼得·芬德的梦》问世[10]。1905年,麦凯开始在《纽约先驱报》连载《小尼莫梦乡历险记》漫画[11]。与《小尼莫梦乡历险记》相比,《罗彼得·芬德的梦》中画面基本没有背景[12],通常立足静态视角,主角位置固定[13]。《小尼莫梦乡历险记》注重画面美观,《罗彼得·芬德的梦》的内容分量要重得多[14]。《小尼莫梦乡历险记》的情节随每周更新延续,《罗彼得·芬德的梦》每期内容基本独立[12]。《小尼莫梦乡历险记》的梦境主要面向儿童读者,《罗彼得·芬德的梦》包括成人导向内容,如社交尴尬、害怕死亡或发疯等。两部漫画都有实现梦想的幻想。[15]
《罗彼得·芬德的梦》没有直接的幽默,内容也没有逃避现实倾向,这与当时绝大多数连环漫画不同。麦凯突出读者的黑暗面,如伪善、欺骗、恐惧、不适感。作品经常表现社交中令人厌恶的方面,从负面角度呈现婚姻、金钱和宗教信仰。[1]麦凯热衷突破正式界限,在许多连环画采用俏皮的自指[16],人物有时以作者笔名“西拉斯”(Silas)指代,有时直指读者[17]。《罗彼得·芬德的梦》的自指内容很常见,但在麦凯的其他作品绝迹[18]。
《罗彼得·芬德的梦》的图画技艺娴熟,但与作者其他作品一样,对话框内文字很难看,甚至略嫌模糊[19]。转印版大多会把画面大幅缩小,文字模糊更严重[20]。从画面上看,作者对文字、对话框及其位置颇为随意,其中常见重复独白,体现人物越来越感到困惑,这种倾向表明麦凯的创作天赋在于画面而非语言[21]。
背景
编辑麦凯19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漫画,在报纸和杂志发表大量作品。他以绘画速度快闻名,与哈利·胡迪尼、威廉·克劳德·杜肯菲尔德(W. C. Fields)等人一样经常获聘走上杂耍舞台表演粉笔说。麦凯早在创作《罗彼得·芬德的梦》和《小尼莫梦乡历险记》前就对梦境很感兴趣,[1]至少有十部定期更新的早期连环漫画[22]采用《白日梦》(Daydreams)、《梦一场》(It Was Only a Dream)之类名称[1]。以梦为主题的连环漫画并非麦凯率先出版,《纽约先驱报》聘请麦凯前就曾发表三部,其中第一部是查尔斯·里斯(Charles Reese)1902年的《瞌睡虫迪克》(Drowsy Dick)[23]。弗洛伊德著作《梦的解析》1900年出版后,精神分析学和解梦开始进入大众意识[22]。
麦凯的初步构想是烟鬼突然发现置身北极,找不到烟和打火机,最后醒来发现只是做梦。《纽约先驱报》建议创作连环漫画,把烟改成干酪,麦凯接受建议。[24]漫画在报社附属刊物《电讯晚报》(Evening Telegram)连载,《纽约先驱报》编辑要求麦凯在《罗彼得·芬德的梦》署笔名,同其他作品区别。麦凯签署的笔名是“西拉斯”,源自社区垃圾车司机。[24]1911年跳槽威廉·赫斯特的《纽约美国人报》后,麦凯用回本名,不再署笔名[25]。
麦凯1891年结婚[1]但婚姻不幸福。为他立传的约翰·卡梅克(John Canemaker)指出,麦凯在《罗彼得·芬德的梦》中把婚姻描绘成“伪善、嫉妒与误会的雷区”。[26]麦凯身材矮小,身高仅一米五,[27]和他一样高的妻子在家里说了算。《罗彼得·芬德的梦》经常出现矮小内向的男子,听凭高大、肥胖的夫人使唤[28]。漫画中还经常出现巨人症,人物迅速生长,可能是对作者渺小感的补偿[29]。麦凯的弟弟亚瑟(Arthur)关在精神病院,估计是漫画富含精神病内容的重要原因[30]。
《罗彼得·芬德的梦》的内容颇为悲观,但深得受众青睐,促使赫斯特1911年高薪聘请麦凯。赫斯特旗下编辑阿瑟·布里斯班(Arthur Brisbane)认为麦凯的作品“严肃有余、风趣不足”,敦促麦凯放弃包括本作和《小尼莫梦乡历险记》在内的连环漫画,全职为社论配图。[1]
灵感来源
编辑克劳德·莫利特尼(Claude Moliterni)[4]、乌尔里希·默克(Ulrich Merkl)、阿尔弗雷多·卡斯特利(Alfredo Castelli)等学者指出,《罗彼得·芬德的梦》的创作可能受众多先辈作品影响。如爱德华·利尔1870年的名作《胡诌诗集》(The Book of Nonsense)[31],格莱特·伯吉斯(Gelett Burgess)1901年的《伯吉斯胡诌诗集》(The Burgess Nonsense Book),路易斯·卡罗1865年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学者认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泪池是早期《罗彼得·芬德的梦》漫画中汗水洪流的灵感源头[32],麦凯接触各种刊物的梦境主题动画或插图同样可能影响创作[4]。
估计哈勒·奥伦·康明斯(Harle Oren Cummins)1902年的连环画《威尔士干酪的传说》(Welsh Rarebit Tales)对麦凯创作影响最大。康明斯自称是从15部讲述吃过威尔士干酪或龙虾后做恶梦的科幻小说汲取灵感。1911至1912年麦凯为《纽约先驱报》创作的许多连环画曾以《龙虾恶魔之梦》(Dream of a Lobster Fiend)为题。[33]
学者认为,麦凯的创作可能还受以下作家或作品影响:H·G·威尔斯,李曼·法兰克·鲍姆1900年的《绿野仙踪》、J·M·巴里1904年的《彼得潘与温蒂》、卡洛·科洛迪1883年的《木偶奇遇记》、阿瑟·柯南·道尔1889年的歇洛克·福尔摩斯系列小说《工程师拇指探案》、亨利克·显克微支1896年的《你往何处去》、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886年的《化身博士》、马克·吐温1893年的《百万英镑》(The 1,000,000 Pound Bank-Note)[34]。
麦凯从未承认自家作品受到弗洛伊德及1900年出版的《解梦》影响,但学者默克认为,当时纽约报纸上探讨或报导弗洛伊德理论的内容很多,麦凯身为纽约报业一员应该熟知这些理论。[35]
出版史
编辑《罗彼得·芬德的梦》是麦凯最长的连环漫画,比他最有名的《小尼莫梦乡历险记》还多三百余期[36]。《小萨米的喷嚏》(Little Sammy Sneeze)出版数月后,首期《罗彼得·芬德的梦》于1904年9月10日登上《纽约先驱报》[37]。《小萨米的喷嚏》为麦凯在报纸漫画组取得一席之地,《罗彼得·芬德的梦》在报社旗下《电讯晚报》发表,是作者第二部报纸热门连环画[12]。
作者每周更新两到三期,工作日一般占四分之一页版面,周六占半页[36]。绝大多数漫画是黑白画面,1913年在《纽约先驱报》按周更新的29期是彩色[38],这些都是1908至1911年创作,但《电讯晚报》因疏忽没有刊登[36]。麦凯鼓励读者提供梦境构想,发给报社的“梦想家西拉斯”[39]。建议一旦采纳,麦凯会在这期作品的签名旁致谢,雨果·根斯巴克便是构思获选的热心读者[40]。
《罗彼得·芬德的梦》持续连载到1911年,1911到1913年又在其他报纸以不同标题发布[41],如《仲夏日之梦》(Midsummer Day Dreams)和《梦一场》[42]。1923至1925年[43],麦凯以《罗彼得的遐想》之名恢复创作,但所签是儿子的名字“小罗伯特·温瑟·麦凯”(Robert Winsor McCay Jr.)。从画面来看,《罗彼得的遐想》是麦凯创作,但文字可能不是。麦凯有时创作动画和社论漫画也署儿子的名字。《罗彼得的遐想》确知存世的仅有七期,当初发表的肯定不止[44]。
合集
编辑1905年,弗雷德里克·阿伯特·斯托克斯(Frederick A. Stokes)率先出版《罗彼得·芬德的梦》同名合集,包含51期作品。1973年多佛出版社重印1905年版,画面放大一成并新增引言。多佛版没有收录原版最后一期内容,出版商担心20世纪70年代读者不会认可其中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笑料。[45]
里克·马绍尔(Rick Marschall)编辑、幻图书社1988和2006年出版的麦凯各类作品集《白日梦与恶梦》(Daydreams and Nightmares)就有《罗彼得·芬德的梦》[46]。检查员图书推出八卷《温瑟·麦凯:早期作品》(Winsor McCay: Early Works),其中收录许多《罗彼得·芬德的梦》[31],2006年又出版《罗彼得·芬德的梦:周六版》,包含183期周六彩色版[47]。检查员图书重印的《罗彼得·芬德的梦》连环画约有三百期[31]。
2007年7月,德国美术史学家默克自行出版《罗彼得·芬德的梦》,共464页,规格43.5×31厘米,以原版尺寸重印369期连环画[31]。过去的重印尺寸大多只有原版约三分之一,文字更难辩论,而且会损失细节。这么大的书籍尺寸不可能自动装订,只能采用手工。图书限发一千本,所附DVD包含821幅连环画扫描文件[20]、书籍全部内容[38]、连环画目录[48],还有麦凯的动画片片段[49]。连环画源自默克私人收藏、俄亥俄州立大学漫画研究图书馆[20],以及从纽约公共图书馆购买、包含《电讯晚报》刊登全部原作的微缩胶片[31]。据默克透露,平均每张连环画需要六小时完成扫描和复原[20]。书中还有意大利漫画编辑卡斯特利执笔的两篇论文[50],前国际梦境研究协会主席杰里米·泰勒(Jeremey Taylor)也贡献一篇[48][38]。
2011年,周日图书出版社出版《遗忘的幻想:1900至1915年周日漫画》(Forgotten Fantasy: Sunday Comics 1900-1915),其中收录全套《罗彼得·芬德的梦》[51]。
其他媒体
编辑麦凯的作品非常流行,他和其他电影人都曾拍摄改编电影,有些作品还在百老汇演出[1]。麦凯曾签署合约参与创作“喜歌剧或音乐剧盛宴”《威尔士干酪恶魔之梦》,马克斯·赫希菲尔德(Max Hirschfeld)作曲,乔治·亨利·佩恩(George Henry Payne)与罗伯特·吉尔伯特·韦尔奇(Robert Gilbert Welch)填词,但始终没有落实[52]。
电影
编辑《一个醉鬼的白日梦》(1906年)
编辑1906年,电影先驱埃德温·S·波特为爱迪生公司制作七分钟真人短片《一个醉鬼的白日梦》。约翰·布朗(John P. Brawn)扮演的醉鬼主角在床上受尽小魔鬼折磨,床在空中飞舞,醉鬼吊在尖顶上的镜头与1905年1月28日刊登的早期连环画类似。[53][52]
麦凯制作的动画片
编辑麦凯根据《罗彼得·芬德的梦》推出四部手绘动画片:
《蚊子是怎么生活的》(1912年)
编辑《蚊子是怎么生活的》又名《蚊子的故事》[54],是麦凯第二部电影[55],1911年12月完成制作[56],1912年发行[57],是手绘线条动画的早期典范。作品讲述戴帽子的巨大蚊子飞进窗户,吸食床上男子的血液,男子辗转反侧且反复尝试打死蚊子未果,蚊子持续吸血直到爆炸[55]。蚊子吸血时不是像气球一样膨胀,而是根据身体结构按自然形态逐渐充实[58]。电影理念源自1909年6月5日《罗彼得·芬德的梦》[59],卡梅克称赞麦凯赋予蚊子特征与个性的出色功底[60]。
《虫杂技》(1921年)
编辑《虫杂技》讲述流浪汉从精心绘制的树从中走出来后入睡,口中喃喃自语吃下奶酪蛋糕后做怪梦。接下是许多虫子一只接一只地表演,背景画面非常细致逼真。[61]表演最后是蜘蛛抓住并吃掉观众的影子[62]。
影片在1921年9月12日左右发行[63],构想源自麦凯在马戏团和杂耍演出界的经验[64]。电影以杂耍演出形式呈现,但没有麦凯在动画片《恐龙葛蒂》中采用的舞台互动[63]。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声称《虫杂技》是他最喜欢的麦凯电影,称赞片中“画面的线条表现力与动作的直观韵律”。萨里斯还称,费德里柯·费里尼等导演都因同类表现形式赢得赞誉。[65]
《宠物》(1921年)
编辑《宠物》讲述夫妻二人收养的神秘宠物食欲大到永远都无法满足,牛奶、家猫、家俱、老鼠药,甚至经过的飞机、飞艇等交通工具都被它吞入腹中,长得越来越大[66]。宠物在城市摩天大楼间徘徊,大群飞机和齐柏林飞船集结前去轰炸[65]。
《宠物》于1921年9月19日左右发行[66],构想源自1905年3月8日《罗彼得·芬德的梦》[31]。卡梅克称影片内容阴暗,是麦凯最后一部完全掌握创意主创权的电影[65]。漫画家斯蒂芬·比塞特(Stephen R. Bissette)认为本片是“史上首部‘巨兽攻击城市”电影’[22]。
《飞屋》(1921年)
编辑美国在20世纪10至20世纪迅速城市化,女子吃过威尔士干酪后梦见房子飞起来。《飞屋》的细节非常逼真,房子从各方向看都很传统,女子的丈夫在阁楼维护巨型发动机。他把螺旋桨装在房屋前方竖井,告诉夫人房东想以欠款为由把他们赶走,这就是他想到的解决办法。丈夫自称计划“偷走房子”,两人飞往房东永远都找不到的地方:沼泽、大海,甚至飞到月亮上后又被月中人用苍蝇拍赶走。房子飞上天空时,影片引导观众注意动画品质和精确程度,吸引观众仔细观察“随之而来的杰出动画”,精确呈现地球和月球运转,以及“美丽的猎户座”。片尾是军用导弹击中房屋,床上女子从梦中苏醒。[67]
本片1921年9月26日发行,字幕显示的制片人叫“温瑟·西拉斯·麦凯”[63],但标为麦凯之子鲍勃(Bob McCay)的作品,卡梅克认为影片制作不大可能没有麦凯本人参与。1921年《纽约时报》的评论认为本片“制作精良,人物出色,非常值得一看”,但在幽默角度还能更进一步。影评人理查德·埃德(Richard Eder)认为此时大部分美国动画内容趋于天真浪漫,与本片真实刻画的恶梦截然不同[65]。2011年,动画师比尔·普莱姆顿(Bill Plympton)利用Kickstarter融资后修复本片,还将影片上色,演员马修·莫汀与派翠西娅·克拉克森配音[68]。
音乐
编辑1907年,爱迪生军乐队向爱迪生留声机表演托马斯·瑟班(Thomas W. Thurban)所创乐曲《罗彼得·芬德的梦》[45]。估计曲目是以鲍特1906年短片为灵感,原计划用于短片伴奏。乐曲适合18到20人的乐队演出,此后多次录制[69]。
影响
编辑《小尼莫梦乡历险记》是麦凯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可以看到包括剧情、结构在内许多《罗彼得·芬德的梦》的元素,例如1907年10月31日《会走的床》(walking bed)构想就与1908年7月26日的《小尼莫梦乡历险记》相同[70]。
漫画学者杰特·赫尔(Jeet Heer)认为,《罗彼得·芬德的梦》“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离奇的报纸内容”[1]。默克指出,作品众多范例预示后来的传媒构想或镜头,例如连环画中男子踢狗、掌掴女子、殴打盲人,还将另一女子扔出窗户,这些内容都在路易斯·布努埃尔1930年的电影《黄金时代》(L'Age d'Or)体现[71];又如巨人在大城市随意行走,爬楼并破坏建筑和地铁,与1933年电影《金刚》类似[72]。1907年3月9日连环画讲述幼童卧室变成狮子出没的丛林,默克认为与雷·布莱伯利1950年小说《非洲大草原》(The Veldt)异曲同工[73];萨尔瓦多·达利1941年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柔和的自画像与煎培根》(Soft self-portrait with fried bacon),以及特里·吉列姆1985年电影《妙想天开》中的整形手术,都令人想到1908年9月26日连环画中能够伸缩的脸[74]。比塞特将连环画中从建筑起飞的电梯等画面与蒂姆·伯顿2005年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对比[75]。
《罗彼得·芬德的梦》很可能对弗兰克·金(Frank King)的早期连环漫画《伪装者鲍比》(Bobby Make-Believe)影响显著。卡尔·巴克斯童年时期在《旧金山观察家报》看到《小尼莫梦乡历险记》,自称是该作品粉丝,学者普遍认为他受到《罗彼得·芬德的梦》影响。巴克斯创作的唐老鸭连环漫画众多内容与《罗彼得·芬德的梦》类似。1943至1954年特克斯·艾弗里创作的许多动画片明显带有《罗彼得·芬德的梦》痕迹。[76]科幻插画家弗兰克·保罗(Frank R. Paul)为众多纸浆杂志创作的封面也受《罗彼得·芬德的梦》影响[77]。
阿特·斯皮格曼(Art Spiegelman)在1974年的连环画《故障》(Breakdowns)恶搞并致敬《罗彼得·芬德的梦》[78]。1991年,里克·维奇(Rick Veitch)开始根据梦境创作短篇漫画,并从1994年起在自家经营的王者地狱出版社出版21期《罗林·里克的干酪恶魔》(Roarin' Rick's Rare Bit Fiends)[11]。此外,约翰·阿什伯里曾出版诗作《罗彼得·芬德的梦》[79]。
脚注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Heer 2006.
- ^ 2.0 2.1 Petersen & 2010,第102页
- ^ Chute,Devoken & 2012,第80页
- ^ 4.0 4.1 4.2 Dover editors & 1973,第xii页
- ^ Bukatman & 2012,第48, 53, 80页
- ^ Merkl & 2007b,第490–492页
- ^ Dover editors 1973,第xii页; Moody & Bissette 2010.
- ^ Glenn 2007.
- ^ Bukatman & 2012,第57页
- ^ Canemaker & 2005,第87页
- ^ 11.0 11.1 Markstein 2007.
- ^ 12.0 12.1 12.2 Dover editors & 1973,第vii页
- ^ Bukatman & 2012,第60, 221页
- ^ Merkl & 2007b,第496页
- ^ Dover editors & 1973,第ix–xii页
- ^ Bukatman & 2012,第63, 87页
- ^ Bukatman & 2012,第193页
- ^ Merkl & 2007b,第492页
- ^ Gutjahr,Benton & 2001,第166页
- ^ 20.0 20.1 20.2 20.3 Heller 2007.
- ^ Taylor & 2007,第554页
- ^ 22.0 22.1 22.2 Moody & Bissette 2010.
- ^ Castelli & 2007,第549页
- ^ 24.0 24.1 Dover editors & 1973,第ix页
- ^ Merkl & 2007b,第479页
- ^ Heer 2006; Merkl 2007b,第518页; Canemaker 2005,第85页.
- ^ Taylor & 2007,第555页
- ^ Merkl & 2007b,第512页
- ^ Taylor & 2007,第554–555页
- ^ Taylor & 2007,第555–556页
-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Bissette 2007.
- ^ Dover editors 1973,第xii页; Canemaker 2005,第82页.
- ^ Merkl 2007b,第487页; Bukatman 2012,第50页.
- ^ Merkl & 2007b,第498–499页
- ^ Taylor & 2007,第552–553页
- ^ 36.0 36.1 36.2 Merkl & 2007b,第488页
- ^ Harvey & 1994,第27–28页
- ^ 38.0 38.1 38.2 van Opstal 2008.
- ^ Canemaker & 2005,第83页
- ^ Merkl & 2007b,第498页
- ^ Merkl & 2007b,第478页
- ^ Merkl & 2007b,第488–489页
- ^ Merkl & 2007b,第485页
- ^ Merkl & 2007b,第466页
- ^ 45.0 45.1 45.2 Dover editors & 1973,第xiii页
- ^ Heer 2006; Raiteri 2006.
- ^ Brady 2008; Merkl 2007b,第583页.
- ^ 48.0 48.1 Stofka 2008.
- ^ van Opstal 2008; Stofka 2008.
- ^ Bissette 2007; Stofka 2008.
- ^ Forgotten Fantasy.
- ^ 52.0 52.1 Canemaker & 2005,第78页
- ^ Dover editors & 1973,第xii–xiii页
- ^ Eagan 2010,第33页; Canemaker 2005,第164页.
- ^ 55.0 55.1 Berenbaum 2009,第138页; Telotte 2010,第54页.
- ^ Theisen & 1933,第84页
- ^ Telotte & 2010,第54页
- ^ Barrier 2003,第17页; Canemaker 2005,第165页.
- ^ Eagan 2010,第33页; Canemaker 2005,第167页.
- ^ Eagan & 2010,第33页
- ^ Telotte & 2010,第52页
- ^ Telotte & 2010,第53页
- ^ 63.0 63.1 63.2 Telotte & 2010,第51页
- ^ Canemaker & 2005,第197页
- ^ 65.0 65.1 65.2 65.3 Canemaker & 2005,第198页
- ^ 66.0 66.1 Telotte & 2010,第59页
- ^ Telotte & 2010,第54–58页
- ^ Persons 2011.
- ^ Goldmark & 2007,第227页
- ^ Merkl & 2007b,第495–496页
- ^ Merkl & 2007b,第530–531页
- ^ Merkl & 2007b,第531页
- ^ Merkl & 2007a,第261页
- ^ Merkl & 2007a,第55页
- ^ Bissette 2007; Dover editors 1973,第ix页.
- ^ Merkl & 2007b,第500页
- ^ Merkl & 2007b,第501页
- ^ Young 2000.
- ^ Chiasson 2017.
参考文献
编辑- Barrier, Michael. Hollywood Cartoons: American Animation in Its Golden 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021-02-14]. ISBN 978-0-19-51672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Berenbaum, May R. The Earwig's Tail: A Modern Bestiary of Multi-Legged Legend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021-02-14]. ISBN 978-0-674-035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Bukatman, Scott. The Poetics of Slumberland: Animated Spirits and the Animating Spiri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 [2021-02-14]. ISBN 978-0-520-951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Canemaker, John. Winsor McCay: His Life and Art Revised. Abrams Books. 2005 [2021-02-14]. ISBN 978-0-8109-59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Castelli, Alfredo. A dreamer with his feet planted firmly on the ground. Merkl, Ulrich (编). The Complete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1904–1913) by Winsor McCay 'Silas' (.doc). Catalog of episodes & text of the book: Ulrich Merkl. 2007: 549–551. ISBN 978-3-00-020751-8. (on included DVD)
- Chute, Hillary; Devoken, Marianne. Comic Books and Graphic Novels. Glover, David; McCracken, Scott (编).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ular Fi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75–195 [2021-02-14]. ISBN 978-0-521-5133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Dover editors. Dreams of the Rarebit Fiend.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73. ISBN 978-0-486-21347-7.
- Eagan, Daniel. America's Film Legacy: The Authoritative Guide To The Landmark Movies In The National Film Registr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0 [2021-02-14]. ISBN 978-0-8264-2977-3.
- Goldmark, Daniel. Before Willie: Reconstructing Music and the Animated Cartoon of the 1920s. Goldmark, Daniel; Kramer, Lawrence (编). Beyond the Soundtrack: Representing Music in Cinem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225–245 [2021-02-14]. ISBN 978-0-520-25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Gutjahr, Paul C.; Benton, Megan. Illuminating Letters: Typography and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1 [2021-02-14]. ISBN 978-1-55849-28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Harvey, Robert C. The Art of the Funnies: An Aesthetic History.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4 [2021-02-14]. ISBN 978-0-87805-674-3.
- Merkl, Ulrich. The Complete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1904–1913) by Winsor McCay 'Silas'. Ulrich Merkl. 2007. ISBN 978-3-00-020751-8.
- Merkl, Ulrich. The Complete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1904–1913) by Winsor McCay 'Silas' (.doc). Catalog of episodes & text of the book: Ulrich Merkl. 2007. ISBN 978-3-00-020751-8. (on included DVD)
- Petersen, Robert. Comics, Manga, and Graphic Novels: A History of Graphic Narratives. ABC-CLIO. 2010 [2021-02-14]. ISBN 978-0-313-363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Taylor, Jeremy. Some archetypal symbolic aspects of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Merkl, Ulrich (编). The Complete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1904–1913) by Winsor McCay 'Silas' (.doc). Catalog of episodes & text of the book: Ulrich Merkl. 2007: 552–561. ISBN 978-3-00-020751-8. (on included DVD)
- Telotte, J. P. Animating Space: From Mickey to Wall-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 [2021-02-14]. ISBN 978-0-8131-258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Theisen, Earl. The History of the Animated Cartooning. Fielding, Raymond (编). A Technological History of Motion Pictures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84–87 [1933] [2021-02-14]. GGKEY:6ZBS232TCDQ.
- Glenn, Joshua. Waking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The Boston Globe. 2007-10-31 [201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4).
- Heer, Jeet. The Dream Artist. The Boston Globe. 2006-01-08 [202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 Persons, Dan. Mighty Movie Podcast: Bill Plympton on The Flying House. The Huffington Post. 2011-08-15 [2016-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8).
- Bissette, Stephen R. Dream of the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An Interview with Ulrich Merkl (with Three Addendums). Myrant. 2007-07-23 [201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5).
- Brady, Matthew.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The Saturdays. Comics Bulletin. 2008-03-12 [202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5).
- Heller, Steven. The Rarebit Fiend Dreams On: An Interview with Ulrich Merkl. AIGA. 2007-11-13 [202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7).
- Markstein, Don. Dreams of the Rarebit Fiend. Don Markstein's Toonopedia. 2007 [202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5).
- Moody, Katie; Bissette, Stephen R. Survey 1 Comic Strip Essays: Katie Moody on Winsor McCay’s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Center for Cartoon Studies. 2010-11-22 [2016-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7).
- van Opstal, Huib. Dreams and Obsessions on Shelf and Screen. For Inspiration Only. 2008-01 [202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 Raiteri, Steve. Graphic novels. Library Journal. 2006-03-15 [2012-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2).
- Stofka, Beth Davies. The Complete Dream of the Rarebit Fiend (1904–1913) by Winsor McCay 'Silas'". Ulrich Merkl, 2007.. Broken Frontier. 2008-02-03 [201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5).
- Young, James E. Art Spiegelman's Maus and the After-Images of History. The New York Times. 2000 [202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 Forgotten Fantasy: Sunday Comics 1900-1915. Sunday Press. [2021-02-15]. ISBN 97809768885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 Chiasson, Dan. Postscript: John Ashbery. The New Yorker. 2017-09-04 [2021-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