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果
贝果、面包圈、培果、焙果或百吉圈(Bagel,意第绪语:בייגל)是一种面包类食品,由发酵了的面团,捏成圆环,在沸水煮过才放进烤箱,形成了充满嚼劲的内部和色泽深厚而松脆的外壳。有多种配料 (例如:芝麻、罂粟籽、洋葱等),佐以奶油干酪、烟熏鲑鱼等。
别称 | 面包圈、培果、焙果、百吉圈 |
---|---|
类型 | 面包 |
起源地 | 波兰 |
地区 | 中欧或东欧、北美地区、以色列 |
主要成分 | 小麦面团 |
菜品变种 | 蒙特利尔风格贝果、百吉饼披萨 |
由东欧的犹太人发明,并由他们带到北美洲。贝果最初只是一团圆形的面包,但为了方便携带才做成中间空心的形状。由于这种形状像马镫,因此被取名为有马镫意思的“贝果”。
历史
编辑关于贝果的起源,最常见的传说是为了纪念1683年波兰国王约翰三世在维也纳战役中大败奥斯曼土耳其人,所以做出马蹄形面包。这一说法很有争议。作家Leo Rosten认为,在那以前,波兰的克拉科夫市就出现了贝果,是当时在四旬期吃的食物布勃利克的变种。“贝果”一词最早出现在1610年克拉科夫市的《社区条例》上,文中提到把贝果作为礼物送给产后的妇女。[1]16世纪到17世纪前期,贝果已经成为波兰和斯拉夫人的固定饮食。[2][3]
按照《韦氏词典》,“贝果”一词源于意第绪语“beygl”的音译。这个词来自中古高地德语“böugel”,意为“环”。同一个词在在古高地德语中写作“bouc”,古英语中写作“bēag”(环)或“būgan”(弯曲、弓形)。 [4]根据《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贝果”的另一个词源是奥地利德语中的“beugel,指一种牛角面包。与现在德语中的“bügel”相似,意思是马镫或环。[5]
在英国伦敦,贝果从19世纪中叶起就被销售,称为“beigel”。面包师常把它们穿在一米长的垂直长杆上,放在橱窗里展示。
贝果被波兰裔犹太人移民带到美国,在纽约发展成蓬勃的蓬勃的连锁店。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纽约的贝果面包师都加入同一所工会,承诺所有贝果都由手工制作。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机器生产的贝果,并和冷冻分销结合起来,使贝果在20世纪后期成为北美常见的食品。[6][7][8]
种类
编辑在北美地区,两个最常见的贝果种类是蒙特利尔风格和纽约风格。蒙特利尔贝果含有麦芽糖、不加盐,先在蜂蜜水里煮面团,再放进燃木烤箱烘烤。这种贝果主要有黑白两色,分别在上面撒罂粟种子和白芝麻。纽约贝果含有麦芽糖和盐,在水中煮面团,再放进标准烤箱烤。因此纽约贝果更蓬松,有微湿的外壳;蒙特利尔贝果个头更小,中间的洞比较大,口感更酥脆、更甜。 [12]
在世界各地的贝果
编辑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布林克(bublik)与贝果非常相似,但是个头稍大,中间的孔也大,吃起来更干、更有咬劲。其他东斯拉夫民族的环形面包有“baranki”(小而干)和“sushki”(更小更干)。
椒盐卷饼,特别是其中比较大、软的品种也和贝果很像。与贝果最大的区别是形状,以及椒盐卷饼要过一遍碱性水,使其表面黝黑光滑。
在芬兰,“vesirinkeli”是发酵过的小环面包,进烤箱之前用盐水煮一下。它们通常被当做早餐,抹黄油吃。在超市里可以买到各种咸甜口味。
中国的福安有一种叫“光饼”或“继光饼”的食物,与贝果十分相似,但讲究“铜皮铁底棉花心”,通常用作早餐、零食。相传是由戚继光发明。
中国的新疆维吾尔族吃一种叫“疙瘩馕”的饼,中间有孔但不穿透。 [13]现在无法确定欧洲和亚洲的贝果是各自独立产生,还是谁借鉴了另一方。
土耳其有一种叫“simit”的环形芝麻饼,有时被当做当地的贝果。20世纪初,波兰有一种面团扭曲、散满芝麻的贝果,和simit很像。
在奥地利的一些地区,人们在复活节前几周吃名为“beugel”的环形点心。这种食品的做法和贝果很像,只是含水量更少,更脆,可以保存几星期。传统上,吃“beugel”要掰开,由两人分食。
在罗马尼亚,最受欢迎的贝果上要加罂粟种子、 芝麻或粗盐,配方中不包含任何甜味剂。它们被命名为“covrigi”。
日本的第一个犹太风格贝果店于1989年从纽约传入。
参考文献
编辑- ^ 存档副本. [201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8).
- ^ Altschuler, Glenn C. (2008) Three Centuries of Bage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book review of: 'The Bagel: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a Modest Bread', by Balinska, Mar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Jewish Daily Press website,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05, 2008 in the issue of November 14, 2008
- ^ Zinovy Zinic,'Freelance,' in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Nov., 18, 2011 p.16.
- ^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definition of 'bage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rriam-Webster Inc. online, 2009, retrieved 2009-04-24;
- ^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definition of 'bage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ley Publishing Inc., Cleveland, 2005, retrieved 2009-04-24;
- ^ Klagsburn, Francine. "Chewing Over The Bagel’s Stor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1-14., The Jewish Week, July 8, 2009. Accessed July 15, 2009.
- ^ Hevesi, Dennis. Murray Lender, Who Gave All America a Taste of Bagels, Dies at 81. New York Times. 2012-03-22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 ^ Rothman, Lily. Murray Lender, the man who brought bagels to the masses. Washington Post. 2012-03-23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 ^ Space Shuttle mission STS-124;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Expedition 17.
- ^ CTV.ca Montreal-born astronaut brings bagels into spa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un. Jun. 1 2008 7:29 PM ET; CTV National News - 1 June 2008 - 11pm TV newscast;
- ^ The Gazette (Montreal), Here's proof: Montreal bagels are out of this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lock, Irwin, Tuesday June 3, 2008, Section A, Page A2;
- ^ Horowitz, Ruth. The Hole Truth: Vermont's Bagel Bakers Answer The Roll Call. Seven Days. October 17, 2006 [June 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 ^ Allen, Thomas B. (March 1996). Xinjiang.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p.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