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军政长官公署

(重定向自西南長官公署

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中华民国国防部中国西南地区四省一市的派出机关,直隶行政院。1949年5月1日成立,驻重庆。1950年3月,随着国军在西昌战役中的失败而溃散。

沿革

编辑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还都南京。1946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成立,设在林森路“军事委员会”原址(今解放西路重庆日报馆),由原军事委员会成都行辕和陆军总部部分人员合并组成。主任何应钦(未到任),代主任张群参谋长萧毅肃,副参谋长余中英,秘书长刘寿朋。军事委员会撤销后,国防部成立,重庆行营改为国民政府主席重庆行辕。1947年5、6月间,张群调任行政院长。7月,朱绍良接任主任,萧毅肃仍任参谋长,范诵尧任副参谋长,廖楷陶任秘书长。1948年3月,蒋介石就任总统,重庆行辕改为重庆绥靖公署,萧毅肃升任副主任兼参谋长。1948年下半年,萧毅肃调升国防部副参谋总长,由范诵尧代理参谋长。1949年1月,朱绍良调任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福建省政府主席,由张群特任接替。1949年5月,重庆绥靖公署改称西南军政长官公署

“行营”、“行辕”、“绥靖公署”及“军政长官公署”都是国民政府和国防部在中国西南地区之派出机关,对各省市地方军政机关是指导关系,不是隶属关系。对辖区内部队省督练、命令、指挥、调遣之权,但无人事和经理之权。对部队人事管理直属于国防部。

序列

编辑

1949年11月

编辑

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为张群,副长官为钱大钧邓锡侯杨森贺国光王缵绪潘文华孙震唐式遵等先后增加为副长官)。参谋长萧毅肃。下辖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川鄂绥靖公署(主任孙震)、贵州绥靖公署(主任谷正伦)、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第十五兵团(司令官罗广文)、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官郭汝瑰)、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副长官(邓锡侯)、新编第二十军(军长杨森)及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四省保安队(西南第一路游击总司令王缵绪兼,西南第二路游击总司令唐式遵兼,西南第三路游击总司令刘兆黎),兵力约共90万人左右[1]

1950年3月

编辑

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顾祝同兼,代长官胡宗南,副长官贺国光唐式遵。参谋长罗列,副参谋长沈策。下辖西昌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贺国光兼)、西南游击第二路(总司令唐式遵兼)、第七兵团、第27军兼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反共救国军第3路(军长刘孟廉)、第五兵团兼反共救国军第2路(司令胡长青)、宁雅联防司令部兼反共救国军第1路(总指挥羊仁安)、宁属靖边司令部(司令邓德亮),总兵力3万人左右。

西南军政

编辑

1949年8月29日,蒋在重庆主持西南军政人员会议,会中决以陇南陕南为决战地区[2]。会议认为人民解放军不一定会立即进军西南;如欲入川,必从川北而来,因为鄂西、湘西、川东一带地形险阻,交通不便,行动困难,而川北则交通便利。蒋据此分析,“决定拒‘匪’于川境之外,即以陇南与陕南为决战地带,而不在川境之内与‘匪’周旋。”[3]:701蒋自知“两广势难保持,在华南丢掉后,在大陆上必须保有西南地区”,将来才能与台湾及沿海岛屿相配合,进行“反攻”[3]:703。国民政府迁往成都后,于12月7日改派顾祝同为西南军政长官,胡宗南为副长官兼参谋长。12月底,由胡宗南代理西南军政长官,移驻西昌县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昌,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溃散[4]:808。解放军西南军区发起西昌战役。3月26日,解放军抵达西昌大箐梁子。夜间,代理长官胡宗南、副长官贺国光乘飞机离开西昌。27日,解放军第15军44师攻占西昌县[5]。3月27日,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及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撤销。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宋希濂:〈大势已去的国共战争——国军在西南、西北的大崩溃〉,刊《大对抗(下):海变》,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
  2. ^ “总统府”事略室编:《事略稿本》,1949年8月29日,《蒋中正总统档案》,台北“国史馆”藏
  3. ^ 3.0 3.1 周鸿、朱汉国主编 (编). 《中國二十世紀紀事本末》第二卷.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 ISBN 7209024034. 
  4. ^ 戚厚杰等编著:《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 ^ 作者:张正宁、姜...... 解放战争中的最后一仗——西昌战役. 中国·西昌网站,来源:走进西昌. 2004-08-17 [2015-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中文(简体)).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