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軍政長官公署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國西南地區四省一市的派出機關,直隸行政院。1949年5月1日成立,駐重慶。1950年3月,隨著國軍在西昌戰役中的失敗而潰散。

沿革

編輯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還都南京。1946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成立,設在林森路「軍事委員會」原址(今解放西路重慶日報館),由原軍事委員會成都行轅和陸軍總部部分人員合併組成。主任何應欽(未到任),代主任張群參謀長蕭毅肅,副參謀長余中英,秘書長劉壽朋。軍事委員會撤銷後,國防部成立,重慶行營改為國民政府主席重慶行轅。1947年5、6月間,張群調任行政院長。7月,朱紹良接任主任,蕭毅肅仍任參謀長,范誦堯任副參謀長,廖楷陶任秘書長。1948年3月,蔣介石就任總統,重慶行轅改為重慶綏靖公署,蕭毅肅升任副主任兼參謀長。1948年下半年,蕭毅肅調升國防部副參謀總長,由范誦堯代理參謀長。1949年1月,朱紹良調任福州綏靖公署主任兼福建省政府主席,由張群特任接替。1949年5月,重慶綏靖公署改稱西南軍政長官公署

「行營」、「行轅」、「綏靖公署」及「軍政長官公署」都是國民政府和國防部在中國西南地區之派出機關,對各省市地方軍政機關是指導關係,不是隸屬關係。對轄區內部隊省督練、命令、指揮、調遣之權,但無人事和經理之權。對部隊人事管理直屬於國防部。

序列

編輯

1949年11月

編輯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為張群,副長官為錢大鈞鄧錫侯楊森賀國光王纘緒潘文華孫震唐式遵等先後增加為副長官)。參謀長蕭毅肅。下轄川陝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川鄂綏靖公署(主任孫震)、貴州綏靖公署(主任谷正倫)、雲南綏靖公署(主任盧漢)、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第十五兵團(司令官羅廣文)、第二十一兵團(司令官郭汝瑰)、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西南軍政副長官(鄧錫侯)、新編第二十軍(軍長楊森)及四川、貴州、雲南、西康四省保安隊(西南第一路游擊總司令王纘緒兼,西南第二路游擊總司令唐式遵兼,西南第三路游擊總司令劉兆黎),兵力約共90萬人左右[1]

1950年3月

編輯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顧祝同兼,代長官胡宗南,副長官賀國光唐式遵。參謀長羅列,副參謀長沈策。下轄西昌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賀國光兼)、西南遊擊第二路(總司令唐式遵兼)、第七兵團、第27軍兼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反共救國軍第3路(軍長劉孟廉)、第五兵團兼反共救國軍第2路(司令胡長青)、寧雅聯防司令部兼反共救國軍第1路(總指揮羊仁安)、寧屬靖邊司令部(司令鄧德亮),總兵力3萬人左右。

西南軍政

編輯

1949年8月29日,蔣在重慶主持西南軍政人員會議,會中決以隴南陝南為決戰地區[2]。會議認為人民解放軍不一定會立即進軍西南;如欲入川,必從川北而來,因為鄂西、湘西、川東一帶地形險阻,交通不便,行動困難,而川北則交通便利。蔣據此分析,「決定拒『匪』於川境之外,即以隴南與陝南為決戰地帶,而不在川境之內與『匪』周旋。」[3]:701蔣自知「兩廣勢難保持,在華南丟掉後,在大陸上必須保有西南地區」,將來才能與台灣及沿海島嶼相配合,進行「反攻」[3]:703。國民政府遷往成都後,於12月7日改派顧祝同為西南軍政長官,胡宗南為副長官兼參謀長。12月底,由胡宗南代理西南軍政長官,移駐西昌縣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昌,西南軍政長官公署潰散[4]:808。解放軍西南軍區發起西昌戰役。3月26日,解放軍抵達西昌大箐梁子。夜間,代理長官胡宗南、副長官賀國光乘飛機離開西昌。27日,解放軍第15軍44師攻占西昌縣[5]。3月27日,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及西南軍政長官公署撤銷。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宋希濂:〈大勢已去的國共戰爭——國軍在西南、西北的大崩潰〉,刊《大對抗(下):海變》,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
  2. ^ 「總統府」事略室編:《事略稿本》,1949年8月29日,《蔣中正總統檔案》,台北「國史館」藏
  3. ^ 3.0 3.1 周鴻、朱漢國主編 (編). 《中國二十世紀紀事本末》第二卷.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0. ISBN 7209024034. 
  4. ^ 戚厚傑等編著:《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 ^ 作者:張正寧、姜...... 解放战争中的最后一仗——西昌战役. 中國·西昌網站,來源:走進西昌. 2004-08-17 [2015-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中文(簡體)).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