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

中央官学

国子监中国隋代以后、朝鲜半岛高丽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之最高学府;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国子监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国政,尽管这功能自宋朝以后已不甚明显,而国子监自创建以来最明显的三个功能则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核;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国子监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國子監
简化字 国子监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Quốc Tử Giám
汉喃 國子監
朝鲜语名称
谚文국자감
汉字國子監
日语名称
汉字 国子監
旧字体國子監

沿革

编辑
 

作为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五帝时称成均,时称上庠辟雍以后称太学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

招收留学生

编辑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日本遣子弟入监,增建国子监号舍。[来源请求]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秋,琉球中山王遣其子日孜每及陪臣之子等至京,入国子监读书,“琉球于诸夷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

国子监进入清朝时代后,亦招收朝鲜俄罗斯琉球日本等国派遣人员来华,故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

清代特设琉球学馆,作为琉球学生读书居所[1]

编制

编辑

宋朝国子监编制[2]

编辑
  • 祭酒一人,主要负责太学课业安排、考试、升舍及学籍问题,约同校长。
  • 大司成,负责太学校务各方面的专职长官,可直接向皇帝汇报。
  • 司业一至三人,负责课试、升黝、教导等,约同副校长兼教务主任。
  • 丞,身兼国子监和太学的总务处处长,负责钱粮的收支,掌财政。
  • 主簿,负责太学文卷档案保管,兼任秘书。
  • 学正学录,负责训导,施行学规、处罚不守规矩学生。
  • 博士一般为十人,负责教学授业。

明朝国子监编制

编辑
  • 祭酒一人,从四品,约同校长。
  • 司业一人,正六品,约同副校长兼教务主任。
  • 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掌学生风纪纠察,约同训导主任。
  • 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约同正教授。
  •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约同副教授;正九品学正十人,从九品学录七人,约同一般教师。
  • 典簿厅,国子监秘书处,典簿一人,从八品,掌公文收发及管理。
  • 典籍厅,国子监附设图书馆,典籍一人,从九品,图书馆管理员。
  • 掌馔厅,国子监附设食堂,掌馔二人,不入流,食堂主厨。

国子监祭酒及司业皆由翰林中选任。

清朝国子监编制

编辑
  • 国子监管理监事大臣一人,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简拔任命。
  • 祭酒,从四品,满、汉各一人。
  • 司业,正六品,满、蒙、汉各一人。
  • 绳愆厅监丞,正七品,满、汉各一人。
  • 博士厅博士,从七品。
  •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各一人,从七品;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四堂置学正,崇志、广业二堂置学录,正八品,各一人。
  • 八旗官学助教,俱满洲二人,蒙古一人。教习,俱满洲一人,蒙古二人,汉四人。恩、拔、副、优贡生内选充。笔帖式,满洲四人,蒙古、汉军各二人。
  • 俄罗斯馆,满、汉助教各一人,肄业贡生选充。
  • 琉球学,汉教习一人,肄业贡生选充。
  • 典簿厅典簿,从八品,满、汉各一人。
  • 典籍厅典籍,从九品,汉一人。

各地发展

编辑

中国

编辑
 
北京国子监辟雍殿

中国隋以后各朝都在京师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设国子监。

宋代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总人数不超过70人,在建太学前为国家最高学府。宋代国子监为教育及管理教育的机构,中央设立的官学都隶属于国子监,包括太学、国子学、广文馆、武学等[2]

初于京师应天府设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立有校规,对监生的生活管束极严。1393年,国子监的学生达到八千一百二十四名。[3]永乐迁都后在北京增设北京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统称为贡生监生,明朝景泰生员入监,称之例,监生水平开始良莠不齐。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立学部(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改办新式学堂,国子监撤销。祭酒只负责孔庙祭祀等事务。

国子监虽撤销,但有观点认为清末建立的京师大学堂(中华民国初年改名北京大学)继承了国子监学统,这种观点认为,京师大学堂具有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功能,是古来“太学”、“国子监”的直接传承。含有认同为北京国子监之义的词《正宫锦缠道·寄北雍诸生》曾是北京大学校歌,然而北京大学官方正式校史并无以国子监作为前身的内容,但胡适冯友兰任继愈季羡林等学者认为,北京大学传承了太学或国子监的传统,故有“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之说。北京大学未正式承认其太学传承,但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北京师范大学在百年校庆时曾公开表示其传承自太学的学统。民国成立的国立中央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改名国立南京大学)则以南京国子监为前身[4],南京国子监旧址即为国立中央大学四牌楼旧址(院系调整后成为南京工学院即今东南大学校址)。

目前,中国教育史学对太学传承的普遍观点大致可以分为: (一)传承终止说:认为太学自国子监而止,并无后续传承。 (二)学统继承说:认为京师大学堂只是从成员的学统上继承了太学,而非正式传承。 (三)京师大学堂继承说:认为继承了国子监主要成员和职能的京师大学堂是国子监的继承者。 (四)大学传承说:认为近代的“大学堂”和“大学校”均为太学传承。

建筑物

编辑

明代南京国子监位于南京鸡笼山以南,大致位于原南朝宫苑遗址。纵穿国子监的一条街道称作成贤街,成贤街东西侧以及南京国子监南口各有牌坊一座,国子监也有一座大牌坊,因此这一带又称“四牌楼”(清末三江师范学堂在此建校,民国后先后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院系调整后成为南京工学院(后改名东南大学)的校园)。清朝顺治八年,改南京国子监为为江宁府学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

历经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道光十二年《国子监志》
  2. ^ 2.0 2.1 国晶. 宋朝游历指南. 
  3. ^ 《南雍志》卷十五
  4. ^ 《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 民国十九年

来源

编辑
书籍
  • 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
  • 王士祯:《琉球入太学始末》
文章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国子监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五监
隋唐五监:

国子监 | 将作监 | 少府监 | 军器监 | 都水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