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的表演方式[1],经过了清朝时期,结合了岭南一带的大调小调粤讴龙舟歌木鱼歌南音,以音乐伴奏,唱说戏文的表演艺术。[2]道光年间,大八音班岭南一带把粤剧以唱说方式表演。同治年间,粤曲由被称为“瞽目师娘”或者“瞽姬”的失明女艺人所主导。现代粤曲始于民国初期,“女伶”开始出现,采用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子喉三种唱腔[3]。及后诞生了大批名伶,并造就了粤曲的全盛时期。粤曲与粤剧互相借鉴改进,在1930至1940年代非常流行。[4]

沿革

编辑

大八音班时期

编辑

大八音班中叶开始流行于岭南地区。[5]他们所演唱及弹奏的广府戏班唱本被称为“班本”。由於戏班供不应求或者表演场地所限,大八音班便应邀唱戏。八音班,当初被称为“西秦班”,唱腔以皮黄系为主,以8位乐师组成,每位负责一种乐器,有,而大八音班则有24名成员。八音班擅长锣鼓吹打,专为婚嫁迎娶、传统节日提供礼仪性的音乐[6]八音班外,有艺人一边演奏一边演唱整出粤剧,被称为“唱八音”(顺德人称唱八音为“唱西秦”),这种表演方式导致了师娘的出现。

师娘时期

编辑

师瞽,指失明女艺人,也称瞽姬。早期瞽姬以唱木鱼歌,南音,粤讴为多,到晚清时以唱粤曲为主,广州人称为“师娘”。师娘有三种类型:一类是色艺较差的,每天傍晚携带一件乐器走街过巷,沿途卖唱;一类是色艺中等的,到茶楼酒馆,赌馆,鸦片烟馆卖唱;一类是唱功更好的,应邀到大户人家或行会演唱,时称“灯笼局”。[7]

清朝末年,各地的瞽目师娘相继出现。她们1人分演多个角色。有时候她们自弹自唱,有时候沿街卖唱,甚至应邀登门演唱。当年著名的师娘有月英汉英翠燕馥兰群芳二妹等等。[2]当时广州有实力,经济实力更好的年老师娘成立收养、培训失明姑娘的堂口,教她们乐器及唱曲,边弹边唱熟练后,命她们卖唱赚钱。西关清平路倚兰堂最为著名,堂主雪姬经验丰富,民国初年已经80多岁,仍活跃于曲坛,经她调教并唱红的师娘有润娇润桃瑞意瑞莲等10多位。清末民初,一些未成年的妓女(琵琶仔)为了脱离妓院,从师娘学习唱曲来谋生。她们慢慢成了粤曲中的女伶。[8]

女伶时期

编辑

民国初期粤剧开始改革,粤曲也紧随其后。同时期唱片业的崛起促使听众对新腔口与新曲的需求,粤曲也从个人表演变成组合表演。这个时期著名的唱家有熊飞影小明星张月儿徐柳仙张琼仙等等。[9][10]同时期,来自江门的男艺人如邝新华丘鹤俦蛇仔利陈非侬仍然很受欢迎。1920年代,广州佛山新会香港等地涌现很多茶楼茶馆茶室凉茶店,譬如佛山的芳园茶室、富如楼。这些地方成了她们的表演场地。

1930至1940年代,香港茶楼竞争激烈,为吸引茶客,茶楼开始在晚上开设歌坛,长期邀请伶人演唱粤曲。后来附设歌坛的茶楼多达30几家,譬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观莲香楼高升等等。[11]当年高升大茶楼曾聘请女伶梁瑛演唱粤曲,并且另聘乐师伴奏。

粤曲名伶

编辑

著名撰曲人

编辑

著名拍和艺人

编辑

著名曲目

编辑

岭南八大曲

编辑

小生曲

编辑
  • 《宝玉怨婚》
  • 《宝玉哭灵》
  • 《西厢待月》
  • 《桃花送药》
  • 《金生挑盒》
  • 《佛祖母》
  • 《私探营房》

花旦曲

编辑
  • 《小青吊影》
  • 《黛玉归天》
  • 《貂蝉拜月》
  • 《红娘递柬》

武生曲

编辑
  • 《岳飞班师》
  • 《太白和番》
  • 《王允献貂蝉》
  • 《苏武牧羊》

小武曲

编辑
  • 《周瑜归天》
  • 《五郎救弟》
  • 《丁山射雁》
  • 《西河会妻》

公脚曲

编辑
  • 《琵琶行》
  • 《水浸金山》

其他曲目

编辑
  • 《夜观星象》
  • 《曹福登仙》
  • 《淮阴归汉》
  • 《四郎深母》
  • 《白帝城托孤》
  • 《春娥教子》
  • 《夜困曹府》
  • 《高平取级》
  • 《花园跑马》
  • 《柴房相会》
  • 《祭奠项良》
  • 《李仙附荐》
  • 《打洞结拜》
  • 《张巡杀妾飨三军》
  • 《崇祯恨史》
  • 《碧血洒经堂》
  • 《吴起杀妻》
  • 《季札挂剑》

常见术语

编辑

喉(近代粤曲的唱法)[12]

  • 大喉:武生、小武、文武生演唱,C调,多用中、高音区,高亢激昂。
  • 平喉:一般男角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子喉:旦角演唱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河调:一般男角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通用唱法:各角色均可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乙反:各角色均可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反线:由大喉发展而来,各角色均可演唱,G调。

参考文献

编辑

李忠顺; 张文珊; 罗爱湄编. 《嶺南八大曲初探: 歷史與文獻典藏》.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研究中心. December 2015. ISBN 978988149250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鲁金. 《粵曲歌壇話滄桑》. 香港: 三联书店. 1994年7月: 第4页. ISBN 9620411730. 
  2. ^ 2.0 2.1 广州市志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5-04.
  3. ^ 粤曲. 广东省文化馆. [202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4). 
  4. ^ 同醉粤音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4-12-26.
  5. ^ 乾隆《佛山忠义乡志》:锣鼓柜始于康熙年间。
  6. ^ 传统木偶粤剧与八音音乐会明起举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政府新闻处
  7. ^ 龔伯洪:西關城事丨活躍在粵曲成熟期的“師娘”和“女伶”,西關處處有她們的身影. [201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8. ^ 江水东流去 桃李闹春风:粤乐名师王粤生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10-04.,广东文化网参考文库
  9. ^ 粤曲,中国大百科
  10. ^ 粤曲(广东曲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16届亚洲运动会官方网站
  11. ^ 鲁金. 《粵曲歌壇話蒼桑》. 香港: 三联书店. 1996年: 第16页. 
  12. ^ 黄荣明. 粤曲乐理、写作、演唱、拍和入门序. [202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