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风灾

1908年香港風災

戊申风灾(英语:1908 Hong Kong Typhoon)发生在1908年7月27日至28日的深夜,并在香港造成大量人命及财物损失,包括在避风期间沉没的客轮英京号,船上421人身亡,成为香港至今最多人死亡的船难。风灾过后,当局采取更多的防风和避风措施,包括在香港兴建第二个避风塘

戊申风灾
1908 Hong Kong Typhoon
概况
形成日期1908年7月25日 (1908-07-25)
消散日期1908年7月28日 (1908-07-28)
影响
死伤人数超过500人死亡
影响地区 英属香港
190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气象历史

编辑

造成戊申风灾的热带气旋无论在环流大小、移动方向和结构均被认为与1906年引致丙午风灾的台风颇为相似。香港和马尼拉的气象部门在1908年7月26日上午同时发现,一股热带气旋集结在巴林坦海峡附近、香港东南偏东约500海里(约800公里)的海面上,大致向西移动,但当时气象部门不甚肯定该风暴的强度。该股热带气旋7月28日凌晨在香港岛以南近距离掠过,估计在南中国海的平均移动速度约时速20公里。[1]

风灾经过

编辑

1908年7月27日星期一晚上8点半,香港天文台在添马海军基地亮起绿红绿信号灯,代表一个台风距离香港少于300哩并可能趋近香港[2][3]

晚上9点半,天文台报告台风似乎正移向香港。海港的船只开始采取安全措施,本地小型轮船移入铜锣湾避风塘。天文台之后提升警告信号,香港广泛地区开始下雨[4]。晚上11点15分,天文台表示飓风风速的风力将随时吹袭香港,下令每10秒鸣炮共三响和改为亮起   红绿红信号灯

天气方面,香港的气压在7月27日晚上10时开始显著下降,并在翌日凌晨1时达到最低,香港各区气压下降0.5吋至1吋不等(相当于17至34百帕斯卡)。维多利亚港的烈风由7月27日晚上10时持续至7月28日凌晨4时,风向为东风,香港天文台和太平山顶的风速计都损毁,未能记录具体风速数字,但估计风力比1906年的丙午风灾强。[1]香港天气在午夜后最恶劣,强风吹倒树木、烟囱和墙壁,导致严重财物损失。及后的四个小时,街道上多处有塌树,招牌、瓦片、窗户等等的碎片满布街道,难以人行。7月28日早上6点,强风逐渐减弱。日出后可见几乎周围都有损毁而需要维修,百叶帘和卷帘铁门都被吹走、玻璃碎裂[3][4]

台风及后北上广东,并在当地造成破坏[5]

损毁情况

编辑

戊申风灾常被人用以对比丙午风灾,虽然前者造成更多损失和风力更强,但因为天文台提早预警和船只驶入避风港,而令死伤情况较为轻微[4]。早期报告估计,全港有约一千人遇溺、超过20栋房屋倒塌,大部分船只停泊设施都被破坏[6]

港府报告

编辑

香港政府在1908年9月17日向港督卢吉立法局提交报告,总结风灾造成最多700人溺毙,100多艘本地轮船沉没。其馀损失如下[7]

  • 政府财物损失估计达10万港元,私人财物损失尚未作估算;
  • 26座私人建筑倒塌,造成59人身亡;
  • 179艘船只沉没、损毁或被破坏,造成271人失踪;
  • 英京号客轮沉没,导致421人身亡,1名欧裔船员和41名华裔船员及乘客获救;
  • 英京号除外的欧洲船只中,17艘沉没、23艘搁浅、26艘受损,另外5人失踪;
  • 树木、灌木和植物被严重破坏,情况不逊于丙午风灾;
  • 香港岛风速计完全被毁,天文台多处也受损,因此不能准确比较戊申和丙午风灾的最高风速;
  • 由于丙午风灾后的救灾众筹尚有盈馀,因此毋须额外为是次风灾筹款。

陆上损伤

编辑

维城遭遇大规模破坏,累计损失的金额十分高。风灾前的7月18日至25日一周内,香港就录得当时破纪录的16.2英寸(410毫米)雨量,而整个七月都非常潮湿,加上暴风雨连连,可能加剧了风灾造成的建筑倒塌[6]

最严重的倒塌发生在坚尼地道的皇座楼私人酒店,长烟囱被吹倒后,天台和顶楼的房屋及部分墙壁倒塌成为瓦砾。酒店的其中一名住客是Messrs. Shewan, Tomes, and Company的亨氏,他当时已居港约三个月。飓风吹袭时,亨氏听到巨响后随即躲在床下底,及后酒店就部分倒塌,房间瞬间成为废墟。亨氏虽然能够呼吸,但身上和大腿被大量瓦砾压住而感到痛楚。警方下令派出搜救队,消防部门冒著墙壁随时倒塌的风险,在四小时多后成功救出亨氏,并送到国家医院治理[4][5]

另外,英皇行的烟囱也被飓风吹塌,令全行四层都倒塌,包括顶层的捷成洋行办公室、中层的Meyer and Company办公室,和底层的太平洋邮轮公司英语Pacific Mail Steamship Company办公室。纵使大楼成为废墟,幸好无人伤亡。皇仁书院的礼堂屋顶被吹走,木梁被吹得东歪西倒,西北面课室的屋顶也被严重破坏[4][5]

除了亨氏外,风灾也造成多人受伤。一名消防员前往皇座楼救人期间,险些被倒塌的树干导致头部重伤,幸好戴有头盔;警长卡莱格被一道倒下的门压伤;巴拉号首席工程师卫利斯在坚尼地城一个码头堕下,背部受伤送往国家医院治疗[4][5]

英京沉船

编辑
 
大小磨刀中的大磨刀

是次风灾的大部分人命伤亡都是来自英京号。

英京号(SS Ying King)是一艘以香港为基地的客轮,建于1903年,重768吨,由Sing On Steamship Company拥有。客轮在7月27日晚上6点离开广州港,驶往香港,当时船上有33名船员和430名乘客。由于来自大屿山的北风风势增强,英京号决定停靠大小磨刀避风[8]

除了英京外,当时也有另外两艘蒸汽轮船离穗赴港,分别为佛山号英语SS Fatshan (1887)和广西号。此两艘船先后抵达大小磨刀,广西号的船长邝氏抛锚后,突然有飑风袭来,及后船长发现英京号失踪[9]

据幸存者忆述,英京号在7月28日凌晨出现一个洞,海水开始涌入船舱,但水泵未能及时抽走海水,到凌晨2点50分沉没。目击者报告指船只不少救生衣因为放在船只底层,而令救生衣不敷。英京沉没前,澳洲籍的披治船长呼吁各位自己顾自己。幸存者又表示当时船上情况混乱,没有人成功登上救生艇[10]

大副费格森等幸存者在客轮几乎沉没前跳落海,抓住客轮残骸和救生圈,尝试游向青山农场一带。他们表示船上其他人都失踪、生死未卜,他们最后见到披治时已身穿救生衣,惟被海水包围[10]

英京号最终沉没,当局在7月28日晚上9点半展开搜救行动。海关巡查艇九龙西的船长熙活表示听到一声枪响,又见到有人在海中挥手。他指示巡逻队前往望后石青山的岸边,救起42名英京幸存者,包括费格森、三名消防员、两名舵手、印裔海援员和水手各一名、以及33名华裔乘客[10]。7月31日,披治的尸体在青山农场附近被发现[11]。翌晨四名渔民因窃取一具欧裔尸体上的一枚金表和项链而被控,警长德雷特在裁判法院作证时认出赃物是披治在皇后大道中购买的,而且项链上的雪茄开口器英语cigar cutter也能证明披治的身份[12]

法院裁定英京号在风灾期间沉没,船方亦已做好所有合理安全措施。披治和三名欧洲乘客全都溺毙,而披治妻子和三名子女则在风灾前三个月搭船回悉尼[12]

其他轮船

编辑

东方号的船长麦亚瑟在风灾后忆述所有人经历了非常猛烈的风力。飓风吹袭香港时,东方号已经抛锚泊岸,船员在强风之下甚至不能站起,要抱头抱膝走向船头。东方号险些被另一轮船撞到,幸好最终未有严重损毁,而附近的直隶号也同样大致无恙[8]

朱地波里斯号帆船的两支桅杆被吹走;昂船洲南部的宝嘉康蒂号和丽生号,以及东部的诗顾高号都被吹至搁浅。亚洲号出现倾斜,红磡湾的波斯号搁浅泥地。台湾号与伊奥罗斯号和尼尔麦刘号相撞后,前者受损。尼尔麦刘号的船员及时登上台湾号后,最终在汲水门搁浅[2]

英籍的嘉芙莲公园号被吹离九龙湾到对岸的北角,船锚亦缠绕到电报电缆。九龙船坞有11艘游艇和3艘帆船沉没;鱼雷艇卫霆号在鲤鱼门搁浅,但风暴过后成功重新浮上水面。军器厂街的矮墙几乎被冲走;14艘货船因未能进入铜锣湾避风塘而被吹走,推倒海傍英语Praya的海滨长廊,现场的警员和市民成功救起50人[5]

同泰祥记船厂一艘在建轮船撞向海傍围墙后严重受损,一度被冲上海滨大道,之后又被飓风吹回海面。除此之外,至少70艘本地船只因未能进入避风塘而沉没,另有7艘蒸气船艇和7艘驳船沉没,7艘蒸气船艇和多艘驳船搁浅,7艘驳船被吹毁[5]

风灾后续

编辑

崭新技术

编辑
 
1908年尖沙咀水警总部附近的报时球

1908年1月,天文台在尖沙咀讯号山设置新的报时球,取代尖沙咀水警警署的旧报时球[13]。同年开始透过无线电报接收船舶天气报告,到1915年开始提供船舶天气预报的无线广播[14]

建避风塘

编辑

1908年8月6日,政府在立法局动议开征新税项,以此筹集资金兴建第二个台风避风塘。当局计划除了英国船只和战舰外,所有进入香港海域的内河船载重量每吨征收六分之五仙的税款,其馀船只税款为每吨两仙[15]

六间轮船公司(铁行轮船怡和太古仁记老沙逊新旗昌)代表所组成的避风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兴建新的避风塘,建议定点芒角咀,让在强风来袭时未能及时驶入铜锣湾避风塘的船只能到新避风塘[16]

据报告指出,在台风来袭前,当局点算到有98艘帆船、112艘本地艇和42艘欧籍驳船在铜锣湾避风塘以外,包括九龙湾红磡湾油麻地昂船洲附近,另外也有200个舢舨在油麻地附近。报告认为,若然风灾之时已建有新避风塘的话,上述452艘船和大量舢舨就能幸免于难[16]

不过也有部分船公司反对此计划,指出1907年的英国船运载重量为约600万吨,而外国船只只有550万吨。不过立法局最终在1909年三读通过《避风塘条例草案》[17],决定耗资154万港元兴建芒角咀避风塘[18]

热带气旋警告使用纪录

编辑
香港天文台 热带气旋警告
上一热带气旋 燃放三次炸药
    1908-07-27 23:15
下一热带气旋
1896年7月台风(鸣两次风炮) 1909年10月台风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GIBBS, L. The Hong Kong Typhoon of July 27–28. (PDF). Nature. 1908-09-17, (78): 476 [2021-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04) (英语). 
  2. ^ 2.0 2.1 Typhoon in Hong Kong. Devastation by Land and Water Described.. The Straits Times. 1908-08-04: 8 (英语). 
  3. ^ 3.0 3.1 THE HONG KONG TYPHOON..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908-08-04: 5. 
  4. ^ 4.0 4.1 4.2 4.3 4.4 4.5 DISASTROUS TYPHOON IN HONGKONG..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1908-07-28 (英语). 
  5. ^ 5.0 5.1 5.2 5.3 5.4 5.5 THE TYPHOON SCOURGE. The China Mail. 1908-07-28 (英语). 
  6. ^ 6.0 6.1 THE TYPHOON.. Hong Kong Daily Press. 1908-07-29 (英语). 
  7. ^ Report on the typhoon of 27–28 July 1908 (paper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on 17 September 1908)
  8. ^ 8.0 8.1 THE HONGKONG TYPHOON.. The Register Adelaide. 1908-08-31: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澳大利亚英语). 
  9. ^ THE TYPHOON.. The China Mail. 1908-07-29 (英语). 
  10. ^ 10.0 10.1 10.2 Typhoon Aftermath..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1908-07-30 (英语). 
  11. ^ THE TYPHOON..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1908-08-01 (英语). 
  12. ^ 12.0 12.1 LOSS OF THE YING KING. The Register Adelaide. 1908-08-31: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澳大利亚英语). 
  13. ^ 香港授時服務. 香港天文台. 
  14. ^ 香港天文台的歷史. 香港天文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15. ^ 香港立法局.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Report (6 August 1908) (PDF). 1908-08-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1) (英语). 
  16. ^ 16.0 16.1 THE HARBOUR OF REFUGE SCHEME.. The Hong Kong Weekly Press. 1908-08-03 (英语). 
  17. ^ HONG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11TH NOVEMBER, 1909 (PDF). 香港立法局. 1909-1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1) (英语). 
  18. ^ HONG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25TH FEBRUARY, 1909 (PDF). 香港立法局. 1909-02-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1)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

相关图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