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梵语Mahāyāna-samgraha),简称《摄论》。印度无著菩萨所造,是对《阿毘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的诠释[1]。此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最为重要的论典之一。印度无著撰。梵文原本已佚。

译本

编辑

《摄大乘论》流传到中国以来,一共有三个译本:一、北魏佛陀扇多译,二、陈真谛译,三、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玄奘译本是近现代研究摄大乘论的法师所主要采用的版本,吕澂将藏译《摄大乘论》转译汉语为《西藏传本摄大乘论》[2]

摄大乘论释

编辑

《摄大乘论》在印度时期就有论师对其做注解。世亲造《摄大乘论释》,有三个译本:陈真谛译、隋笈多共行矩等译《摄大乘论释论》和唐玄奘译。无性造《摄大乘论无性释》,有玄奘译本。无性的《摄大乘论无性释》认为菩萨相比于声闻,是相子和婢子的差别[3]

内容构成

编辑

本论分为十一品,第一品为序品,其他十品诠释了“十相殊胜殊胜语”[4]

  1. 总摽纲要分
  2. 所知依分: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
  3. 所知相分: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
  4. 入所知相分: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
  5. 彼入因果分第五: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
  6. 彼修差别分: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
  7. 增上戒学分: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
  8. 增上心学分: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
  9. 增上慧学分: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
  10. 彼果断分 :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
  11. 彼果智分: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

《摄大乘论》的内容阿赖耶识为起点,而后导入唯识三自性说,即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再借由阿赖耶识与三自性为基石,切入至佛学的其他观念,如六波罗蜜多菩萨十地涅槃等。无著在此论内对于阿赖耶识有详细的解说。

影响

编辑

《摄大乘论》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根本论典之一,是汉传佛教法相宗的“六经十一论”之一,摄论宗因以此论为根本而得名。

注释与引用

编辑
  1. ^ 《摄大乘论本》:“《阿毘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
  2. ^ 吕澂《西藏传本摄大乘论》序言:“西藏别有传本,约在西纪九世纪顷译出,距唐译又后百五十馀年也。各译文句颇有出入,……。至于立名释义,则藏本与隋陈诸译又时见一致焉。以藏本之最晚出,乃与数百年前魏陈等本有相同处,此正可证西土之传无著学说有以章句分判者。馀尝谓唯识古今学各传无著世亲之说,而各异文,如奘师传今学亦依无著世亲,而其引据则已殊于旧文也。今以藏本摄论证之,此说弥信。如赖耶之为一切种子,赖耶之以依得名,闻熏种子之为无漏因缘,至三性之解释,凡古学之所特异,皆可于藏本摄论得其确诂,而见其不必一一与今学家言同也。此实藏本论文最足珍重者已。”
  3. ^ 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菩萨现观证得自他平等法性。成熟有情加行无绝。声闻现观分别自他。唯修自利不修他利。生差别中菩萨现观。于如来家法界中生。是真子。如轮王家生有相子。非如声闻同于下贱无智婢子
  4. ^ 《摄大乘论本》:“《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