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利支天菩萨
摩利支天(梵语:मारीची),摩利支意译为阳炎、威光、阳光[1],是佛教二十四诸天之一的护法神,也作摩利支菩萨、摩里支菩萨、摩利支天菩萨、日前菩萨、摩利支佛母、具光佛母、积光佛母等。汉传佛教大多认为此菩萨为观世音菩萨(准提观音)化身,密宗视为是多罗观音(度母)[1]的化身,具有广大的功德之力,能够消灾、除障、增福、满愿。最神奇的法力就是“隐藏”与“识破一切隐藏”。在佛教的造像,一般是呈现天女的形像(虽祂是男子),三面、三目、八臂,座下有金豕。汉传佛教于旧历九月初九奉祀,道教中视其为斗姆元君。在日本佛教中,属于天部,而非菩萨。
摩利支天 | |
---|---|
汉名 | 摩利支天 具光佛母 积光佛母 |
梵名 | मारीची
Mārīcī |
藏名 | འོད་ཟེར་ཅན་མ་ 威利转写: 'od zer can ma THL转写: Özerchenma |
日语名 | (罗马字: Marishiten) |
韩语名 | 마리지천
(国语罗马字: Mariji Cheon) |
泰语名 | มารีจี |
越南语名 | Ma Lợi Chi Thiên |
信息 | |
信仰教派 | 密宗, 大乘佛教 |
对应其他宗教的 | |
对应道教的 | 斗姥元君 |
佛教主题 |
起源与流传
编辑原型可能为古代婆罗门教所崇拜的光明女神伐拉希(Varahi)[1][2][3]伐拉希为帝释天因陀罗的部属,日天苏利耶的佐神,后被奉为黎明女神,列于天神,亦为印度人所敬奉。在印度,那烂陀寺遗址犹存摩利支天古像。 也有学者,认为有印度、伊朗、以及其他以外地方的文化元素[4]。
佛教故事中“伐拉希”是摩利支天的从神。在中国,摩利支天的信仰自古印度传入后,汉传佛教善信就有供奉摩利支天圣像、念诵摩利支天圣号、读诵摩利支天经典。相传郑和等人下西洋,就是依靠著对摩利支天、妈祖、北帝等神灵的信仰,平安航海。永乐元年(1403),郑和刊刻《佛说摩利支天经》,延请帝师姚道衍撰序,郑和题跋。由于祈祷灵应,道教信徒尊之为斗母元君[5],视为北斗众星之母,纳入道教神谱[1]。在汉传佛教中,摩利支天也被奉为二十诸天与二十四诸天之一的护法神,而祂的神像通常被安奉在佛寺的大雄宝殿之中。
在日本史上,摩利支天因其法力无边,也是许多贵族、诸侯们的精神信仰,相传摩利支天有隐身术,故无人能加害绑缚,因此武士与军人更是非常崇信[5],亦为日本佛教中的重要护法本尊,有四臂、六臂、八臂、十八臂等造像,日本造像中亦有男性像者。
佛教
编辑摩利支天属于二十诸天与二十四诸天之一的天部。在汉传佛教中,通常认为是准提观音的化身,随著密教的发展,也属于天女形象的菩萨,又称光明天母。
特色
编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记载:“不能见、不能捉、不能禁缚、火不能烧、水不能漂、离诸怖畏、无敢轻慢、一切冤家皆不能侵。”
如果能以正信佛法修持摩利支天菩萨法门,功德如《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记载:“能获清净大福。能增长广大吉祥。能消除一切重罪。能成就本尊三昧。当证毘卢法身。”又以正信佛法修持,如《佛说瑜伽大教王经》记载:“能作一切事能除冤贼难。若人依法受持。于道路行一切诸恶不能得便。”如印光大师说:“摩利支天,虽现天身,实是菩萨。以其度生心切,救苦情殷,故说此咒,以作救度之本。若人每日虔诵此咒,愈多愈好。纵遇水火刀兵等灾,亦能逢凶化吉。”
不只汉传佛教,藏密宁玛派的晋美彭措法王也说:“现在,世间众生所造的恶业堆积如山,无论何时何地,众生都不可能得到片刻安乐。当我们对此凭借著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和抉择时,又怎能不生厌烦之心?回想劫初的时候,人们能够自然行持佛法,以神变行于虚空,以禅定为食,通身都可放射光芒。但是随著烦恼越来越重,众生的福报也越来越小,世间与出世间的能力也越来越低,以致逐渐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当今已是五浊炽盛,世界上再难寻找到一丝真正的安乐,到处都充斥著饥馑、瘟疫,乃至战争等种灾难,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在这种一片恶劣的大气氛中,如果我们还要遣除自己的各种违缘的话,就必须多念诵具光佛母心咒,并虔诚地祈祷观世音菩萨。”
圣号
编辑摩利支天菩萨圣号,通行的念诵方法是“南无摩利支天菩萨”八字,如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说:“如不识字、无记性者,但志诚念南无摩利支天菩萨。或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其利益亦与诵咒相同。”摩利支天菩萨圣号功德如《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记载:“汝诸苾刍!我昔知彼摩里支菩萨摩诃萨名号,亦不能见、不能捉、不能禁缚、火不能烧、水不能漂、离诸怖畏、无敢轻慢、一切冤家皆不能侵。若有苾刍知彼菩萨名号,如上诸恶不能得便,亦复如是。”
佛经记载
编辑- 《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唐·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6]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日前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捉。无人能害。无人欺诳。无人能缚。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罚。不畏怨家能得其便。”
“佛告诸比丘。若有人知彼摩利支天名者。彼人亦不可见亦不可知。亦不可捉亦不可害。亦不为人欺诳亦不为人缚。亦不为人债其财物。亦不为人责罚。亦不为怨家能得其便。”
- 《佛说摩利支天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7]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有天女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力。常行日月天前。日天月天不能见彼。彼能见日月。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捉无人能缚。无人能害无人能欺诳。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责罚。不为怨家能得其便。”
“佛告诸苾刍。若有知彼摩利支天名常忆念者。彼人亦不可见亦不可知。亦不可捉亦不可缚。亦不可害亦不可欺诳。亦不为人债其财物。亦不为人之所责罚。亦不为怨家能得其便。”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知彼摩利支天名求加护者,应作是言:我知摩利支天母有大神力,我今归命愿护我身。无人能见我,无人能知我,无人能捉我,无人能缚我,无人能害我,无人能欺诳我,无人能债我财物,无人能责罚我,亦不为怨家能得其便。”
-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宋·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8]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
“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言。有一菩萨名摩里支。而彼菩萨恒行日月之前。彼之日月不能得见菩萨。今此菩萨而不能见。亦不能捉不能禁缚。火不能烧水不能漂。离诸怖畏无敢轻慢。诸恶冤家皆不得便。汝诸苾刍我昔知彼摩里支菩萨摩诃萨名号。亦不能见不能捉不能禁缚。火不能烧水不能漂。离诸怖畏无敢轻慢。一切冤家皆不能侵。若有苾刍知彼菩萨名号。如上诸恶不能得便亦复如是。即说陀罗尼曰。”
“复说摩里支菩萨陀罗尼。能令有情在道路中隐身。非道路中隐身。众人中隐。身王难时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不令得便。又复有烦恼者非烦恼者为作拥护。有迷闷者非迷闷者亦皆拥护。乃至象王师子龙虎之难。一切时中常作拥护。即说陀罗尼曰。”
“凡有所求须称自名。即时摩里支菩萨。以慈悲力为彼众生。于道路中拥护。非道路中拥护。众人中拥护水难时拥护。火难时拥护。乃至一切之处悉皆拥护。令得增长一切吉祥之事。”
“发勇猛心观想摩里支菩萨。作忿怒相有三面。面有三目一作猪面利牙外出。舌如闪电为大恶相。身出光焰周遍照耀。等十二个月光。体著青衣偏袒青天衣。光如大青宝等。身黄金色种种庄严。臂有其八。右手持金刚杵金刚钩。左手持弓无忧树枝罥索。顶戴宝塔。立月转内。右足如舞踏势。左足踏冤家身。阿阇梨念诵真言作忿怒相。”
“安摩里支菩萨。深黄色亦如赤金色。身光如日顶戴宝塔。体著青衣偏袒青天衣种种庄严。身有六臂三面三眼乘猪。左手执弓。无忧树枝及线。右手执金刚杵针箭。”
“观想月轮之中有摩里支菩萨。坐身紫金色放金色光。著青衣及青天衣种种庄严。六臂三面各有三眼。顶戴宝塔。正面黄金色微笑。左面黑色出舌颦眉。作大丑恶相令人怕怖。右面如同秋月圆满清净。左手执弓线及无忧树枝。右手执箭针金刚杵。”
礼赞
编辑摩利支菩萨偈
编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所出修持摩利支菩萨礼赞偈:
摩里支菩萨,身遍于法界,
清净若虚空,慈光照世间,
明等百千日,能发智慧焰,
烧退烦恼魔,永断贪瞋痴,
长抛生死海,是故归命礼。
摩利支天赞
编辑吉美林巴尊者造《摩利支天赞》
嗡,南无摩利支天!
敬礼魔之大冤敌,他无能胜摧灭者;
恒常行于日月前,摩竭幢幡发遣者。
以才祈请于仁者,使令降伏冤家众;
以诛隔及摈迷溃,施胜诸方之成就。(赞到此结束)
为拔乱世之怖畏,持明吉札林巴造。
(吉札林巴意为“离畏洲”,为吉美林巴(无畏洲)的别名。)
回向偈
编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所出修持摩利支菩萨回向偈:
我发菩提心,所作诸功德,
回向于真如,周遍于法界,
一切诸众生,同霑于利乐,
普发无上心,俱成正等觉。
道教、民间信仰
编辑摩利支天的信仰在唐代以前由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加以吸收,尊称为“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简称作斗姥、斗姆、斗母等。斗指星斗,姥、姆即母也,斗姥即北斗众星之母,主宰众星。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藏傳佛教中 「豬」 的意象 (PDF). [2019-10-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6-29).
- ^ Nagaswamy, R. Iconography of Varahi. The Hindu. 8 June 2004 [16 Jan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3).
- ^ English, Elizabeth. The Emergence of Vajrayogini. Vajrayoginī: Her Visualizations, Rituals, and Forms.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2: 47–9, 66 [2016-05-07]. ISBN 978-0-86171-32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4).
- ^ Hall, David Avalon (1990). Marishiten: Buddhism and the warrior Goddess, Ph.D. dissertat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p. 45.
- ^ 5.0 5.1 隱身咒源自摩利支天菩薩心咒. [2021-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1).
- ^ 全卷. 《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 ^ 全卷. 《佛說摩利支天經》.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 全卷.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 谢世维:〈早期斗姆摩利支天文本探讨:以《先天雷晶隐书》为中心〉。
- 李玉珉:《唐宋摩利支菩萨信仰与图像考》国立故宫博物院书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