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名称
日本的名字在各国的语言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历史,甚至在日语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依《日本书纪》记载,日本建国至今约2684年;而其皇室并没有改朝换代与换国号。即使被本朝将领或大臣专擅国政,出现武家政权,国号也没更换。日语中“日本国”一词有多种读法,一般读作“にほんこく Nihon-koku”或“にっぽんこく Nippon-koku”。时至今日,日本国政府并无规定其标准读音,因此两种读法并存[1]。
而日本的古代俗称有“大八洲”、“大八洲国”、“八洲”、“八岛”。而接受大中华民族文化之前则是为“倭”、“大倭”、“和”、“大和”,现代俗称则是“和”、“大和”。而其他国家则称日本为“扶桑”、“瀛东”、“东瀛”。
“日本”名字的历史
编辑“日本”汉字词义原由
编辑“日本”一词分为两种词义,第一种为原本词义,为地理形容词。用来形容“东方”,指的是位于中国东方的地域,通常指朝鲜半岛,尤其特别指的是百济,但因逐渐不常用已成为生僻名词。第二种为新造词义,为国名、政府、文化等专有名词。指的是大和民族建立的古代国家倭国于7世纪更改的国名“日本”,已变成“日本”汉字的唯一专有名词 。
“日本”原来是地理形容词,泛指东方地域。同义词有“日域”、“日东”还有“风谷”。风谷被称为东方或日本之意源于祢军墓志的“于时日本馀噍,据扶桑以逋诛;风谷遗甿,负盘桃而阻固”风谷可解释源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五•阴阳应象大论》里五行思想的东方生风,而风谷指风所生起的山谷,源自《文选·张协<七命>》:“左当风谷,右临云溪。” 刘良注:“风所生之谷”。[来源请求]。[2][3][4]“日本”的字面意思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时也叫做太阳之国。而日本这个名词在倭国用来当作国名之前其实是用来形容朝鲜半岛,尤其特别指的是百济[来源请求][2][3],而朝鲜原意“朝日鲜明”即为相似的词义。
“倭、侇”、“大倭”与“和”、“大和”的演变
编辑早于日本与中国接触前,日本人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为“やまと Yamato”(汉语音译为“
三国时期,中国人称日本为“倭”。汉字传入日本以后,由于日本人认为该字不雅,加以其他原因,元明天皇用同音字“和”(わ wa)来代替之 。“やまと Yamato”的汉字表记亦为“和”,而“ひのもと Hi no Moto”的表记为“日本”。其汉字表记演变过程即是:倭Yamato、和Yamato、本Moto、日本(训:)Hinomoto/(音:)Nihon/Nippon。照字面解释即为“日出所本之地”。
“日本”成为正式国名后,“倭”仍继续以国名替代词、政权名词和文化名词等形式存在。在707年以后,于元明天皇时期改用两个字符作为名称所以改成“大倭”,又用“倭”的同音字“和”所以又称“大和”。然而“倭”、“大倭”仍为当时主流,直到757年橘奈良麻吕之乱以后,才渐渐被“和”、“大和”取代。
“日本”国名更名的原因
编辑“ | 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 | ”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东夷 倭国 日本国 |
“ | 日本,古倭奴也……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 | ” |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 日本 |
《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记载日本人由于不喜欢“倭国”的名称,因此将国家的名字改作“日本”。而在公元8世纪的《史记正义》中又有另一说法,指武则天命令倭国将国名改作“日本”。也有另外说法是《宋史》〈日本国传〉指唐太宗认为“倭”字不美,而据其所处东海、日出之地的位置赐国名为“日本”,由孝德天皇在大化革新后采纳[5]。
《旧唐书》中有《倭国传》,而且增加了《日本国传》。其《传》云:“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
《新唐书》只有《日本传》而没有了《倭国传》。关于日本国名之由来,其《传》曰:“(唐高宗)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唐朝百济裔将军祢军曾经664年、665年出使日本,而那时日本为中大兄皇子主政,当时日本仍称倭国。2011年在中国西安发现祢军的墓志(卒于678年),祢军墓志石碑是制作于公元678年[6],志文中提到“日本”,是目前为止世界发现最早记载“日本”汉字的的古物。然而这里的“日本”是形容当时朝鲜半岛不久前灭亡的国家百济,为地理形容词。[7]。在祢军墓志中有写道,“于时日本馀噍,据扶桑以逋诛”是以日本形容百济 ,扶桑形容倭国。[3]
“日本”国名更名的过程
编辑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小野妹子向隋炀帝递交圣德太子的国书,其中有著名语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以“日出处”自称,然而正式国名仍称“倭国”。[8]
有文件指出668年天智天皇指示藤原镰足编纂《近江令》有出现以“日本”作为国号,[7]然而《近江令》在日本书记并无记载,所以《近江令》是否真的存在,学界看法两极。
670年第七次遣唐使河内鲸曾告知唐朝国号更名“日本”,而唐朝仍用“倭国”称呼。
689年天武天皇发布实验性律法《飞鸟净御原令》将国名从倭国改成日本,君主称号从大王改成天皇,学界一般认为国号“日本”至此诞生。[9]
701年文武天皇发布第一部正式律法《大宝律令》正式将国名改成日本。[10]
703年,武则天从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粟田真人得知改国号一事,乃谕令将“倭”(yamato)改称“日本”(yamato,hi-no-moto)。
“日本”国名的近代演变
编辑后来日语中转用音读去读“日本”,转变成今日日语中常用的“にほん Nihon”或“にっぽん Nippon”。
在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日本的正式名字为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Dai Nippon Teikoku)。
现代日本的正式名字为“日本国”(日本国/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 Nihonkoku, Nipponkoku),是世上少数没有“长写”名字的国家。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新宪法改成现今的名字。
虽然日本国内绝大多数使用日语的情况也是用“日本”去称呼自国,但是近年也有使用由英文“Japan”转写的“ジャパン”,甚至从“Cipangu”(参阅下段)转写而成的“ジパング”来代表日本,从而制造外来语的效果,尤其常见于广告及品牌的命名。
日语的“日本”
编辑日语中的“日本”,可读作“にほん Nihon”或“にっぽん Nippon”。两者都是从中古汉语汉字中音读而来的。在日语中,“日”字单独发音时读作“にち Nichi”,而“本”则读作“ほん Hon”。当两者连读时,日的“chi”音会变成一个短暂的停顿(这是中古汉语中入声的痕遗),而声母“h”则可变成“p”,因此“日本”有“にほん Nihon”和“にっぽん Nippon”两个读法。
虽然两个读法都是正确的,但在正式的场合“にっぽん Nippon”较为常用,例如在日本的货币和邮票上,及大型体育比赛上,日本的英语表写大都写为“Nippon”。除此以外,似乎并没有正式的规则去规定何时用哪一个读法。有的例子只是某个读法比较常见,例如“日本语”在日语中多数读成“にほんご Nihongo”而绝少读成“にっぽんご Nippongo”,虽然两者都可算正确。另一个例子是“日本银行”,在钞票上英语表记为“NIPPON GINKO”,但一般人(例如媒体)都会读成“にほんぎんこう Nihon Ginkō”。
常用“にっぽん Nippon”的场合:
- 于体育赛事中常用的“加油!日本!”口号:“頑張れ!日本!/がんばれ!にっぽん! Ganbare! Nippon!”
- 位于大阪市的日本桥及周边地区:“にっぽんばし Nippon-bashi”
- 全日空的英文名字:All Nippon Airways
- 日本职棒的英文名字:Nippon Professional Baseball
常用“にほん Nihon”的场合:
-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 Nihon-jin”
- 日本语:“にほんご Nihon-go”
- 《日本书纪》:“にほんしょき Nihon-shoki”
- 位于东京的日本桥及周边地区:“にほんばし Nihon-bashi”
- 日本海:“日本海 にほんかい Nihon-kai”
- 日本航空:“にほんこうくう Nihon Kōkū”
除了日本和大和外,古时日本也有其他的日语称号。例如大八州(おおやしま Ōyashima),由日本神话中由伊邪那美和伊奘诺尊所创的八个岛)、八岛(やしま Yashima)、扶桑(ふそう Fusō)、瑞穂(みずほ Mizuho)、敷岛(しきしま Shikishima)、秋津岛(あきつしま Akitsushima)等。
汉字文化圈的“日本”
编辑在东亚的汉字文化圈,“日本”的汉字表记大都通用。但在各个语言中的发音都有所不同。
闽语福州话中是Nik33 buong33(福州话罗马字:Nĭk-buōng)、莆仙话中是[zi bən]、泉漳话中是Li̍t-pún或Ji̍t-pún,粤语广州话中是jat6 bun2,赣语南昌话中是nit bun [n̠ʲit̚ pɨn],吴语上海话中是8zeq-pen [zəʔ pən],淮语黄冈话则是er(6,入声,发音同二)ben。
而在朝鲜语中,“日本”用谚文写作“일본 ilbon”。而在越南语中则为Nhật Bản。
除了“日本”外,也常用东洋或东瀛指代日本。这两个名字字面上是“东面的海洋”的意思。在日语中,东洋也可以代表东亚地区。中文中东洋的说法,是相对南洋(东南亚)、西洋(欧洲、美洲)而有的说法。在日语,东洋读作“とうよう Tōyō”,而朝鲜语是“동양”(Dongyang),越南语是“Đông Dương”。
“Japan”的由来
编辑英语中的日本名字“Japan”是于古代的贸易中传到西方。日本首次在西方文学中出现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将日本记作Cipangu,相信马可波罗纪录近代汉语(或当时的吴语)中“日本”的发音。即使现代的上海话(吴语的一种方言)仍然将日本读作Zeppen [zəʔpən]。
而马来语/印尼语中的日本为Jepang(后来马来西亚改写成 Jepun,但印尼仍保留 Jepang)。在16世纪,葡萄牙人在马六甲贸易是初次遇到这个名字,并将之带回欧洲。而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577年,当时的拼法为Giapan。
而日本的名字首次出现于西方的地图是在1457年的弗拉·毛罗地图中,相对于韩国和中国的地图晚了很多,例如早于1402年朝鲜的疆理图上已有日本的记载。
很多的欧洲语言中日本的名字,也是由相同的来源而来。例如意大利语的Giappone、法语的Japon和德语的Japan等。
参考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引用
编辑- ^ asahi.com(朝日新聞社):「日本」呼称、最古の例か 678年の墓誌?中国で発見 - 文化. archive.is. 2012-07-18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8.
- ^ 2.0 2.1 参考「祢軍墓誌の碑文解釈」. [202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4).
- ^ 3.0 3.1 3.2 《大唐故右威卫将军上柱国祢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军,字温,熊津嵎夷人也。其先与华同祖,永嘉末,避乱适东,因遂家焉。若夫巍巍鲸山,跨清丘以东峙;淼淼熊水,临丹渚以南流。浸烟云以樆英,降之于荡沃;照日月而榳惁,秀之于蔽亏,灵文逸文,高前芳于七子;汗马雄武,擅后异于三韩;华构増辉,英材继响,绵图不绝,奕代有声。曽祖福,祖誉,父善,皆是本藩一品,官号佐平。并缉地义以光身,佩天爵而懃国。忠侔铁石,操埒松筠。范物者,道徳有成,则士者,文武不坚。公狼辉袭祉,燕颔生姿。涯濬澄陂,裕光爱日,干牛斗之逸気,芒照星中;博羊角之英风,影征云外。去显庆五年,官军平本藩日,见机识变,杖剑知归,似由余之出戎,如金䃅子之入汉。圣上嘉叹,擢以荣班,授右武卫浐川府折冲都尉。于时日本馀噍,据扶桑以逋诛;风谷遗甿,负盘桃而阻固。万骑亘野,与盖马以惊尘;千艘横波,援原虵而纵濔。以公格谟海左,龟镜瀛东,特在简帝,往尸招慰。公侚臣节而投命,歌皇华以载驰。飞汎海之苍鹰,翥凌山之赤雀。决河眦而天吴静,鉴风隧而云路通。惊凫失侣,济不终夕,遂能说畅天威,喻以祸福千秋。僭帝一旦称臣,仍领大首望数十人将入朝谒,特蒙恩诏授左戎卫郎将。少选迁右领军卫中郎将兼检校熊津都督府司马。材光千里之足,仁副百城之心。举烛灵台,器标于芃棫;悬月神府,芳掩于桂符。衣锦昼行,富贵无革。雚蒲夜,字育有方。去咸享三年十一月廿一日诏授右威卫将军。局影彤禹阙,饰恭紫陛。亟蒙荣晋,骤暦便繁。方谓克壮清猷,永绥多祐。岂啚曦驰易往,霜凋马陵之树;川阅难留,风惊龙骧之水。以仪凤三年歳在戊寅二月朔戊子十九日景午遘疾,薨于雍州长安県之延寿里第。春秋六十有六。
- ^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阴阳应象大论》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歧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 ^ 【文史】大唐文明垂範日本. 大纪元时报. 2016-03-06 [2016-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 ^ 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唐禰軍墓誌. [202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 ^ 7.0 7.1 日本國號與天皇制的起源 (PDF). [2020-03-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3-28).
- ^ 隋书/卷81 《东夷列传》「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既至彼都,其王与清相见,大悦,曰:“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清答曰:“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谕。”既而引清就馆。其后清遣人谓其王曰:“朝命既达,请即戒涂。”于是设宴享以遣清,复令使者随清来贡方物。此后遂绝。 」倭人先是自称天子,被炀帝无视后,改而自称夷人,向中国朝贡。. zh.wikisource.org.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8).
- ^ 熊谷公男 ‘大王から天皇へ 日本の历史03’(讲谈社、2001年)、吉田孝 ‘日本诞生’(岩波新书、1997年)等。
- ^ 神野志隆光‘“日本”とは何か’(讲谈社现代新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