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哈尔人梵语बिहारी波斯语بِہاری‎,拉丁语Bihārī 发音)是一个从印度比哈尔邦发迹的印度-亚利安民族,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现今的比哈尔人为一跨境民族,大部分分布在印度,然而部分人也散居在巴基斯坦孟加拉模里西斯等国家,2011年总人口数为1.05亿人。

比哈尔人
总人口
大约15,000,000人(2011)
分布地区
 印度13,000,000人(2011)[1]
 巴基斯坦2,000,000人[2]
 孟加拉国大约888000人 (比哈尔穆斯林) (2011)[3]
 模里西斯1,200,000人[4]
 千里达及托巴哥468,524人 (2011)[来源请求]
 圭亚那752,940人[来源请求]
 斐济313,798 (2007)[来源请求]
 苏里南大约180,000人 (2010)[来源请求]
语言
比哈尔语 (昂加语, 巴吉卡语, 博杰普尔, 摩揭陀语 和 迈蒂利语); 印地语; 乌尔都语
宗教信仰
大部分信仰印度教, 其次信仰伊斯兰教, 小部分人口信仰锡克教, 基督教, 佛教, 耆那教, 和 巴哈伊教

比哈尔人主要的语言为比哈尔语,然而印地语乌尔都语作为官方用语(教育与军事用途)。比哈尔人大多信仰印度教,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小部分人则信仰锡克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巴哈伊教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编辑

民族分布、人口

编辑

总人口数约1.05亿(2011),主要分布在印度(尤其比哈尔邦),跨境分布巴基斯坦孟加拉模里西斯等国家,另有少部分比哈尔人散居在尼泊尔

国家 人口数(2011)
印度 1.03亿
孟加拉 88万
巴基斯坦 200万
模里西斯 120万
圭亚那 75万
斐济 31万
千里达及托巴哥 46万
苏里南 18万

散居的比哈尔人

编辑
尼泊尔
编辑

大多数的比哈尔人移往尼泊尔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基础建设和经济环境,第一批比哈尔人移往尼泊尔始于18世纪,因为尼泊尔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使用迈蒂利语的比哈尔人是相对友善、容易适应的环境,他们多生活在南方台拉地区。

孟加拉与巴基斯坦
编辑

二战结束后,印度独立。当时英国驻印度的总督蒙巴顿按境内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分布,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于是留在印度境内的穆斯林就大批迁往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则迁往印度,两国开始分治。1947年的印巴分治,把孟加拉分割。西孟加拉印度东孟加拉(亦即东巴基斯坦)归巴基斯坦。而印度比哈尔邦内,那些讲乌尔都语比哈尔穆斯林,就移到当时的东巴基斯坦(现今的孟加拉)。后来东西巴发生内战,而当时住在东巴的比哈尔人,因为来自印度,故在内战期间就支持西巴。(主张坚持统一,以卡拉奇为首都,及采用乌尔都语为巴基斯坦的国语等意见)1971年,东巴独立成为孟加拉,而这些比哈尔人就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恶运,他们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没有身份,被称为 “上不了岸的巴基斯坦人”[5]。大约有二十五到五十万的比哈尔人住在六十六个集中营,由于没有身份,许多都没有工作机会。 这些没有身份的比哈尔人,不论在孟加拉或巴基斯坦,都享受不到教育、职业训练、政治、医疗照顾、游行等权利而被歧视。

模里西斯
编辑

十九世纪,大批比哈尔人以契约劳工身分到模里西斯的甘蔗和橡胶园工作。时至今日,这些比哈尔人的后裔仍然居住在这些国家,但已不再是工人,有些成为了出色的商人和政治家。据统计,在模里西斯的印度人大多来自比哈尔邦[4],而模里西斯历来首相大多为比哈尔人。[6]

语言

编辑

印地语乌尔都语作为国家的官方语言(官方与教育用途)ref>History of Indian languages</ref>,然而大多数比哈尔人使用比哈尔语比哈尔语是印度-雅利安语支语言的合称。ISO 639-1代码为 b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比哈尔语之下有10多种语言,包括

地理环境

编辑

比哈尔邦位于印度东北部[7],接壤尼泊尔,面积94,163 平方公里(36,357 平方英里,为印度第十三大洲。总人口103,804,637(2011),为全国第三多人口的邦;人口密度为1,102/平方公里(2,850/平方英里)。首都和最大城市为巴特那。相传是佛教发源地。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全印度婆罗门贱民互斗最严重的地方。

 
比哈尔邦(红色区块)

地形

编辑

比哈尔邦传统上分为北部恒河平原和南部恒河平原。[8]

北部恒河平原从特莱地区自北向南一直延伸至恒河北岸。它包括特尔胡特、萨兰、达尔彭加以及科西等地区。在地势上,它自北向南逐渐升高。恒河自西向东流经这片平原的南端。

平原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地形开始出现起伏,这片冲积平原呈现出了丘陵的地貌特征,它由一连串低矮的山丘组成。这些山丘脚下是广袤的平原,无数向南或向东流淌的山溪滋润著这片土地。山丘下的土壤中没有岩石,因此能够保留住水分,使农作物能茂盛地生长。

南部恒河平原是冲积而成的浅滩,半岛状的边缘参差不齐,布满灌木和裸露岩石的岛上耸起了许多岩石丛生的小山丘。宋河绕过岩石地带,在西部形成一处广袤的三角洲地带。这段冲击地带宽约137公里。

气候

编辑

每年11月初当地进入寒冷的季节,一直持续到来年三月中旬。[9]随后炎热的天气接踵而至,直到6月中旬。不久后雨季来临,一直持续到9月末。冬季当地天气温暖晴朗。[9]每年11月,比哈尔邦各地气温适宜,通常介于19.6-22.2℃之间。一月是比哈尔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当地每年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5月,它是比哈尔邦一年中最炎热的月份。

印度北部其它地区类似,比哈尔邦在夏季也会遭遇沙尘暴雷暴以及扬沙天气的侵袭。雨季于每年6月开始,而7月和8月为当地降雨量最多的月份。从南向北吹的季风通常会在10月的第一周从比哈尔地区撤离。

历史沿革

编辑

“比哈尔”一名是从维哈尔变来。维哈尔原是巴特那的一个古城,现在名叫比哈尔·夏立夫。在古代,这座城曾经是一个王国的京城。公元9世纪时,城里修建了一座维哈尔庙(佛教寺院),从此以后,该城的名字就改称维哈尔,后来整个地区都叫维哈尔,即比哈尔。。[10]

比哈尔邦古代有4个王国,即维戴赫国、梨奇维国(李查维)、恩格国和摩揭陀国。摩揭陀国位于比哈尔邦中部,直到中世纪初还存在。维戴赫国位于现在的比哈尔邦北部,即古代的迪尔普格蒂地区。现在该地区叫迪尔胡特。维戴赫国的京城是密蒂拉。恩格国则位于比哈尔邦东部的摩哈南达河岸一带。[10]

比哈尔邦拥有悠久的历史,印度教最早期的神话传说与比哈尔邦息息相关。相传,罗摩王的妻子悉多便出生在比哈尔邦的悉塔马里,因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最初的作者蚁蛭居住在古时的比哈尔地区便不足为奇了。乔达摩王子正是在现今比哈尔邦菩提伽耶悟道成佛。[11]

这里还是耆那教创始人大雄出生和涅槃的地方,位于现在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附近的帕瓦普里。锡克教第十代、也是最后一位祖师哥宾德·辛格出生在巴特那。位于巴特那市区东部纪念哥宾德·辛格祖师的哈尔曼地尔神庙,是一座既精致又庄严的锡克教庙宇,它被当地人虔诚地称作巴特那神庙,是锡克教五大朝觐圣地之一。[12]

古老的摩揭陀国及离车国(公元前7-8世纪)统治者所创立的政体制度成为现代国家治理手段的鼻祖。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和政治学论著《政事论》的作者考底利耶便生活在这里。考底利耶又名那迦,他曾担任摩揭陀国孔雀王朝月护王的国师和重臣。作为月护王的使臣,考底利耶为了维护王国的利益出使了远近很多地方,并奉命与驻扎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河谷的希腊侵略者进行周旋。他最伟大的功绩在于促成了希腊人和孔雀王朝之间的和平共存。麦伽斯提尼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塞琉古·尼克托所建的塞琉古王国的使者,他于公元前302年前后居住在华氏城(巴特那的旧称,当时为孔雀王朝的都城)。他关于华氏城的见闻笔记是印度历史上记载的首部由外国人所撰写的见闻札记。他用详实鲜明的文字描述了公元前5世纪左右,在宋河和恒河交汇处的华氏城中繁荣兴盛的社会生活。

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明确颁布法典的帝王。阿育王将法令文告颁刻在石柱上,这些石柱遍布在王国的各个地方。石柱的顶端雕刻著蹲坐在轮盘基座上的狮子雕像;狮子象征力量,而轮子则代表著永恒的真理(或佛法),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法轮”。1947年,雄踞于饰法轮雕刻基座上的狮子图案被采纳为印度共和国国徽。另外,阿育王的“法轮”图案也成为印度国旗的组成图案。时至今日,只有少数石柱保留了下来,其中包括位于西查姆帕兰的劳里亚南丹加尔以及现今吠舍厘的阿育王石柱。

另外,阿育王被称为这一时代的秦始皇托勒密欧几里德,他是一位伟大的征服者[13][14] 。他统治的帝国疆域向西延伸至现在的巴基斯坦西北边省,北至如今印度的东部边境,南至温迪亚山脉。另外,阿育王还积极宣扬和传播佛教

中世纪时期,比哈尔邦丧失了作为印度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然而,这个时期孕育了阿富汗国王舍尔沙。这位出身于莫卧儿皇帝巴布尔统治时期的普什图人贵族,以瑟瑟拉姆为根据地,两度打败了胡马雍巴布尔之子),其中一次在乔恩萨,另一次则在卡瑙季(曲女城)。通过不断的征服战争,舍尔沙所统治的疆域一直扩展到旁遮普地区。

舍尔沙既是一个残暴的武士,又是一位尊贵的国王[15]。他继承了阿育王以及笈多王朝国王的统治方略,还颁布实施了数部关于土地改革的法令。现在在瑟瑟拉姆,人们仍可以看到他为自己修建的陵墓遗址。另外,他还修建了一条连接印度东部和西北部的主干道。

比哈尔邦在印度争取民族独立运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圣雄甘地正是在查姆帕兰地区发起了著名的“不合作运动”,它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共和国首任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便来自比哈尔邦。[16]

1912年,比哈尔和奥里萨从孟加拉分离出来,组合成一个独立的邦。后来根据1935年印度政府令,奥里萨成为一个独立邦,而比哈尔邦也成为一个新的行政单位。

1956年,比哈尔邦东南部地区分离出来成为西孟加拉邦。2000年,贾坎德也从比哈尔邦分离出去成为印度的一个新邦。[17]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

社会

编辑

比哈尔邦在全印度算是穷困、政治腐败、社会保守、治安欠佳的一个地区,人均收入低于大多数印度省分,社会上婆罗门贱民恶斗,种姓阶级制度保守,暴力事件频传。近年来印度政府正努力改善当地机属建设,并且致力于打击犯罪、贪腐,以期提升治安。

种族攻击

编辑

印度最大规模的种族攻击是对比哈尔人的攻击[18]印度中央政府非常忽视比哈尔邦的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而在20世纪90年代,邦政府被指严重腐败,因此,比哈尔邦在有经济增长率方面比印度其馀地区低,不少比哈尔人迁到印度其他地区找工作[18];而比哈里的农民工亦受到越来越多的种族歧视偏见暴力[19]他们往往因口音而被嘲笑[18]。在2000年和2003年,反比哈里人的暴力导致200人死亡,而在东北部各州如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也出现针对比哈里人的种族攻击,导致数百比哈里人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18]

近年来,印度出现了对印度东北部人口的歧视,他们因特有的脸部和眼睛外观[20][21]受到虐待和骚扰[22];在印度东北部亦有对其他种族的暴力攻击[23]

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也有因他们的国籍和肤色被印度人歧视,特别是非洲人[24]。一些非洲留学生因此受到影响,亦有些外国人被剥夺住宿[25][26]

家庭与婚姻

编辑

根据印度卫生部在2010年的一份调查显示[27],近一半印度妇女在未满十八岁前出嫁。然而这种早婚现象其中以比哈尔邦最为严重,约77%妇女在未满十八岁前出嫁,而这些妇女大多是由父母包办婚姻,因而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比哈尔女性地位低贱,因为无法婚姻自主,时常有婆家因为嫁妆不够而虐待媳妇,或追打私奔媳妇等等的社会问题发生。

产业与生活

编辑

产业

编辑

比哈尔邦以农业为主,工业、旅游业为辅。同时也是主要矿产地,产云母

农业

编辑

土地和人口是比哈尔邦最主要的资源。农业在比哈尔邦经济中占统治地位,该邦8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比哈尔邦总面积约936万公顷,794.6万公顷的总农业面积中,纯耕地面积达560.3万公顷[28]

总农业面积中通过不同水源得到灌溉的有438.6万公顷,其中纯耕地面积为335.1万公顷。比哈尔邦的土地十分肥沃,盛产多种农作物。[28]

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以及豆类,主要的经济作物包括甘蔗、马铃薯、烟草、油料作物、洋葱、辣椒、黄麻、鹰嘴豆等。平均粮食产量为每公顷1480公斤,而印度全国每公顷土地的平均产量为1546公斤。比哈尔邦鼓励农民出口芒果、荔枝、香蕉等新鲜水果以及蔬菜、园艺产品、丝绸等产品。

比哈尔邦的水量足够灌溉1025万公顷土地,其中535.3万公顷可以通过大型和中型灌溉设施浇灌,489.7万公顷可以通过小型灌溉设施浇灌。目前通过大型和中型设施灌溉的耕地面积达268万公顷,而通过小型设施灌溉的耕地面积达225.1万公顷。比哈尔邦的森林面积达6764平方公里,占全邦总面积的7.1%。

工业

编辑

比哈尔邦的工业多以农业为基础。当地以农业为基础的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包括布克萨尔、布尔尼亚以及阿拉里亚等地的碾米厂,布尔尼亚、布克萨尔、萨兰、撒马斯提布尔和巴特那等地的糖厂以及位于阿拉里亚、布尔尼亚、布克萨尔和蒙吉尔等地的食用油加工厂。首府巴特那附近的哈吉布尔建有一座出口促进工业园。

该园区集中了大量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企业以及食品加工企业。工业园与印度全国所有主要的工商业中心联通畅达。巴特那还拥有一座软体技术园,它的基础设施一流,提供世界级的休闲设施和完善的设施管理。

旅游业

编辑

旅游业是比哈尔邦地方经济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比哈尔邦拥有大量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当地政府目前正在采取改善基础设施以及扩大比哈尔邦知名度等措施,以振兴当地的旅游业。[29]每年大约有24,000,000人次拜访比哈尔邦[29]

游客在比哈尔邦不仅可以了解丰富多彩的印度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欣赏到当地迷人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另外,为了推动健康旅游,比哈尔邦政府宣布分别在王舍城和菩提伽耶建立了两座印度传统的阿育吠陀医疗康复中心。[30]

服饰

编辑

男性传统服饰为dhoti[31]kurta)[32],然而西方的长裤和衬衫正流行于城市和乡村[33]。女性的传统服饰为ghagracholi,通常仅限于民间舞蹈或庆祝场合,被视为传统礼服;日常则穿著纱丽[33]

美食

编辑

比哈尔料理因为受到佛教印度教非暴力、不杀生的价值观影响,大部分是素食的,不吃鸡蛋、鸡肉、鱼和其他肉类产品。然而也有荤食料理,大多是鸡肉、羊肉和鱼(因为比哈尔邦有很多河流分布)。[34]

至于乳制品则是全年经常食用,包含优格、酸奶。

比哈尔料理与北印度其他邦的佳肴类似,但也受到其他东印度菜的影响(例如孟加拉菜)。

信仰与节日

编辑

信仰

编辑

虽然比哈尔邦曾为佛教圣地,然而现今的比哈尔人大多数信仰印度教,其次人口信仰伊斯兰教(以分布在巴基斯坦孟加拉的比哈尔穆斯林为主),小部分人口信仰锡克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和 巴哈伊教[35]

节日

编辑
  • 牲畜节:牲畜节是比哈尔邦的松布尔的传统民间活动,每年印度历8月月圆之日开始,持续二十多天。历史上的牲畜节是印度人买卖各种牲畜的交易大会。来自印度各地甚至是国外的牲口贩子都聚集在牲畜节上贩卖牲畜。今天,牲畜节成为带有宗教色彩节日,在节日中要举行许多宗教仪式,许多外国游客也前来参观。[36]

艺术与文学

编辑

建筑

编辑

印度孔雀王朝早期的建筑和艺术品多为木制。木材成为孔雀王朝时期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古华氏城内的柱子和防御工事均为木制,它们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一系列现存的多柱式殿堂中竖立著很多木制圆柱,圆柱缠绕著饰有金银花鸟图案的浮雕镂金藤索。当庄严华丽的石砌纪念建筑于孔雀王朝时期开始在比哈尔出现时,原来的建筑形式逐渐开始发生变化。

古代摩揭陀国统治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烧制的砖和石灰建造房屋。当时的房屋均建有柱子、窗户以及楼梯。《本生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关于古摩揭陀国时期的城镇、宫殿和楼亭的记载。加固的城池和宫殿四周建有带城门和望塔的高墙,外面围有护城河。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城内建有规划完善的街道,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分区而居。

佛塔成为比哈尔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Stupa”一词原意指“高高耸立的东西”,后来这个辞汇专指保留佛祖遗物的佛教建筑。印度石雕艺术开始于孔雀王朝时期之前。这些雕像展现了当时的民间艺术,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人们对男女夜叉、蛇神、乾闼婆、飞天神、土地神及水神等印度众神灵的崇拜。

最精美的阿育王柱是位于查姆帕兰地区的劳里亚狮雕石柱。它包括一根高达10.1米的用砂岩打磨而成的柱身以及一个高约2.13米的柱头。阿育王的法令被刻在奥里萨邦的帱里山以及比哈尔邦瑟瑟拉姆附近的一座小山的岩石上。

位于距巴特那以西29公里的马内尔的马格杜姆·沙·道拉特陵墓,令人想起了历史上德里阿格拉地区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建筑。陵墓设计者成熟的艺术品味体现在陵墓精美的雕刻上。

以多利克式和爱奥尼亚式柱子为特色的巴特那学院是目前保存下来的中世纪建筑,这种建筑风格是由荷兰商人带到印度巴特那的。班科布尔和帕德利科哈维里地区的建筑物多为哥德式建筑。著名的粮仓戈尔伽尔建于1786年,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37]

文学

编辑

比哈尔邦造就了一批使用印地语的作家,包括Raja Radhika Raman Singh、Shiva Pujan Sahay, Divakar Prasad Vidyarthy、Ramdhari Singh、Ram Briksh Benipuri、Phanishwar Nath、Gopal Singh、Baba Nagarjun和同时身为佛教学者的Mahapandit Rahul Sankrityayan。Hrishikesh Sulabh是新一世代的著名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和戏剧评论家。Arun Kamal和Aalok Dhanwa则是著名诗人

除了印地语,比哈尔另有一批使用比哈尔语孟加拉语英语等创作的优秀作家。[38]

现况

编辑

社会

编辑

比哈尔邦的教育和社经环境相对整体印度仍有待加强;HDI指数为0.41(2011),偏低,于全印度的邦排名为第27名;识字率男女分别为73.4%和53.3%,整体平均63.4%,全印度邦排名第28名。

经济

编辑

比哈尔邦农业为主,其农业产出占其邦GDP的90%。根据统计部2008年2月的数据统计,2006-07财年比哈尔邦GDP约为236亿美元,较前一年相比增长达到18.28%。从2004年到2007年,比哈尔邦的GDP增长了22%。比哈尔邦是印度北部印地语地区经济新兴邦之一,人均收入148美元。

印度全国 巴特那 班加罗尔 孟买 德里 加尔各答 海德拉巴
Rs 22,946[39] Rs 31,441[39] Rs 29,394 [40] Rs 40,768 [40] Rs 43,155 [40] Rs 27,868 [40] Rs 28,768 [40]

主要经济走向

编辑

下表是表示比哈尔邦邦内生产总值[41]由印度统计和计画部门所公布的资料,单位为百万印度卢比

年份 比哈尔邦邦内生产总值
1980年 73,530[3]
1985年 142,950[4]
1990年 264,290[5]
1995年 244,830
2000年 469,430
2008年 568,450

^ 包括贾坎德邦,为2000年11月15日脱离比哈尔邦,成为印度第28邦。

比哈尔邦有三个机场, 其中两个是国际机场(Jay Prakash Narayan Airport英语Jay Prakash Narayan Airport格雅机场)。比哈尔邦大多数城市都有铁路相连,并通过铁路和印度其他地方相通,如德里、加尔各答和孟买。

政治

编辑

根据印度宪法比哈尔邦名义上的邦首脑是由印度总统任命的邦长,实际行政权力由首席部长领导的邦内阁掌握。邦长任命在立法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首脑为首席部长,并根据首席部长的建议任命邦内阁成员,邦内阁向邦立法会负责。

比哈尔邦现任首席部长是Nitish Kumar,2005年接替Rabri Devi上任。

比哈尔邦在印度争取独立的斗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比哈尔邦有两个主要的政治团体: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印度国大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著名人士

编辑

来自比哈尔邦的各界著名人士

古代人物

编辑

爱国人士与独立运动份子

编辑
 
Kunwar Singh的肖像

作家与学者

编辑

新闻工作者

编辑

著作家

编辑

印地语

编辑

麦蒂利语

编辑

孟加拉语

编辑

英语

编辑

国际获奖者

编辑

政要人物

编辑

总统

编辑

总理

编辑
 
模里西斯现任总理纳文钱德拉·拉姆古兰

检察长

编辑

州长

编辑

中央银行总裁

编辑

人民院发言人

编辑

大法官

编辑

发言人

编辑

政治家

编辑

演艺人员

编辑

电影导演

编辑

男演员

编辑

女演员

编辑

歌手

编辑

宗教界人士

编辑

商界人士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Destination Bihar the land of Buddha. Indtravel.com. 2000-11-14 [2013-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2. ^ The Muhajirs of Pakistan. One World South Asia. [200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4). 
  3. ^ Joshua Project. Joshua Project – Bihari Muslim of Bangladesh Ethnic People Profile. Joshuaproject.net. [2013-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1). 
  4. ^ 4.0 4.1 Mauritians will be able to track Bihar roots more easily - Thaindian New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aindian.com (2008-02-19) Retrieved on 2013-07-18.
  5. ^ 孟加拉 比哈爾人. missionpathway.org.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6. ^ The Indian Diaspor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inkpigeonpress.com. Retrieved on 2013-07-18.
  7. ^ GSI - Eastern Region. Geographical Survey of India, Government of India.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8. ^ Bihar Area. mapsofindia.com.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4). 
  9. ^ 9.0 9.1 Bihar - Bihar Online - Bihar News - Bihar Weather - Bihar Latest Updates. biharonline.i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1). 
  10. ^ 10.0 10.1 History of Bihar. bih.nic.in.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11. ^ Mishra Pankaj, The Problem, Seminar 450 – February 1997
  12. ^ Sikh circuit to be developed in Bihar. The Times of India.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13. ^ Panth, Rabindra. India's Perception Through Chinese Travellers. Nava Nalanda Mahavihara. 2007: 61 [6 March 2015]. ISBN 9788188242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3). 
  14. ^ A Record of Buddhistic Kingdoms, by Fa-hsien (chapter27)
  15. ^ Sher Shah Suri. wikipedia.org.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3). 
  16. ^ Kamat. Great freedom Fighters. Kamat's archive. [2006-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2月20日). 
  17.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09-02-05. Britannica.com. Retrieved on 2013-07-18.
  18. ^ 18.0 18.1 18.2 18.3 PTI. Militants fire on Hindi-speaking bus passengers, five dead in Assam. The Hindu.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19. ^ http://www.erc.ndhu.edu.tw/ezfiles/48/1048/attach/10/pta_34144_610720_60006.pdf[永久失效链接]
  20. ^ Delhi won't lend a home to students from northeast. Hindustan Times (New Delhi, India). 9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2). 
  21. ^ Students from North East tired of discrimination. NDTV (New Delhi, India). 26 October 2009 [14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6). 
  22. ^ Northeast students question 'racism' in India. India edunews. 6 June 2009 [13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23. ^ Subir Bhaumik (23 May 2007). "Persecution of Assam's Hindi speak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24. ^ India Is Racist, And Happy About It. Outlook (India). 29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9). 
  25. ^ African students often victims of racism, stereotyping. Deccan Herald (New Delhi, India). 12 March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26. ^ Elizabeth Soumya. Africans decry 'discrimination' in India. aljazeera.com.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27. ^ 半数印度女性早婚-沈阳日报数字报纸-沈阳日报网络版-沈阳日报电子版. syd.com.cn.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8. ^ 28.0 28.1 存档副本.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29. ^ 29.0 29.1 Statics Tourism in Bihar[失效链接] on Indian Government's websi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12-22.
  30. ^ 比哈尔邦_百度百科. baidu.com.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0). 
  31. ^ Winer, Lise (2009)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Creole of Trinidad & Tobago: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 ^ O`malley, L.S.S. (1924) Bihar And Orissa Gazetteers Shahabad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3. ^ 33.0 33.1 Bihari Clothing. Web India 123. [200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1). 
  34. ^ Bihari cuisine. wikipedia.org.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35. ^ Religion of Biharis. Web India 123. [200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9). 
  36. ^ 印度举行传统节日---比哈尔邦牲畜节 - 印度图片 图片新闻 最新印度新闻 - 印度中文网. indiancn.com.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7. ^ 比哈爾邦. 台湾Wiki.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38. ^ Biharis. wikipedia.org.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39. ^ 39.0 39.1 For Bihar, P stands for Patna and prosperity. The Financial Express. 2008 [200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7).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Bangaloreans make less moolah than others. Deccan Herald. 2008 [200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0).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41. ^ 估计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4-06-26.
  42. ^ After 11 novels, Bihar lad set for Bollywood debut. The Times of India. [2015-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43. ^ Noted author Birbal Jha calls for support for Special Status for Bihar. http://aninews.i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4).  外部链接存在于|work=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