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古盟部旗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本表收入清代蒙古部落组成的。本表的简表参见此处

概述

编辑

清代蒙古分为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八旗官员治理,与内地的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执政)管理,处于半自治状态。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清代蒙古的盟是监察机构,并非行政区

外藩蒙古又按其归附清朝的先后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即清朝重新整合的漠南蒙古各旗,位于今内蒙古大部),于天命康熙初年陆续归附清朝,不但政治地位较高,还保留了一定的兵权。康熙中期以后陆续归附的各部称为外札萨克(包括漠北、青海和新疆的外藩蒙古各旗),无兵权,隶属于当地的将军、都统驻扎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萨克蒙古中的喀尔喀四部及科布多后来成为外蒙古

有清一代,蒙古地区划分为蒙古语ᠴᠢᠭᠤᠯᠭᠠᠨ西里尔字母чуулган)、蒙古语ᠬᠣᠰᠢᠭᠤ西里尔字母хошуу)、佐领蒙古语ᠰᠤᠮᠤ西里尔字母сум),将各游牧部落纳入统一的行政体系之中。明清之际的蒙古原以部落(即元代之投下,音译为“爱马”)为单位,部落首领为“部长”(鄂拓克)或“汗”。后金皇太极时代,依照八旗的形式,将蒙古部落编为份,划设旗界。随着蒙古诸旗管辖牧地的固定,旗逐渐成为整个蒙古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旗下设“佐领”,即苏木。清廷在蒙古推行“旗—佐领制度”之后,鄂拓克、爱马组织失去其合法性,被旗、苏木替代。旗的牧地归国家所有,扎萨克只有使用权。扎萨克旗封建领主制性质,同时是一个军政合一组织。扎萨克是旗的领主,也是国家的官员。扎萨克及其亲族台吉们的属民——“箭丁”是旗的主要成员。扎萨克掌管旗内军政事务,决定摊派和征收赋役,审理刑狱。旗内各级官员由扎萨克任命,这些官员都是扎萨克的阿勒巴图(属民),与扎萨克有主从关系,无薪俸,无偿为其服役办事(提供“阿勒巴”,差役)。扎萨克旗下的苏木也是一级军政合一组织,但不是一级政府,无印信和衙署,无独立行政权力。苏木章京(佐领官员)统辖箭丁;昆都拨什库骁骑校)统领现役披甲,负责军事及捕盗等治安事务;拨什库(领催)负责统计户丁,摊派、征收赋役。他们都直接对领主扎萨克负责,为其服役。正因为扎萨克旗有分民封地性质,所以清代后期盟长虽然行使着一级行政长官职责,不能直接干预所属各旗内部事务,盟会(会盟的场地)也无法形成一级政府。[1]

 
 
 
 
 
 
 
 
 
 
 
理藩院
(清末理藩部)
 
 
 
 
 
 
 
 
 
 
 
 
 
 
 
 
 
 
 
 
 
 
 
 
 
 
 
 
 
 
 
 
 
 
 
 
 
 
 
 
 
 
 
 
 
 
 
 
 
 
 
驻扎大臣
 
 
 
 
 
 
 
 
 
 
 
 
 
 
 
 
 
 
 
 
 
 
 
 
 
 
 
 
 
 
 
 
 
 
 
 
 
 
 
 
 
 
 
 
 
 
 
 
 
 
 
 
 
 
 
 
 
 
 
 
 
 
 
 
 
 
 
 
 
 
 
 
 
 
 
 
 
 
 
 
 
 
 
 
 
 
 
 
 
 
 
西套黑龙江额鲁特
 
 
 
 
 
 
 
 
 
 
 
 
 
 
 
 
 
 
 
 
 
 
 
 
 
 
 
 
 
 
 
 


漠南蒙古各部

编辑

简称内札萨克或内蒙古,始于清太宗时编旗。至乾隆初年,共有二十五部,编为五十一旗[2]。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由归化城蒙古部落世袭的归化城都统一职,内属部落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二旗遂合二为一,改由绥远城将军和下属副都统管辖[3][4]。此后,内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设六盟,至清末(宣统二年)不改。

哲里木盟

编辑

哲里木盟四部,共十旗,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之哲里木山(今科尔沁右翼中旗境)。

卓索图盟

编辑

卓索图盟二部,共五旗,会盟于土默特右翼旗境内之卓索图。与昭乌达盟统属于热河都统节制。

昭乌达盟

编辑

昭乌达盟八部,共十一旗,会盟于翁牛特左翼旗境内之昭乌达。与卓索图盟统属于热河都统节制。

锡林郭勒盟

编辑

锡林郭勒盟五部,共十旗,会盟于阿巴噶左翼旗、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境内之锡林河。

乌兰察布盟

编辑

乌兰察布盟四部,共六旗,会盟于四子部落旗境内之乌兰察布山,受绥远城将军节制。

伊克昭盟

编辑

伊克昭盟一部,共七旗,受绥远城将军节制。

归化城土默特

编辑

归化城土默特,天聪六年(1632年)归附。天聪九年(1635年)编为左、右翼二旗,置归化城都统二人,由土默特部蒙古人世袭。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改派京官管理,改为内属蒙古。雍正元年(1723年)恢复归化城都统旧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归化城都统一职,改由绥远城将军直接管辖。由于蒙汉分治,归化城土默特境内还设归化城、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五个直隶厅[11],管辖境内汉人移民,在行政上同时隶属于山西省

  • 归化城土默特右翼,乾隆年间二翼合为一旗
  • 归化城土默特左翼,乾隆年间二翼合为一旗

漠北蒙古各部

编辑
 
1820年 外蒙古

又称喀尔喀蒙古、外四盟、外蒙古,以喀尔喀部为主体,包括附牧于喀尔喀的额鲁特部和辉特部,不包括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顺治十二年(1655年),分喀尔喀三汗所属部落为八个札萨克,以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墨尔根诺颜索诺木、车臣汗巴布、丹津喇嘛为左翼;以札萨克图汗诺布尔、和托辉特部珲台吉俄木布额尔德尼之子额璘沁、车臣济农多尔济、昆都仑陀音丹巴为右翼[10]。康熙三十年(1691年),准噶尔部噶尔丹入侵喀尔喀,喀尔喀三部溃败,举族迁入内蒙古并上表内附。清圣祖于多伦淖尔召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及三汗,举行盟会,将其部众安置于乌珠穆沁、苏尼特部落之地。乃命理藩院置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札萨克图汗部,编旗列队。雍正九年(1731年)分土谢图汗部置赛音诺颜部,自此漠北外喀尔喀分为四部。乾隆中期以后,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隶属于库伦办事大臣;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隶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

喀尔喀后路汗阿林盟

编辑

土谢图汗部,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原为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札萨克旗。次年(1692年)五月,定为喀尔喀北路,编为十七旗[12]

 
土谢图汗旗境内的光显寺(额尔德尼召)

雍正九年(1731年),析土谢图汗部西十九旗置赛音诺颜部。土谢图汗部改称喀尔喀后路。会盟于土拉河以南之汗山(今乌兰巴托南),满语称山为“阿林”,故称汗阿林盟。至乾隆年间分为二十旗:

  • 土谢图汗旗[13]
  • 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旗
  • 土谢图汗部中右旗
  • 土谢图汗部左翼中旗
  • 土谢图汗部中旗
  • 土谢图汗部左翼前旗
  • 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旗
  • 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末旗
  • 土谢图汗部左翼末旗,以上九旗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土谢图汗部左翼后旗,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
  • 土谢图汗部中左翼末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置
  • 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末次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置
  • 土谢图汗部左翼右末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土谢图汗部左翼左中末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置
  • 土谢图汗部中右末旗,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置
  • 土谢图汗部中次旗,,康熙五十八年置
  • 土谢图汗部右翼左后旗,雍正八年(1730年)置
  • 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末旗,雍正九年置
  • 土谢图汗部左翼中左旗,雍正十年置
  • 土谢图汗部中左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置

喀尔喀中路齐齐尔里克盟

编辑

喀尔喀中路赛音诺颜部,一作三音诺颜部,原隶属于土谢图汗部。雍正九年(1731年)因策凌征准噶尔有功,授“大札萨克”。善巴、策凌一族的土谢图汗部右翼中旗、中左末旗、右翼右后旗、中前旗、中左旗、中末旗、右翼中左旗、右翼末旗、右翼前旗、中后旗、左翼左旗、左翼右旗、左翼左末旗、右翼中末旗、右翼左末旗、右翼中右旗、右翼后旗、中后末旗、中右翼末旗共十九旗由土谢图汗部析出,置赛音诺颜部。乾隆年间,赛音诺颜部增至二十二旗,与游牧于此的额鲁特部二旗,共二十四旗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称齐齐尔里克盟

  • 赛音诺颜旗(原土谢图汗部右翼中旗)
  • 赛音诺颜部右翼右后旗
  • 赛音诺颜部中左旗
  • 赛音诺颜部中前旗
  • 赛音诺颜部中末旗
  • 赛音诺颜部右翼前旗
  • 赛音诺颜部左翼左旗
  • 赛音诺颜部右翼末旗
  • 赛音诺颜部右翼后旗
  • 赛音诺颜部左翼右旗,以上十旗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赛音诺颜部左翼左末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置
  • 赛音诺颜部右翼中右旗,康熙三十五年置
  • 赛音诺颜部中右翼末旗,康熙三十五年置
  • 赛音诺颜部右翼左末旗,康熙三十六年置
  • 赛音诺颜部右翼中左旗,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置
  • 赛音诺颜部中后末旗,康熙四十八年置
  • 赛音诺颜部中后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置
  • 赛音诺颜部右翼中末旗,康熙五十一年置
  • 赛音诺颜部中左末旗,康熙六十年(1721年)置,即额驸策凌所领之旗。以上十九旗原属土谢图汗部。
  • 赛音诺颜部右末旗,乾隆三年(1738年)置
  • 赛音诺颜部中右旗,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
  • 赛音诺颜部左翼中旗,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13]
额鲁特部二旗
编辑

漠北的额鲁特部二旗,出自西域准噶尔部,由康熙年间内附的准噶尔部落编成,附牧于土谢图汗部地界。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由土谢图汗部改隶赛音诺颜部。[13]

  • 额鲁特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置,封巴图尔珲台吉之孙丹济拉为札萨克辅国公,附土谢图汗部游牧。[13]
  • 额鲁特前旗(额鲁特贝子旗、额鲁特后旗),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授巴图尔珲台吉之从曾孙(丹津之孙)阿喇布坦为札萨克郡王,置一旗,附土谢图汗部游牧。雍正四年(1726年)增置一旗,七年(1729年)二旗合并,改称额鲁特后旗。[13]

喀尔喀东路克鲁伦巴尔和屯盟

编辑

喀尔喀东路车臣汗部,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次年(1692年)编为十二旗[14]。乾隆年间增至二十三旗。该部会盟于克鲁伦河巴拉斯城,称克鲁伦巴尔和屯盟

  • 车臣汗部中旗(车臣汗旗)
  • 车臣汗部左翼中旗
  • 车臣汗部右翼中旗
  • 车臣汗部中左旗
  • 车臣汗部中右旗
  • 车臣汗部中前旗
  • 车臣汗部中后旗
  • 车臣汗部中下旗(车臣汗部中末旗)
  • 车臣汗部左翼前旗
  • 车臣汗部左翼后旗
  • 车臣汗部右翼前旗(《平定朔漠方略》无此旗)
  • 车臣汗部右翼后旗,以上十一旗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车臣汗部中末次旗,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置
  • 车臣汗部中左前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车臣汗部中右后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车臣汗部左翼左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车臣汗部左翼右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车臣汗部右翼左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车臣汗部左翼后末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置
  • 车臣汗部右翼中右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置
  • 车臣汗部右翼中左旗,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置
  • 车臣汗部中末右旗,乾隆十四年(1749年)置
  • 车臣汗部右翼中前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置

喀尔喀西路札克毕拉色钦毕都尔诺尔盟

编辑

喀尔喀西路札萨克图汗部,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次年编为九旗[15]。雍正十年(1732年)因罪削策妄扎布札萨克图汗爵位,以其叔之子、右翼左旗札萨克格哷克延丕勒袭札萨克图汗位,兼管札萨克图汗旗与右翼左旗,视为一旗。乾隆年间增至十八旗,与所附辉特部一旗,共十九旗,会盟于札克河源头之毕都尔诺尔,称札克毕拉色钦毕都尔诺尔盟

  • 札萨克图汗部中旗(札萨克图汗旗)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左旗[16]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右旗(《平定朔漠方略》无此旗)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左旗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右旗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前旗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前旗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后旗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后旗,以上九旗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左翼左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后末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末次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末旗,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右末旗,雍正二年(1724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后末旗,雍正四年(1726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左翼中旗,雍正六年(1728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左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左翼右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置
  • 札萨克图汗部中左翼末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置
辉特部一旗
编辑

漠北的辉特部设一旗,附牧于札萨克图汗部地界。

  • 辉特旗,罗布藏后裔。乾隆三十年(1765年)置,授辉特台吉拉克沁噶喇为札萨克一等台吉,附札萨克图汗部游牧[17]

唐努乌梁海

编辑

唐努乌梁海为乌梁海人。原属喀尔喀右翼和托辉特部札萨克俄木布额尔德尼。唐努乌梁海为内属部落,五个旗不属于外喀尔喀部落,余下佐领由乌里雅苏台将军下属各部分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授俄木布额尔德尼之子额林沁罗卜藏为札萨克,领和托辉特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和托辉特贝勒青衮杂卜发动撤驿之变,旋即被平定。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将唐努乌梁海编为佐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颁“唐努乌梁海四旗总管之印”。凡五旗,四十八佐领,视同蒙古部落。隶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三十九年(1765年)至清末,由唐努旗总管兼任唐努乌梁海各旗总管,掌唐努乌梁海四旗总管之印。同治七年(1868年),根据《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和《乌里雅苏台界约》,原属克木齐克旗的阿穆哈河流域划归俄罗斯。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清廷先后颁给库布苏库勒诺尔旗、克木齐克旗印信,二旗遂不再由唐努旗总管管辖。 五旗:

单独佐领:

  • 乌里雅苏台将军直属乌梁海二十五佐领
  • 札萨克图汗部中左翼末旗所属乌梁海五佐领
  • 赛音诺颜部额鲁特贝子旗所属乌梁海十三佐领
  •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所属乌梁海五佐领(沙比纳尔)[19]

科布多

编辑
 
道路右侧为科布多参赞大臣衙门遗址

科布多各部统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杜尔伯特部及阿尔泰山一带各部落。

杜尔伯特部

编辑

杜尔伯特部(卫拉特蒙古),乾隆十八年(1753年)内附,次年(1754年)编为十四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左、右两翼赛音济雅哈图盟,会盟之例一如外蒙古。

  • 杜尔伯特左翼 十一旗(赛音济雅哈图左翼盟)
    • 特古斯库鲁克达赖汗旗(杜尔伯特汗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左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前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后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上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下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前左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前右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后左旗
    • 杜尔伯特左翼中后右旗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宴请前来归降的杜尔伯特部首领
  • 杜尔伯特右翼 三旗(赛音济雅哈图右翼盟)
    • 杜尔伯特右翼前旗
    • 杜尔伯特右翼前右旗
    • 杜尔伯特右翼中右旗
  • 辉特部二旗

札哈沁部

编辑
  • 札哈沁部二旗
    • 札哈沁总管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
    • 札哈沁三等信勇公旗(札哈沁公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佐领,嘉庆五年(1800年)增置[20]

科布多额鲁特部

编辑

明阿特部

编辑

阿尔泰乌梁海

编辑
  • 阿尔泰乌梁海七旗,乾隆十九年(1754年)置[21]光绪三十二年末(1907年)改属阿尔泰[22]
    •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副都统旗
    •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散秩大臣旗
    •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总管旗二
    •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散秩大臣旗
    •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总管旗二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

编辑

新土尔扈特部

编辑

新和硕特部

编辑
  • 新和硕特部一旗,游牧于阿尔泰山南路布尔根河一带(今属蒙古国科布多省布尔根县)。原附属于新土尔扈特左旗,编为半个佐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分出,嘉庆元年(1796年)置札萨克旗。1907年改属阿尔泰。后归属蒙古国。

青海蒙古各部

编辑

青海蒙古各部有时统称为“青海额鲁特”。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和硕特台吉罗卜藏丹津叛乱。次年(1725年)编青海蒙古各部为二十七旗,置青海办事大臣管辖青海地方,并主持蒙古各部会盟,不设盟长。雍正九年(1731年)增置二旗。嘉庆十一年(1816年)裁撤一旗,馀二十八旗。道光三年(1823年)分青海黄河以北之蒙古二十四旗为左、右翼二盟,即青海左翼盟右翼盟[23]

青海和硕特部

编辑

青海辉特部

编辑

青海绰罗斯部

编辑

青海土尔扈特部

编辑

青海喀尔喀部

编辑

新疆蒙古各部

编辑

新疆的蒙古各部落统于伊犁将军,原不置札萨克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率俄罗斯所属土尔扈特、和硕特等部归降。清廷于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喀喇沙尔库尔喀喇乌苏等地划给牧地,置旧土尔扈特中路和硕特二部。

旧土尔扈特部

编辑

旧土尔扈特部十旗,分为南、北、东、西四路,即四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

  • 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统南路旧土尔扈特部四旗,又称“珠勒都斯土尔扈特”,游牧于珠勒都斯河流域(今新疆和静县北部)一带。皆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 南路旧土尔扈特旗(卓哩克图汗旗)
    • 南路旧土尔扈特中旗
    • 南路旧土尔扈特右旗
    • 南路旧土尔扈特左旗
  • 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统北路旧土尔扈特部三旗,又称“霍博克萨里土尔扈特”,游牧于霍博克萨里(和布克赛尔县)一带。
    • 北路旧土尔扈特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 北路旧土尔扈特右旗,乾隆四十年(1775年)置
    • 北路旧土尔扈特左旗,乾隆四十年置
  • 东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统东路旧土尔扈特部二旗,又称“济尔哈朗土尔扈特”,游牧于新疆巩乃斯河喀什河流域。皆为乾隆三十六年置。
    • 东路旧土尔扈特右旗
    • 东路旧土尔扈特左旗
  • 西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统西路旧土尔扈特部一旗,又称“精土尔扈特”、“晶河土尔扈特”,游牧于晶河(今精河)一带。
    • 西路旧土尔扈特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中路和硕特部

编辑
  • 中路和硕特部四旗,自为一盟,称巴图塞特奇勒图盟。游牧于今新疆和静县一带。
    • 中路和硕特中旗,乾隆三十六年置
    • 中路和硕特中右旗,乾隆三十六年置
    • 中路和硕特中左旗,乾隆四十年(1775年)置
    • 中路和硕特多罗贝勒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置,嘉庆二年(1797年)裁撤[25]

蒙古各游牧喇嘛部落

编辑

直属理藩院

编辑

西套蒙古

编辑

西套蒙古二旗,又称套西二旗,不设盟。直属理藩院。

黑龙江蒙古部落

编辑

黑龙江蒙古额鲁特部由西北地区迁入,统属于黑龙江将军节制。直属理藩院。

  • 依克明安旗,黑龙江额鲁特部一旗,出自准噶尔部,由新疆徙至黑龙江游牧。

八旗系统内

编辑

八旗察哈尔

编辑
  • 八旗察哈尔康熙十四年(1675年),额哲之孙布尔尼起兵反叛,两个月后败亡,察哈尔汗族遂绝嗣。此后朝廷将察哈尔部众编入八旗蒙古,各旗设总管,游牧于宣化大同边外。乾隆以前,八旗察哈尔属于在京八旗,只是不驻防内地,而是游牧于口外,称为“八旗游牧察哈尔”(意为八旗在察哈尔游牧者)。其牧地“东至克什克腾界,西至归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仆寺牧厂及山西边界,北至苏尼特及四子部落界”[27],属于八旗蒙古所有,不是自己的领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察哈尔都统统辖八旗察哈尔,不再隶属于京旗。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间,朝廷征调部分八旗察哈尔兵丁征戍伊犁,成为伊犁察哈尔八旗。到了乾隆后期,编入八旗察哈尔的外来兵丁人口已经超过察哈尔本部人口,有来自茂明安、巴尔虎、苏尼特、喀尔喀、准噶尔、土尔扈特等部的流散人口。其中以来自准噶尔部的人口(如达什达瓦属部)最多。
    • 镶黄旗察哈尔
    • 正黄旗察哈尔
    • 镶红旗察哈尔
    • 正红旗察哈尔
    • 镶白旗察哈尔
    • 正白旗察哈尔
    • 镶蓝旗察哈尔
    • 正蓝旗察哈尔

黑龙江呼伦贝尔驻防各旗

编辑

隶属于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之驻防八旗。

  • 呼伦贝尔驻防巴尔虎部,原属喀尔喀车臣汗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之后渐次迁至黑龙江境内。
    • 陈巴尔虎索伦八旗,雍正十年(1732年)置,驻防于呼伦贝尔城北。
      • 正蓝旗索伦
      • 镶白旗索伦
    • 新巴尔虎八旗,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驻防于呼伦湖贝尔湖一带。隶属于呼伦贝尔副都统。左右两翼各设总管一员。各旗设副总管一员,不设总管。
      • 镶黄旗新巴尔虎
      • 正黄旗新巴尔虎
      • 正蓝旗新巴尔虎
      • 镶白旗新巴尔虎
      • 镶蓝旗新巴尔虎
      • 正红旗新巴尔虎
      • 镶红旗新巴尔虎
      • 正白旗新巴尔虎
  • 额鲁特一旗,原为准噶尔丹津之孙阿喇布坦属部额鲁特前旗之二佐领,游牧于喀尔喀赛音诺颜部推河(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图音河)一带。雍正十年(1732年)徙牧于喀尔喀河东,该旗也称为额鲁特镶黄旗,俗称为“陈额鲁特”。驻防于呼伦贝尔城南。
    • 额鲁特旗内佐领,原属科布多杜尔伯特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二等台吉博东齐、布图库率领从额尔齐斯河流域徙牧呼伦贝尔,编入驻防额鲁特旗,也称为“新额鲁特”,并未像其他部落一样单独编旗[28]

新疆驻防八旗

编辑

新疆伊犁所属察哈尔、额鲁特,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各定为左右翼,隶属于八旗。左右翼各置总管一人,统属于伊犁将军。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定塔尔巴哈台所属额鲁特部为十佐领。[29]

  • 伊犁驻防(八旗察哈尔)
    • 左翼四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
    • 右翼四旗:正黄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
  • 伊犁额鲁特营(八旗蒙古)
    • 左翼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
    • 右翼下五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
  • 塔尔巴哈台额鲁特十佐领(八旗蒙古)

西藏达木蒙古

编辑

西藏境内和硕特蒙古部落由驻藏大臣管辖,内属蒙古。

  • 达木蒙古八旗,原属和硕特部。置佐领八人,不设总管,直属于驻藏大臣。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达力扎布. 清代扎萨克旗巴嘎组织的构成及其性质 (PDF). 《清史研究》. 2023年5月, (第3期) [2024-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6-20). 
  2. ^ 嘉庆《一统志》外藩蒙古统部:“盖奉正朔、隶版图者,部落二十有五,为旗五十有一。”
  3. ^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六理藩院设官内蒙古部落官制
  4. ^ 嘉庆《一统志》归化城土默特
  5. ^ 内蒙古各旗建置年代多无明确记载。以下置旗年份,除另注明者外,以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载授世袭札萨克并掌旗时间为准。
  6. ^ 据《清史稿》藩部传。光绪《会典事例》云崇德九年(1642年)封札萨克,疑“元年”误作“九年”。
  7. ^ 《清史稿》地理志
  8. ^ 8.0 8.1 8.2 8.3 8.4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七理藩院封爵内札萨克一
  9. ^ 9.0 9.1 9.2 9.3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六十八理藩院封爵内札萨克二
  10. ^ 10.0 10.1 10.2 《清史稿》藩部传
  11. ^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三理藩院疆理
  12. ^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以下置年见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九理藩院封爵外札萨克一
  14. ^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载车臣汗部编为十一旗,无右翼前旗,据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及嘉庆《一统志》补出。
  15. ^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载八旗,无左翼右旗。据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及嘉庆《一统志》补出
  16. ^ 《平定朔漠方略》:“扎萨克郡王色棱阿海管西路左翼左军事。”光绪《会典事例》载,乾隆二十一年始置札萨克。
  17. ^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理藩院封爵外札萨克二
  18. ^ 樊明方,《清朝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辖》,载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19. ^ 以上见嘉庆《一统志》乌里雅苏台统部
  20. ^ 《清史稿》藩部传。嘉庆《一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失载此旗。
  21. ^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六理藩院设官
  22. ^ 《清史稿》卷五百二十四藩部传七:“十二月,是部七旗划隶阿尔泰。”
  23. ^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八十三理藩院会盟
  24. ^ 24.0 24.1 24.2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一理藩院封爵外札萨克三
  25. ^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二理藩院封爵外札萨克四
  26. ^ 《清代藩部研究》,133页
  27. ^ 清朝通志》卷三十一地理略
  28. ^ 佟佳江. 清史稿订误. 中华书局. 2013: 186. ISBN 9787101092974. 
  29. ^ 光绪《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七理藩院设官

来源

编辑
  •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中国藏学出版社影印殿本
  • 钦定皇朝通志》,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乾隆殿本
  •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光绪殿本
  • 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
  • 谭其骧 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祁韵士 著,张穆 改定,包文汉 整理,1987,《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张文江,2001,《清代藩部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