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宪运动,也称宪政拥护运动,是大正时代支持立宪政治的日本人与政党发生的政治运动。

犬养毅
尾崎行雄

第一次宪政拥护运动

编辑

背景与开端

编辑

明治时代过渡到大正时代的时期,日本的政治被9个称为“元老”的权威人士所控制。这9个人都是倒幕运动之中有功绩的人,并且之后指导明治政府的运作。他们是山县有朋井上馨松方正义西乡从道大山岩西园寺公望桂太郎黑田清隆伊藤博文。其中在第一次护宪运动的时候仍然在世的为6人:山县有朋井上馨松方正义大山岩西园寺公望桂太郎。这9个人除西园寺公望外都来自倒幕中心的萨摩藩长州藩。虽然没有法律上的规定,但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之下有决定首相的权利,也就是说他们形成了事实上的藩阀政治

明治时期完结后,大正时代的日本人开始批判藩阀政治,并且希望建设以民主为基础的宪法。在这个背景之下,大正元年(1912年)12月,第2次西园寺公望内阁的陆军大臣上原勇作提倡要增加两个陆军师团,但被西园寺公望日俄战争后财政困难而拒绝。于是上原勇作辞去陆军大臣一职。当时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规定只有现役的大将或中将可以成为陆海军大臣。由于这个规定,失去了陆军大臣的西园寺公望内阁被迫总辞职。

陆军大将的桂太郎作为西园寺公望的后继内阁开始了组阁。对此,民众认为桂太郎是根据山县的意思开始推进陆军军备扩充。日本人希望推进议会政治,反对藩阀政治。并且以“打破阀族・拥护宪政”的口号开始了第一次宪政拥护运动。

运动

编辑

立宪政友会尾崎行雄立宪国民党犬养毅反对藩阀政治,互相协助下组成了宪政拥护会

大正2年(1913年)2月5日,立宪政友会与立宪国民党在议会内提出对桂内阁的不信任动议。尾崎行雄对于提出议案的理由如此回答:

他们经常开口说忠爱,说得好像忠君爱国是自己的特权一样,可是看到他们所作所为,就是经常隐藏在玉座的阴影下狙击政敌。他们不就是以玉座为墙壁、以诏敕为子弹打击政敌吗?


— ‘大日本宪政史’

桂太郎为了避开不信任动议,命令议会暂停5天。可是引起了民众的公愤,有市民甚至袭击拥护桂太郎的议员。桂太郎没有对此沉默,他以诏敕为后盾向尾崎行雄施加压力。尾崎在没办法之下应承彻回不信任动议。

2月10日,议会再开。这时候宪政拥护派在上野公园以及神田等地举行集会批评桂内阁。有市民在听到集会的演说后,集体到国会议事堂抗议。桂为了减弱政友会与国民党的势力,要求政府干涉举行大选。不过众议院议长大冈育造强烈反对解散议会。桂于是命令议会暂停3日。

另一方面,对桂太郎的暧昧态度感到愤怒的市民开始袭击国民新闻社和警察。加上宪政拥护运动开始扩散至东京以外。关西也出现了袭击新闻社和议会邸宅的事件。日本各地反对桂内阁的暴动一浪接一浪。在这个情况下,桂太郎内阁终于在2月11日被迫请辞。

意义

编辑

大日本帝国宪法之下,首次出现了因为国民的政治运动而内阁被迫请辞的事件,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大正政变”。宪政拥护运动显示了藩阀政治已经走到尾路,必须要由民主政治代替。

桂内阁之后组阁的是萨摩藩出身的海军大将山本权兵卫(第一次内阁)。山本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缓和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向政党让步。对国民采取融和政治把政局安定化。第一次宪政拥护运动的成果可以说是意义重大。

第二次宪政拥护运动

编辑

背景与开端

编辑

原敬高桥是清开始了政党内阁的政治,不过那也在不足4年时间内结束。这个时候,日本国民间争取普选权的运动也愈来愈高涨。

在这个背景下的大正12年(1923年)12月27日,准备出席帝国议会开院仪式的摄政王裕仁亲王(后来的昭和天皇)被自称共产主义者的青年难波大助狙击。裕仁亲王在这次事件(虎之门事件)中没有受伤。不过第二次山本权兵卫内阁就为事件负责而总辞职,代替的枢密院议长清浦奎吾受命组阁。可是清浦内阁选出来的阁僚除了总理大臣与外务陆海军大臣之外全部都是从贵族院议员选出,组成了一个超然内阁

这个时候国民间对政党内阁复活以及普选权的要求日益高涨。国民间再次发生拥护宪政的运动,也就是第二次宪政拥护运动。可是相对第一次运动,第二次宪政拥护运动没有发生暴动,气氛也不及第一次热烈。这是因为清浦内阁预定是在1924年5月10日举行总选举之前的过渡性选举管理内阁。部份人认为考虑到中立性之后,选择没有政党色彩的贵族院议员也是没办法的事。宪政会加藤高明革新倶楽部犬养毅开始了批判清浦内阁的运动,不过相对第一次运动的规模较小。

运动

编辑

大正13年(1924年)1月15日,立宪政友会总裁的高桥是清呼应加藤与犬养,决定打倒清浦内阁。这时候,政友会在众议院有278席,是第一大党。高桥是清当初也支持清浦内阁,但也只是因为这个内阁有半年的期限。另外也考虑到如果众议员没有支持清浦内阁的势力,社会主义者的运动会更加高涨。高桥是清其实对清浦内阁并不是特别有好感。

可是,床次竹二郎等人反对与犬养合作打倒清浦内阁。床次竹二郎集合了148名反对派的议员脱党,结成政友本党。拥有148名议员的政友本党比留在政友会的130名议员数目更多,成为支持清浦内阁的第一大党。因此,政友会在倒阁运动中失去主导权。

同年的1月18日,在三浦梧楼的斡旋下,加藤高明、高桥是清、犬养毅在三浦邸集会,结成护宪三派。同意“打倒清浦内阁,实行宪政,确立政党内阁制”的目标。

我等在前年计划结合三党首虽然失败,但看到现在出现的官僚内阁,实在无法沉默,感到是时候再次计划结合。......加藤之后高桥也来了,犬养也来了。三党首已经齐集。我等为了拥护宪政,认为三派必需联合,在没有异议之下,护宪三派的结合在此成立。......三党首商议后,决定要实行宪政,确立政党内阁制。
— 《观树将军回顾录》

加藤等护宪三派在关西开办宪政拥护大会进行演说等活动,得到国民的支持,运动气氛高涨。加上贵族院之中,清浦曾经所属的研究会的议员在阁僚10人中竟然占了3人。这种“用人唯亲”的人事调动引起了其他派别的批评。由于这些原因,1月31日清浦内阁在众议院任期未满的情况下解散议会举行总选举,为事件作一个决断。不过这脱离了选举管理内阁应有的任务,明显是在研究会和政友本党的支持下以长期执政为目标,受到各方批评。因此,这次解散不被称为“惩罚解散”,而被称为“清浦政变”。再加上前年的关东大地震导致选举名册损毁,投票日延期至当初预定的5月10日,在此期间,清浦内阁妨碍护宪三派的选举运动,招致各层的市民的愤慨。

然后在5月10日举行的第15回众议院议员总选举,护宪三派取得了286个议席(宪政会151名、政友会105名、革新俱乐部30名)。相对之下支持清浦内阁政友本党只有109个议席。选举结果是护宪三派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然后在6月,清浦内阁终于倒下。第一大党的加藤高明负责组织内阁。加藤从政友会委任2人,从革新俱乐部委任1人,组成护宪三派内阁。这是自高桥是清以来第3次政党内阁复活。

意义

编辑

第二次宪政拥护运动不是国民的运动而是政党运动。比较第一次运动的规模细小很多。可是,提倡天皇机关说美浓部达吉就对运动作高度评价。称之为“长时间的梅雨后终于天晴,可以期望看到微弱的阳光的感觉”。

加藤内阁废除了4个陆军师团,削减1亿日元的预算;进行贵族院改革,有爵位议员之中,伯爵、子爵、男爵的数目减少150名;起用币原喜重郎进行协调外交,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制度普选法等多项改革。

可是同时加藤内阁制定了《治安维持法》,这条法例被称为恶法。尾崎行雄德川义亲松平春岳的儿子)等人虽然到最后都反对治安维持法,但仍然不成功。《治安维持法》被认为是二次大战前的恶法,但这条法例却是由护宪运动组成的内阁立法,可以说是一大讽刺。

参考书目

编辑
  • 大津淳一郎,《大日本宪政史》,宝文馆,1970年
  • 三浦梧楼、小谷保太郎,《観树将军回顾录: 伝记・三浦梧楼》大空社,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