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恢
郗恢(?—398年),字道胤,高平郡金乡县人,东晋将领。祖父是东晋太尉郗鉴,父亲是北中郎将郗昙。郗恢曾长期以雍州刺史身份驻守襄阳,并多次派兵保护洛阳。后却因东晋内乱而被逼离开,回京途中遇害。
生平
编辑出镇襄阳
编辑升平五年(361年),父亲郗昙去世,郗恢承袭东安县开国伯的爵位。后担任散骑侍郎,多次升迁后仕至给事黄门侍郎,领太子右卫率。当时晋孝武帝好典籍,郗恢与王珣等人都以才学和文章而得孝武帝亲近;而当时王珣等人与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信王国宝不和[1]。孝武帝器重郗恢,更对他寄予厚望,想派他出镇外藩,望可以外藩的军事力量平抑日后王珣及王国宝之间的矛盾[2]。太元十七年(392年),雍州刺史朱序朱老求退,并自行离职。孝武帝于是借机擢升郗恢为建威将军、雍州刺史、假节镇襄阳。
抵御诸胡
编辑郗恢在当地与关陇地区的人相处和谐,每有人归附都有上千人。然而不久就发生东羌校尉窦冲叛晋侵袭梁州,关中巴蜀人归附前秦之事,前秦更以窦冲为左丞相。当时郗恢就派兵守金镛城,以阻从华阴来侵的窦冲。随后配合河南郡太守杨佺期成功击退窦冲。太元十九年(394年),西燕帝慕容永于长子被后燕皇帝慕容垂领兵围困,于是派儿子慕容弘向郗恢求救,并献上一枚玉玺。郗恢将玉玺上呈朝廷,并建议救援慕容永,令两国相争,无暇南侵;且可待适当时机一并将两国消灭,一举收复河北之地。孝武帝同意,于是派兵救援,然而未到长子就已陷落。
隆安元年(397年),后秦皇帝姚兴攻略湖城和上洛,并派姚崇攻洛阳。当时洛阳守将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城,郗恢派辛恭靖救援洛阳,又命梁州刺史王正胤出子午谷作声援。后秦军因不能攻破洛阳,又因东晋援军将来,故此退兵。战后郗恢升征虏将军,加领秦州刺史[3]。
杨口遇害
编辑隆安二年(398年),兖州刺史王恭以讨伐司马尚之兄弟及王愉为名起兵,豫州刺史庾楷、广州刺史桓玄、荆州刺史殷仲堪及南郡相杨佺期皆举兵响应。当时郗恢与朝廷军队互为掎角抵抗众人,然而襄阳太守夏侯宗之及司马郭毗都反对,但郗恢皆杀害他们。不久,王恭因刘牢之叛变而败死,已逼近首都建康的桓玄等人面对刘牢之率军赴京就退守蔡州。当时司马道子打算以职位笼络桓玄及杨佺期,以他们抵抗正在东下的殷仲堪,于是以杨佺期取代郗恢,召郗恢入京为尚书。当时郗恢知道杨佺期接替自己,就与南阳郡太守闾丘羡图谋出兵抵抗杨佺期。杨佺期见状,诈称其实是桓玄要来,自己作为前锋,务求以桓氏长期控制当地的名望令郗恢部众失去战意。最终郗恢部众相信,果然望风溃败,郗恢唯有请降,并举家返回建康。然而郗恢到杨口时,却遭殷仲堪暗中所派的人杀害,同行四子皆被杀,殷仲堪则推托是蛮夷杀害郗恢。事后朝廷追赠镇军将军。
性格特征
编辑- 《晋书》载郗恢身长八尺,美须髯。
家庭
编辑夫人
编辑子女
编辑- 郗循,嗣爵
参考资料
编辑- 《晋书·郗恢传》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至一百十
- ^ 《晋书·王珣传》:“时帝雅好典籍,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及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道子,而与珣等不协。”
- ^ 《晋书·王珣传》:“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
- ^ 《晋书·郗恢传》:“姚苌遣其子略攻湖城及上洛,又使其将杨佛嵩围洛阳。”然而此段记载在《《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及《晋书·姚苌传》皆未见,亦按姚苌至死前仍与前秦残馀势力对抗,应未暇侵扰洛阳。但此段记载于《晋书·姚兴传上》亦未见,却在记载姚兴灭前秦后载有:“兴率众寇湖城,晋弘农太守陶仲山、华山太守董迈皆降于兴。遂如陕城,进寇上洛,陷之。遣姚崇寇洛阳。”《资治通鉴·卷一百九》397年条亦载此。按地名皆合但人名除洛阳守将夏侯宗之外无一相同,或郗恢传记载有误。今取合两处所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