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Wikipedia:如何编辑页面#版式所述,列表写法的标记具有许多种写法存在。但是其中有乍看之下为正常表示,但有些实际上在看不到的地方里呈现并不理想的状态,成为各式问题的原因。

您使用维基百科的标记所编辑的文章,在被阅览时会透过名为MediaWiki的软体,转换成网页浏览器能够辨识的形式XHTML。此依标记的方式可能无法产生理想的XHTML格式。本条目页面在此举出被推荐的范例和非推荐的范例,来加以解说列表写法的标记方式。

推荐范例

编辑

定义的列表写法

编辑

如果打算要做的是,具有简短词汇(用语或人名之类)与相对说明组合而成的列表的话,全部依照定义的列表写法编辑最为合理。尤其是“登场人物与其解说”等情况,是用定义的列表写法来记述的理想典范。

表示结果 输入内容 XHTML 形象
用语1
用语1的说明
用语2
用语2的说明
; 用语1 : 用语1的说明
; 用语2 : 用语2的说明
<dl>
  <dt>用语1</dt>
  <dd>用语1的说明</dd>
  <dt>用语2</dt>
  <dd>用语2的说明</dd>
</dl>
dl
dt 用语1
dd 用语1的说明
dt 用语2
dd 用语2的说明

用定义的列表写法所编辑的一个区块(<dl>~</dl>)之中,用语(<dt>~</dt>)和其定义(<dd>~</dd>)将成对出现。这个是被推荐的写法。

列表写法

编辑

若是单纯并不需要说明的列表,使用普通的列表写法是比较理想的。而如果其顺序是有意义的,使用带有数字的列表写法会更合适。

表示结果 输入内容 XHTML 形象
  • foo
    • bar
  • hoge
    • fuga
    • piyo
* foo
** bar
* hoge
** fuga
** piyo
<ul>
  <li>foo
    <ul>
      <li>bar</li>
    </ul>
  </li>
  <li>hoge
    <ul>
      <li>fuga</li>
      <li>piyo</li>
    </ul>
  </li>
</ul>
ul
li foo
ul
li bar
li hoge
ul
li fuga
li piyo
  1. foo
    1. bar
  2. hoge
    1. fuga
    2. piyo
# foo
## bar
# hoge
## fuga
## piyo
<ol>
  <li>foo
    <ol>
      <li>bar</li>
    </ol>
  </li>
  <li>hoge
    <ol>
      <li>fuga</li>
      <li>piyo</li>
    </ol>
  </li>
</ol>
ol
li foo
ol
li bar
li hoge
ol
li fuga
li piyo

常见不良范例

编辑
表示结果 输入内容 XHTML 形象
  • 用语1
用语1的说明
  • 用语2
用语2的说明
* 用语1
: 用语1的说明
* 用语2
: 用语2的说明
<ul>
  <li>用语1</li>
</ul>
<dl>
  <dd>用语1的说明</dd>
</dl>
<ul>
  <li>用语2</li>
</ul>
<dl>
  <dd>用语2的说明</dd>
</dl>
ul
li 用语1
dl
dd 用语1的说明
ul
li 用语2
dl
dd 用语2的说明

像这个样子用列表写法所制作出的区块(<ul>~</ul>)和定义的列表写法所制作出的区块(<dl>~</dl>)交互出现,造成区块被切断了。

比上面好一点的例子。

表示结果 输入内容 XHTML 形象
  • 用语1
    用语1的说明
  • 用语2
    用语2的说明
* 用语1
*: 用语1的说明
* 用语2
*: 用语2的说明
<ul>
  <li>用语1
    <dl>
      <dd>用语1的说明</dd>
    </dl>
  </li>
  <li>用语2
    <dl>
      <dd>用语2的说明</dd>
    </dl>
  </li>
</ul>
ul
li 用语1
dl
dd 用语1的说明
li 用语2
dl
dd 用语2的说明

虽然列表写法的区块(<ul>~</ul>)只有一个,但是列表写法的各个构成(<li>~</li>)之中每次都产生一个定义的列表写法的区块(<dl>~</dl>)。另外一般在<dl>~</dl>之中,用语(<dt>~</dt>)和其定义(<dd>~</dd>)成对出现是最理想的,只出现<dd>~</dd><dl>~</dl>用法是不太好的。

使用了定义的列表写法结果却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表示结果 输入内容 XHTML 形象
用语1
用语1的说明
用语2
用语2的说明
; 用语1 : 用语1的说明

; 用语2 : 用语2的说明

(用语1的行和用语2的行之间夹了一个空白行)

<dl>
  <dt>用语1</dt>
  <dd>用语1的说明</dd>
</dl>
<dl>
  <dt>用语2</dt>
  <dd>用语2的说明</dd>
</dl>
dl
dt 用语1
dd 用语1的说明
dl
dt 用语2
dd 用语2的说明

中间夹了空白行(只有换行没写任何东西)结果造成定义的列表写法所产生的区块被分隔为两个。这样子看似是为了方便编辑,遗憾的是得到了反效果。

表示结果 输入内容 XHTML 形象
  • 用语1
  • 用语2
    • 用语3
* 用语1

* 用语2

** 用语3

(各行之间夹空白行)

<ul>
  <li>用语1</li>
</ul>
<ul>
  <li>用语2</li>
</ul>
<ul>
  <li>
    <ul>
      <li>用语3</li>
    </ul>
  </li>
</ul>
ul
li 用语1
ul
li 用语2
ul
li
ul
li 用语3
  1. 用语1
  1. 用语2
    1. 用语3
# 用语1

# 用语2

## 用语3

(各行之间夹了一个空白行)

<ol>
  <li>用语1</li>
</ol>
<ol>
  <li>用语2</li>
</ol>
<ol>
  <li>
    <ol>
      <li>用语3</li>
    </ol>
  </li>
</ol>
ol
li 用语1
ol
li 用语2
ol
li
ol
li 用语3

普通的列表写法与带有数字的列表写法虽然可以说是相同的情形,但是问题更加严重。尤其是带有数字的时候会造成数字不连续的悲惨状况,和普通的列表写法一样会破坏版面的显示。

为什么不可以?

编辑

“说什么XHTML,太过复杂让人搞不懂,看起来漂亮不就好了?”的确这种想法是存在的。不过要注意那是偏重于明眼人(没有视觉障碍的人)的思考方式。

具有视觉障碍的人使用声音读出浏览器来阅览维基百科。这时若遇到上述的例2会怎么读出呢?

<以下是列表>
用语1、
<以下是定义列表>
<以下是刚刚的定义词汇的说明>用语1的说明<说明结束>
<定义列表结束>
用语2、
<以下是定义列表>
<以下是刚刚的定义词汇的说明>用语2的说明<说明结束>
<定义列表结束>
<列表结束>

如何?明明没有读出定义词汇却突然跑出个“刚刚的定义词汇”,意思说不通。那么在正确范例中又是如何呢?

<以下是定义列表>
<以下是定义词汇>用语1、<定义词汇结束>
<以下是刚刚的定义词汇的说明>用语1的说明<说明结束>
<以下是定义词汇>用语2、<定义词汇结束>
<以下是刚刚的定义词汇的说明>用语2的说明<说明结束>
<定义列表结束>

这样就可以了。

另外还有传输资料量的问题。请将例1例2所产生的XHTML,和正确范例的情况做比较。变得更加简洁了。只有一两个虽然没有太大差别在,当重复10次20次时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各种变化

编辑

在用语后换行

编辑

定义的列表写法也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写。

表示结果 输入内容 XHTML 形象
用语1
用语1的说明
用语2
用语2的说明
; 用语1
: 用语1的说明
; 用语2
: 用语2的说明
<dl>
  <dt>用语1</dt>
  <dd>用语1的说明</dd>
  <dt>用语2</dt>
  <dd>用语2的说明</dd>
</dl>
dl
dt 用语1
dd 用语1的说明
dt 用语2
dd 用语2的说明

像这样在用语后面换列结果和被推荐的范例是完全一样的。说明部分变长的时候用这种方式编辑应该会比较容易观看原始档。

比较长的说明

编辑

说明部分变长而想要分隔段落的时候,用以下的方法。

输入内容

; 用语1
: 用语1的繁长说明用语1的繁长说明用语1的繁长说明用语1的繁长说明
: 用语1的繁长说明的下个段落用语1的繁长说明的下个段落用语1的繁长说明的下个段落
; 用语2
: 用语2的繁长说明用语2的繁长说明用语2的繁长说明
: 用语2的繁长说明的下个段落用语2的繁长说明的下个段落
表示结果 XHTML 形象
用语1
用语1的繁长说明用语1的繁长说明用语1的繁长说明用语1的繁长说明
用语1的繁长说明的下个段落用语1的繁长说明的下个段落用语1的繁长说明的下个段落
用语2
用语2的繁长说明用语2的繁长说明用语2的繁长说明
用语2的繁长说明的下个段落用语2的繁长说明的下个段落
<dl>
  <dt>用语1</dt>
  <dd>用语1的详细说明...</dd>
  <dd>用语1的详细说明的下个段落...</dd>
  <dt>用语2</dt>
  <dd>用语2的详细说明...</dd>
  <dd>用语2详细说明的下个段落...</dd>
</dl>
dl
dt 用语1
dd 用语1的详细说明...
dd 用语1的详细说明的下个段落...
dt 用语2
dd 用语2的详细说明...
dd 用语2详细说明的下个段落...

用语(<dt>~</dt>)和其定义(<dd>~</dd>)没有1对1的成对,虽然不能说是最理想的状态,不过只用维基百科的标记方式无法在<dd>~</dd>之中产生段落,为了方便起见而采用这个方式。

若是说明部分太长的话,也请检讨使用标题分出一个章节来写。

嵌套

编辑

代码:

# 内容1
#* 内容11
#* 内容12
# 内容2
## 内容21
## 内容22

效果:

  1. 内容1
    • 内容11
    • 内容12
  2. 内容2
    1. 内容21
    2. 内容22

其他

编辑

说明部分如果相当地短,惯例上常用以下的形式。

表示结果 输入内容
  • 用语1 - 用语1的说明
  • 用语2 - 用语2的说明
* 用语1 - 用语1的说明
* 用语2 - 用语2的说明

别拘泥于门面

编辑

有时候会有,对标记方法理解不足、或是因为“这样子比较好看”的理由,而使用不被推荐的标记方法。比方说在定义的列表写法,有人会讨厌把用语强制改成粗体字,也有人会讨厌在列举事项时前面多了个点。

但是请别忘了,每个人对好看的感觉不同,以及在您的使用环境下所看到的样子不见得和其他人一样。虽然多数人使用著标准的MonoBook面版,也可能有人使用cairn blue,或是使用独创的用户CSS。当改变使用环境,即使再怎么调整版面的样貌也是没有意义的。

结果是使用被推荐的写法来标记,会是符合最多人的阅览方式(包含声音浏览器)的最佳捷径。

别拘泥于标记法

编辑

若是搞不懂、记不住在此所解说的内容的话,请先忽略它。与其烦恼怎么标记,不如把心力花在记述优良的条目上。即使标记错误,以后也会有某个人帮忙修正(这是Wiki系统的一大优点)。看了其他人修改的方法,迟早也能学会更好的写法吧。

发现有不被推荐的标记法时

编辑

当发现用被推荐的写法改过的文章,被回复成不被推荐的写法时,请教导出这个页面的存在,说明修改的理由。因为做出回复的大多是新手,请不要强硬逼迫,亲切地做出说明。也请参考Wikipedia:不要伤害新手

参见

编辑

维基百科特定帮助

编辑
  • Wikipedia:列表
  • {{·}} and {{•}} - Dots and bullets for horizontal link lists, such as in navboxes, which look like lists, but do not use HTML list mark-up.
    • {{flatlist}} - for a more semantically-correct and accessible way of marking up such lists.
  • Wikipedia:Line break handling - 间隔处理Covers among other things how to properly handle the line wrapping in horizontal link l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