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福建/特色条目/存档

2006年第9周[编辑]

一个齐天大圣角色的布袋戏偶,后端有支架撑著
一个齐天大圣角色的布袋戏偶,后端有支架撑著

布袋戏又称作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以木头刻出中空的人,再用料做出身体的服装,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来表演的布偶戏。布袋戏这样的称呼,是因为戏偶身体的部分主要是由布缝制,早期演出的戏台状似布袋,且戏偶主要是由布袋收纳而来。传统布袋戏的流派与音乐型态密不可分,包括初期泉州地区的配乐使用南管乐,因此又称作南管布袋戏;漳州地区主要使用潮调,又称作潮调布袋戏。北管布袋戏约在19世纪20世纪形成,因为使用北管乐而得名。20世纪后又有结合平剧锣鼓点所形成的外江布袋戏,和采用歌仔戏唱法的歌仔调布袋戏。

2007年第10周[编辑]

林则徐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林则徐曾多次粉碎英国人到中国海域进行武装挑衅。虽然不少中国人视其“虎门销烟”之行为为一次壮举,但这同时亦是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近因。此外,尽管他多次对抗西方的入侵,但林则徐对西方文化及对外贸易持包容态度。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懂得英语葡语两种外语,并且著力翻译西报及西方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成《海国图志》。

2009年第41周[编辑]

福州疍民是生活于中国福建闽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一带水上的疍民,在福州常被贬称为“曲蹄”。传统上他们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在中国的民族识别中被认为是汉族的一部分,以闽东语福州话为母语,但又有别于当地的福州族群,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是个相对独立的族群。疍民可能源于古代的百越,长期以来他们受到陆地上的汉人的严重歧视,被视为贱民民国时期,政府立法废除对疍民的歧视政策。自1950年代起,政府陆续安排福州疍民上岸,到了1990年代,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定居陆上。目前,福州疍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质量等相比过去得到很大改善,而传统文化却面临严重的威胁,像渔歌这样的疍民的传统曲艺形式开始萎缩和濒临困境。

2009年第46周[编辑]

中华共和国1933年闽变时由陈铭枢李济深中国国民党左派及十九路军福建建立的共和国,首都福州,疆域包括了福建的大部分,其政府主席为李济深,执政党生产人民党,年号为“中华共和国”。中华共和国将福建领土划分为四省二市,试图推行温和土改,但其经济却困难重重。该共和国在其存在期间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政治上势单力孤,后被蒋中正主导的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击败而结束。中华共和国由1933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至1934年1月13日主要官员逃离福州,只维持了53天。各方对中华共和国的评价论调差异很大,中国共产党方面多认为中华共和国的成立有一定进步意义;而中国国民党则谴责其为叛国的伪政权。

2009年第50周[编辑]

亦思巴奚兵乱元朝末年的1357年1366年间在福建发生的一场长达近十年的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在兵乱期间,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占领了福州,还参与了兴化的乡族内战,引发了福建沿海的多个派别参加的大规模混战,后来又与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对抗,最后被元朝将领陈友定平定。这场兵乱波及泉州、福州、兴化等地,造成大量平民的死亡,兵乱期间和过后还发生了宗教和民族仇杀,它重创了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更导致当时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盛极一时的海外贸易大幅衰落,泉州的伊斯兰教也渐渐衰退。

2010年第7周[编辑]

福州市中国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现辖661县级市,市区人口300.94万,全市总人口829多万,是福建最大的城市。当地居民以汉族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语福州话。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从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它位列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中,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闽都地域特征,同时也是闽都文化的诞生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