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殺
《大逃殺》(日語:バトル・ロワイアル,英語:Battle Royale)是日本作家高見廣春創作的一部反烏托邦恐怖小說。《大逃殺》是高見廣春的第一部小說,初稿完成於1996年,但直到1999年才正式出版。故事講述了一群初中生在一個由虛構的日本法西斯極權政府——大東亞共和國——主導的計劃中被迫互相廝殺,直到只剩下一人生還。
大逃殺 | |
---|---|
原名 | 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
作者 | 高見廣春 |
類型 | 反烏托邦 恐怖 |
語言 | 日語 |
故事背景地點 | 日本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太田出版 |
出版時間 | 1999年4月 |
出版地點 | 日本 |
媒介 | 紙本書(平裝書) |
頁數 | 666 |
規範控制 | |
ISBN | 4-87233-452-3 |
這部小說曾參加1997年第5屆日本恐怖小說大獎,但最終因人們對書中描寫學生之間互相殘殺的內容感到擔憂而未能獲獎。這部小說於1999年出版後,出人意料地成為暢銷書。
小說出版一年後的2000年,《大逃殺》被改編成由高見廣春親自參與創作的系列漫畫以及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在成為當年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的同時,也引發巨大爭議並遭到來自日本國會的譴責。此後,製作團隊又製作出了一部續集電影,而小說本身也衍生出了兩部短篇漫畫改編作品。
劇情
編輯《大逃殺》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97年虛構的由法西斯主義政府執政的日本。在這個虛構世界中,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勝利,並在戰後迅速崛起成立了大東亞共和國(大東亜共和国)。在軍隊和警察所組成的聯合力量鎮壓了一場叛亂後,政府掌控了一切,並封禁了除能夠美化政府之外一切「不道德」的東西,比如搖滾樂。此外,書中還描述該國有一位強烈崇尚個人崇拜的未具名獨裁者,有能力左右民眾的意願。
政府制定了一項軍事計劃,名為「戰鬥實驗第六十八號計劃」(戦闘実験第六十八番プログラム)。該計劃隨機抽取並綁架一個50名初中三年級學生組成的班級。這些學生會被扔到一個偏遠的地方,被迫互相殘殺,直到這個班級只剩下一名學生為止。表面上,這一計劃是為了幫助政府及其軍隊研究生存技能和戰鬥準備,但實際上它的目的是通過展示政府的權力和針對公民的能力,利用被朋友殺害的恐懼來向日本所有公民灌輸恐怖感和不信任感,從而遏制任何可能的民眾暴動企圖。
一群來自城岩初級中學(城岩中学校)的學生準備進行校外旅行。該校是一所位於香川縣虛構地點城岩鎮的初中。在這些學生中,有渴望成為搖滾明星的七原秋也;有七原秋也好友暗戀的溫柔女孩中川典子;有沉默寡言的轉學生川田章吾;還有冷酷無情的天才少年桐山和雄。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他們全體被氣體麻醉,而這次所謂的「校外旅行」實際上是「戰鬥實驗第六十八號計劃」的一個幌子。
學生們在一座空置小島上的教室中醒來,脖子上都戴着金屬項圈,周圍被士兵包圍。一位名叫坂持金髮的病態虐待狂教師向學生們簡要說明情況:他們的班級被選中參加這個互相殺戮的計劃。學生們還被告知了一個時間限制,如果24小時內沒有人被殺,所有項圈將同時引爆,屆時將沒有勝者。據稱,在歷次計劃施行過程中,只有0.5%以這種方式結束。學生們被發放了生存包和隨機的武器或工具,並被逐一送到島上。大多數學生得到的是槍支和刀具,但有些人拿到的卻是相對無用的物品,如回力鏢、飛鏢或是一把餐叉。學生之一的杉村弘樹找到了一台可以追蹤附近學生的雷達裝置,而織田敏憲則得到了一件防彈背心。
為了確保學生們遵守規則並且互相殺戮,他們脖子上的金屬項圈會追蹤他們的位置。如果他們試圖移除項圈或在「禁區」——地圖上隨機選定的區域——逗留,這些項圈就會爆炸。隨着時間的推移,禁區的數量會增加,使得戰場範圍被重新劃定並逐漸縮小,迫使學生們不斷移動。項圈還會秘密地將聲音傳回給遊戲組織者,使他們能夠聽到學生們的對話,並記錄他們的活動。
學生們為了生存絕望地互相廝殺,精神不穩定的校園惡霸相馬光子以及臨時轉入的桐山和雄殺害了許多人。在他的好朋友國信慶時被殺後,七原秋也決心保護中川典子,因為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履行對已故朋友的承諾,保護國信的暗戀對象。作為前一屆「大逃殺」獲勝者的川田章吾希望結束這個「計劃」,他為此避開了戰鬥,並與七原秋也聯手。七原秋也的朋友三村信史試圖黑入運行這個計劃的系統,並炸毀坂持金髮和其他監督人員所在的建築,但最終被桐山和雄殺害。
最終,到了第三天的中午時,只剩下川田章吾、七原秋也、中川典子以及桐山和雄存活。桐山和雄執意要追殺另外三人。但在一場瘋狂的追車後,桐山和雄最終被擊斃。然而,此時的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卻被川田章吾用槍指着。川田章吾嘲諷二人過於天真,居然在這樣的殺戮計劃中還敢信任他人。之後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的項圈記錄下了槍聲,以及二人心跳停止的信號。
被坂持金髮宣布為勝者後,川田章吾在士兵的護送下離開島嶼。然而此時,坂持金髮卻透露他知道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還活着的事,而且還知道川田章吾找出了使二人項圈失效的方法,而所謂的對中川典子和七原秋也的處決也只是一個幌子。為此,坂持金髮試圖殺死川田章吾,但最終被川田章吾反殺。與此同時,躲藏起來的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則劫持了船隻並殺死了船上的士兵。當船駛向陸地時,川田章吾因在與桐山和雄的戰鬥中受傷過重而不治身亡。在臨死前,川田章吾還是感謝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成為他的朋友。
在川田章吾的建議下,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逃到了陸地,並在政府的追捕下計劃逃往當時民主的美國。
人物
編輯- 七原秋也——孤兒,父母因參與反政府活動而被殺害。儘管搖滾樂被政府禁止,但他仍然聽搖滾樂、演奏搖滾樂並自稱是「搖滾明星」。在其好友國信芳時去世後,他發誓要代替國信保護其暗戀對象中川典子。
- 中川典子——一個安靜、內斂的女孩,從一開始就與七原秋也組隊,並成為了他某種意義上的愛慕對象。在「計劃」啟動前,她的腿部被一名士兵擊傷。
- 川田章吾——來自神戶的轉校生,比班上其他同學大一歲,身上滿是傷疤。他性格獨來獨往,班上的同學並不知道他是前一年「計劃」的獲勝者。故事的後期,他與七原秋也以及中川典子聯手制定了逃離該島的計劃。
- 桐山和雄——不良少年的頭目,也是班上最聰明和最有運動天賦的學生之一。由於在母親子宮內時遭受事故導致部分腦白質被切除,因此他變得冷酷無情。在「計劃」中他積極參與,並毫不留情地殺害其他同學。
- 相馬光子——外表靚麗的女生幫派頭目。由於童年時多次遭受性虐待,她積極參與「計劃」,並利用她自身的性感魅力來殺害男同學。
- 坂持金髮——負責監督今年「計劃」執行的政府官員。他身材矮壯,長發及肩,且非常冷酷無情。
背景
編輯起源
編輯高見廣春自述在20世紀90年代,某天他做了一個夢之後,萌發了《大逃殺》的原始故事構思[1]。高見廣春在2009年曾表示:
我躺在布團里,半睡半醒之間,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畫面:是我很久以前在電視上看過的一部校園劇中的一位老師。他說:「好了,同學們,注意聽。」 [...] 「今天,我要讓你們互相殘殺!」他一邊說一邊露出笑容的畫面如此生動,我忍不住笑了出來,但也感到非常恐懼。 [...] 就這樣,我知道自己有了寫作的題材。
在與朋友討論了故事概念後,高見廣春想出了《大逃殺》(バトル・ロワイアル,Battle Royale)這個標題,朋友們說這聽起來像是一場重新構想的職業摔跤「混戰」(Battle Royal)比賽[a]。隨後,高見對「混戰」比賽的社會性問題產生了興趣,例如昔日的對手如何齊心協力擊敗更強大的敵人,尤其是曾經的盟友如何為了各自的榮耀而背叛彼此。對於書中世界觀的構建,高見廣春表示受到了自己於1960年代在日本的成長經歷所啟發,當時日本各地爆發大批革命者反抗警察暴行的運動。而他在書中對極權法西斯主義政府的描寫也受到他最喜歡的斯蒂芬·金小說《漫漫長路》[b](1979年出版)的影響,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場由極權政府組織的死亡徒步競賽。[1]
出版
編輯高見廣春在1996年辭去記者工作後完成了《大逃殺》的創作[4]。這部小說一度進入了1998年3月舉行的1997年度第5屆日本恐怖小說大獎的決賽階段,但因內容過於爭議而落選[5][6]。曾參與該獎項初選委員會的東浩紀後來懷疑,這可能是因為小說中學生互相殘殺的背景過於讓人聯想到前一年發生的神戶虐童慘案[7]。《大逃殺》於1999年4月由太田出版首次出版[8]。2002年8月,該書經修訂後由幻冬社以兩卷文庫本的形式發行[9][10]。
高見廣春描述這些角色時表示,他們可能都有些「相似」,儘管外表和興趣各異,但實際上「都差不多」,並且都是靜態角色。高見廣春將這些描述與由他編寫故事、田口雅之作畫的漫畫改編作品進行了對比,認為漫畫中的角色更加多樣化且發展得更為完善。[11]
《大逃殺》由鬼木雄二(Yuji Oniki)翻譯成英文[12],並於2003年2月26日由Viz Media在北美市場發行。2009年11月17日,Viz Media旗下的Haikasoru出版了本作的修訂版,其中包含了鬼木的翻譯修訂以及高見廣春的後記。該版本還收錄了對原著改編電影導演深作欣二的採訪。2014年4月1日,Viz又出版了由內森·柯林斯(Nathan Collins)翻譯的新譯本,名為《大逃殺:重製版》(Battle Royale: Remastered)[13]。同一天,版權方還出版了高見廣春所著的《大逃殺瘋狂書:關於高見廣春經典作品的隨筆》(The Battle Royale Slam Book: Essays on the Cult Classic by Koushun Takami),書中收錄了科幻、恐怖和驚悚小說作家布萊恩·基恩、約翰·斯基普、凱瑟琳·M·瓦倫特等人撰寫的有關這本小說細節、圍繞它及其改編作品的爭議的隨筆文章[13]。
改編
編輯漫畫
編輯由高見廣春編劇、田口雅之繪製的漫畫改編版《大逃殺》於2000年至2005年在秋田書店的《Young Champion》雜誌上連載[14]。該漫畫之後被收錄為15卷單行本[15][16],並於2003年至2006年由Tokyopop在北美出版[14][17][18]。
第二部漫畫《大逃殺II:大突襲》於2003年至2004年間在《Young Champion》上連載[19][20]。該書由富澤人志撰寫並繪圖,共收錄成兩卷單行本[21]。
2011年,兩章版衍生漫畫《大逃殺:天使們的國境》[c]出版,由大西實生子和小熊陽平分別創作其中一章。該作品主要講述六名躲在燈塔里的女孩們的故事,最初刊登於《Young Champion》上,後於2012年1月20日集結為一卷單行本[23]。單行本英文版於2014年6月17日由Viz Media在北美市場發行[24]。
真人電影
編輯《大逃殺》於2000年被改編成同名真人電影,由深作欣二執導,其子深作健太編劇。這部電影在大獲成功的同時也頗受爭議。日本國會部分議員譴責該電影毒害青少年[25]。然而,本片卻成為了當年日本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26]。2003年,本片續集《大逃殺II:安魂曲》上映[27]。
2006年6月,《綜藝》雜誌報道稱新線電影公司與製片人尼爾·莫里茨和羅伊·李計劃製作一部新的美國版《大逃殺》電影[28]。然而,新線影業從未獲得翻拍版權,而在2007年4月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發生後,製片人李表示該項目的前景已「受到嚴重影響」[29]。2012年,李表示隨着小說《飢餓遊戲》改編電影的上映,翻拍《大逃殺》將不再具有可能性,因為《飢餓遊戲》電影被認為與《大逃殺》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他說:「觀眾會認為《大逃殺》只是《飢餓遊戲》的翻版——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大逃殺》先於《飢餓遊戲》問世。雖然不公平,但這就是現實。」不過,他表示可能會在十年後重新考慮「為下一代開發一部《大逃殺》電影。」[30]
舞台劇
編輯2012年,菲律賓的Sipat Lawin劇團和另外兩個大學劇團將這部小說非官方地改編成名為《Battalia Royale》的真人舞台劇,並在菲律賓文化中心首演。這部舞台劇還在奎松市的一所廢棄高中舉行演出。[31]
電視劇
編輯2012年7月26日,《洛杉磯時報》報道稱,CW電視網正在與好萊塢代表討論將《大逃殺》改編成美國電視劇的可能性。據一位發言人稱,這項談判還處於初期階段,但如果達成協議,CW電視網將獲得高見廣春小說的版權,然後將其擴展為一部每集時長一小時的連續劇。然而,代表該書在美國版權的好萊塢律師喬伊斯·瓊(Joyce Jun)表示,「目前尚未達成任何協議。」CW電視網的發言人只是證實確實有過一些討論,但拒絕進一步置評。[32]
2013年1月13日在電視評論家協會冬季新聞發布會上,CW電視網總裁馬克·佩多維茨表示:「目前,我們沒有有關《大逃殺》的任何計劃」[33]。他澄清說,相關報道源於他打過的一個電話以詢問這本書的版權是否可用,並指出他對這部小說的興趣早於2012年科羅拉多州奧羅拉槍擊案和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的發生。[34]
評價
編輯《大逃殺》於1999年出版後,很快在日本成為暢銷書[35]。日文原版小說銷量超過100萬冊,並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36]。
該小說曾參加1997年度第5屆日本恐怖小說大獎的評選,但最終在決賽中被淘汰,而當年該獎項也沒有最終獲獎者[5]。當年決賽評選委員會的三名評委均承認《大逃殺》是最佳作品,但因爭議性而拒絕授予獎項。荒俁宏表示,雖然從「故事、結構和主題」方面來看,這部小說是最佳提名作品,但他認為該作品過於像是對《金八老師》的惡搞,並懷疑其內容會引發問題。高橋克彥認為,雖然從小說結構上來說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但在「此時」將獎頒給一個關於學生間互相殘殺的故事會損害獎項本身的聲譽。林真理子則表示,雖然她認為本書是四部候選小說中最好的一部,但它就像讀一本「令人不愉快的近未來漫畫」,並表示「無論它多麼符合恐怖小說的定義或者多麼有趣,我都不太確定我們是否應該寫這樣的故事。」[5]2001年,大沼光二撰寫了《大逃殺:極端心理解析書》(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極限心理解析書),這是一篇探討該書主題的論文[37]。
《大逃殺》在日本國外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在小說家凱利·布拉菲特(Kelly Braffet,《喬西與傑克》的作者)的推薦下,作家斯蒂芬·金在《娛樂周刊》上將其列為他2005年夏季閱讀書單中的七本書之一。金將《大逃殺》描述為「一部瘋狂有趣的通俗小說,將《倖存者》與世界摔跤娛樂相結合在一起。或者也許《大逃殺》只是瘋狂而已」。他還指出這部小說與他自己的作品《漫漫長路》有一些相似之處。在他簡短評論的結尾寫道:「沒問題」,就像「高見廣春筆下喜歡引用斯普林斯汀歌曲的年輕人們」一樣。[38]
戴維·N·奧爾德曼(David N. Alderman)在為紅屋網站(Red Room)的撰寫的評論中給《大逃殺》打了4.5星(滿分5星),他表示「故事本身非常精彩。儘管本書被認為極具爭議性,尤其是在剛出版時,它為人們打開了關於心理學、謀殺、生存、愛情、忠誠和道德立場等各種話題和思考的大門。」雖然他指出那些對「血腥砍殺」感到不適的人應該「避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有點血腥」,但他表示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並總結說它「帶有浪漫的色彩,並且有一些很棒的道德主題,能夠激發與他人深入的討論。」[39]文學評論網站Complete Review對這部小說給予了B級評分,稱其為「一部非常不錯的驚悚小說,故事情節有趣,情節安排得相當好。」[40]湯姆·古德(Tom Good)在《林肯高地文學社期刊》(Journal of the Lincoln Heights Literary Society)上對這部小說大加讚賞,認為作為「一個通俗恐怖故事,《大逃殺》提供了大量的刺激、動作、懸疑和樂趣」[41]。
影響
編輯自出版以來,這部小說及其改編的電影對後來的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其中包括昆汀·塔倫蒂諾等電影製作人[42][43],尤其是其執導的電影《殺死比爾》系列[44]。影片中栗山千明飾演的夕張GOGO與她在電影《大逃殺》中飾演的千草貴子一角十分相似[45]。《紐約郵報》的V·A·穆塞托(V.A. Musetto)也將本書與《死囚大逃殺》[d]進行了比較,稱後者是《大逃殺》和《最危險的遊戲》[e]的「拙劣抄襲」[48]。評論家們還注意到《大逃殺》對後續作品的影響,比如2008年電影《殺戮理論》[49],2009年電影《錦標賽》[50]、2016年電影《貝爾科實驗》[51],並注意到本書與小說及電影《飢餓遊戲》系列有相似之處[30][52]。漫畫、動畫以及電影《殺戮都市》系列和2007年發行的遊戲《這個美妙的世界》也都被拿來與《大逃殺》進行比較[53][54]。
蘇珊·柯林斯於2008年出版的美國青少年小說《飢餓遊戲》被指責在故事背景和基本情節設定上與《大逃殺》驚人地相似。儘管柯林斯堅稱她「在書稿付梓之前從未聽說過(《大逃殺》)這本書」,但《紐約時報》的蘇珊·多米納斯(Susan Dominus)報道稱:「這些相似之處足以讓柯林斯的作品在博客圈中被猛烈抨擊為赤裸裸的抄襲」,但她也認為「有足夠多的可能來源導致兩位作者可能獨立地得出了相同的基本設定。」[55]自《飢餓遊戲》電影改編版上映以來,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兩部作品一次友好的爭議。《大逃殺》的作者高見廣春表示,他很感謝粉絲們「站出來」支持他的書,但他也認為「每本小說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並表示「如果讀者能在任何一本書中找到價值,那就是作者最大的期望。」[56]
2012年的漫畫《復仇者競技場》中的故事情節與《大逃殺》相似。此外,其第一期的封面也向《大逃殺》電影海報致敬,主角們擺出了與電影海報相同的姿勢,並帶有類似設計的標誌。[57]
小說《大逃殺》及其改編的電影在全球流行文化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發了不同媒體上大量作品的創作,尤其是在東亞和西方世界中。自電影上映以來,「大逃殺」一詞已被用來指代一種受電影啟發的虛構敘事類型和/或娛樂模式,這一模式會選定一群人並要求他們互相廝殺,直到最後一個倖存者的出現。「大逃殺」現象在2010年代變得尤為流行[58]。同名電子遊戲類型在2010年代變得非常受歡迎,其中《絕地求生》、《堡壘之夜》以及《Apex 英雄》等遊戲創下了玩家人數的紀錄。其他作品則聚焦於「殺人遊戲」中一群人之間互相的懷疑和不信任,如電影《電鋸驚魂》系列、《異次元殺陣》系列以及遊戲《彈丸論破》系列等[59][60]。
2021年Netflix熱播劇《魷魚遊戲》導演黃東赫表示,《大逃殺》尤其是漫畫版,是他創作這部電視劇的靈感來源。[61]
參見
編輯腳註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Greszes, Sam. Hunting down the true origins of the battle royale craze. Polygon. 2019-05-26 [2020-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 ^ 卜純英 (編). 英汉对照分项图解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 北京: 兵器工業出版社. 2001-09: 1263. ISBN 7-80132-994-5 (中文(中國大陸)).
- ^ 寧樂. 斯蒂芬·金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 A STUDY ON THE BODY NARRATIVE IN STEPHEN KING'S NOVELS.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22-06: 128. ISBN 978-7-5166-6217-5 (中文(中國大陸)).
- ^ To Kill or Be Killed Saga of Battle Royale Continues as Viz Media Releases New Manga One-Shot: Battle Royale: Angel's Border, Viz Media, 2014-05-21 [2016-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 ^ 5.0 5.1 5.2 Higashi, Masao. Battle Royale: The Fight the Night Before. 由Allen, Jocelyne翻譯. Haikasoru. 2014-04-01. ISBN 978-1-421-56599-6.
- ^ ホラー小説 ホラーとファンタジーは今、文学的実験の敵地に. Asahi Shimbun. 2008-12-11 [2016-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7).
- ^ 'Battle Royale' wins the game for hungry fans. The Japan Times. 2014-06-07 [2016-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30).
- ^ 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新書]. Amazon.co.jp.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2) (日語).
- ^ 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上 幻冬舎文庫 た 18–1 [文庫]. Amazon.co.jp.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2) (日語).
- ^ 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下 幻冬舎文庫 た 18–2 [文庫]. Amazon.co.jp.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2) (日語).
- ^ Battle Royale 15. Tokyopop.
- ^ Alquist, Pierce. 40 of the Most Popular Translated Books on Goodreads. BOOK RIOT. 2019-05-15 [202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9) (美國英語).
- ^ 13.0 13.1 Viz to Release All You Need is Kill Graphic Novel, Battle Royale Essay Book. Anime News Network. 2013-07-18 [2013-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1) (英語).
- ^ 14.0 14.1 Battle Royale Novel Gets New Manga Spinoff in January. Anime News Network. 2024-09-04 [202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1) (英語).
- ^ 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第1巻. 秋田書店.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2) (日語).
- ^ 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第15巻. 秋田書店.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7) (日語).
- ^ Battle Royale Volume 1. Tokyopop.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08).
- ^ Battle Royale Volume 15. Tokyopop.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08).
- ^ ヤングチャンピオン 2003年No.13. 秋田書店.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9) (日語).
- ^ ヤングチャンピオン 2004年No.7. 秋田書店.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9) (日語).
- ^ 株式會社ローソン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BR2/ブリッツ・ロワイアル 1 ヤングチャンピオンコミックス. HMV&BOOKS online. [202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2) (日語).
- ^ 《大逃杀》新作开始!主人公是女学生_卡通动漫. 新浪網. 2011-01-12 [202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2) (中文(中國大陸)).
- ^ バトル・ロワイアル 新作単行本は高見広春シナリオ付き. Comic Natalie. 2012-01-20 [201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5) (日語).
- ^ Takami, Koushun. Battle Royale: Angel's Border. Amazon.com. 2014-06-17. ISBN 978-1421571683 (英語).
- ^ Sharp, Jasper; Mes, Tom. Midnight Eye interview: Kinji Fukasaku. Midnight Eye. 2001-04-09 [2016-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5).
- ^ Cinemas raked in record 200 billion yen last year. The Japan Times. 2002-02-01 [2016-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0) (英語).
- ^ バトル・ロワイアルII 鎮魂歌(レクイエム) : 映画評論・批評. 映畫.com. [202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4) (日語).
- ^ McNary, Dave. New Line set to do 'Battle'. Variety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2006-06-07 [201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4).
- ^ Cieply, Michael. After Virginia Tech, Testing Limits of Movie Violence.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4-30 [201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5) (英語).
- ^ 30.0 30.1 Yang, Jeff. 'Hunger Games' Vs. 'Battle Royal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2-03-23 [201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4) (英語).
- ^ Watch Filipino Teens Recreate BATTLE ROYALE In Live Theater Event. Twitch Film. [2012-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1) (英語).
- ^ Zeitchik, Steven. 'Battle Royale' could be reborn as a TV show. Los Angeles Times. 2012-09-24 [202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9) (英語).
- ^ Rose, Lacey; Goldberg, Lesley. CW Boss Mark Pedowitz on Fates of 'Supernatural,' 'Wonder Woman,' 'Battle Royal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1-14 [202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英語).
- ^ CW Head: Network Is Not Planning to Remake Battle Royale. Anime News Network. 2013-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5) (英語).
- ^ Daniel Fischlin. OuterSpeares: Shakespeare, Intermedia, and the Limits of Adap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4: 43. ISBN 97814426159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5) (英語).
- ^ 'Battle Royale' wins the game for hungry fans. The Japan Times. 2014-06-07 [202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英語).
- ^ バトル・ロワイヤル 極限心理解析書 (単行本). Amazon.co.jp. [2009-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4) (日語).
- ^ King, Stephen. Kick-Back Books: Stephen King's summer reading list.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5-08-04 [2012-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英語).
- ^ Alderman, David N. Battle Royale – (Book Review). Red Room. 2010-10-07 [201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9) (英語).
- ^ Battle Royale by Takami Koushun. Complete Review. [201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30) (英語).
- ^ Good, Tom. Book review: Battle Royale (Novel). The Journal of the Lincoln Heights Literary Society. 2007-10-07 [201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英語).
- ^ DVD reviews: Battle Royale (Arrow). The Scotsman. 2010-12-09 [201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8) (英語).
- ^ Quentin Tarantino's Favorite 20 Films Since 1992. Washington City Paper. 2009-08-20 [2009-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8) (英語).
- ^ Mulligan, Jake. Blu-ray Review: "Battle Royale –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The Suffolk Voice. 2012-03-21 [2012-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5) (英語).
- ^ Sandhu, Sukhdev. Bloody, marvellous. The Daily Telegraph. 2003-10-10 [201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2) (英語).
- ^ 徐錦江; 劉春.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2021 砥砺奋进 向电影强国不断攀升. 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21-04: 73. ISBN 978-7-5520-3522-3 (中文(中國大陸)).
- ^ (美)雷·哈里豪森; (美)托尼·道爾頓. 雷·哈里豪森的电影概念艺术 THE ART OF RAY HARRYHAUSEN. 由徐辰翻譯. 北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4-09: 258. ISBN 978-7-5502-3197-9 (中文(中國大陸)).
- ^ V.A. Musetto. Executioner's wrong: Fans condemned to bad cinema.. New York Post. 2007-04-27 [2009-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1).
- ^ Shaffer, R.L. Kill Theory: DVD Review. IGN. 2010-03-26 [2016-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0).
- ^ Hunter, Rob. Review: The Tournament. Film School Rejects. 2016-09-11 [2016-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0).
- ^ Harvey, Dennis. Toronto Film Review: 'The Belko Experiment'. Variety. 2010-03-26 [2016-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7).
- ^ Poland, David. Review: The Hunger Games. Movie City News. 2012-03-20 [2012-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3) (英語).
- ^ McCarthy, Jonathan Clements, Helen. The Anime Encyclopedia: A Guide to Japanese Animation Since 1917 Rev. & expanded. Berkeley, Calif.: Stone Bridge Press. 2007: 220. ISBN 978-1-933330-10-5 (英語).
Like Battle Royale crashed into Wings of Desire with courtesy breasts, Gantz throws everyday people into a life-or-death conflict, but focuses on their humdrum musings — what to wear, how to impress girls, who gets the rocket launcher.
- ^ Patterson, Shane. The World Ends With You – Hero bios. GamesRadar. 2008-03-20 [201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2) (英語).
- ^ Dominus, Susan. Suzanne Collins's War Stories for Kids.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4-08 [201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4).
- ^ Fujita, Akiko. 'The Hunger Games,' a Japanese Original?. ABC News. 2012-03-22 [201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5) (英語).
- ^ Marvel Rips Off 'Battle Royale' With 'Avengers Arena'. Bloody Disgusting. 2012-09-13 [2016-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4) (英語).
- ^ The Japanese Thriller That Explains 'Fortnite' and American Pop Culture in 2018. The Ringer. 2018-07-19 [202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3) (英語).
- ^ Zavarise, Giada. How Battle Royale went from a manga to a Fortnite game mode. Rock Paper Shotgun. 2018-12-06 [2019-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英語).
- ^ GReszes, Sam. Hunting down the true origins of the battle royale craze. Polygon. 2019-05-26 [2019-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英語).
- ^ Frater, Patrick. 'Squid Game' Director Hwang Dong-hyuk on Netflix's Hit Korean Series and Prospects for a Sequel (EXCLUSIVE). Variety.com. 2021-09-24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