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伊(1872年11月17日—1936年3月26日)原名洪儀宣統年間為避宣統帝溥儀名諱而改名「洪伊」),字伯蘭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北倉人。清朝中華民國初年政治人物。[1][2]

民國之精華》中的孫洪伊照片

生平

編輯
 
中國名人錄(第三版)》中的孫洪伊照片

早年經歷

編輯

1872年11月17日(同治十一年農曆十月十七日)出生於天津北倉村。孫洪伊的父親孫孝曾是清末貢生,販鹽並且經營祖產「復盛號」,家資豐厚。母親劉氏,生三男二女。孫洪伊居長,原名洪儀,因避清末帝溥儀之諱,改名洪伊。幼年從劉士瀛啟蒙,後受業灤州名儒蔣冶亭(字香農), 1893年(光緒十九年)中秀才。孫洪伊18歲娶曹克忠的孫女為妻。[3] 曹氏早卒,後續娶李氏為夫人。

立憲派的活動

編輯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北倉一帶致遭洗劫,孫之家產十之七八被毀,孫洪伊之弟孫仲華被法國侵略軍擊傷不治而死。 孫洪伊經此浩劫,深感政府腐敗,必須改革。於是說通了父親變賣部分田產,又請親友資助,在天津從事實業,興辦教育事業。

1900年(光緒26年)獨資創辦北倉蒙養小學堂,並與天津宜興埠溫世霖等人合資創辦天津民立第十小學堂明新中學堂普育女子中學堂天津私立電報學堂。1906年(光緒32年),袁世凱在天津創始自治局。孫洪伊藉此機會,同谷鍾秀等人組織天津自治研究會。1907年8月,天津縣議事會成立,孫洪伊當選為議員。1908年(光緒38年),孫洪伊等人組織國會請願同志會[3][1][2]

1909年(宣統元年)3月,孫洪伊當選為直隷省諮議局議員。同年11月,作為直隷省代表,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各省諮議局代表會議。會上,孫洪伊當選為國會開設請願團的代表,赴北京籲請「速開國會」,但要求遭到清朝拒絕。隨後,孫洪伊等人發動輿論,並繼續請願活動。最終,清廷同意在「宣統5年(1913年)」開設議院。[1][2]

北京政府的活動

編輯

1909年(宣統元年),經宋教仁介紹,孫洪伊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6月4日,孫洪伊在北京湖廣會館參加成立「憲友會」,任常務幹事。辛亥革命爆發後,孫洪伊即與清朝陸軍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合謀舉行起義響應,孫洪伊在「灤州兵諫後親赴灤州張紹曾保證義師所向簞食壺漿以迎」。[3]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洪伊、湯化龍等人組織共和建設討論會。此外,同梁啓超的合作也進一步加深,最終於1912年(民國元年)8月結成了民主黨。1913年,孫洪伊出任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憲法起草委員[4][5],並成為韜園派領袖。但是,抱持國會中心主義立場的孫洪伊,對袁世凱逐漸加強獨裁感到失望。由此,他和與袁世凱接近的梁啓超也逐漸疏遠。1913年(民國2年)5月,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合併成立進步黨,孫洪伊未參與,同年10月孫洪伊退居上海。1915年(民國4年)袁世凱稱帝之際,孫洪伊公開表示反對。[3][1][2][6]

1916年5月25日,孫洪伊接受孫中山親自交給的活動經費3000元(「交孫伯蘭銀叄千元正」),以開展針對北方軍閥的鬥爭。袁世凱死後的1916年(民國5年)6月,孫洪伊就任北京政府教育總長,同年7月改任內務總長。起初,孫洪伊對是否就職十分猶豫,但孫文(孫中山)支持其到北京就職,並囑其負起「監督北方政府」之責任。同年7月12日,孫洪伊由上海赴北京就職。孫洪伊由此成為孫中山安排在北京政府內的核心人物之一。當時他是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成員。[3][1][2][6][7]

任內孫洪伊對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國務總理段祺瑞的心腹)的越權行為多次進行指責,雙方矛盾激化。大總統黎元洪支持孫洪伊,此事遂成為府院之爭的一環。因徐世昌居中調停,11月20日,孫洪伊被罷免[8],徐樹錚則於22日辭職[9]。同年11月,孫洪伊參加憲政商榷會[3][1][2][6]1917年1月14日,孫洪伊在北京的住宅遭到步軍統領江朝宗派兵搜查,孫洪伊隨即離開北京南下[10][11],逃往南京,託庇於馮國璋[1][2]

南方政府的活動

編輯

1917年7月,孫文在廣州發起護法運動,組織軍政府,9月,非常國會選任孫洪伊為軍政府內政總長,他沒到廣州去,卻與蔣介石在江浙一帶策劃地下活動[12]。11月5日,被孫中山任命為駐滬全權代表[13],常駐上海,一直任至1923年。孫洪伊利用與馮國璋等直系人物的關係,對北京政府的政略等方面發揮影響。[3][1][2][6]

孫洪伊與李大釗有很深的淵源。1913年冬,孫洪伊邀湯化龍共同出資,送李大釗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1916年1月,孫洪伊函召李大釗「回國討袁」。1922年8月,李大釗住在孫洪伊在上海法租界太平橋三益里的寓所內,其間李大釗會同陳獨秀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多次與孫中山晤談改組中國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之事。[1][2][6]

1925年(民國14年)3月,孫文逝世,孫洪伊逐漸脫離政治舞台。晚年,中國同日本的戰爭激化,孫洪伊力主抗日,擔任南京國民政府國難會議委員。同時他篤信佛教,念佛度日。[1][2][3]

1936年(民國25年)3月26日,孫洪伊在上海病逝。享年65歲(滿63歳)。其靈柩由朋友資助,葬於杭州九溪十八澗小山上,和秋瑾墓隔丘相望。[1][2][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潘榮「孫洪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12卷.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天津北辰區北倉鎮人物,新華網,2006-05-16[永久失效連結]
  4. ^ 王潔. 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0-09-01. ISBN 9787511705426. 
  5. ^ 海津讲坛上午举行. 天津圖書館. 2011-06-11 [2023-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9). 
  6. ^ 6.0 6.1 6.2 6.3 6.4 葛培林,孙中山与孙洪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2008-10-24. [2009-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7. ^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8.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6-11-21, (317號). 
  9.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6-11-23, (319號). 
  10. ^ 孫伯蘭出京. 神州日報 (上海). 1917-01-16. 孫伯蘭已於昨日(十二)出京,外間所傳有兩說:一謂其虧空市政公所與豫豐銀號三十萬……一謂其由上海招來亡命之徒八人,攜炸彈來京,爲江朝宗部下發覺 
  11. ^ 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8年. 
  12. ^ 革命黨與江浙界. 時事新報 (上海). 1917-09-21. 
  13. ^ 命令 (PDF). 軍政府公報. 1917-11-06, (20號). 
   中國北京政府
前任:
張國淦
教育總長
1916年6月 - 7月
繼任:
范源濂
前任:
許世英
內務總長
1916年7月 - 11月
繼任:
謝遠涵
   中國中華民國軍政府
前任:
(創設)
內務部長
1917年9月 - 1918年5月
繼任:
岑春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