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作戰
平津作戰指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29軍在北平及天津地區與日本陸軍中國駐屯軍的作戰。
平津作戰 | |||||||
---|---|---|---|---|---|---|---|
抗日戰爭的一部分 | |||||||
日軍從正陽橋列隊進入北平 | |||||||
| |||||||
參戰方 | |||||||
大日本帝國 | 中華民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田代皖一郎 香月清司 |
宋哲元 佟麟閣 † 李文田 | ||||||
兵力 | |||||||
20,000人 | 46,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日軍於7月7日至7月29日在平津陣亡422人,傷者人數不詳[1] | 天津市民2000多人遇難[2] |
背景
編輯1935年8月28日,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主任兼河北省主席。12月18日,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宋哲元兼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統領冀察兩省與平津兩市的政務、軍務。駐守平津的是國民革命軍第29軍,原是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
1937年5月,宋哲元離開北平回到山東樂陵老家養病。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11日晚,宋哲元從山東返抵天津。日本政府一方面標榜「不擴大」方針,一方面向華北派兵。日軍因戰線過長,又擔心國際聯盟制裁,決定「迫和為主,內變策應為從」(軍事打擊為主,策動傀儡政權為輔)。
經過
編輯1937年7月20日,中國駐屯軍所屬部隊已分別集結於密雲、高麗營、天津和北平附近地區。在日軍向平、津地區集結期間,中國政府軍事當局派兵一部向保定、石家莊地區集結。第29軍令第132師在永定河以南集結,令該師獨立第27旅進入北平擔任城防。
25日晚,日軍一部侵入廊坊,26日占領。當日下午,日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諜。19時,日軍1個大隊乘車經廣安門向北平城內開進,受到守軍阻擊。
27日,日軍對通縣、團河、小湯山等地第29軍駐軍發動襲擊。守軍分別退至南苑和北苑。
28日8時,日軍在軍司令官香月清司指揮下向北平地區第29軍發動總攻。主攻部隊第20師團,在飛機、炮兵支援下,對駐守南苑的第29軍特務旅(旅長孫玉田)、第38師第114旅、騎兵第9師(師長鄭大章)等部發起攻擊。南苑守軍在日軍攻擊下,指揮失靈,各自為戰,一片混亂。位於豐臺的日軍駐屯旅團主力,前出到大紅門地區切斷南苑到城內的道路,阻擊由南苑向城內撤退的第29軍部隊。戰至13時,南苑戰鬥結束。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指揮作戰中殉國。與此同時,第29軍第37師(師長馮治安)一部向豐臺日軍發動攻擊,被日軍增援部隊擊退。
當日,日軍獨立混成第止旅團攻占清河鎮。該地守軍冀北保安部隊(指揮官石友三)第2旅退黃寺。日軍獨立混成第1旅團占領沙河。28日下午,宋哲元委派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長,於當日晚離北平赴保定。第37師奉令向保定方面撤退。
29日8時,日軍獨立混成第11旅團攻擊北苑與黃寺。黃寺守軍冀北保安部隊與日軍戰鬥至18時後撤退。北苑守軍獨立第39旅(旅長阮玄武)與日軍戰鬥後轉移到古城,戰鬥結束後又返回北苑。該旅於31日被日軍解除武裝。在城內的獨立第27旅被改編為保安隊維持治安,數日後突圍到察哈爾省歸第143師(師長劉汝明)序列。
駐防天津的第29軍第38師部隊(指揮官為副師長李文田),於29日凌晨主動向天津日軍發動攻擊,攻占天津總站日軍駐地,並向駐海光寺日軍司令部和東局子飛機場展開攻擊。開始時較為順利,後在日軍飛機、炮火反擊下,至15時開始撤退,隨之天津淪陷(除天津租界外)。29日駐通縣偽冀混成第l旅團和駐屯旅團分別在30日晚和31日進占長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廠附近地區。至此,平、津作戰結束。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937年华北抗战之八:7.29 最后的觉醒. [2021-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 ^ 馬金章. 指挥“天津大出击”的著名抗日将领李文田. 淇河文化研究.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濬縣. [202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來源
編輯- Hsu Long-hsuen and Chang Ming-kai, Hi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2nd Ed., 1971. Translated by Wen Ha-hsiung, Chung Wu Publishing; 33, 140th Lane, Tung-hwa Street,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pp.177-180. Map 2.
- 轉引自《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下冊,第5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