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經濟
廣東經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的經濟。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國內生產總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金融機構存款均居全國首位,其中經濟總量於2020年突破10萬億元(約1.56萬億美元)[1],約占全國GDP的10%,經濟規模超過西班牙、澳大利亞,接近俄羅斯、韓國等國家。
廣東有發達的製造業,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乃至全球的製造業基地,以陶瓷為主的建築材料、以家具為主的居家裝飾、以服裝為主的輕紡產品一直主導中國內地市場,家電、電子產品、食品等傳統產業仍舊有較強的市場占有率和輻射力。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為廣東的三大工業支柱行業。廣東經濟屬於外向型經濟,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國四分之一,是全國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省份。
同時,廣東也是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極其不平衡的省份,珠江三角洲地區與粵東西北存在巨大的發展鴻溝,截至2020年,全省超過三分之二的地級市人均GDP未能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儘管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人均GDP已邁入發達國家門檻,但大部分地市人均GDP尚不敵中西部省份,最低的梅州更低於全國最低省份甘肅省的平均水平。
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經濟對外依存度相對偏大,產業層次較低、企業規模偏小、資源消耗較大,經濟學家甚至擔憂出現產業空洞化的隱憂。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以外資推動型為主,隨着該地區土地供應接近枯竭以及低工資優勢的逐漸喪失,資本的逐利性必然使外資將產業和資金轉向其它成本低的區域。
經濟發展史
編輯先秦至秦漢時期
編輯距今五六千年前,今廣東省境內一帶尚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粵北以稻作農業經濟為主的石峽文化,已經出現財產私有化和初步的貧富劃分。當中原地區早在先秦時就已步入文明社會時,嶺南地區因為地處偏遠,加之地勢起伏,交通不便,故長期以來與中原地區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經濟發展緩慢,生產力水平低下,遊獵與捕魚是其重要的生活部門,而農業生產則依舊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生產狀態。
秦及兩漢年間,由於統治者實行「移民實邊」政策,以及北方戰亂等原因,大批中原漢人南遷至嶺南地區,一方面為嶺南地區輸入了大批勞動力,另一方面將北方先進的農業知識、技術及「鐵犁牛耕」的生產方式帶到了嶺南地區,加速了其進入農業文明的進程。除了水稻等糧食作物之外,嶺南地區也開始嘗試耕作橄欖、桔、桃、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嶺南地區的手工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獲得了從無到有的初步發展,製陶業、鑄銅業、造船業已有一定規模。隨着社會財富的增加,商品交換也日漸頻繁,而靈渠的開鑿,嶺南「新道」的修築,對武水上游險灘的整治,也便利了中原和嶺南地區的商業往來,嶺南地區從中原引進生產生活用具,又向中原各地輸出瓜果蔬菜、手工製品和海外舶來品。番禺(即今廣州)開始成為嶺南最大的商業城市和貨物集散地,合浦、徐聞是當時對外貿易的重要進出口港。
唐代至明清時期
編輯唐代,張九齡主持開鑿南北交通要道大庾嶺路,廣東與中原的經濟交往漸趨頻繁。珠江三角洲一帶普遍推行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出現了全國最早的商品性魚苗育養,水果和花卉種植也非常盛行。絲織、陶瓷不但在國內市場占有重要地位,更暢銷海外。廣州已成為世界性的貿易都會,促使了國內市舶貿易管理制度的誕生。
宋代,珠江三角洲地區開始大規模圍墾造田、修築水利,糧食產量大大提高,結束了糧食靠異地接濟的歷史,在自給自足之餘還能遠銷內陸。
明清時期,在圍墾沙田、開墾荒地政策大力鼓勵下,廣東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耕作方式也由粗放轉為集約經營,開始走在全國農業生產前列。以水果為主的商品性農業地位空前,更影響到了糧食作物的種植和供給。同時,冶鐵業迅速崛起,佛山成為當時全國有名的鑄鐵產地。由明正德年間興起的石灣陶瓷享有極高聲譽。清乾隆年間,粵海關成為全國對外通商唯一口岸,廣州十三行因一口通商壟斷進出口商品交易,直至鴉片戰爭後開放五口通商,廣東對外貿易急劇衰落。清末,廣東成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最早誕生地。
民國時期
編輯民國初年,廣東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的發展,使用蒸汽或電力為動力的工廠數居全國各省之首,增長速度極快,也開始出現如先施公司、大新公司等大型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進出口貿易貨值逐年增多。但由於軍閥混戰,政局變化頻繁,廣東地方經濟屢次陷入停滯。陳濟棠治粵時期,整頓稅收,改革金融,鼓勵工商業,改善交通,墾荒種蔗,使廣東的經濟步入短暫的相對繁榮時期。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大量企業因戰停工破產,大片農村耕地處於荒廢狀態,物價飛漲,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考慮到廣東地處熱帶、亞熱帶,農業發展條件較好,國家確定廣東經濟建設的方向是「以農業為重點,兼顧發展工業」,重點發展製糖、造紙和金屬冶煉產業[2],同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1949年以前,廣東經濟以農業和輕工、手工業為主,如火柴、橡膠、捲菸、紡織、五金製造。1949年以後,國民經濟處於恢復時期。1958年至1962年,在「大躍進」開始後興建了一批大中型企業,和其他省份一樣,農村出現「共產風」、「浮誇風」,糧食產量連續三年減產,農業總產值年平均下降3.6%;一批工廠下馬,工業生產下降。1963年開始至1965年,恢復農業和加強日用消費品的生產,遭受破壞的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進入「文革」的「十年動亂」時期,農業生產徘徊,工業生產一度下降,生產布局、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比例失調,經濟發展速度緩慢。改革開放以前30年,廣東經濟發展極為緩慢,到1978年,全省GDP總量才達到185.85億元,人均370元;產業結構上,農業經濟占29.8%,二產業占46.6%,三產業占41.0%。
改革開放後
編輯1978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批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其中三個就在廣東省境內;1985年2月17日,批准成立「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東部成了香港加工業的外遷地。憑藉毗鄰港澳、華僑眾多及國家優惠政策優勢,廣東省率先在全國實行改革開放,一躍成為中國大陸第一經濟大省,年均經濟增長超過13%。到2007年,人均GDP將近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陸地面積僅占全國1.85%的廣東省,貢獻了占全國1/9的經濟總量、七分之一財稅收入、四分之一的外資總額、三分之一外貿總額,廣東經濟發展被譽為「廣東模式」、「珠江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率先發展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和小家電為代表的輕工業,以港資為重要動力發展「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着全球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珠三角開始承接台灣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參與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國際分工。進入21世紀後,廣東為了提升、優化工業結構,提出工業發展的「適度重型化」戰略,引進汽車、石化、重型裝備工業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產業集群[3]。2001年,廣東省提出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將全省六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和三大潛力產業(汽車、造紙、製藥)產品分類,鼓勵發展類產品、改造提高類產品、限制、淘汰禁止類產品[4]。
經濟數據
編輯
廣東是中國經濟總量最大和發展最快的省份。總量(按GDP),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中從1978年的第5位上升至1989年穩居第1位,為對中國經濟貢獻最大的省份。
1979-2007年29年,按總量現價的絕對數比,2007年GDP總量為1978年的165.05倍;按不變價格推算(以同期全國平均物價水平為基準),GDP年平均增長率13.1%,增長速度居全國第1位。1978-2008年31個年份,除1979、1981、1983和1989年以外,其餘27年GDP均超過10%的年增長率,最高年份1993年GDP增幅達到23%。廣東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從1978年的第5位,到1989年上升至穩居第1的位置;2007年,廣東GDP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30,673.71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4.5%,GDP占全國的比重達到11.2%;其中第一產業1,746.23億元,占GDP比重為5.69%;第二產業15,938.20億元,占51.96%;第三產業12,989.28億元,占42.35%[5]。廣東GDP總量對全國的貢獻率:1989年,廣東GDP總量占全國的比重超過8%上升至8.37%;1993年突破10%,達到10.1%;2001年突破11%,達到11.1%。2001-2007年,廣東GDP總量占全國的比重一直維持在11%以上的水平[6]。
廣東GDP總量,1988年首次突破1千億元人民幣,1992年突破2千億元人民幣,2000年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2005年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2007年GDP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按美元折算,1998年突破1千億美元,達到1,030億美元;2004年超過2千億美元,達到2,279億美元;2007年GDP總量達到4,033.89億美元;2008年達到5,145億美元[7]。廣東為人均GDP最高的省份之一,人均GDP僅次於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江蘇5省市一直處在前6位。廣東省1985年人均GDP過1千元,1995年人均GDP過5千元,1997年人均GDP過1萬元,2004年人均GDP過2萬元,2007年人均GDP過3萬元;按美元折算,1988年人均過5百美元,1995年人均過1千美元,2003年人均過2千美元,2008年人均過5千美元。
根據第二次經濟普查對GDP的修訂數據,2008年廣東GDP總量達到36,796.71億元人民幣(折合5,298.23億美元),其中第一產業1,973.05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重5.36%;第二產業18,602.20億元人民幣,占GDP的50.55%;第三產業16,321.46億元人民幣,占44.36% [8]。按初步核算的結果,2009年廣東省GDP總量39,081.59億元(折合5,721.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2,006.02億元(折合293.66億美元),增長4.9%,對GDP貢獻率為2.5%;第二產業19,270.48億元(折合2,821.03億美元),增長8.7%,對GDP貢獻率為48.4%;第三產業17,805.09億元(折合2,606.51億美元),增長11.0%,對GDP貢獻率為49.1%;人均GDP40,748元(折合6,965美元)[9]。
年份 | 指標比較 | GDP | 各產業增加值 |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工業 (第二產業) |
建築業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 |||
1978 | |||||||
總量(億元) | 185.85 | 55.31 | 86.62 | 76.12 | 10.49 | 43.92 | |
占全國比重(%) | 5.10 | 5.38 | 4.96 | 4.74 | 7.59 | 5.03 | |
產業結構(%) | 100 | 29.76 | 46.61 | 40.96 | 5.64 | 23.63 | |
1990 | |||||||
總量(億元) | 1,559.03 | 384.59 | 615.86 | 523.42 | 92.45 | 558.58 | |
占全國比重(%) | 8.35 | 7.60 | 7.98 | 7.63 | 10.76 | 9.49 | |
產業結構(%) | 100 | 24.67 | 39.50 | 33.57 | 5.93 | 35.83 | |
2000 | |||||||
總量(億元) | 10,741.25 | 986.32 | 4,999.51 | 4,463.06 | 536.45 | 4,755.42 | |
占全國比重(%) | 10.83 | 6.60 | 10.97 | 11.15 | 9.71 | 12.28 | |
產業結構(%) | 100 | 9.18 | 46.54 | 41.55 | 4.99 | 44.27 | |
2005 | |||||||
總量(億元) | 22,557.37 | 1,428.27 | 11,356.60 | 10,489.73 | 866.87 | 9,772.50 | |
占全國比重(%) | 12.20 | 6.37 | 12.96 | 13.58 | 8.36 | 13.04 | |
產業結構(%) | 100 | 6.33 | 50.35 | 46.50 | 3.84 | 43.32 | |
2008 | |||||||
總量(億元) | 36,796.71 | 1,973.05 | 18,502.20 | 17,304.79 | 1,197.41 | 16,321.46 | |
占全國比重(%) | 11.72 | 5.85 | 12.42 | 13.28 | 6.39 | 12.43 | |
產業結構(%) | 100 | 5.36 | 50.28 | 47.03 | 3.25 | 44.36 | |
2009 | |||||||
總量(億元) | 39,482.56 | 2,010.27 | 19,419.70 | 18,091.56 | 1,328.14 | 18,052.59 | |
占全國比重(%) | 11.58 | 5.71 | 12.32 | 13.38 | 5.93 | 12.19 | |
產業結構(%) | 100 | 5.09 | 49.19 | 45.82 | 3.36 | 45.72 | |
2010 | |||||||
總量(億元) | 45,472.83 | 2,286.86 | 22,918.07 | 21,374.81 | 1,543.26 | 20,267.90 | |
占全國比重(%) | 11.43 | 5.65 | 12.29 | 13.36 | 5.83 | 11.85 | |
產業結構(%) | 100 | 5.03 | 50.40 | 47.01 | 3.39 | 44.57 |
政府收入及開支
編輯財政年度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同比增速(%) |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 同比增速(%) | 盈餘(赤字) | 備註 |
---|---|---|---|---|---|---|
2023年 | 13,900億人民幣 | 18,500億人民幣 | ||||
2022年 | 8,917.7億人民幣 | 8,767.4億人民幣 | ||||
2021年 | 14,103億人民幣 | 18,223億人民幣 |
經濟區域
編輯廣東經濟大致分為四大區域:第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包含9個地級市;第二,以潮汕地區4個地級市為主的粵東地區;第三,包含茂名、湛江和陽江3個地級市的粵西地區;第四,包含粵北與山區5個地級市的北部地區。
改革開放之前,廣州是廣東省內唯一的特大城市,發展水平遙遙領先於全省其他地區。全省呈現出以廣州為核心的單中心空間體系格局。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逐漸產生了較大落差,產生了嚴重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和貧富差距現象。在四大區域中,僅珠三角達到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水平,其他區域經濟發展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珠三角
編輯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省經濟發展的核心,集中了全省超過八成的經濟總量、超過九成五的進出口總額及外商直接投資,貢獻了全省接近九成的財政收入[1]。珠三角地區又細分為以廣州為首的廣佛肇經濟圈、以深圳為首的深莞惠經濟圈、以珠海為首的珠中江經濟圈。其中,深圳、廣州、佛山為省內經濟規模超過一萬億人民幣的城市。
特別行政區/市 | 位次 (GDP) |
GDP (百萬本幣:人民幣、港元、澳門元) |
GDP (百萬美元) |
占全省 GDP比重(%) |
位次 (人均) |
人均 (本幣:人民幣、港元、澳門元) |
人均 (美元) |
占全省 人均比重(%) |
2015 年末 人口 |
---|---|---|---|---|---|---|---|---|---|
全區 | 1,340,452 | 20,255 | 66,180,400 |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1 | 2,313,200 | 296,564 | 2 | 316,635 | 40,594 | 7,306,000 | ||
廣州市 | 2 | 1,810,041 | 290,611 | 24.86 | 4 | 134,066 | 21,525 | 200 | 13,501,100 |
深圳市 | 3 | 1,750,299 | 281,019 | 24.04 | 3 | 162,382 | 26,071 | 242 | 10,778,900 |
佛山市 | 4 | 800,392 | 128,507 | 10.99 | 6 | 107,716 | 17,294 | 160 | 7,430,600 |
東莞市 | 5 | 627,506 | 100,749 | 8.62 | 8 | 75,213 | 12,076 | 112 | 8,343,100 |
惠州市 | 6 | 314,003 | 50,415 | 4.31 | 9 | 66,433 | 10,666 | 99 | 4,726,600 |
中山市 | 7 | 301,003 | 48,327 | 4.13 | 7 | 93,782 | 15,057 | 140 | 3,209,600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8 | 353,230 | 44,154 | 1 | 551,000 | 68,875 | 643,000 | ||
江門市 | 9 | 224,002 | 35,965 | 3.08 | 10 | 49,563 | 7,958 | 74 | 4,591,500 |
珠海市 | 10 | 202,498 | 32,512 | 2.78 | 5 | 125,448 | 20,141 | 187 | 1,614,200 |
肇慶市 | 11 | 197,001 | 31,629 | 2.71 | 11 | 48,813 | 7,837 | 73 | 4,035,800 |
粵東西北
編輯粵西地區包括茂名、湛江和陽江三市,GDP占全省約7%,為傳統的農業地區,城鎮化發展緩慢,經濟主要依賴重化工業推動,其他行業均較落後,工業化發展嚴重不足。
粵東地區包括潮州、揭陽、汕頭和汕尾四市,GDP占全省約6%,紡織業、陶瓷業、玩具製造業、食品業、五金產業等輕工業有一定產業基礎。
粵北地區包括雲浮、清遠、韶關、河源和梅州五市,GDP占全省約6%,是全省的生態屏障,受山區地形所限,產業以重工業或採礦業為主、農業為輔。
財政稅收
編輯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07年) |
|||
總額(億元) | 比重(%) | ||
合計 | 2785.8 | 100 | |
其 |
省級財政 |
625.42 | 22.45 |
深圳 | 658.06 | 23.62 | |
廣州 | 523.79 | 18.80 | |
佛山 | 194.54 | 6.98 | |
東莞 | 186.45 | 6.69 |
2007年,廣東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85.8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11.82%;收入來源:稅收2,415.47億元,非稅收入370.33億元。省本級財政和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4地級市共計2,188.26億元,占占全省的78.54%;其餘17市597.54億元,占11.46%[10]。
2008年,來源於廣東的財政收入總額達到8,470億元,對全國財政的貢獻率達到13.81%;其中稅收總額7,715億元,對全國稅收的貢獻率為14.2%[11];國稅收入5,193.48億元,地稅收入2,512億元[12][13]。地方財政收入3,310.01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11.56%[14][15];2016年時,全國各省市財政盈餘約30373億元,僅廣東省和計劃單列市的深圳市就分別提供9301億元、2851億元的財政盈餘,這使廣東省成為對全國財政和中央財政貢獻最大的省份[16]。
經濟結構
編輯第一產業
編輯農業
編輯改革開放後,農業在廣東經濟中所占比重逐漸降低,近年來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維持在4%左右,但對於經濟欠發達的粵西、粵北地區而言,農業在當地仍占有重要地位。粵西的茂名、湛江為廣東農業的第一、二大市,兩市農業總產值占全省四分之一。廣東農產品以水果和茶葉為代表,知名的農產品包括廣東絲苗米、英德紅茶、潮州鳳凰單叢、新會柑、清遠雞、茂名荔枝、湛江菠蘿、梅州柚、翁源蘭花、德慶貢柑、茂名羅非魚、湛江對蝦、斗門白蕉海鱸等。
廣東省主要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類作物以甘蔗、木薯、花生、水果、茶葉、蠶桑等,每年糧食產量在1200萬噸以上,產出約占全國4.7%的蔬菜、6.5%的水果、5.2%的 肉類和13%的水產品。以2009年為例,廣東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有6,714.0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3,807.75萬畝,占播種面積的56.71%;糧食總產量1,314.50萬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2,939.55萬畝,占糧食作物的77.20%;稻穀產量1,058.10萬噸,占糧食產量的80.49%。廣東水稻生產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重要的雙季稻產區。廣東糧食作物除了水稻以外,其他主要為番薯、玉米等旱糧作物,2009年番薯162.43萬噸,玉米產量71.49萬噸。甘蔗為廣東的大宗經濟作物,以旱地種植為主,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2009年,全省糖蔗種植面積227.85萬畝,總產量1,253.51萬噸。湛江為甘蔗主產區,其播種面積180.38萬畝,占全省的79.2%;產量997萬噸,占全省79.5%。木薯的三大產區分布於雲浮、湛江和肇慶,2009年,全省木薯產量155.37萬噸,其中三市總產量89.2萬噸,占全省的57.4%。花生為主要的油料作物,每年分春秋兩造。全省油料作物播種面積745萬畝,產量84.64萬噸;其中花生724萬畝,產量83.63萬噸。茶葉是廣東傳統的經濟作物和出口商品,以英德紅茶和潮州鳳凰單叢茶最為著名,2010年,茶葉產量5.26萬噸。
廣東水果資源十分豐富,是中國著名的水果之鄉,廣東作為經濟作物栽培的水果品種有四、五十種之多,主要有柑桔、荔枝、龍眼、柚類、芒果、香蕉、菠蘿等,2004年全省水果面積986.65千公頃,總產量787.85萬噸。按產量分,茂名和湛江和水果出產地,水果年產均在200萬噸左右。按種類分,肇慶為柑橘主產地,2009年年產74萬多噸。茂名和湛江為熱帶水果出產地,香蕉年產均在百萬噸以上;湛江為菠蘿主產地,年產過50萬噸;茂名為荔枝和龍眼主產地,荔枝年產均在30萬噸以上,龍眼年產在20萬噸以上。
廣東氣候,四季適宜種植蔬菜,蔬菜品種多,也是中國反季節蔬菜的主產地。廣東蔬菜區域化生產初具規模,逐步形成了城郊型商品菜生產基地、粵西北運菜生產基地、粵北夏秋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粵東加工型蔬菜生產基地和珠三角出口蔬菜生產基地五大商品蔬菜生產基地。城郊型商品菜生產基地主要圍繞廣東省大中型城市,建立10萬公頃常年蔬菜生產基地;粵西地區利用冬季溫暖的氣候條件,以反季節蔬菜種植為主,為中國蔬菜南菜北運的重要組成部分;珠三角地區為出口蔬菜生產基地,年出口量70萬噸左右,主要銷往港澳地區、日本、東南亞等地。廣東的蔬菜品種主要有菜心、芥蘭、白菜、油菜、生菜、冬瓜、苦瓜、黃瓜、節瓜、蘿蔔、馬鈴薯、番薯、茄子、西紅柿、四季豆、豇豆、蓮藕等,2009年廣東省蔬菜總播種面積為113.8萬公頃,總產量2,567.17萬噸;其中蔬菜產品出口總量772,053噸,出口金額為28,774萬美元;蔬菜出口以新鮮蔬菜為主,出口量711,658噸,出口額為19,426萬美元[17]。
廣東為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2009年,全省水產品產量730.57萬噸,占全國的13.6%;其中海產品產量387.36萬噸,占全國的14.4%。年產50萬噸以上水產品主要出產地為湛江、 陽江、 茂名、 江門、汕尾和佛山,六市總產量441.48萬噸,占全省的62.8%。 年產30萬噸以上海產品出產地為湛江、 陽江、 茂名、 汕尾、 江門和 汕頭,六市海產品產量占全省的88.6%。湛江為最大的水產品出產地,以海產為主;其水產品產量達到100.67萬噸,占全省的14.3%;其中海水產品89.11萬噸,占本市水產的88.5%,占全省海產品產量的23%。六大淡水產品出產地為佛山、 肇慶、 江門、 廣州、 中山和茂名,年產量均在20萬噸以上,六市淡水產品產量199.18萬噸,占全省的63.1%,其中尤以佛山最高,全省年產315.45萬噸,佛山年產54.21萬噸,占全省的17.2%。
第二產業
編輯電子信息產業
編輯電子信息產業是廣東的第一大支柱產業,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擁有國內最大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應用市場。以深圳為主的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為主要集聚區,廣東為目前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之一,在智能終端、信息通信、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具有良好產業基礎,手機等通信設備以及計算機等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
家電製造業
編輯家電製造業是廣東的傳統製造業之一,規模占全國比重超過40%,其中電視機、空調、冰箱、廚房電器、照明燈飾等產品規模全國第一,是全球最大的家電製造業中心。全省已形成了一批如美的、創維、康佳、TCL、格蘭仕、格力等國內外知名智能家電製造企業,同時還有大批代工企業為國際知名品牌家電貼牌生產。
汽車產業
編輯廣東為中國汽車生產與消費第一大省,擁有比亞迪汽車、廣汽集團兩大汽車生產基地,涵蓋整車及零部件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產業鏈。
石油化工業
編輯廣東擁有廣州、惠州(大亞灣)、湛江(東海島)、茂名、揭陽(大南海)五大石化產業煉化一體化基地,石油化工總量規模排在中國大陸前列。主要產品如原油、汽煤柴三大類成品油、乙烯、合成樹脂、塗料、膠鞋等產量均排在全國前三名。主要集中在茂名、廣州、惠州和湛江。
紡織服裝業
編輯廣東是全國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省,也是全球主要服裝出口基地。廣東省紡織工業各大類產品、品種、質量、品牌和工業總產值、銷售額等指標均領先全國。中山的休閒裝,東莞的服裝、毛針織,佛山的面料、針織、童裝、內衣,揭陽(普寧)的襯衣等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玩具製造業
編輯廣東是全國最大的玩具生產基地,1980年代,廣東玩具業在承接香港玩具業轉移內遷後迅速壯大,目前世界玩具市場上超過50%的產品在廣東生產,技術處於領先世界水平,其中產業最發達的汕頭澄海區被稱為「中國玩具之都」。
第三產業
編輯廣東在服務業發展上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信息傳輸和軟件產業、交通運輸和倉儲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廣東服務業的三大支柱產業。全省經濟最發達的廣州、深圳已經進入到服務業主導的發展階段,兩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戶數和營業收入合計分別占全省的七成和八成。
資料來源
編輯- ^ 1.0 1.1 2019年广东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8).
- ^ 广东国有企业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研究. www.gdasc.cn.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8).
- ^ 广东将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广东频道--人民网. gd.people.com.cn.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2).
- ^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 www.gd.gov.cn. [202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1).
- ^ 国家统计数据库,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摘要版). [2009-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0).
- ^ 由於採取分級核算,各省份GDP總量不等於同期全國GDP總量,實際上各省GDP合計數大大高於同期全國GDP總量。各省占全國GDP的比重取各省GDP總量與同期各省GDP合計數之百分比。
- ^ 國家統計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際數據
- ^ 根據初步核算[錨點失效](2008年公報發布),2008年廣東GDP總量35,696.4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1970.23億元,增長3.7%,占GDP的比重5.52%;第二產業18,402.64億元,增長11.4%,占GDP的比重51.55%;第三產業15,323.59億元,增長9.1%,占GDP的比重42.93%(參見《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09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07年廣東省地方財政數據來源於《廣東統計年鑑2008》
- ^ 新華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8年全國財政總收入61,316.9億元,廣東省統計局/2008年度國民經濟主要指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8,470億元。
- ^ 南方网.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2008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54219.62億元,較上年增長18.8%,同比增收8597.65億元(人民網:2008年全國稅收54219.62億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天涯網:2008年廣東省國民經濟主要指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08年,全國財政總收入61,316.9億元,其中中央本級財政收入32,671.99億元,地方本級財政收入28,644.91億元(財政部:《關於200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0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重磅:神奇的财政平衡术,31省财政转移支付全景图. 新浪網. 2017-08-07 [2018-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30) (簡體中文).
- ^ 《广东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研究》(作者:熊瑞权、罗慧君、林伟君、万忠).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