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騎樓由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騎樓的代表。廣州騎樓的特點是把門廊擴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騎樓,下面一邊向街敞開,另一邊是店面櫥窗,顧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選購商品,樓上一般住人。騎樓街可以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騎樓內的店鋪可以借用柱廊空間,便於敞開鋪面、陳列商品以招徠顧客。廣州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最為壯觀。新亞大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酒店等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代表。

廣州上下九路的騎樓。

特色

編輯
 
廣州騎樓保留現狀(2014年)示意圖。
 
中山六路的騎樓。
 
西關恩寧路的騎樓,圖爲廣東八和會館
 
東山光東前街的騎樓。

廣州騎樓的結構共分三段:下段為約寬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為樓層、上段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層窗台以下的牆面或檐口窗楣處大多都有豐富的裝飾花紋或淺浮雕。依建築風格,廣州騎樓又可分為西關騎樓東山騎樓兩個流派。

西關騎樓是早期騎樓的代表,外觀主要採取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山花和樓身的設計大多直接具有古羅馬的裝飾特徵,如羅馬柱、捲曲花紋等,但也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比如牆體多是中式清水磚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築特色的是在西關大屋中常見的滿洲窗———由一塊塊細小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方形窗。頂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國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頂。

東山騎樓形成年代比西關騎樓略晚,更趨於現代化,也更加簡潔。比如說羅馬柱變為簡單的方柱、圓柱,細石米牆代替了清水磚牆,幾何圖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東山騎樓最為獨特之處,在正面牆挑出拱形雨篷,美觀而且實用。

各種風格的騎樓有:

  • 仿哥特式 例子:愛群大酒店、北京路新華書店。
  • 南洋式 例子:文明路186號。
  • 古羅馬券廊式 例子:新華大酒店
  • 仿巴洛克式 例子:萬福路114號。
  • 中國傳統式 例子:德政南路139號,在南華路同福路、萬福路、德政路廣州起義路等也有少數剩餘。
  • 現代式 現代式騎樓大多建於二十世紀80年代以後,在各個方面都與傳統的騎樓有很大差別,顯得簡潔明快、趨於實用主義。

廣州騎樓是規劃發展的產物,而特點在於每條騎樓街、每棟騎樓都非千篇一律,特別是水刷石裝飾各不相同。騎樓寬高比、寬深比都符合黃金分割律。騎樓的高度、深度和馬路寬度也是相對應的,例如人民路是市內最寬的馬路,其兩邊騎樓的高度、深度也同樣最高最深[1]

緣起與發展

編輯
 
民國時期的太平路(人民南路)。
 
民國時期的永漢路(北京路)。

關於廣州騎樓的來源,學界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騎樓是越族先民「干欄」建築的遺韻,根據嶺南地區濕熱多雨的氣候,結合商業經營的需要發展而來。另一種說法認為騎樓是廣東人將西方建築和嶺南建築結合的產物。更有觀點認為,「廣州「十三行」的商業建築已經可以說是近代騎樓建築的雛型,廣州是中國近代騎樓街的發祥地」[2]。廣州騎樓作為廣州的一個符號,充分地體現了廣州的商城特色。

騎樓被作為正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1923年國民政府為治理廣州市所頒布的《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中細則的第十四、十五條款中[3],被稱作「有腳騎樓」。在1931年《修正取締建築章程》中,將「有腳騎樓」簡化為「騎樓」。

1918年,廣州設立市政公所[4]拆城牆、擴馬路[5],對市容進行大規模改造。當時為了充分運用馬路空間,同時又針對廣州濕熱多雨的氣候特徵,在馬路兩旁搭建起兩三層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騎樓式樓房,當時較為現代化的建築西堤大新公司城內大新公司等,也採用了騎樓式的建築結構。騎樓形成了廣州街景的主格局。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的商業騎樓街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特色,商業繁華地段逐步形成了騎樓街風貌,如永漢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愛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長堤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廣州城市建設速度緩慢,城市基本維持舊有格局,商業發展受到政府嚴重限制,騎樓建設大大減少。這一時期建設的騎樓街主要有越華路豪賢路。這個時期的騎樓街建築在體量、風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與上世紀20至40年代的騎樓街有明顯差異:沿街建築多為住宅,首層為商店,商業功能較弱,服務範圍僅限於街坊;建築多為7—9層(22—30米),街道空間更為狹窄壓抑;建築保留了騎樓的形式,但以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取代了傳統騎樓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無裝飾,沿街建築整齊劃一,街道景觀比較單一。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市經濟迅猛發展,城市不斷擴張,交通量大大增加,舊城區面臨着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這一時期廣州基本沒有興建新的完整的騎樓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騎樓街的更新改造過程中拆除舊騎樓,建設新騎樓。但由於不是整條街道實施整體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騎樓交錯並列的景象,如萬福路、大南路龍津路長堤大馬路等。此外,舊城區道路的拓寬改造也對一些騎樓街造成了破壞,如人民路高架橋的建設對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騎樓街風貌的影響;解放路、中山路拓寬和人民橋、內環路的建設清拆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洪德路的傳統騎樓街。[6]

存續的變遷

編輯

廣州

編輯
 
文明路越秀南路路口。

從二十世紀90年代起,廣州騎樓面臨大規模拆除的厄運。1990年代初,廣州沿中山路建造地鐵一號線,引入開發商沿線發展物業以籌集資金,騎樓成為工程阻礙而開始被清拆。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騎樓街的清拆和破壞。

在興建地鐵一號綫時,有建築專家認為地鐵不應該從中山路這一最重要的傳統街道通過,地鐵選址要充分論證。但官員堅持地鐵必須貫穿重要商業街道。地鐵開通的當年,有建築專家在一個「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會議上直言,再如此下去拆掉歷史建築,歷史文化名城就很難保了。而有廣州市人民政府主要官員就對此反駁,稱「這些破房子沒什麼價值」。為了在六二三路興建內環路,原本完整的騎樓街和「藍鳥冰室」等眾多老字號在一個星期內就被當局完全拆毀,是中國大陸拆遷速度最快的工程。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湯國華稱「這是一個恥辱」。而周恩來曾說過「要好好保護六二三路」。[7]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廣州騎樓作為嶺南建築文化特色受到關注,保護廣州騎樓的呼聲開始響起。1998年6月12日通過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提出:「在名城內,文物古蹟比較集中的區域,或比較完整地體現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鎮、村寨、風景名勝,應當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8]2000年12月13日,廣州市人民政府以穗府(2000)55號文頒布的《關於公布廣州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通知》,將廣州市荔灣區上下九路至第十甫路列入廣州市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9]2001年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指明「加強歷史舊城區傳統城市風貌格局、西關大屋、沙面及特色騎樓街的保護。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風貌保護區及緩衝區,針對不同情況分別提出保護對策。」 [10]《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明確規定,對「具有南方建築特色的騎樓建築街,城市建築規劃予以保護,改建時應按騎樓建設」。

《廣州市城市規劃審批技術標準與準則》中第7節對各種騎樓建築的保護、更新、改造和新建作出了明確規定。[11]

廣州市區內現存的騎樓街總計有36條,長度達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區約1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如荔灣區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恩寧路、龍津路、長堤;東山區的文明路、豪賢路、文德路、東華東路和東華西路;越秀區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義路、海珠路等。此外,海珠區的同福路、南華東、南華中、南華西也有一部分。

《廣州市騎樓街保護與開發規劃》將廣州市現存騎樓劃分為三大片區,即廣州市騎樓街保護和開發的總體格局:以人民南—長堤一帶市級商業中心為核心的「騎樓風貌區」;以第十甫路—上下九一帶市級商業中心為核心的「西片騎樓街區」;以北京路—中山路一帶市級商業中心為核心的「東片騎樓街區」。然後分為「核心保護段」、「重點改造段」、「風貌協調段」及「建設開發段」4種類型,不同類型將採取不同的保護、改造方針和措施。

香港

編輯
 
位於旺角上海街一列戰前廣州式騎樓建築

旺角

編輯

廣州式騎樓建築見證了香港的歷史和文化風貌,在市建局的行動區範圍內及其周邊地區,共有73幢戰前廣州式騎樓建築,其中7幢位於重建項目範圍內,已經獲得保育;另10幢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亦已納入保育策略內。餘下56幢廣州式騎樓建築,大部分均不屬於獲評級的歷史建築;市建局委託專家作的研究後,10幢廣州式騎樓建築屬第1類別具有顯著文物價值、16幢屬第2類別具有高度文物價值、12幢屬第3類別具有中度文物價值和18幢屬第4類別文物價值不高。

灣仔

編輯

市建局與嘉華國際合作的灣仔嘉薈軒,當中的商場「J Senses」位於莊士敦道60-66號,是由四幢歷史悠久相連陽臺長廊式的建築組成,包括建於1888年的「和昌大押」,原屬裕泰興創辦人羅肇唐,2003年由市建局以2,500多萬港元購入,作為文物保護項目[12]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建設性破壞」留給老廣州難以挽回的傷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3-07-11 人民網-國家人文歷史
  2. ^ 廣州:近代騎樓街的發祥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取締建築章程和施工細則-第十四條:凡堤岸及馬路建造屋舖,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八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至簷前滴水需接以水槽、水桶、引水透入明渠,不得另設簷蓬滯礙行人而傷堤路。第十五條:凡在馬路建造舖屋者,由門前留寬八尺,建造有腳騎樓,騎樓兩旁不得用板壁、竹等類遮斷及擺賣什物阻礙行人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7-17.。
  4. ^ 廣東民政歷史大事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2-06.
  5. ^ 廣州近代城市規劃歷史研究[永久失效連結]
  6. ^ 廣州騎樓中西合壁 以傳統審美觀融入西方建築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方網
  7. ^ 旧城改造与文化传承 骑楼街与2/3老字号消亡. 新快報. 2007-11-21 [2014-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8. ^ 關於公布實施《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通知[永久失效連結]
  9. ^ 廣州市「上下九」傳統騎樓被拆的背後[永久失效連結]
  10. ^ 廣州城市總體規劃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15.
  11. ^ 《廣州市城市規劃審批技術標準與準則(建築篇)——試行稿》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8-20.
  12. ^ 莊士敦道60-66號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