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南渡

又稱宋室南渡,是指康王趙構在北宋滅亡後南下臨安重新建立南宋政權的歷史事件

建炎南渡或稱宋室南渡高宗南渡,亦有人稱為靖康南渡,廣義上指的是宋室遷都,狹義上是指兩宋交替之際北宋皇室康王趙構為了躲避北方女真人的追擊而南逃到江南地區建立南宋的歷史事件。從靖康二年(1127年)夏,一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國以「搜山檢海」為號連續派兵追擊南下的趙構,最終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以宋金兩國和談結束。此後,宋金兩國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南渡江南重新建立宋朝的宋高宗趙構,其建立長達152年的偏安政權。

歷史

編輯

靖康二年(1127年)夏,一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太宗以「搜山檢海」為號,派兵追擊南下的宋高宗,最終宋高宗定都臨安

經過十多年戰爭後,宋金兩國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達成紹興和議,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面對內有流寇犯上作亂,外有胡人虎視眈眈的局面,宋高宗在建立南宋政權之初,通過下放將領權力,穩定了政治政局,又任用權相秦檜,集中權力壓制武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在江南立國最久的偏安政權[參1]

南宋不願意投降金國,無論是王公貴族、文臣武將、還是普通百姓、販夫走卒瞬間湧向蘇杭地區。南方各個都市和地區面對這一局面,當地的社會風俗也隨着發生了巨大變化[參2]

背景

編輯

靖康之難宋徽宗宋欽宗還有眾多的宋朝宗室包括皇后、嬪妃、皇子、公主等被金國俘虜擄到北方,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在外地募兵勤王,倖免於難,成為碩果僅存的趙家人。靖康二年(1127年),當金軍從汴京撤軍時,擔心自己統治力量薄弱,無法鎮壓宋朝軍民的反抗,於是建立偽楚政權,立原宋朝官員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萬般無奈被迫稱帝,又擔心被宋朝以謀反之罪論處,只好以孟太后的名義,下詔傳位給趙構[參3]

過程

編輯
 
1141年金、南宋、西夏三國對峙圖

趙構即位

編輯

靖康二年(1127年),死裡逃生的趙構從今河北南下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稱帝,改元建炎,重建大宋王朝,是為宋高宗。即位之後,高宗遙尊被擄到金國的其生母韋氏為「宣和皇后」,封自己的外祖父韋安道為郡王,親屬三十人均任官職。並且從此不斷派遣使者到金國求和要迎韋氏回南宋[參4]。期初高宗迫於當時形勢起用主戰派的大臣李綱為宰相,但不久之後又將李綱趕走,崇信汪伯彥黃潛善等佞臣,無力收復中原。

金軍南下

編輯

金國聽到高宗即位後,舉國譁然,後悔當初宋金談判時放回做政治人質的他。而金國扶持的偽楚政權也迅速瓦解,張邦昌火速退位,於是金國開始整兵備馬準備再度南征。南征的目標就是活捉高宗,稱之為「搜山檢海捉趙構」。東路軍是以撻懶完顏宗弼為帥下淮南,西路軍派婁室訛里朵攻打陝西,中路軍粘罕率軍進犯兩湖。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南下,完顏宗弼接到金太宗命令率本部人馬隨完顏宗輔大軍一起南下。完顏宗輔自河北出發,完顏宗弼為先鋒,先後攻占濮州開德大名等地,一路勢如破竹,所過州縣,即破或不戰而降,金兵一直打到長江北岸。

南渡之路

編輯

高宗聽說金軍一路南下,跟他當時在金營做人質時候的表現簡直判若兩人,只要是聽到金軍鐵騎南下的消息,馬上準備逃跑,一路南行。先是過淮河再渡過長江,從濟州逃到了鎮江,建炎三年(1129年)一月,韓世忠在沐陽潰敗,金軍快速南下。數百騎兵到達揚州西北之天長。不久金人破天長軍。高宗得內侍探報,即穿盔甲乘馬出門,出走揚州,而百官和宰相竟然不知此事。高宗慌忙出逃,來不及收拾行李,連皇帝的龍袍冠冕溪印和出行的儀仗器具,甚至從東京汴梁請來的太祖牌位還有一些國家機密文件統統被金軍繳獲,城內軍民聽說皇帝逃出城外,也紛紛向城外逃跑,有的大臣甚至連官印都來不及拿走。高宗渡江到京口;再奔鎮江;至甲寅再次長州;乙卯次無錫;丙辰次平江府

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為行都。金軍以完顏宗弼為帥,再次以四路大舉南侵,完顏宗弼親自親率主力追擊高宗。高宗向金乞和,表示自己現在處於「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的地步,希望金國「見哀而赦己」[參5],不要再向南派兵了。但是金國主帥全不理睬,一舉突破了南宋布置的長江防線,繼續向南進軍。高宗迫於當時主戰派和軍民抗金的輿論壓力,不得不罷免汪伯彥、黃潛善等人。同年三月,苗傅劉正彥利用禁軍將領對高宗人事安排等不滿,發動兵變,殺了高宗信任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還有他周邊的一些宦官,他本人也被迫禪讓於皇子。四月,高宗在文臣張浚呂頤浩和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勤王之師的擁護下復辟。復辟後高宗舉行仁宗法度,錄用元祐黨人,多方改易政策。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完顏宗弼率金軍渡過長江天塹,打敗杜充所率領的宋軍,攻克建康,派遣帳下諸將分別徇近地,他本人則親率大軍攻取廣德軍路湖州(今屬浙江)等地,兵鋒直指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參6]。面對咄咄逼人的金軍,高宗無路可去,又接到金軍逼近臨安府消息。只好被迫採取入海避敵,高宗從臨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再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而此時的完顏宗弼派阿里蒲盧渾為先鋒領四千精兵追襲高宗;又派訛魯補術列速攻取越州。阿里軍連破宋軍,宋軍無力抵抗,金軍逼近明州。高宗無奈決定組織行朝入海避金軍主力鋒芒,坐樓船逃往定海(今浙江鎮海),渡海到昌國(今浙江定海)。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三,高宗乘御舟到台州章安鎮(今浙江黃岩東北),在這裡停留了半個月稍作休整,後向溫州沿海移動,二月二日到溫州江心寺完顏宗弼在正月十六日攻陷明州後,也積極備船,準備入海追獲高宗。高宗得知金軍主帥將至明州,無可奈何只好讓御舟漂泊在台州與溫州間的海上。

金軍北撤

編輯

高宗在溫州沿海漂泊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候潮濕河道港岔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軍又在海中遇上大風暴,也被宋軍水師打得大敗,鑑於後方空虛,戰線漫長,屢遭宋朝抗金武裝的襲擊,金軍主帥完顏宗弼只得在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撤兵北返回國,並對外聲稱已完成「搜山檢海」的目標。北上時,帶着從江南各地區所掠奪來的大量金銀財寶沿大運河北還,臨行前還將古城臨安付之一炬。沿途所過州府縣衙均遭縱火焚城,奸淫擄掠,延綿數千里到處都是煙焰不絕。

在北撤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截斷退路,被逼入黃天蕩。宋軍以八千兵力圍困金兵十萬之眾,竟相持四十八日,宋軍水師戰船高大,扼守江口,使得金軍無法過江。而金軍雖然兵多,但是戰船很小也很少,又不善水戰,兩軍交戰十幾回合,金軍損失慘重。完顏宗弼無奈只得張榜立賞,求破宋良策。一個姓王的福建人因貪賞而獻策,主張用火攻。金軍上下馬不停蹄地趕製火箭。宋軍的船隊由於巨大停在江上不能移動,完顏宗弼令軍士駕小船向宋軍戰船篷帆射火箭,宋軍大敗,主帥韓世忠和少數僥倖沒死的將士在瓜步棄舟,從陸路逃回鎮江,金軍得以北撤。途中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岳飛在建康牛首山韓府山一帶設伏,修建工事,伏擊金兵,金軍損失慘重。牛首山大捷後,宋軍乘勝追擊,將全部金軍將士驅逐過江,一舉收復建康,北還後的完顏宗弼從此不再主張南下攻宋,而金軍再也不敢渡江[參7]

結果

編輯

定都杭州

編輯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升杭州臨安府(今杭州市)作為「行在」;紹興八年(1138年),正式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參8]

中興四將」中的岳飛通過北伐,奪回由金扶植的偽齊政權一部分中原土地。宋高宗在苗劉之變後,一心議和以保半壁江山,和岳飛的北伐意向始終相左。宋金在紹興八年(1138年)首次議和,南宋一度收回河南陝西部分領土。

紹興和議

編輯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撕毀和議,快速攻下河南與陝西,並繼續深入南下。由於宋朝軍民抗戰英勇,金軍在川陝、兩淮的進攻皆告失敗。七月,金將兀朮南攻不利,轉攻郾城,被岳飛打敗,轉攻穎昌,又為岳飛敗。岳家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兀朮出逃開封,北方各地義軍紛紛響應,以至於金人南望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就在此時,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大有起色的北伐之功,就此結束。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參9]。宋割讓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賜死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註1]。《紹興和議》生效後,宋高宗生父宋徽宗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註2]欽宗則因為金人反悔而未能南歸。

規模

編輯

南下人口

編輯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女真人占據中國大陸中北部大部分地區,使得中國出現第三次人口南遷高潮,北方大批人口隨着撤退的南宋統治者,遷居偏安江南地區[參10]。關於這次中原人逃亡,後世中都有許多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以上[參11][參12],是歷代中原漢民族南遷最大的一次。在東南沿海各省,甚至閩、粵都有大量來自北方的移民,較集中的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江蘇蘇州至浙江寧波一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這次南渡移民,形成了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參13][參14]。大量南渡到江南的結果是,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北方人口,也最終完成了中國人口、文化、經濟等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向長江流域,從此中國便進入南盛北衰的階段[參15]

南渡名家

編輯

復旦大學教授吳松弟通過多年來在各類古籍中搜集建炎南遷有名望的歷史人物,一共搜集到了一千餘人,其中來自河南的六百人,山東一百五十人,江淮一帶七十四人,河北六十人,山西、陝西、甘肅九十人等[參16]

  • 山東曲阜孔子家族除少數留守曲阜孔廟外,衍聖公、孔子第48代嫡長孫孔端友和族長孔傳(孔若古)率眾族人隨高宗南渡,高宗念其忠誠,賜家衢州,並在當地建立家廟[參17][參18]
  • 司馬光家族後代也隨着高宗南渡,遍布浙江紹興、四川宜賓等地。明末紹興一支又回到夏縣定居,延續至今[參19]
  • 北宋龍圖閣宣學士包拯的第七代孫包元吉率領包家族人隨高宗南渡到臨安[參20]
  • 詞人辛棄疾爺爺辛贊,因在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不得已在金國任職,但是其他家族成員多數都遷移到江南地區。
  • 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的張載四世孫張選,隨着高宗南渡。
  • 北宋畫院著名畫家李唐,冒死從金營中逃了出來,同高宗一起南渡[參21]
  • 畫家吳昌碩祖先吳瑾與高宗南渡,由江蘇淮安遷至浙西鄣吳村[參22]
  • 畫家趙伯駒和其弟趙伯驌也輾轉流寓江南[參23]
  • 畫家馬麟原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南渡後三代居錢塘,遂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 著名詞人李清照為了躲避北方戰亂局勢,也舉家南下,追隨高宗蹤流徙浙東一帶,她所帶的珍貴圖書文物也大部散失[參24]
  • 名醫陳素庵隨宋室南渡,遂為錢塘人[參25]
  • 高宗南渡江南,在太湖西山島島上安置了大批北方移民,移民中有王室望族,其中等十七個姓氏為主,逐步形成東村、後埠、明月灣、堂里等村落[參26]

評價

編輯

宋高宗的南下使得金朝失去消滅宋朝的的機會,為宋朝的繼續和後來的與金對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參27]。而宋高宗成為南宋第一代皇帝,奠基了南宋一百五十餘年的基業[參28]

影響

編輯

夷夏之防與正統之說

編輯

靖康之難的歷史巨變,使得宋朝軍民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熱情空前高漲, 夷夏之防之說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宋室南遷後一方面防止武將北伐,另一方面加強夷夏之防的教育,成就了南宋一大批愛國詩人和詞人,例如:陸游辛棄疾等。南宋為了宣揚自己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不得不從歷史中尋找和自己有類似經歷的王朝例如:蜀漢,並且大力讚揚和宣傳蜀漢的正統性,而且矮化和醜化曹魏的正統性和曹操等人物。由此,民間有了「聞劉玄德敗,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的局面,而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後世對曹魏等歷史人物的看法[參29]六朝的後世歷史認受地位也得以加強。

表彰忠義和嚴懲罪臣

編輯

宋高宗南渡後初建的南宋政權可謂是內憂外患,內有流寇山賊等不斷的起兵作亂,同時,各地手握重兵的將帥也時刻影響着南宋的安危,而外部還要面臨來自北方金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以上這些問題需要宋高宗重整秩序,確立南宋權威[參28]。高宗南渡後,馬上着手錶彰各地軍事力量英勇抗金的行為和嚴肅懲治一些投降罪臣。例如傳統儒家道德觀中的忠勇氣節在對待張邦昌宋齊愈洪芻等人的審訊中,被渲染的淋漓盡致。高宗以穩固士大夫階層為主體的南宋政治基礎,以及重建皇權支配下的軍事力量,使得初步建立的南宋政權逐漸穩定[參30]

北伐論調

編輯

宋室南遷以來,讓宋朝的統治中心從中原到江南偏安一隅,南宋朝廷和民間的「報君父之仇」、「收復北方失地」、「迎回二聖」等的呼聲從來沒有停止過[參31]

文化傳播

編輯

兩宋交替之際,大規模的中原人隨宋室南遷到江南地區,給南方傳統文化特別是飲食文化、娛樂活動、節日及城市建設帶來了一定影響,而以北宋首都東京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南方迅速傳播開來[參32]。宋室南遷還導致南方和北方兩種方言有了接觸,從而形成了今天帶官話色彩的吳語杭州話[參33]

正院畫院體畫的名稱,書畫界有人認為始於建炎南渡[參34],但其實該畫風並不始於南宋,只是到南宋時代,院畫的風格發展更突出[參35]

宋高宗南渡並遷都杭州之後,畫師繡工雲集蘇杭地區,刺繡絲綢業開始興盛,促進了蘇杭一帶刺繡工藝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參36]

由於北方諸多官窯被金國占領,宋高宗南渡杭州後,官方只好新設窯場,燒制官窯瓷器。官窯是宋朝五大名窯之一。南宋官窯承襲北宋舊制,靠澄泥作范,製作手藝規整精緻,瓷器釉質晶瑩透澈,為世人珍愛。由於存世稀少,現存的官窯價格不菲[參37]

經濟中心南移

編輯

宋室南渡後,安置北方擁入的難民和軍事、財政的問題比較突出,宋高宗通過賣斷公田的做法,來一一解決這些問題[參38]。宋室南遷導致南方生態環境因素變化,江南被大規模開發,中國社會經濟重心徹底轉移到了南方,中國從此進入北方主抓政治,南方主抓經濟的二元時代[參39]

社會

編輯

南渡江南的高宗,不太適應南方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到了杭州,高宗發現當地人愛吃烤田雞,又因田雞扒皮後的姿勢和人很像,所以高宗發布禁令,官民軍士不許吃田雞,違者論處。南方人期初還十分抗拒,最後田雞買賣被迫轉入地下[參40]

軼事

編輯

高宗南渡的傳說歷代民間廣泛流傳,特別是「泥馬渡康王」傳說流傳更廣。高宗南渡中的曾救過高宗渡江的神人崔府君,事後受到了南宋朝廷的尊崇與封賜。這與高宗「神道設教」和穩定政權的手段有直接的關係[參41][參42]

注釋

編輯

    註:

  1. ^ 據《宋史·岳飛傳》載這是為了滿足完顏宗弼為《紹興和議》所設的前提以防止岳飛的十萬岳家軍攻入黃河以北:『兀朮遺檜書曰:「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
  2. ^ 岳飛於紹興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被殺,南宋使節立刻於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帶着正式照函從岳飛被殺的臨安(今杭州)去金國囚禁宋欽宗和韋氏的五國城(今黑龍江哈爾濱依蘭縣依蘭鎮五國城村)接人,韋氏四月丁卯日(5月1日)即啟程回宋,八月壬午(9月13日),韋氏到達宋都臨安。

參考資料

編輯

    參:

  1. ^ 孫朋朋,《南宋高宗朝前期的權力運作——宋高宗通過「放權」達到「集權」目的的視角》,《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4):58-62。
  2. ^ 程民生,《汴京文明對南宋杭州的影響》,《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4):15-19。
  3. ^ 南宋时期的建炎南渡、绍兴议和、孝宗北伐事件. 古典文學網. [201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3). 
  4. ^ 《宋史·后妃列傳·韋賢妃傳》
  5. ^ 《宋史紀事本未》:「古之有國家而迫於危亡者,不過守與奔而已,今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所以諰諰然,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已,故前者奉書,願削去舊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而尊無二上,亦何必勞師遠涉而後為快哉。」。
  6. ^ 《金史》:宋主自揚州奔於江南,宗弼等分道伐之。進兵歸德,城中有自西門北門出者,當海復敗之。乃絕隍築道,列炮隍上,將攻之。城中人懼,遂降。先遣阿里、蒲盧渾至壽春,宗弼軍繼之。宋安撫使馬世元率官屬出降。進降盧州,再降巢縣王善軍。當海等破酈瓊萬餘眾於和州,遂自和州渡江。將至江寧西二十里,宋杜充率步騎六萬來拒戰,鶻盧補、當海、迪虎、大抃合擊破之。宋陳邦光以江寧府降。留長安奴、斡里也守江寧。使阿魯補、斡里也別將兵徇地,下太平州、濠州及句容、溧陽等縣,溯江而西,屢敗張永等兵,杜充遂降。
  7. ^ 《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 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 : 第241頁. 
  8. ^ 黃仁宇. 《中國大歷史》〈第十二章 西湖與南宋〉. : 第175頁. 
  9. ^ 《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 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 : 第244頁. 
  10. ^ 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六次人口大迁徙. 鳳凰網. [2017-05-02]. 
  11. ^ 葛劍雄所著《簡明中國移民史》透露:「僅兩浙路、江西路、江東路,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已有移民及其後裔約581.2萬,估計在紹興和議簽訂前(即1141年前)大約有500萬北方移民遷入並定居南方。」。
  12. ^ 復旦大學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三卷,吳松弟撰:「靖康之亂以後南下的移民約有500萬人。」。
  13. ^ 中国古代人口数字:宋朝人口超一亿. 華夏經緯網. [2017-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14. ^ 安介生反思中国古代三次移民潮. 網易網. [2017-05-02]. [永久失效連結]
  15. ^ 中国历史上四次人口大迁移. 融雪網. [2017-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3). 
  16. ^ 復旦大學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三卷,吳松弟撰「1006個南遷人物,其中74位來自淮南和荊襄(皆位於南宋北部),近600位來自河南,150位來自山東和徐海泗,河北接近60位,山西有30位,陝甘60位,來歷不明者20位,還有5位來自東北、燕雲等地,靖康之亂以後南下的移民約有500萬人。」。
  17. ^ 錢錫勇,張國珠,《風霜雨雪澆灌出怒放的花兒——記浙江省衢州市高速交警支隊「女子執勤崗亭」》,《道路交通管理》,2010(12):32-33。
  18. ^ 郭學煥,《諸暨孔裔劫後餘生》,《古今談》, 2013(4):35-40。
  19. ^ 李燕青,《司馬光家族世系考》,《運城學院學報》, 2016(5):7-10。
  20. ^ 林聿,《誠信愛國的包氏家族》,《今日浙江》, 2003(15):48-49。
  21. ^ 李淺予,《強盜出身的大畫家》,《晚報文萃》, 2014(1):16-16。
  22. ^ 丁羲元,《吳昌碩的繪畫藝術》,《榮寶齋》, 2005(3):32-51。
  23. ^ 雲紫,《趙伯駒《江山秋色圖》》,《書與畫》, 2016(12):4-9。
  24. ^ 《金石錄後序》
  25. ^ 朱自成,《陳素庵運用香附經驗瑣談》,《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1988(4)。
  26. ^ 邱李黎,《太湖西山的古村》,《蘇州雜誌》, 2003(2):37-39。
  27. ^ 吳功正,《建炎南渡與江南藝術精神的形成》,《文學評論》, 1995(4):131-138。
  28. ^ 28.0 28.1 鄭玉波,《從李綱到秦檜—宋高宗初期政治研究》,《蘭州大學》, 2009。
  29. ^ 郭冰,《南宋初期美學思潮的重大轉折》,《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1):128-133。
  30. ^ 董春林,《宋高宗南渡後的政治取向——基於建炎年間幾起冤案的分析》,《北方論叢》, 2012(1):88-92
  31. ^ 於雷,《開禧北伐述論》,《遼寧大學》, 2012年。
  32. ^ 郭冰,《淺談中原文化對南宋江南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建炎南渡」後杭州(臨安)為例》,《長春師範大學學報》, 2013, 32(9):40-41。
  33. ^ 徐越,《宋室南遷和杭州話的形成》,《江西社會科學》, 2005(2):126-130。
  34. ^ 明代,郁逢慶《郁氏續書畫題跋記》卷一雲:「宋高宗南渡,萃天下精藝良工,畫師者亦與焉。院畫之名蓋始諸此。自時厥後,凡應奉待詔所作,總目為院畫。」
  35. ^ 周積寅,《中國畫院之起源》,《榮寶齋》, 2008(6):58-65。
  36. ^ 陳柳蓉,《淺談杭州刺繡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杭州:周刊》, 2016(19):32-33。
  37. ^ 溫桂華,王春元,《文化與收藏》,《青年文學》, 1997(2)。
  38. ^ 菁城子,《宋高宗賣田促繁榮》,《傳奇故事:百家講壇下旬》,,2015(12):51-51。
  39. ^ 魏華仙,《宋代消費經濟若干問題研究》,《河北大學》, 2005年
  40. ^ 老貓,《廉政從嘴開始》,《時代發現》,2014(6):19-19。
  41. ^ 鄧小南,《關於「泥馬渡康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 Vol.32(6):101-108。
  42. ^ 張雅琦,李美蓮,《論「泥馬渡康王」在歷代文學作品中的演變》,《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8):103-105。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