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號小巡洋艦
斯特拉斯堡號(德語:SMS Straßbur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10年代建造的四艘馬格德堡級小巡洋艦的三號艦,以阿爾薩斯-洛林首府斯特拉斯堡命名。它於1910年在威廉港的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至1912年10月完工並交付公海艦隊使用。斯特拉斯堡號的主艦炮為十二門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達27.5節。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斯特拉斯堡號 |
艦名出處 | 斯特拉斯堡 |
建造方 | 威廉港帝國船廠 |
鋪設龍骨 | 1910年 |
下水日期 | 1911年8月24日 |
入役日期 | 1912年10月9日 |
結局 | 1920年割讓予意大利 |
意大利王國 | |
船名 | 塔蘭托號 |
艦名出處 | 塔蘭托 |
交船日期 | 1920年7月20日 |
結局 | 1944年9月23日遭空襲擊沉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馬格德堡級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4570噸 |
船長 | 138.7米 |
型寬 | 13.5米 |
吃水 | 4.25-5.06米 |
動力輸出 | 25000匹馬力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27.5節 |
續航力 | 5820海里以12節 |
乘員 | 354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斯特拉斯堡號於服役初期是在海外度過,之後被分配至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它於1914年8月的黑爾戈蘭灣海戰中參與了重大行動,並出席了1914年12月的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至1916年,艦隻被轉移至波羅的海對抗俄羅斯帝國海軍。它於1917年10月在里加灣的阿爾比恩行動中有所行動,其中包括在穆胡島海戰期間為戰列艦國王號和藩侯號提供屏護。在戰爭的最後幾周,艦隻返回北海籌備對英國大艦隊發動總決戰行動,並參與了導致這次行動被取消的譁變。
戰後,斯特拉斯堡號於1919年曾短暫在重新組建的魏瑪國家海軍內服役,然後作為戰利艦被轉移至意大利。它於1920年7月正式移交,並更名為塔蘭托號(義大利語:Taranto)加入意大利皇家海軍服役。在1936-1937年,艦隻為執行殖民地勤務而進行了重建,並安裝了額外的高射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塔蘭托號沒有參與任何重大行動,直至意大利簽署停戰協議。它被意大利海軍鑿沉,由德國俘獲及打撈上岸,繼而被盟軍轟炸機於1943年10月擊沉。德國人再次打撈起艦隻,卻於1944年9月遭轟炸機第二度擊沉。塔蘭托號最終於1946-1947年間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斯特拉斯堡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神鷲號而以「神鷲替艦(Ersatz Condor)」[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10年在威廉港的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11年8月24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至1912年10月9日,艦隻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2]
斯特拉斯堡號的全長為138.7公尺(455英尺1英寸),有13.5公尺(44英尺3英寸)的舷寬和4.25公尺(13英尺11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5,281公噸(5,198長噸)。[3]其推進系統由兩套AEG-伏爾鏗蒸汽輪機組成,以驅動兩個直徑為3.4公尺(11英尺2英寸)的三葉螺旋槳。艦隻設計可輸出25,000匹軸馬力(19,000千瓦特)的額定功率,但在實際使用中達到了33,482匹軸馬力(24,968千瓦特)。它們由十六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其後又改造為將燃油噴灑在煤上以提高燃燒效率。這也使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7.5節(50.9公里每小時)。斯特拉斯堡號能夠攜帶1,200公噸(1,200長噸)煤和額外106公噸(104長噸)燃油,允許其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820海里(10,78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8名軍官及336名水兵。[2]
斯特拉斯堡號的主艦炮由十二門單裝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前方,八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四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4]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2,700公尺(13,900碼)開外的目標[5]。它們共提供1800發彈藥,其中每炮150發。此外,艦隻還標配搭載有兩具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它同樣具備攜帶120枚水雷的能力。在裝甲方面,斯特拉斯堡號受到60公釐(2.4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而甲板的厚度則為60毫米。[6]
服役歷史
編輯完成海上試航後,斯特拉斯堡號於1912年12月23日入駐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以取代退役小巡洋艦柏林號的位置。1913年1月6日,艦隻在穿行威廉皇帝運河期間不慎與丹麥貨船克里斯蒂安九世號(Christian IX.)發生碰撞,相關的維修工作一直持續至2月23日。從1913年4月6日到9月23日,斯特拉斯堡號與小巡洋艦德累斯頓號一同被分配至地中海分隊。兩艘艦於4月13日抵達瓦萊塔。之後,斯特拉斯堡號相繼駐紮在亞歷山德萊塔和君士坦丁堡。期間它曾於4月伴隨支艦隊的旗艦格本號展開前往威尼斯、普拉和那不勒斯的巡航。然後艦隻又再次來到愛琴海,並於9月9日啟程回國,至9月23日與德累斯頓號一同返抵基爾。
從1913年至1914年,斯特拉斯堡號都在海外服務中度過[3]。它被選中參加長途巡航,以測試新型渦輪推進系統在戰列艦皇帝號和阿爾貝特國王號上的可靠性。這三艘艦被編入一個特殊的「分遣隊(Detachierten Division)」,受海軍少將胡貝特·馮·雷布埃爾-帕施維茨指揮。三艦編隊於1913年12月9日啟程離港,前往西非的德國殖民地。他們先後到訪了多哥蘭的洛美、喀麥隆的杜阿拉和維多利亞,以及德屬西南非洲的斯瓦科普蒙德。[7]從非洲開始,這些艦隻又航行至聖赫勒拿,然後於1914年2月15日抵達里約熱內盧。斯特拉斯堡號離隊單獨到訪了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然後又返回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與兩艘戰列艦會合。三艦繼續南駛往合恩角附近,進而向北駛至智利的瓦爾帕萊索,並停留了一個多星期。[8]
4月11日,這些艦隻離開瓦爾帕萊索,開始了返回德國的漫長征途。在回程期間,艦隻也訪問了多個港口,其中包括在重回里約熱內盧前的阿根廷布蘭卡港。5月16日,艦隻離開里約熱內盧開始穿越大西洋的行程,它們在駛往德國的途中分別經停了佛得角、馬德拉和西班牙的維戈。斯特拉斯堡號、皇帝號和阿爾貝特國王號最終於1914年6月17日抵達基爾。在整個巡航期間,艦隻共行進了約20,000海里(37,000公里)。一周後,分遣隊於6月24日解散。[8]回到德國後,斯特拉斯堡號的大部分役期都在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中度過[9]。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兩周後的8月16日,斯特拉斯堡號與姊妹艦施特拉爾松德號對霍夫登進行了一次掃蕩,以搜尋英國的偵察部隊。這兩艘巡洋艦在相隔約10,000公尺(11,000碼)的距離上遇到了十六艘英國驅逐艦和一艘輕巡洋艦。由於數量處於明顯劣勢,兩艘德國艦隻遂中斷接觸並返回港口。[10]
不到兩周後的8月28日,斯特拉斯堡號便於黑爾戈蘭灣海戰中參與了猛激烈交戰。當日,英國的戰列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在黑爾戈蘭灣襲擊了由海軍少將萊貝雷希特·馬斯率領的德國偵察屏護部隊。[11]斯特拉斯堡號是第一艘離港增援德國偵察部隊的德國巡洋艦。在11:00,它遇到了嚴重受損的英國巡洋艦阿瑞圖薩號,該艦已遭到斯德丁號和女性之贊號的多次命中。斯特拉斯堡號向阿瑞圖薩號發動攻擊,但被第1驅逐區艦隊所趕跑。[12]它在濃霧中失去了與英國人的接觸,但於13:10過後循摧毀小巡洋艦美因茨號的炮火聲而再次找到對方[13]。它與科隆號一起,重創了三艘英國驅逐艦——拉厄耳忒斯號、月桂號和自由號,然後再遭驅離[14]。此後不久,英國的戰列巡洋艦介入,擊沉了阿里阿德涅號和馬斯的旗艦——科隆號。斯特拉斯堡號及其它倖存小巡洋艦遂撤退至霧霾中,並得到了第一偵察集群的戰列巡洋艦增援。[15]
斯特拉斯堡號也出現在12月15-16日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的行動中,主要負責為由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指揮的第一偵察集群的戰列巡洋艦提供屏護[16]。在完成對城鎮的炮擊後,德國人開始撤退,但遭到了英國部隊的攔截。斯特拉斯堡號和另外兩艘屏護巡洋艦、以及兩個魚雷艇區艦隊航行至兩個英國分艦隊之間。在能見度下降至不足4,000碼(3,700公尺)的大霧中,僅其姊妹艦施特拉爾松德號被發現,但也只是暫時的。德國人得以利用惡劣天氣來掩護他們的撤退。[17]斯特拉斯堡號於1916年被轉移至波羅的海,並因此錯過了1916年5月3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18]
至1917年,斯特拉斯堡號被分配到第六偵察集群,並參與了在里加灣針對俄國海軍部隊的阿爾比恩行動[19]。10月14日早晨06:00,斯特拉斯堡號、科爾貝格號和奧格斯堡號離開利鮑,為在里加灣展開的掃雷行動提供護航。它們在進場時遭到俄國12英寸(300公釐)海岸炮的攻擊,被迫暫時轉向離開。然而至08:45,它們已抵達米開洛夫斯科淺灘駐泊,而掃雷艦則開始在雷區清除出一條通路。[20]兩天後,斯特拉斯堡號和科爾貝格號加入戰列艦國王號和王儲號的陣中,對里加灣實行了掃蕩[21]。在接下來的穆胡島海戰中,這些戰列艦摧毀了俄國前無畏艦光榮號,並迫使公民號撤出灣區[22]。10月21日,斯特拉斯堡號與戰列艦藩侯號受命襲擊基努島。兩艘艦炮擊了島嶼,其中斯特拉斯堡號在薩利斯明德的港口耗費了大約55發炮彈。[23]10月31日,斯特拉斯堡號將被占島嶼的第一軍事總督從利鮑遣送至阿倫斯堡[24]。
1918年10月,斯特拉斯堡號又被分配至第四偵察集群,以參加由公海艦隊發起的最終高潮攻擊[25]。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和希佩爾計劃不惜艦隊一切代價對英國皇家海軍造成儘可能多的傷害,以確保德國獲得更好的談判籌碼[26]。10月27日上午,即行動計劃開始的前幾天,斯特拉斯堡號的大約45名輪機艙人員悄然離艦,進入威廉港。這些船員遭到圍捕並移送回艦,然後第四偵察集群轉入庫克斯港。在那裡,來自該部隊所有六艘巡洋艦的船員為抗議戰爭而拒絕工作,並支持馬克西米利安親王提出的停戰協定。[27]10月29日上午,將於翌日從威廉港起航的行動命令下達。從10月29日夜晚開始,圖林根號的水兵率先發起譁變,並迅速得到其它幾艘戰列艦的跟隨。[28]這場騷亂最終迫使希佩爾和舍爾取消了行動[29]。11月初,斯特拉斯堡號與布雷巡洋艦麗蠅號來到薩斯尼茨。斯特拉斯堡號艦長在當地接管了港口的海軍部隊,並邀請由水兵組成的委員會協助管理那裡的駐軍。[30]
意大利役期
編輯戰後,斯特拉斯堡號曾於1919年在重新組建的魏瑪國家海軍內短暫服役。它於1920年3月10日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作為戰利艦割讓予意大利。1920年7月20日,艦隻以「O」為代號在法國港口瑟堡完成移交。[3]斯特拉斯堡號於1925年6月2日正式投入意大利皇家海軍服役,並更名為「塔蘭托號(Taranto)」,最初是用作偵察艦。它的兩門88毫米高射炮被替換為兩門意制的3英寸(76公釐)40倍徑高射炮。翌年,艦隻進行了改造以搭載馬基M7型水上偵察機,並在隨後被部署至意屬東非。塔蘭托號於1929年7月19日被重新歸類為巡洋艦,而其搭載的馬基M7型水上飛機則於1931年由坎特25型所取代。從1935年至1936年,艦隻再度被派往東非。[31][32]
返回意大利後,塔蘭托號於1936-1937年間針對在殖民地的服役而進行了重建。其兩台鍋爐及前煙囪被移除,這使得艦隻的航速下降至21節(39公里每小時),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只能維持18節(33公里每小時)。八門20毫米65倍徑炮和十挺13.2毫米機槍得到安裝,以用作近距對空防禦。塔蘭托號在二戰期間沒有參與重大行動[31],但於1940年初曾連同兩艘布雷艇和兩艘驅逐艦,在亞得里亞海南部的塔蘭托灣布設了一系列水雷區,共計埋雷2335枚。[33]此後,它與另一艘仍在意大利服役的前德國巡洋艦巴里號一起被編入「特別海軍部隊(Forza Navale Speciale,简称FNS)」。FNS曾計劃於1942年參加入侵馬耳他英屬島嶼的兩棲攻擊,但該行動最終被取消。[32]
1942年12月,塔蘭托號在拉斯佩齊亞退役。1943年9月9日,即結束意大利戰爭的停戰協定宣布後的第二天,為防止被意大利投降後迅速占領該國的德國人俘獲,艦隻遭到鑿沉。德國人還是俘獲了該艦,並將其重新浮起,但於10月23日又被盟軍的轟炸機擊沉。德國人再次令塔蘭托號重新浮起,並將廢船移動至拉斯佩齊亞錨地外圍,以阻塞拉斯佩齊亞灣的其中一個入口,卻於1944年9月23日再遭轟炸機炸沉。塔蘭托號最終於1946-1947年間拆解報廢。[31][32]
注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Gröner,第56頁.
- ^ 2.0 2.1 Gröner,第107–108頁.
- ^ 3.0 3.1 3.2 Gröner,第108頁.
- ^ Gardiner & Gray,第159頁.
- ^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 ^ Gröner,第107頁.
- ^ Staff German Battleships (Vol. 2),第10–11頁.
- ^ 8.0 8.1 Staff German Battleships (Vol. 2),第11頁.
- ^ Gardiner & Gray,第160頁.
- ^ Scheer,第42頁.
- ^ Bennett,第145頁.
- ^ Bennett,第146–147頁.
- ^ Bennett,第147–148頁.
- ^ Bennett,第148頁.
- ^ Bennett,第149–150頁.
- ^ Tarrant,第31頁.
- ^ Tarrant,第34頁.
- ^ Campbell,第23頁.
- ^ Staff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第4頁.
- ^ Staff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第60頁.
- ^ Staff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第102–103頁.
- ^ Staff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第113–114頁.
- ^ Staff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第145–146頁.
- ^ Staff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第147頁.
- ^ Woodward,第118–119頁.
- ^ Tarrant,第280–281頁.
- ^ Woodward,第119頁.
- ^ Tarrant,第281–282頁.
- ^ Tarrant,第282頁.
- ^ Woodward,第167頁.
- ^ 31.0 31.1 31.2 Gardiner & Gray,第264頁.
- ^ 32.0 32.1 32.2 Brescia,第105頁.
- ^ Rohwer,第26頁.
參考書目
編輯- Bennett, Geoffrey. Naval Battl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UK: Pen & Sword Military Classics. 2005. ISBN 1-84415-300-2.
- Brescia, Maurizio. Mussolini's Navy: 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Regia Marina 1930–1945. Barnsley: Seaforth. 2012. ISBN 1-84832-115-5.
- Campbell, John.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London,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8. ISBN 1-55821-759-2.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Scheer, Reinhard. Germany's High Seas Fleet in the World War. London, UK: Cassell and Company. 1920. OCLC 52608141.
- Staff, Gary.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Pen & Sword Maritime. 2008. ISBN 978-1-84415-787-7.
- Staff, Gary. German Battleships: 1914–1918 (Volume 1). Oxford: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467-1.
- Staff, Gary. German Battleships: 1914–1918 (Volume 2). Oxford: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468-8. OCLC 449845203.
-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London, UK: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1995. ISBN 0-304-35848-7.
- Woodward, David. The Collapse of Power: Mutiny in the High Seas Fleet. London, UK: Arthur Barker Ltd. 1973. ISBN 0-213-16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