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穆寧家族希臘語:Κομνηνοί)有時也譯為康尼努斯家族,是1057年-1059年、1081年-1185年統治東羅馬帝國的一個貴族家族,[1]並一直統治着特拉比松帝國。通過與杜卡斯家族安格洛斯家族巴列奧略家族以及其它貴族家庭的聯姻,自阿萊克修斯一世後幾乎拜占庭所有的主要貴族家族都或多或少的和科穆寧家族有血緣聯繫。

科穆寧家族
國家拜占庭帝國特拉比松帝國
創立者曼努埃爾·厄洛提科斯·科穆寧(最早有記載的祖先)
頭銜拜占庭皇帝特拉比松皇帝,耶路撒冷王后*,安條克大公夫人*,雅典女伯爵*,伊庇魯斯專制君主(標*的為通過聯姻獲得的頭銜)
消亡1185年(拜占庭統治結束)
1461年(特拉比松統治結束)
1719年(最後一個有記載的成員去世)
分支科穆寧·杜卡斯家族

起源

編輯

米海爾·普塞洛斯認為科穆寧家族起源於色雷斯的「科穆寧村(the village of Komne)」,常被認為是後來14世紀的拜占庭皇帝約翰六世以「科穆寧的田野(Κομνηνῆς λειμῶνας)」為名提及的地區,這是現代史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2][3]第一個有記載的家族成員,曼努埃爾·厄洛提科斯·科穆寧帕夫拉戈尼亞卡斯塔莫努獲得了大量土地,使得這裡成為了11世紀時科穆寧家族的大本營。[2][4]科穆寧家族因此迅速成為安納托利亞中有實力、聲望高的軍事貴族家族之一,因此也有認為科穆寧家族起源於「東方」的說法。[5]

17世紀的法國學者Du Cange英語Charles du Fresne, sieur du Cange認為科穆寧家族是跟隨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堡的羅馬貴族的後裔,儘管對於11-12世紀的拜占庭貴族家族這種關係是比較常見的,如與科穆寧家族有密切關聯的杜卡斯家族,但在拜占庭的一手資料中完全沒有支持Du Cange的觀點的記載。[6]1924年,羅馬尼亞歷史學家喬治·Murnu提出科穆寧家族有阿羅馬尼亞人血統的觀點,這個觀點也已被證明是錯誤的。[6]現代歷史學家普遍認為科穆寧家族的祖先完全是希臘人。[6]

曼努埃爾·厄洛提科斯·科穆寧是伊薩克一世約翰·科穆寧的父親,是阿萊克修斯一世的祖父。

開創科穆寧王朝

編輯

伊薩克一世原是米海爾六世手下的東方軍隊長官英語Stratopedarch。1057年伊薩克領導了反對米海爾六世的政變並加冕為皇帝。由於伊薩克在一次對抗匈牙利與佩切涅格人的戰鬥中獲得勝利後險些被雷電劈中,回到君士坦丁堡後又經歷一次大病,他認為自己遭到了上帝的懲罰,於是1059年時他就自行退位並成為僧侶,並遭到貴族們的脅迫被迫指定杜卡斯家族的君士坦丁十世繼承皇位而不是他原先計劃的人選即弟弟約翰。儘管伊薩克的統治僅持續了兩年,但伊薩克在這期間推行了許多有效的改革。此後杜卡斯王朝的諸個家族接替了科穆寧家族的統治,直到1081年伊薩克一世的侄子阿萊克修斯一世加冕為皇帝,皇位回到了科穆寧家族手裡。

在這期間,許多顯貴的、曾經擁有皇位的貴族家族,如伊蘇里亞家族英語Skleros阿爾吉羅斯家族,似乎從帝國政局上消失了。由於馬其頓家族絕嗣後造成的帝國政局動盪與帝國遭到塞爾柱突厥人佩切涅格人諾曼人等外敵侵略,這些家族的後代紛紛移居國外,並和格魯吉亞羅斯法國波斯意大利德國波蘭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的本地貴族家族聯姻以在當地站穩腳跟,這使得科穆寧家族更加輕易的獲得皇位。

科穆寧家族再次獲得皇位後,他們維持與先前統治帝國的杜卡斯家族的聯合:阿萊克修斯的妻子,君士坦丁十世的侄孫女伊琳娜·杜卡伊娜英語Irene Doukaina被加冕為皇后。此後,通過此次聯姻聯合起來的這兩個家族經常被以「Komnenodoukai」一起提及,並且一些這兩個家族的後代把這兩個姓都留在了名字裡。[7]阿萊克修斯與伊琳娜的第四女狄奧多拉·科穆寧娜嫁給了君士坦丁·安格洛斯,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她的孫子,安格洛斯家族伊薩克二世阿萊克修斯三世後來成為了皇帝。此外許多帝國晚期的顯貴的貴族家族與科穆寧家族、杜卡斯家族都有血緣聯繫,如拉斯卡利斯家族英語Laskaris、維塔斯家族、巴列奧略家族

科穆寧皇帝的統治

編輯

拜占庭帝國在阿萊克修斯與他的繼承者的統治下恢復了繁榮與穩定。阿萊克修斯在擊敗巴爾幹方向的敵人諾曼人[8]佩切涅格人[9]後向西方求援以反擊突厥人得舉動也成為了引發十字軍東征的緣由之一,[10]在他統治期間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取得勝利,十字軍為帝國收復了塞爾柱突厥人在阿萊克修斯即位前奪取的安納托利亞西部的部分地區並在東方建立起十字軍國家。科穆寧家族及其治下的帝國也很大程度上被卷進十字軍國家的事務中,並與這些國家的統治者聯姻:比如,曼努埃爾一世的侄女狄奧多拉·科穆寧娜英語Theodora Komnene, Queen of Jerusalem嫁給了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三世;曼努埃爾的侄孫女瑪利亞·科穆寧娜英語Maria Komnene, Queen of Jerusalem嫁給了耶路撒冷國王阿馬爾里克一世。阿萊克修斯把居所與行政中心從大皇宮移至布拉赫奈宮[a]。在經濟上,阿萊克修斯於1092年實行經濟改革,重建了貨幣系統。支撐着軍區制的農兵制在巴西爾二世統治期間及之後遭到了嚴重破壞,阿萊克修斯確立了普羅尼亞制以取代農兵制,以極低的代價重建了內戰中破壞殆盡的基層管理系統,重新構建起國家的基礎。阿萊克修斯也十分熱衷於宗教事務,他的統治以嚴酷迫害異端波格米勒派保羅派而著稱。[11]阿萊克修斯統治了37年。

阿萊克修斯的長子約翰二世於1118年繼位,在挫敗了後來成為歷史學家的他的姐姐安娜·科穆寧娜的篡位陰謀後鞏固了皇位。約翰繼位後拒絕承認其父與威尼斯簽訂的授予貿易特權的條約,在帝國海軍力量薄弱的情況下,這導致威尼斯艦隊洗劫了愛琴海的諸多島嶼,[12]約翰只得被迫妥協。[13]此後約翰在在巴爾幹方向擊敗了佩切涅格人、匈牙利人和塞爾維亞人,並在收復了被突厥人侵占的安納托利亞西部與沿海地區,這使得羅姆蘇丹直到約40年後在密列奧塞法隆戰役中擊敗拜占庭軍隊之後才再度派軍入侵帝國領土。由於剛即位時科穆寧家族內的反對約翰登基的陰謀活動,約翰沒有將皇室成員任命大部分軍政要職,他委以摯友約翰·阿克蘇赫英語John Axouch要職,[14]並提拔了許多有能力但先前政治上收到排擠的人才。[15]約翰並沒有如同他的父親一樣熱衷於宗教,他參與了宗教與慈善事業,修建了許多教會建築,如潘托克拉托爾基督修道院。約翰在率軍駐紮在西利西亞托魯斯山脈時在一次打獵中被一支毒箭傷到了他的手,[16]他在幾天後便去世了。約翰統治了25年。

約翰在臨終前立跟隨他行軍到西利西亞的幼子曼努埃爾為繼承人,曼努埃爾於1143年繼位。曼努埃爾繼續了約翰在東方的事業,發動了數次削弱羅姆蘇丹的遠征,[17]使得安條克公國成為帝國的附庸並使得耶路撒冷王國實際上成為帝國的衛星國,並一度與耶路撒冷王國聯合進攻法蒂瑪王朝治下的埃及但最終失敗。在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期間,他使帝國躲避了十字軍帶來的威脅並使他們順利通過。在西方,曼努埃爾再次擊敗了匈牙利和塞爾維亞並奪取幾乎整個亞得里亞海東岸;[18]並對西西里王國發動了入侵試圖收復南意大利,但沒有成功。曼努埃爾為了徹底解決了其父留下的威尼斯問題組建一支龐大的海軍,並在1171年突然與威尼斯斷交,並且逮捕了帝國全境內兩萬多名威尼斯人,其貨物、船隻和商品均被沒收;[19]隨後曼努埃爾派遣艦隊擊敗了入侵愛琴海的威尼斯艦隊。[20]在曼努埃爾統治時期,帝國的經濟復甦並興盛繁榮,此時的帝國比希拉克略時薩珊波斯入侵帝國後五百多年裡的任何時期都要更為富庶和繁榮。曼努埃爾於1176年試圖攻占羅姆蘇丹首都科尼亞時在密列奧塞法隆戰役遭到挫敗,儘管帝國軍隊在門德雷斯河谷戰役挽回了損失,但曼努埃爾的精神在極端的自負與自貶中波動,[21]他的健康也迅速惡化,最終在1180年因傷寒去世。曼努埃爾統治了37年。

由於阿萊克修斯和約翰子女眾多,科穆寧家族掌控皇位的期間家族人數迅速擴大。由於拜占庭帝國的皇位繼承並沒有一個確定的繼承順位,即便不考慮與前任皇帝無血緣關係的文官集團、軍事貴族發動政變奪取皇位的可能,許多有血緣關係的親戚甚至同一家族成員都可以正當的宣稱皇位,前任皇帝指定的自己的繼承人必須更加依靠自己的個人能力和權力來鞏固皇位。曼努埃爾的統治結束後由於其子阿萊克修斯二世年幼而他的攝政者也就是其母即曼努埃爾的第二任皇后安條克的瑪麗能力有限,帝國內部迅速陷入了陰謀橫行的境地,外部則遭到匈牙利、威尼斯、羅姆蘇丹的進攻。阿萊克修斯僅做了3年皇帝就被他的堂叔安德洛尼卡·科穆寧推翻並殺害。[22]安德洛尼卡一世試圖拔除普羅尼亞制提拔起的擁有地方軍政大權的土地貴族,他可能試圖恢復馬其頓王朝時期文官集團、軍事貴族與宦官集團平衡並相互制約的局面而阻擋帝國的封建化進程,但安德洛尼卡的統治只是以暴力、陰謀和可怕的殘酷方式而進行,如大規模逮捕和屠戮政見不合的人,這導致科穆寧家族內部、貴族、市民對他的一致不滿。安德洛尼卡統治了2年,他被受到君士坦丁堡市民支持的安格洛斯家族伊薩克二世推翻並被市民殺害。

之後

編輯

安格洛斯王朝的統治被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推翻,在十字軍占領君士坦丁堡的數周之前,安德洛尼卡的孫子阿萊克修斯·科穆寧[23]與其弟大衛·科穆寧英語David Komnenos逃回了科穆寧家族在帕夫拉戈尼亞的領地,並在格魯吉亞女王塔瑪麗的支持下在黑海沿岸直到本廷山脈的內陸地區建立了特拉比松帝國。在統治特拉比松的257年間,科穆寧家族自稱為「大科穆寧」或譯作「梅加斯·科穆寧」。特拉比松帝國在1206年至1214年間失去錫諾普及以西的領土給尼西亞帝國及羅姆蘇丹後仍然維持着繁榮,直到阿萊克修斯二世於1330年去世後特拉比松開始陷入內亂和衰落,領土逐步縮小到僅剩特拉比松及附近地區。1461年,皇帝大衛向率軍進攻帝國的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投降,特拉比松帝國滅亡。大衛和他的長子、次子在1463年被穆罕默德二世斬首。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三世之子蘇丹葉海亞英語Sultan Yahya的母親據說是一位特拉比松公主。

科穆寧家族的一個分支,科穆寧·杜卡斯家族的米海爾一世於1204年建立了伊庇魯斯專制國,伊庇魯斯專制國在1479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科穆寧·杜卡斯家族的海倫·杜卡伊娜·科穆寧娜,嫁給了德·拉羅什家族英語De la Roche family的雅典公爵蓋伊一世英語Guy I de la Roche,使得雅典公爵也具有了科穆寧家族的血統。

安德洛尼卡一世統治期間,科穆寧家族內的伊薩克·科穆寧英語Isaac Komnenos of Cyprus背叛了安德洛尼卡,1184年他使得塞浦路斯獨立並自稱皇帝。伊薩克在塞浦路斯的統治持續到1191年,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奪取了塞浦路斯。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拉斯卡利斯家族建立了尼西亞帝國。1261年尼西亞帝國收復君士坦丁堡,重建了拜占庭帝國,這時帝國的統治家族是與科穆寧家族有緊密血緣聯繫的巴列奧略家族。巴列奧略家族一直統治着重建的帝國直到1453年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此外,滅亡拜占庭帝國、特拉比松帝國的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自己也對外宣稱他是科穆寧家族的約翰·策萊佩斯·科穆寧的後代。

科穆寧家族最後一個有記載的後代常被認為是約翰·科穆寧·Molyvdos英語John Komnenos Molyvdos[24]一位生活在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希臘人,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內科醫生。約翰先後成為西代錫利斯特拉都主教,最終於1719年去世。他對外自稱是先前統治特拉比松的科穆寧家族的後代,但他很可能僅是某個支系的後代。

科穆寧家族在西歐、波斯的後代

編輯

伊琳娜·安傑麗娜英語Irene Angelina伊薩克二世的女兒、阿萊克修斯一世的玄孫女,嫁給了德意志國王(羅馬人民的國王)施瓦本的菲利普[b]。許多後來西歐的王室成員與貴族家族成員都能追溯祖先到這次聯姻。[25]

狄奧多拉·梅加斯·科穆寧娜,特拉比松的約翰四世的女兒,嫁給了白羊王朝統治者烏尊哈桑並改名為蒙古名字Despina Khatun英語Despina Khatun[26]她是後來統治波斯的薩法維王朝開創者伊斯瑪儀一世的外婆[27]

注釋

編輯
^  a:  布拉赫奈宮並非阿萊克修斯一世所建,實際上是奧古斯塔普爾喀麗亞於約450年所建。[28]
^  b:  施瓦本的菲利普從未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故僅有德意志國王頭銜。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hisholm, Hugh (編). Comnenu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6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93. 1911. 
  2. ^ 2.0 2.1 ODB,"Komnenos" (A. Kazhdan), pp. 1143–1144.
  3. ^ Varzos 1984,Vol. A, p. 25.
  4. ^ Varzos 1984,Vol. A, pp. 25–26.
  5. ^ Varzos 1984,Vol. A, p. 26 (note 8).
  6. ^ 6.0 6.1 6.2 Varzos 1984,Vol. A, p. 26.
  7. ^ Varzos 1984,Vol. A, p. 27.
  8. ^ Norwich 1995, p. 25
  9. ^ Norwich 1995, p. 27
  10. ^ Finlay 1854, p. 108
  11. ^ Finlay 1854, p. 81
  12. ^ J. Norwich, Byzantium: The Decline and Fall, 70
  13. ^ Angold (1084), p. 154-155
  14. ^ Magdalino, p. 254
  15. ^ Angold (1984), p. 152
  16. ^ Choniates, p. 23
  17. ^ W. Treadgold,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640
  18. ^ J. W. Sedlar, East Central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372
  19. ^ P. Magdalino, The Empire of Manuel I Komnenos, 93
  20. ^ J. Norwich, Byzantium: The Decline and Fall, 131
  21. ^ P. Magdalino, The Empire of Manuel I Komnenos, 98
  22. ^   此句或之前多句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Bury, John Bagnell. Alexius II..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7. 1911. 
  23. ^ A. A. Vasiliev, "The Foundation of the Empire of Trebizond (1204-122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peculum, 11 (1936), pp. 3-37
  24. ^ Varzos 1984,Vol. A, p. 32.
  25. ^ Bruno W. Häuptli: IRENE (Angelou) von Byzanz, in: Biographisch-Bibliographisches Kirchenlexikon (BBKL), vol. 28, Bautz, Nordhausen 2007, ISBN 978-3-88309-413-7, pp. 858–862
  26. ^ Michel Kuršanskis, "La descendance d'Alexis IV, empereur de Trébizonde. Contribution à la prosopographie des Grands Comnèn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vue des études byzantines, 37 (1979), pp. 239-247
  27. ^ Caterino Zeno, Iosafat Barbaro, Antonio Contarini, and a "Merchant in Persia," Travels to Tana and Persia, (London: Hakluyt Society, 1883), p. 74 n. 1
  28. ^ Kazhdan 1991,第293頁

資料來源

編輯
  • Cameron, Averil (Ed.) (2003) Fifty Years of Prosopography: The Later Roman Empire, Byzantium and Beyo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Kazhdan, Alexander (編).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19-504652-6. 
  • Varzos, Konstantinos. Η Γενεαλογία των Κομνηνών [The Genealogy of the Komnenoi]. Thessaloniki: Centre for Byzantine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1984 (希臘語). , Vols. A1, A2 & B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