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Richard923888/DC15工作區/大改善/嶺南文化-漢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2年5月17日) |
嶺南文化又稱珠江文明,狹義稱廣東文化、廣義稱南粵文化或嶺南文化,指五嶺以南廣東、廣西和海南一帶「嶺南地區」的獨特地域文化。今嶺南文化專指南粵文化,尤其廣東特色突出,狹義的嶺南文化是特指廣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有時稱作嶺東文化,潮州又有嶺東首邑的稱號)。廣義的嶺南文化還包括廣西官話區的文化和本地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嶺南先民遺址的出土材料証明,嶺南文化為原生性文化。基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大概分為曲藝、建築、美術、飲食四類。
到了近代,嶺南得風氣之先,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種文化思潮交錯而織成絢麗多彩的畫面,嶺南文化成為中國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發展的先導。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到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嶺南文化始終是中國近代政治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領導力量。這段時期,嶺南文化的精神實質是戰鬥、革命、革新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選出了2006年中國6大考古新發現,深圳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榜上有名。遺址出土了大量紅燒土、陶質生活用具和錛、斧、鑿、鏟、刀等磨製石器和打制石器。測定表明,咸頭嶺出土的器物是6000年至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嶺南人的傑作,從而將嶺南文明的歷史推至距今7000年前。這些器物的發現充分說明嶺南文明的產生時間及歷程一點也不比黃河文明、長江文明晚。
由來
編輯一般稱有三大主要來源,構成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跡地。地處亞熱帶的五嶺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縱橫,生活在這裏的古百越族先民,從早期的漁獵文明、稻作文明到後來的商貿文明,都離不開江海水運,喜流動,不保守,便是區別於內陸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秦朝開通靈渠及瀟賀古道,使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溝通,中原文化隨之而傳入嶺南。廣府人於遼闊的大海上,視大海為世界的起點,廣東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兩千多年前至更久,這裡有世界最發達的造船業,形成「以海為商」的海洋文明。
構成
編輯本土文化
編輯珠江流域地處亞熱帶的五嶺之南,依山傍海,河汊縱橫。古百越族從早期的漁獵、稻作到後來的商貿,都離不開江海水運,喜流動,不保守,便是區別於內陸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
廣府文化
編輯廣府文化是指以廣州為中心、珠江三角洲為通行范圍的粵語文化。由於自古以來廣府地區就與外來文化接觸交流不斷,以及廣府人較易於接受外來事物及文化,並與之融合,逐步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與特色,在服飾、飲食、建築、工藝、美藝和戲劇等各個領域,都有其鮮明個性和獨特風貌。
廣州文化
編輯廣州文化歷史悠久,在廣州建城前已有土著越族的文化。建城後隨著中原文化的傳入,並在古代廣州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社會背景下繁榮,近現代西學東漸及民主革命的影響下創新和發展。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與外來文化相互交流、融會,逐漸形成具有濃烈地方色彩的文化。
- 古代文化
秦朝以前,在新石器時期原始文化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土著文化。秦征服嶺南後,中原漢文化不斷南傳,與本地文化交會融合,形成了廣州古代文化。宋代是廣州城建設的繁榮時期,當時廣州已成為中國對內對外的貿易中心,隨著幾次中原人口南遷、外國商船往來、外國的宗教文化等進入,廣州文化出現興盛的景象。明、清兩代,為廣州文化發展的高峰期,奠定了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基礎。以文學方面有重要成就,而詩壇則尤為隆盛:有號稱「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及「嶺南三家」的詩社,形成了「嶺南詩派」。藝術方面,粵劇逐漸形成。鴉片戰爭後,西學大量傳入中國,作為對外開放港口的廣州其文化也深受影響。
- 現代文化
1980年代開始,廣州市民開始大量接觸香港的電視節目,香港文化在廣州以另一種模式演繹。1990年後,廣州作為不設防城市,外地人明顯越來越多,同時中央的推普工作在廣東深化。雖然本地廣州話環境不斷萎縮,但未影響廣東人說廣東話的特性,特別是用粵語來認同對方是否自己人。另外,大眾逐漸遠離傳統粵劇、講古等的民間藝術,這些傳統藝術可能只有老一輩人才懂欣賞。
中原文化
編輯秦朝開通靈渠、瀟賀古道、開庾嶺,使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溝通,中原文化隨之而傳入嶺南。強勢而先進的中原華夏文明席捲珠江,進而構成嶺南文化的主體。
廣府人於遼闊的大海上,視大海為世界的起點,廣東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兩千多年前至更久,這裡有世界最發達的造船業,形成「以海為商」的海洋文明。
舶來文化
編輯秦漢以降,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嶺南作為始發地甚至是唯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東西方的商業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從這裡登陸引進,近代以來其勢更甚,外來文化給嶺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遺址
編輯咸頭嶺遺址
編輯公元前6000年~前7000年?——深圳市大鵬海灣,紅燒土、陶質生活用具和錛、斧、鑿、鏟、刀等磨製石器和打製石器。
大黃沙遺址
編輯公元前5600年左右——深圳市龍崗區葵涌鎮,以彩陶盤、碗為特色。
大梅沙遺址
編輯公元前6250年左右——深圳市鹽田區大梅沙村,陶器有夾砂與泥質兩種,器種有釜、罐、碗、豆、器座、支腳等,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劃紋、葉脈紋、水波紋、貝印紋、指甲紋、附加堆紋等。石器有斧、錛、刀、拍、礪石等。
小梅沙遺址
編輯公元前6250年左右——深圳市鹽田區小梅沙渡假村,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彩陶,燒造火候低,陶器紋飾有繩紋、貝劃紋、刻劃水波紋,彩陶器有圈足盤,器胎夾均勻的細砂,器表打磨後上灰白色陶衣,再繪赭紅色彩,以浪花、線條、鏤孔組成圖案,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石器為打製的燧石石器,用間接打擊法兩面加工製成,器形較小。
洪婆山沙丘遺址
編輯公元前4000年左右——江門市新會區南部崖門鎮梁黃屋村,陶片和磨製石器,陶片質地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器形有陶釡、陶罐等,石器有石斧、砍砸器等。
禮樂圍遺址
編輯公元前4000年左右——江門市新會區南部崖門鎮崖南農林場,夾砂陶片,有黑陶和灰陶兩種,器形有陶釡、陶罐等,器表飾以刻劃紋、編織紋、細繩紋等。
寶鏡灣遺址
編輯公元前4200年左右——珠海市高欄島風猛鷹山,陶器以夾砂陶為多,泥質陶很少,器類有釜、罐、缽、盤、豆、杯、器座、支座、器蓋、箅形器、陶條、支腳、紡輪等,其中以釜類最多。
參考文獻
編輯參見
編輯[[Category:嶺南文化| ]] [[Category:广东省文化]] [[Category:廣府文化]] [[Category:香港文化]] [[Category:中國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