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電影公司
主要電影公司(英語:Major Film Studios)指的是那些每年推出大量電影新作品並在特定市場始終保持較大份額票房收入的製片及發行公司。在美國及國際市場上,主要電影公司(通常簡稱為「巨頭公司」)一般被認為是五家從事多元化經營的傳媒集團;其旗下從事電影製作和發行的子公司合計佔據了美國市場票房總收入的80%到85%[1][2][3][4]。同時,這個名詞也可以更具體地指代這些傳媒集團旗下的主要電影業務子公司。
自電影產業誕生起,美國的電影公司就主宰了美國乃至全球的電影工業,這受益於美國電影公司的強大先發優勢。因為美國電影公司是最早將電影製作產業化,並掌握了可以大規模生產和發行具有廣泛跨文化吸引力的高質量電影作品的能力[5]。如今,五大電影公司——環球影業、派拉蒙影業、華納兄弟影業、迪士尼影業和哥倫比亞影業——每年定期向全球所有重要的電影市場(即可支配收入足以支付消費者任意觀看電影費用的地方)發行數百部電影。如果一部電影想要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儘可能多影院觀眾的觀看,那麼它「幾乎不可能」不是由某個主要電影公司所發行的電影[4]。
整體概況
編輯自荷里活黃金時代以來,五大電影巨頭公司就一直是最活躍的電影製片廠。派拉蒙影業與華納兄弟從開始便是最初的「五大電影巨頭」;但是環球影業與哥倫比亞影業則是僅次於「五大電影巨頭」的「三大電影小巨頭」。而當時還名叫華特迪士尼製作公司的華特迪士尼影業則在整個黃金時代都是一家獨立製片公司;1950年代成為一家「小巨頭公司」;而在1980年代中期發展成為「巨頭公司」。聯美影業則是另一家「三大電影小巨頭」,這是一家專門為幾個獨立電影監製發行電影的公司。後來聯美影業開始自己生產電影並發展到「准大巨頭」的地位,但隨後其就被美高梅影業所收購。哥倫比亞影業是一家兼有製片和發行業務的電影公司,它與三星影業一起被索尼所收購;隨後其又成為索尼影業集團的一部分。隨着索尼加入到「五大巨頭」行列,它與20世紀霍士、華納兄弟、環球影業、迪士尼和派拉蒙影業一起組成過來新的「六大巨頭」[6][7]。美高梅影業、雷電華影業、20世紀霍士影業都曾經是當年的「五大電影巨頭」,但如今僅以小巨頭、小型獨立公司以及迪士尼旗下子公司的形式存在;特別是20世紀霍士影業,隨着它的被收購,「六大巨頭」的時代也宣告終結[8]。
五大巨頭旗下的旗艦電影公司的地址彼此之間相距24公里(15英里);而其中的迪士尼是唯一一家由同一母集團控制的電影公司,同時也是唯一一家母公司與旗艦電影公司位於同一辦公樓的電影公司。在迪士尼收購20世紀霍士之前,迪士尼團隊都在美國洛杉磯的迪士尼片場工作[9][10]。華納兄弟、派拉蒙、環球和哥倫比亞都曾經屬於過很多公司,但現在它們主要分別向總部位於達拉斯(AT&T)、紐約(維亞康姆CBS)、費城(康卡斯特)和東京(索尼)等地區的母集團負責。此外,迪士尼和哥倫比亞是目前僅有的母公司總部仍位於太平洋沿岸的電影公司。目前五大巨頭中只有派拉蒙的基地還在荷里活;而哥倫比亞則在卡爾弗城,它倆是唯二公司在洛杉磯市市區範圍內。迪士尼和華納兄弟在伯班克,環球則在尚未建制的環球市。
現在,五大巨頭通過自己的發行網絡控制自己的子公司,這些子公司或專注於藝術電影(例如環球旗下的焦點影業),或專注於類型電影(例如索尼旗下的幕寶電影)。而在2008年到2010年期間,其中一些專門廠牌被迫關閉或出售。「五大電影巨頭」這個名詞主要是與那些規模較小的製作、發行或兼具上述兩者業務的電影公司相對來說;那些在規模較小的製作及發行公司里處於領先地位的電影公司也被稱為「小巨頭」,例如:獅門公司和STX娛樂。在1998年到2005年期間,儘管夢工場的影片產量與巨頭公司有着顯著差距,但仍由於其在票房市場上的高份額而被認為是「第七巨頭」。2006年,夢工場被派拉蒙公司的母公司維亞康姆收購。2008年年底,夢工場再次成為一家獨立製片公司,其影片發行由迪士尼旗下的試金石影業負責;2016年,夢工場的影片發行合約轉由環球影業負責。
如今,五大電影公司是全球電影產業的主要支持者與發行商;那些掛着其廠標的電影實際上大部分是由獨立的製片公司負責製作,這些製片公司或是長期運營或是專門為製作某部電影而建立的實體。這些特別實體只是簡單地擁有使用攝影棚的權力,但它們卻無權參與其所製作電影的發行工作。儘管電影巨頭們也會偶爾從事少量電影的製片業務,但它們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開發、融資、推廣和銷售等方面。這些業務通常在洛杉磯或周邊地區執行;而被稱為外逃製作的方式則意味着大部分電影的外景拍攝絕大部分或全部在洛杉磯以外的地方進行。
大巨頭
編輯現任
編輯前任
編輯公司名 | 巨頭時期 | 備註 |
---|---|---|
雷電華廣播電影 | 1928年-1959年 | 在霍華德·休斯於1948年收購這家電影公司的時候,它還是當時的五大電影公司之一。但是隨着之後一系列的運營錯誤及分拆,雷電華廣播電影作為一家電影公司在1957年的拍賣之後基本消失[19]。作為獨立電影製片公司,雷電華曾復活過好幾次;最近幾次發行電影是在2012年和2015年。 |
聯美電影 | 1919年-1981年 | 三大電影小巨頭公司之一,成立之初是一家為獨立電影監製提供發行業務的公司[19];1981年被美高梅影業收購。2019年公司以「聯美發行」的品牌名作為一家電影發行公司而重新崛起。 |
美高梅影業 | 1924年-1986年 | 曾經的五大電影公司之一[19],後於1986年被泰德·特納收購,隨後他又轉售給柯克·科克里安。這次出售僅保留了美高梅1986年5月之前的片庫,並導致其淪為小巨頭公司。後美高梅影業在2010年代曾兩次破產。 |
20世紀霍士電影 | 1935年-2019年 | 曾經的五大電影公司之一[19],後被華特迪士尼公司所收購;收購後公司改名為20世紀影業。 |
小巨頭
編輯小巨頭電影公司指的是那些規模較大的電影製作公司,但是它們的規模是要小於大巨頭電影公司並試圖與它們直接競爭[20]。
現任小巨頭
編輯母公司 (傳媒集團) |
小巨頭 公司實體 |
成立 年份 |
其他廠牌 | 北美地區 票房份額 (2022年) | ||
---|---|---|---|---|---|---|
獅門影業集團 (獅門公司[21][22][23]) |
獅門影視公司 | 1962年 | 1.08% | |||
A24 | A24影業 | 2012年 | A24國際 2AM(支持) |
1.67% | ||
亞馬遜美高梅工作室 (亞馬遜公司)[25][26] |
美高梅電影公司 | 1924年 | 獵戶座影業 獵戶座經典 |
1.44% | ||
厄洛斯STX全球集團 (弘毅投資 / 騰訊 / 電訊盈科 / TPG資本 / 自由全球) |
STX電影公司 | 2014年[27] | STX數字 STX家庭 STX國際 厄洛斯國際 |
不適用 | ||
安培林集團 (參與者傳媒 / 信實娛樂 / 娛樂壹號 / 阿里巴巴影業 / 環球影業)[28] |
安培林合夥 | 2015年 | 安培林娛樂 夢工場 |
不適用 | ||
高蒙電影公司[29] | 1895年 | 高蒙動畫 全球門娛樂(合資)[24] |
不適用 | |||
埃格蒙特集團[30] | 北方影業[31] | 1906年 | 不適用 | |||
焦點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康斯坦丁影業 | 1950年 | 海格莫斯影業[32] 史密斯先生娛樂(小股東)[33] |
不適用 | ||
猛獅控股 (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34] |
克拉斯阿特影業 | 1977年 |
|
不適用 |
曾任小巨頭
編輯公司名 | 備註 |
---|---|
城堡石娛樂[36] | 1933年被特納廣播公司收購;特納廣播公司在1996年與時代華納合併。 |
速成巨頭
編輯速成巨頭(Instant Major)是在1960年代誕生的一個名詞,指的是一家電影公司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成為了「電影巨頭公司」[37]。1967年,有三家速成巨頭公司仿佛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其中兩家與電視網公司旗下的影視製作部門合作,故而一直持續到1973年。
其他過去的重要實體
編輯發展歷史
編輯黃金時代之前
編輯黃金時代
編輯黃金時代之後
編輯1950年代到1960年代
編輯1970年代到1980年代
編輯1990年代迄今
編輯機構變遷
編輯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腳註
編輯- ^ Edward Jay Epstein. The Big Picture: Money And Power in Hollywood. New York City: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05-02-15: 14-19,82,109,133 [2020-11-15]. ISBN 97815883645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 ^ Thomas Schatz. New Hollywood, New Millennium. Warren Buckland (編). Film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Hollywood Movies. Routledge. 2009-06-03: 19-46 [2020-11-15]. ISBN 9781135895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7).
- ^ Ronald V. Bettig; Jeanne Lynn Hall. Big Media, Big Money: Cultural Text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2nd Edi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2-05-04: 59-108 [2020-11-15]. ISBN 97814422042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8).
- ^ 4.0 4.1 Glyn Davis; Kay Dickinson; Lisa Patti; Amy Villarejo. Film Studies: A Global Introduction. Routledge. 2015-02-20: 299 [2020-11-15]. ISBN 97813176233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8).
- ^ Terry Flew.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e and Policy. SAGE. 2012: 128 [2020-11-15]. ISBN 97818478757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 ^ Brandon Katz. How Are the Major Movie Studios Faring in the Franchise Wars?. Observer.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 ^ Eugene. The Big Six Studios Reach Agreement with Kodak to Keep Film Alive. New York Film Academy.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 ^ Ben Fritz. Disney Deal for Fox Would End Era of the ‘Big Six’ Studios. 華爾街日報.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2).
- ^ Brooks Barnes. Disney Film Boss Alan Horn Finds Success After Ouster by Warner. 紐約時報.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0).
- ^ Brooks Barnes. In Hollywood, a Decade of Hits Is No Longer Enough. 紐約時報.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1).
- ^ 存档副本. [2022-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1).
- ^ 12.0 12.1 Nick Holdsworth. Disney, Sony team up for Russian content. 荷里活報道. 美聯社. [202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 ^ Patrick Frater. China Media Capital, Warner Bros. Seal Flagship Production Pact. 綜藝. [202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 ^ Dave McNary. Paramount Pictures Launches New Production Division Headed by Brian Robbins. 綜藝. [202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9).
- ^ Leah Rozen. HOLIDAY FILMS: SCREEN GEMS; It Happened With One Movie: A Studio Transformed. 紐約時報. [202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8).
- ^ Kim Masters. Elizabeth Gabler Breaks Silence on Sony Move, Disney Exit, HarperCollins and Streaming Plans (Exclusive). 荷里活報道. [202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8).
- ^ About Sony Pictures Worldwide Acquisitions. Sony Pictures Worldwide Acquisitions. [202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0).
- ^ Mike Fleming Jr. Tom Rothman To Launch New TriStar Productions Label For Sony. Deadline. [202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2).
- ^ 19.0 19.1 19.2 19.3 Thomas Schatz. The Studio System and Conglomerate Hollywood (PDF). Paul McDonald; Janet Wasko (編). The Contemporary Hollywood Film Industry. Wiley. 2008-02-11: 13-42 [2020-11-16]. ISBN 978140513388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2-15).
- ^ Mini-major - Slanguage Dictionary. 綜藝.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 ^ Lions Gate Entertainment Corp. 彭博社.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 ^ Company. 獅門公司.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 Lions Gate Entertainment Corporation History. Funding Universe.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7).
- ^ 24.0 24.1 David Lieberman. Lionsgate Partners With Execs At Film Initiative Targeting Global Local Markets. Deadline.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7).
- ^ CASINOS AND GAMING Ousted MGM CEO explores a bid for the US movie studio: Sources. CNBC. 路透社. 2018-05-22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7).
- ^ Christopher Palmeri. MGM Film Studio Adopts Takeover Defense as Owners Weigh Options. 彭博社.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8).
- ^ David Ng. STX Entertainment files for planned IPO in Hong Kong. 洛杉磯時報.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8).
- ^ Liz Shackleton. Spielberg's Amblin, China's Alibaba enter strategic partnership. Screen Daily.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1).
- ^ Elsa Keslassy. Gaumont Intl. Television Staff Up L.A. Headquarter. 綜藝.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5).
- ^ Companies under the Egmont umbrella. Egmont Group.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6).
- ^ Scott Roxborough. Cannes: Participant Media Signs Output Deal With Nordisk for Amblin Films. 荷里活報道.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1).
- ^ Scott Roxborough. Constantin Film Acquires German Production Group Hager Moss. 荷里活報道.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5).
- ^ Leo Barraclough. David Garrett, Ralpho Borgos Hope to Take Mr. Smith Shingle to the Summit. 綜藝.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1).
- ^ Scott Roxborough. Private Equity Giant KKR Buys Herbert Kloiber's Tele Munchen Group. 荷里活報道.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3).
- ^ Leo Barraclough. KKR-Backed German Media Conglomerate Finally Has a Name: Leonine. 綜藝.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6).
- ^ Film & TV Finance 101. Experience. [202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 ^ Bob Thomas. Instant Major' Is New Term For Film Companies. The Daily Times. 美聯社. 1968-05-08.
文獻
編輯- David A. Cook. Lost Illusions: American Cinema in the Shadow of Watergate and Vietnam, 1970-1979 2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03-15 [2020-11-15]. ISBN 97805202326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8).
- John Douglas Eames. The Paramount Story. Crown. 1985 [2020-11-15]. ISBN 97805175534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7).
- Joel W. Finler. The Hollywood Story 1st Edition. Octopus. 1988 [2020-11-15]. ISBN 97807064286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7).
- Joel W. Finler. The Hollywood Story 3rd Edition. Wallflower Press. 2003. ISBN 9781903364666.
- Clive Hirschhorn. The Universal Story. Hamlyn. 2000 [2020-11-15]. ISBN 97806005973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7).
- Clive Hirschhorn. The Columbia Story. Hamlyn. 1999 [2020-11-15]. ISBN 97806005983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7).
- Richard B. Jewell; Vernon Harbin. Vernon Harbin , 編. The RKO Story. Arlington House. 1982 [2020-11-15]. ISBN 97805175465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 Thomas Schatz. The Genius of the System: Hollywood Filmmaking in the Studio Era. Henry Holt and Company. 2015-06-02 [2020-11-15]. ISBN 97816277964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8).
- Tony Thomas; Aubrey Solomon. The Films of 20th Century-Fox: A Pictoral History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Citadel Press. 1985-01-01 [2020-11-15]. ISBN 97808065095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