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里巎巎
康里巎巎(hong1 lei5 naau4 naau4,1295年—1345年6月8日),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康里氏色目人。元朝後期重臣,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元朝後期成就最突出的書法家,尤以流暢迅疾的草書見著。
名字
編輯康里子山本人在署名時多用「巎」字,但《元史》記其名字為「巙巙」。故有觀點認為,其署名中的「巎」應念為kwai4,是「巙」的俗體寫法。不過,吳澄為子山母親王氏所作的墓志銘中稱子山為「峱」(naau4)。內蒙古赤峰市張應瑞家族墓地張氏先塋碑正面漢字碑文為子山所書,背面畏兀兒蒙古字碑文記錄其名字讀音為nau nau。故主流觀點仍寫作「巎巎」,念為naau4 naau4。[1][2][3]
子山本人在署名時常只用單名,即康里巎。[4]
在某版本元史,庫庫進言帝:「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獨不能為君爾。身辱國破,皆由不能為君所致。人君貴能為君,它非所尚也。」疑為同一人[5]。
生平
編輯元貞元年(1295年),巎巎出身於元朝一個貴族世家。祖父燕真跟隨忽必烈征戰有功,家族遂進身貴冑階級。外祖父王壽官至太子賓客。父親不忽木受學於許衡,為高度漢化的儒生,官至平章軍國重事。巎巎從小入國學學習,深受許衡和父兄的影響,浸潤於漢儒文化之中。[6]康里巎巎並與趙孟頫交好,書風亦有受其影響。
憑藉家族出身、色目人身份和個人修養,巎巎在仕途上一路高升,初授秘書監丞,經監察御史、密太監、侍儀史、禮部尚書等。至元文宗年間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兼經筵官,為皇帝講頌經史、品鑑書畫,常以柳宗元《梓人傳》、張商英《七臣論》、郭忠恕《比干圖》等演說治國之道。參與文化、教育政策制訂,反對撤罷奎章閣學士院,建議恢復科舉,提議編撰《遼史》、《金史》、《宋史》。[6]
至正四年(1344年),出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次年順帝以翰林學士承旨召還,計劃任其為中書省平章政事。但回京七日後即發熱去世,享年五十一歲。家中清貧,有賴順帝出資收殮。諡號文忠。[6]其子康里維山。
作品
編輯巎巎文集已經散佚,百不存一,今存只有文十一篇,詩六首,多賴書法作品而得以保存。[6]
現存行書、草書真跡二十餘件,其中墨跡二十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東京國立博物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地。楷書作品多借碑銘傳世,現存碑十餘通,位於內蒙古、河南、甘肅、山東、河北等北方地區。[4][7][8]
書法成就
編輯康里巎巎的楷書多以碑銘傳世,散見於各地,相對不受後人重視。從留下的楷書作品看,其早年師趙孟頫,後期則宗虞世南。[8]後人更多關注巎巎的行書、尤其是草書作品。其行草書風可分為三個時期。至順元年(1330年)之前,臨習黃庭堅、米芾等人,尤其受趙孟頫親自教導啟發,致力於向王羲之學習。之後又循大都書壇傳統學習懷素,融二王與懷素的風格於一體,形成了中期運筆快速流暢、毫無阻塞的個人成熟特色。至正四年(1344年)出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後,與江南書家接觸,書風又加變化,更加豪放狂逸,並將章草和今草進行了創造性地結合,是為其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傑出成就和重要貢獻。總體而論,巎巎師從趙孟頫,而又能突破其風格籠罩,自成一家,是元朝後期成就最突出的書法家。另一方面,也有着用筆缺少提按、字形結構缺少變化的瑕疵,方孝儒評之為「沉着不足」。[4][9][10][11][12]
漢化代表
編輯康里巎巎被認為是元朝時期非漢族士人漢化的重要代表。一方面,他接受漢文化,秉持理學觀念,精通漢字書法。另一方面,他身上也體現出與漢族士人不同的特質。如對古典典範持自由態度,將二王與懷素、章草與今草混搭,區別於趙孟頫等漢族文人的復古理念。又如色目人民族認同與漢文化認同並存,在與柯九思、虞集等漢族文人競爭宮廷漢文化代言人位置時,充分利用非漢族出身帶來的政治特權。[13][14][15]
延伸閱讀
編輯[編]
參考資料
編輯- ^ 張金梁. 康里子山名字考.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7, (04): 3-6.
- ^ 吳澄. 魯國太夫人王氏墓志銘. 草廬吳文正公集·三十七. [2022-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 ^ Cleaves, Francis Woodman. The Sino-Mongolian Inscription of 1335 in Memory of Chang Ying-Jui [1335年張應瑞碑漢蒙銘文].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50, 13 (1/2): 1-131 (英語).
- ^ 4.0 4.1 4.2 盧慧紋. 康里巎巎(1295—1345)行草書分期與風格溯源:再思元代非漢族書家的「漢化」問題. 故宮學術季刊. 2014, 32 (1): 47-126.
- ^ s:續資治通鑑/卷207
- ^ 6.0 6.1 6.2 6.3 王頲. 字得晋意——元康里人巎巎家世、仕履和作品. 西域南海史地研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258-274. ISBN 7-5325-4151-7.
- ^ 趙利光. 奎章阁学士院与元中后期馆阁新风. 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 848-878. ISBN 9787547917879.
- ^ 8.0 8.1 楊亮. 《大元东郡宋氏世德褒嘉之碑》考释——兼论康里巎巎楷书的书法史意义. 中國書法. 2019, (18): 82-93.
- ^ 楚默. 康里巎巎书法评传. 中国书法全集 46 康里巎巎 杨维桢 倪瓒卷.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2000: 1-9. ISBN 7-5003-0514-1.
- ^ 徐利明. 中国书法风格史. 鄭州: 河南美術出版社. 1997: 363-369. ISBN 7-5401-0531-3.
- ^ 黃惇. 中国书法史 元明卷.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 75. ISBN 7-5343-3670-8.
- ^ 康里巎巎.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 ^ 王連起. 元代少数民族书法家及其书法艺术.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89, (02): 68-81.
- ^ 石守謙.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北京: 三聯書店. 2015: 159. ISBN 978-7-108-05200-1.
- ^ 盧慧紋. 元代書家康里巙巙研究 (藝術學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