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

具结构且可辨识信息之保存型式

文獻(document)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文指典籍,獻指人才。朱熹《論語集注》中解釋:「文,典籍也。獻,賢也。」後該詞向偏義詞演化,偏重於「文」,單指典籍

文獻
上級分類資訊資源、​知識產權作品、​表示 編輯
起因書寫 編輯
研究學科圖書館學 編輯
特性文件體裁 編輯
Entry in abbreviations tableдок. 編輯
Unicode字符🗎 編輯
幾本古老的文獻
電腦製表再手寫內容的文件

從學術的角度看,文獻(literature)是古代為官方民間收藏的用來記錄群體或個人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以及宗教等方面活動的文字。《書經》被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檔案。商代甲骨文檔案是中國目前能見的最古老的歷史檔案。現代學術文獻的定義是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或記錄方式,具有歷史意義或研究價值[1]

文獻的屬性

編輯

文獻具有三個基本屬性,即:

  • 知識性
  • 記錄性
  • 物質性

它具有存貯知識、傳遞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文獻的載體

編輯
 
甲骨文

作為有形載體的文獻處於不斷的演化之中。目前已知的文獻載體包括以下:

古代的載體

編輯

現代載體

編輯

現代的文獻根據載體形式分為:

  • 印刷型文獻:是以紙質材料為載體,以印刷為記錄手段而形成的文獻形式,是目前整個文獻中的主體,也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傳統文獻形式。它的特點是不需要特殊設備,可以隨身攜帶,隨處隨時閱讀。但存貯密度小,體積大,佔據空間大,不便於保存。
  • 縮微型文獻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以照相為記錄手段而形成的一種文獻形式,包括縮微膠捲縮微平片縮微卡片等。縮微型文獻的優點是體積小,便於收藏和保存,價格便宜等,但閱讀需要有較複雜的閱讀設備來支持。目前在整個文獻中,所佔數量較少。
  • 聲像型文獻是以磁性和感光材料為介質記錄聲音圖像等信息的一種文獻形式。其優點是存取快捷,可聞其聲,見其形,易理解。
  • 電子數字型文獻是伴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而產生的,以計算機處理技術為核心記錄信息的一種文獻形式。這種文獻存貯容量大,檢索速度快捷、靈活,使用方便。電子數字型文獻又分為光盤文獻網絡文獻

文獻的產生方式

編輯

中國古典文獻產生的主要方式包括文獻的產生方式包括「著」、「述」、「編」和「譯」四類:

  • 著:古代亦稱「作」、「造」、「著作」,強調「無本於前」、「前始未有」,即強調原創性。
  • 述:相對於著來說,述就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即在前人著作基礎上進行解釋、疏通和解說。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事實上,以今天的眼光看,《論語》、《春秋》等著作的原創性也是很高的。
  • 編:又叫纂、輯,是根據一定體例編輯舊文,重要特徵是條文都是其他文獻的原文,不加篡改,一般都註明出處。常見的編纂成果包括總集,如《詩經》、《樂府詩集》、《全唐文》等;類書,如《太平御覽》、《永樂大典》等;叢書,如《四庫全書》等;檔案類編,如《清代文字獄檔案》等;資料摘抄,如《清稗類鈔》等。
  • 譯:即翻譯,將一種語言的文獻轉換為另一種文獻。中國古代最早的翻譯是佛經翻譯,東漢明帝時期,大月氏沙門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洛陽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為佛經翻譯之濫觴。後來重要的佛經翻譯家有東晉釋道安鳩摩羅什,唐代的玄奘等。明代以後中國開始出現學術翻譯,重要的翻譯家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中國人徐光啟魏源等。佛經翻譯中有部分文學故事,但真正的文學翻譯始於近代,主要翻譯家是林紓新文化運動以後,魯迅等人都翻譯過大量的文學作品。

文獻分類

編輯
文獻型式 性質 例子 發表為
一次文獻
  • 原創
  • 證據及記錄
  • 還未被資料創造者以外的人改寫或詮釋過

實驗結果、觀察、問卷、訪查、資料庫、典藏資料、書信、文學或藝術作品、手稿、會議記錄、企業檔案、專利、碩博士論文、出生/婚姻/稅務記錄、祖譜、相片、日記、部落格、微博、網站內容、自傳

二次文獻
  • 非原創
  • 非證據,而是對一次文獻做的分析、摘要、重組或精要
  • 在一次文獻產生之後才出來的
對於一次文獻內容的引文、引用、詮釋和描述
  • 學術論文的文獻綜述章節
  • 碩博士論文
  • 會議論文記要
  • 學術專書
  • 傳記
  • 教科書
  • 專題報導
三次文獻
  • 非原創
  • 非證據,而是對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做的分析、摘要、重組或精要
  • 在一次文獻、二次文獻產生之後一陣子才出來的
對於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內容的引文、引用、詮釋和描述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1). 
  2. ^ 張大可, 俞樟華. 《中国文献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211050499. 

來源

編輯
  •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
  • GB/T 3792.1—1983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