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茨林山
普法茨林山(德語:Pfälzerwald,[ˈpfɛltsɐvalt] (ⓘ))是德國西南部的一個低山地區,位於萊茵蘭-普法茲州的普法茨地區。 該森林亦為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面積177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處位於卡爾米特山(672.6米)。
普法茨林山 Pfälzerwald(德語) | |
---|---|
地理 | |
位置 | 德國普法茨地區 |
管理 | |
網站 | www |
生態 | |
森林覆蓋 | 1771 km² |
它與法國毗鄰的佛日山脈北部一起構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保護區,是歐洲最大的森林之一。
地理
編輯地形
編輯普法茨林山與法國邊境以南的佛日森林在形態上沒有分離,是一個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的中央高地地區的一部分,該地區從伯爾施塔特盆地(從溫韋勒經伯爾施塔特和格爾海姆的一條線)到勃艮第門(貝爾福-龍尚-呂爾線),構成上萊茵平原的西部邊界。這一景觀反過來形成了法國廣闊的東部陡崖的東部,在德國的土地上,這些陡崖佔據了普法茨州和薩爾州的大部分地區,有較老的(例如在唐納山)和較年輕的地層(殼灰岩階,例如韋斯特里希高原)。
邊界
編輯雖然普法茨林山的北部和東部邊界相對清晰,但向西部和南部鄰近景觀的過渡則不那麼明顯。
在北部,普法茨林山毗鄰北普法茨高地,包括唐納山(686.5米)。這是典型的普法茨林山的本特階砂岩地層的終點,被其他類型的岩石(如赤底統的岩石)所取代。這導致了這兩個景觀區在地貌上的明顯分離,大致沿着從埃森貝格經格爾海姆和伯爾施塔特到凱沙羅頓附近的奧特貝格的路線延伸[1]。
哈爾特和上萊茵平原之間的丘陵地區,種植和釀造普法茨葡萄酒,被稱為葡萄酒街道。德國葡萄酒之路穿過這片丘陵地帶。
聖英格貝特-凱沙羅頓凹陷從西南偏西向東北偏東延伸至西北部的普法茨林山,森林以清晰地陡坡式下降,尤其是進入凱沙羅頓以西的蘭施圖爾布魯赫沼澤低地。
在大豪斯貝格以西,維斯特里希高原在蘭施圖勒布魯赫的南部邊界與普法茨林山分離,過渡相對平穩。它在過渡區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但作為一個殼灰岩高原,它的地形明顯不同,不再完全被森林覆蓋。它不僅延伸到普法茨林山的西部邊緣,還向南延伸到佛日山脈。從洛林的倫貝格地區開始,它也形成了莫瑟爾河和上萊茵河之間的分水嶺;該地區的南部通過莫代爾河系統完全流入上萊茵河。
在南部,狹窄的扎貝爾納窄道形成了普法茨林山之間的邊界,該森林作為北佛日山和「實際」的佛日山脈繼續進入法國。從地貌和地質角度來看,這條分界線不如萊茵河右岸的情況明顯,在那裏,歐登瓦德山和黑森林被克賴希高低地明顯地分隔開。在萊茵河左岸,只有佛日山脈之外的勃艮第門形成了地形清晰的邊界。
結構
編輯普法茨林山可以分為三個區域:
- 南普法茨林山,也稱為「瓦斯高(Wasgau)」,從奎希河和皮爾馬森斯到蘭道一線到南部的法國邊界處。
分區
編輯普法茨森林是普法茨-薩爾蘭坡地內的一個主要(三級)自然區域(二級主要區域),向南延伸至薩維爾納山口,即進入法國領土,在那裏它繼續延伸為佛日山脊。由於法國邊界的原因,這一點往往得不到承認;因此,法國境內的自然區域南部經常被錯誤地算作北佛日的一部分。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德國聯邦區域研究所在《德國自然區域劃分手冊》和1:200000張地圖上繪製了這些斑砂岩山脈的重要分區。儘管如此,手冊使用的名稱還是存在一些偏差。
最重要的附屬景觀是在地圖的幫助下列出的;地圖上只顯示了著名景觀的名稱,只顯示了更重要的景觀邊界[2]。
- 普法茨林山
- 下普法茨林山(北普法茨林山)
- 奧特貝格林山
- 施通普夫森林
- 奎特斯山(Queitersberg)
- 中普法茨林山
- 迪默施泰因森林
- 萊寧根山嘴(Leininger Sporn)
- 上普法茨林山
- 哈爾特山
- 瓦斯高地區
- 西瓦斯高
- 達恩-安韋勒岩地(Dahn-Annweiler Felsenland)
- 東瓦斯高
- 南瓦斯高
- 下普法茨林山(北普法茨林山)
歷史
編輯名稱
編輯「Pfälzerwald」這個名字最早是在1843年由位於中部的約翰尼斯克羅茨的林業工作者使用的,當時普法茨是巴伐利亞王國的一部分,他們用它來指代普法茨的斑砂岩地區的森林。1902年,當普法茨林山俱樂部(Pfälzerwald Verein,縮寫PWV)成立時,它的使用得到了擴展,特別是PWV的先驅之一弗里茨·克勞斯,努力推廣這個名字。1911年,普法茨地理學家和當地歷史學家丹尼爾·海貝爾勒(Daniel Häberle)提出了一個更精確、更科學的定義,將普法茨林山定義為一個獨立的自然區域[3]。
1850年之前,普法茨的斑砂岩山脈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名稱,當時的觀念是由歷史領土因素而非地理因素決定的。相比之下,凱爾特人和羅馬人將萊茵河以西的整個山脈視為一個整體,沒有區分該地區的不同部分,即今天的普法茨林山和佛日山脈。該山脈以凱爾特森林之神沃塞古斯命名,在許多羅馬手稿中被記錄為「silva Vosegus」或「mons vosegus」[4]。正是從這個語言學根源上,在中世紀,佛日(Vosges)這個名字出現在法語區,瓦斯根(Wasgen或Wasigenwald),後來也被稱為瓦斯高(Wasgau),出現在德語區。
因此,儘管瓦斯根一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指代萊茵河西岸的整個山脈,但在20世紀初,它逐漸局限於砂岩山脈的阿爾薩斯部分,而Pfälzerwald(「普法茨林山」)一詞越來越多地用於指代普法茨部分。這導致普法茨林山和佛日山脈被定義為獨立和獨特的景觀。然而,近幾十年來,在歐洲一體化(《申根公約》)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再次將整個山區綜合體視為一個單一的地理實體[5]。這種態度變化的證據可以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建立的第一個跨界生物圈保護區——北佛日普法茨林山生物圈保護區中看出。
定居歷史
編輯人類活動痕跡(截至10世紀)
編輯雖然自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500年)以來,尤其是在凱爾特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10年)和羅馬(公元前10年至公元450年)時期,在現在的普法茨州更適合居住的地區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但在移民時期(約公元600年)結束之前,萊茵河西岸的山脈幾乎無人居住,被茂密的古老森林覆蓋。
修道院、殖民和發展(7-13世紀)
編輯在中世紀前期(7至10世紀)的法蘭克人征服將他們帶到今天的普法茨林山邊緣後,中世紀(10至13世紀)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通過貴族和教會的主動行動,例如通過建立修道院,如奧特貝格的熙篤會修道院(1144年)和奧伊瑟塔爾的修道院(1148年),以及對山脈的殖民化和開發。可用於農業的地區被永久清理和安置。這一發展在薩利安王朝(10世紀至12世紀)和霍亨斯陶芬王朝(12世紀和13世紀)皇帝時代達到了頂峰,特里菲爾斯城堡和周邊地區的其他城堡的建設一度使其成為帝國的權力中心[6]。
廢棄的村莊,過度開發和枯竭(14-18世紀)
編輯這種發展發生在中世紀後期(13至15世紀)和早期現代(16至18世紀),因為戰爭和經濟環境導致疾病(如瘟疫)和饑荒導致人口大幅下降,定居點總數急劇下降(留下廢棄的村莊)。因此,在山區殖民化期間,由於沙質土壤營養不良,不適合耕種,並且由於過度使用和開發,不得不在短期內就放棄這些開墾區域。此外,利用森林獲取木柴和木材也不符合可持續性原則。一方面,生產稻草(用作牛墊層的樹葉)和森林牧場破壞了土壤和森林;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木材的鐵、玻璃和鉀肥的製造導致了幾個世紀以來森林的過度使用和破壞,從而導致了人口的進一步貧困。森林本身支持的職業,如伐木工、木炭燃燒工、木材流送工、樹脂燃燒工(使用瀝青鍋爐)和灰燼燃燒工,只支持微薄的生存[7]。
移民、再貧困、首次通勤者(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編輯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大量人口損失後,人口在17世紀末開始恢復和穩定,最初是由於來自蒂羅爾和斯瓦比亞的定居者移民以及來自瑞士、法國和荷蘭的胡格諾派和門諾派宗教難民的定居。從那時到18世紀末,由於農場(如法蘭克式房屋)的更好設計和村莊(集群村莊或Hauffendorf)的擴張,人口出現增長。然而,這一發展意味着山區的資源迅速枯竭,人口過多和貧困,特別是在19世紀,導致移民到新大陸的人數增加。除了適度的鐵提取和加工、森林工作和造紙廠運營外,皮爾馬森斯地區的製鞋業是唯一真正的收入來源。這意味着19世紀下半葉的鐵路(路德維希鐵路和蘭道-茨威布呂肯線)使情況有所改善,因為可以通勤到普法茨林山以外的城鎮,並在該地區以外的新興產業之一(如路德維希港的巴斯夫)尋求就業。
去工業化和旅遊業興起
編輯在20世紀,德國的總體經濟結構變化也影響了普法茨林山地區,該地區越來越融入整體經濟和交通系統。通過建設基礎設施(如公共交通),與世隔絕的林場村莊成為具有服務性質的城市,在許多情況下,村民現在不再在當地工作,而是在更遠的地區中心工作,如路德維希港和凱沙羅頓。
相比之下,山區的本地工業變得稀少或關閉,這可以從鞋業的例子中看出。自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鼎盛時期以來,全球化導致鞋類生產轉移到國外,導致該行業幾乎完全崩潰,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失業率上升和引發的移民趨勢加劇了這種情況[9]。此外,過去幾十年影響深遠的人口變化造成了進一步的結構性問題,特別是通過人口下降、老齡化和移民影響到人口稀少地區的偏遠社區。[10]
與此同時,森林高地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作為具有特殊生態地位的娛樂和休閒活動場所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反映在各種旅遊概念和活動中,為當地人口提供額外的工作和收入機會,並有助於抵消上述結構變化。
自然公園和生物圈保護區
編輯儘管普法茨林山早期主要被視為原材料和能源供應的來源,但今天,除了其娛樂和休閒功能外,其作為「特殊保護景觀」的生態重要性已經凸顯出來。這種態度的變化,特別是通過建立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以及後來的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保護區,得到了明顯的體現。
自然公園
編輯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創建於1958年,是德國的第三個自然公園。根據自然公園概念創始人阿爾弗雷德·特普費爾(Alfred Toepfer)的要求,普法茨林山將成為萊茵河谷城市壓力重重的上班族的娛樂和鍛煉場所,當時這些城市正遭受嚴重的空氣污染。自然公園擴建計劃設想建立95個停車場、13個營地、7個觀景塔和5個露天游泳池。
事實上,在最初的七年裏,共創建了62個林地停車場,以及530張長椅和同樣多的垃圾箱。總共增加或創建了370公里的步行路線,並鋪設了45條有標誌的環形步行道。自然公園的管理層接管了普法茨林山俱樂部(PWV)。這20個開放式避難所以木屋風格為步行者建造,以普法茨林山俱樂部總經理路德維希·費舍爾的名字命名為「費舍爾小屋」。
20世紀60年代中期,PWV得出結論,志願者無法完成所需的工作,並將自然公園的管理權交給了普法茨省政府。到1974年,已花費370萬歐元用於改善娛樂設施。
1975年左右,人們認為娛樂設施的擴建已經完成,人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對生物群落和中心景觀的照顧。人們也越來越希望用物種豐富的特定地點混合林來取代因戰爭、戰爭賠償和危機時期而種植的許多松柏樹單一栽培。
1982年7月20日,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協會(Verein Naturpark Pfälzerwald)作為一個支持組織成立。該協會的成員是那些領土被自然公園覆蓋的縣和獨立城鎮,以及普法茨地區協會、各種漫步者和體育俱樂部以及環境組織。許多社會組織參與了自然公園的工作,確保了學術和區域個人利益的獨立性。該協會的目標是平等發展自然公園及其同名生物圈保護區,保持其獨特性和美麗性以及國家娛樂價值。自1997年以來,該協會的總部一直設在蘭布雷希特。
生物圈保護區
編輯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於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生物圈保護區。1998年,它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個跨境生物圈保護區的德國部分,即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保護區。因此成為(截至2009年)德國15個生物圈保護區中的第12個。這些領域對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意義,生態方面、可持續經濟管理、環境教育和環境研究在這些領域最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11]
2007年,萊茵蘭-普法茲州頒佈了一項法令,根據該法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設計指南將專門針對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實施。[12]該法令規定了一個分區方案作為其主要重點,該方案設想了三個具有不同目標和保護功能的區域:
- 核心區域:在「對自然過程影響最小」的地方,即確保對典型生態系統的完全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安全保護區。
- 緩衝區域:緩衝區用於「生態良好的農業實踐」,以保護景觀特徵。它們旨在補充和連接核心領域。
- 過渡區域:主要重點是促進「可持續性示範項目」,例如,這些項目可能包括發展可持續旅遊概念或無害環境地生產區域產品。
該法律還涵蓋了「安靜地帶」(Stillezonen),旨在確保「在安靜中娛樂」,但不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指導方針的一部分。該概念源於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的舊保護區條例(1984年),因此與其他三個區域重疊。
核心區、緩衝區和過渡區代表性地分佈在生物圈保護區的整個區域。作為其中的一部分,確定了大約16個核心區,總共覆蓋了約2.3%的面積。[13]威斯勞特的源區(2296公頃)是生物圈保護區中最大的核心區,主要是原始山毛櫸、橡樹和松樹的混合林。
地質
編輯普法茨林山的主要特徵是一塊雜色砂岩及其下伏的鎂灰岩地層。這些岩石類型的構造形成的層理及其隨後的侵蝕導致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低山脈的地形。[14]
發展歷史
編輯雜色砂岩的形成
編輯在二疊紀地質時期(約2.96億至2.51億年前),第一批約100米厚的砂岩地層沉積在今天的普法茨林山地區;特別是,赤底統和鎂灰岩統(約2.56-2.51億年前)的岩石單元非常重要。在日耳曼三疊紀初期,即從下三疊紀到中三疊紀初期(約2.51-2.43億年前)存在類似沙漠的氣候,因此,由於沙子的進一步沉積,形成了厚度高達500米的岩層。除其他外,通過添加氧化鐵,導致岩層變色——因此得名「bunter」(雜色)砂岩(bunter在德語中是「有色」的意思)——並且,根據材料的類型和結合,(粘土結合砂岩與矽化石英砂岩相反)形成不同硬度的岩層。這就形成了下部、中部和上部雜色砂岩的亞群。這些雜色砂岩在殼灰岩階(2.43億至2.35億年前)和考依波階(2.34億至2億年前)被不同類型的沉積物覆蓋,在侏羅紀(2億至1.42億年前)和白堊紀(1.42億至6600萬年前)時期也是如此[15]。
雜色砂岩的鋪設
編輯在新生代古近紀開始時(6600萬至2380萬年前),阿爾卑斯山的形成導致地殼出現相當大的緊張局勢,在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前地帶,導致地幔和地殼隆起。在如此形成的拱形頂部,存在相當大的拉應力,因此岩層被拉伸,大約3500萬年前,地殼中出現了深深的裂縫和凹陷(被動張裂作用)。[16]與此同時,新形成的低地的兩側在普法茨林山地區被抬升至約1000米的高度。
這些過程一直持續到今天,對低山區目前的景觀產生了四個重要影響:
現代景觀的形成
編輯在晚古近紀(3400萬至2380萬年前)和新近紀(2380萬至280萬年前。特別是,正是在不同的寒冷和溫暖時期發生的風化和清除過程決定了普法茨林山的最終地形形狀。其特徵是一個由深度切割的山谷組成的系統,尤其是在北部和中部,有着各種各樣的山脈形狀和奇異的岩層。
結構
編輯基岩
編輯如今,片麻岩和板岩形成了普法茨林山的基岩,但它們通常被較年輕的岩層覆蓋,只在山脈東部邊緣的少數地方出現。[17]
赤底統和鎂灰岩統地層
編輯這些岩層覆蓋基岩,除砂岩外,還包括頁岩和泥灰岩。它們通常具有較軟的稠度,因此在普法茨林山北部(施圖姆夫森林)和東南部形成寬闊的山谷和侵蝕面。鎂灰岩質的南普法茨砂岩地層分為四個地層,總厚度約為80至100米。
雜色砂岩層
編輯雜色砂岩的岩石單元分為三個地層:
地貌
編輯景觀特性
編輯普法茨林山不同岩層的風化和侵蝕及其不同的硬度導致了低山景觀,其具有密集、深切的山谷系統和各種各樣的山丘形狀。下部雜色層和中部雜色層的堅硬和抗蝕岩石形成了陡崖地貌,其特徵是單面山景觀,尤其是在北部和東部,而普法茨林山的東南部主要是由侵蝕面分隔的相當孤立的山丘。
山脈、丘陵和岩石組成
編輯整體特性
編輯在雜色砂岩山脈中,可以觀察到各種各樣的山丘形狀,這取決於它們所組成的各種岩層。普法茨林山北部和中部的典型特徵是突出的山丘「塊」(Bergklötze)和細長的梯形山脊,通常有岩石頂部區域(例如凱塞爾山,661.8米),而在山脈的西部,具有空地的高原狀丘陵佔主導地位。相比之下,在東南部的普法茨林山中,赤底統和鎂灰岩統(侵蝕面)的沉積物,尤其是具有抵抗力的特里菲爾斯和雷貝格岩床(圓錐形山丘),影響了鄉村的外觀。
幾千年來,砂岩的風化和侵蝕,其硬度各不相同,形成了奇異的岩層,如岩石尖頂、岩石面、岩石壁和岩石塊。此外,不同硬度地層的小規模風化產生了洞穴、天然拱門和桌石(魔鬼之桌)。在老城堡石近兩公里長的岩石階地上,還可以觀察到破裂、懸垂和蜂窩狀風化。相比之下,石海和石田往往更多地出現在普法茨林山的中部。
詳細地形描述
編輯這一低山脈的最高點位於普法茨林山的中部,主要位於東部。[18]
在這裏,在一個連續的山脊上有一系列超過600米的山峰,其中672.6米的大卡爾米特山也是整個普法茨森林的最高點。山脊始於施泰格科普夫(也被稱為Schänzel)(約500米),向西延伸至埃施科普夫(609.9米)和魏森山(609.9米)周圍的弗蘭肯魏德地區。該地塊從上詩貝亞鎮經約翰尼十字延伸至豪森施泰因。其位於約翰尼十字和赫爾梅爾斯貝格霍夫之間的中心區域相當像一個被深深切割的山谷包圍的高原。該高原向西延伸,高度約500米,然後逐漸下降至400米。它被施瓦茨河和摩薩爾布河一分為二。在西南部,其他山脊將梅爾薩爾貝河谷和勞特河的源頭隔開。因此,可以從葡萄酒之路上諾伊施塔特步行到萊門或凱沙羅頓-摩爾施巴赫,而不會低於450米的輪廓線。
從上詩貝亞巴赫到詩貝亞巴赫河的線路以北,最高點是570.8米高的德拉亨菲爾斯和高施托佩爾峰(施托佩爾峰;566.2米)。在北部的伊森阿赫河和東部的德國葡萄酒之路形成的三角形中,還有其他500米高的山丘。最突出的是諾伊施塔特的北部地方山丘(豪斯山)、魏因比特(554.0米)和代德斯海姆附近的埃克峰(516.0米)。在伊森阿赫河以北,只有拉恩菲爾斯(516.5米)突破了500米的輪廓。它繼續向北延伸,從海拔400米下降到300米。
奎希河以南的鄉村因地質情況的不同而發生變化(見景觀特徵)。這裏有更大的侵蝕面和相當孤立的山丘(圓錐形山丘),平均高度可達450米,是景觀的特徵。瓦斯高河德國一側的最高點是安威勒附近的雷山(576.8米)、諾特韋勒附近魏格恩堡遺址的城堡山(570.9米),其次是巴德貝格察本以西的高德爾斯特山(560.5米)和達恩西南的大厄伊山(513.0米)。埃彭布倫附近的高李斯特山(475.8米)和埃爾倫峰(472.1米)是西南部的最高點。
山谷和溪流
編輯整體特性
編輯下部雜色層和中部雜色層的特點是V形山谷,底部狹窄,側面陡峭,深深切入基岩。它們是普法茨林山中部的典型山谷形式,而在南部和北部,底部較寬的U形山谷佔主導地位。森林的西南部是所謂的沃格(德語:Woog,意為「小湖泊」)谷,這裏的谷底很寬,因此特別適合建造池塘、水庫和小湖(見下文)。
水文平衡
編輯普法茨林山的一個典型特徵是其豐富的水資源,這導致了溪流、河流和濕地系統的高度發達(見下文)。侵蝕引起的沙質土壤對水的滲透性非常強,因此雨水很快滲入地面,然後作為地下水儲存在不同的岩石區域,這些地下水可以通過節理和裂隙(「裂隙流」)進行引導。這些地下水流入各種岩石區,尤其是下部雜色層的特里菲爾斯層和卡爾斯塔爾層(中部雜色層)的岩石區。粘土粘結的砂岩床形成了泉層,在那裏它再次在地表排出,例如在接觸泉中。由於砂岩的礦物質和地下水含量非常低,因此只有較低水平的溶解物,因此水的硬度範圍較低(較「軟」),呈微酸性(低pH值)。[19]
湖泊和水庫
編輯上述條件也導致了大量濕地的形成,這些濕地經常與泉水層相連,地下水再次流入地表。因此,沼澤、沼澤湖和其他小型湖泊,即所謂的沃格是普法茨林山的典型,儘管大多數沃格沒有自然起源。它們通常是通過溪流蓄水人工鋪設的,並被用作木材漂流的舞台和水庫。然而,普法茨林山中所有湖泊和灌木叢所覆蓋的面積並不顯著。最著名的是西北邊緣的蓋爾特斯湖,西南部的克勞森湖和東北部的冰湖。
河流
編輯普法茨林山由四個大的集水區系統以及較小的集水區或單獨的溪流排水。這四個大系統是詩貝亞河、奎希河、勞特河(或其上游的威斯勞特河)和施瓦茨河。前三條河流直接流入萊茵河,而施瓦茨河則間接流經布利斯河、薩爾河和莫瑟爾河。較小的排水系統是,例如紹爾河或伊森阿赫河,它們只在很小的區域內有支流。將森林直接排入萊茵平原的大多數小溪通過廣泛的溝渠系統流向北部最近的河流。例如,詩貝亞河可以連接海因河、摩登河和克雷布斯河的水域。
以下河流系統從普法茨林山排出。它們以順時針方向列出,從西部開始(括號中為整個集水區[20]):
- 施瓦茨河(1151.5km2)
- 勞特河(275.6km2)
- 阿爾森茨(327.7km2)
- 普夫里姆河(246.4km2)
- 埃斯河/埃克河(130.2km2+217.8km2)
- 伊森阿赫河(294.9km2)
- 詩貝亞河(595.8km2)
- 奎希河(271.2km2)
- 米歇爾斯河/奧特河(130.2km2+109.1km2+119.2km2)
- 勞特河(382.3km2)
- 紹爾河(805.5km2)
- 莫代爾河(1720km2)-集水區緊鄰州邊界
施瓦茨河的水系是森林中唯一流入莫瑟爾河的水系。瓦爾德勞特河和阿爾森茨河排入納厄河(勞特河連通納厄河的支流格蘭河),所有其他系統從北向南排列,直接排入萊茵河。
普法茨分水嶺是萊茵河(上萊茵河)和莫瑟爾河(中萊茵河)之間的分水嶺,來自西部的希金根高地,在凱沙羅頓市以西和以南到達普法茨林山北部,並在那裏轉向東南。它從約翰尼十字開始向南延伸,向西經過埃施峰和摩西斯山,然後在霍爾滕峰地區向西南彎曲;沿着這個方向,它繼續經過格萊芬施泰因城堡、雷山和弗雷斯特的小屋,最後離開埃彭布倫東南部埃爾倫峰的德國領土。它遵循着各種相互連接的山脊,將施瓦茨河的水系與這裏提到的所有其他排水系統分隔開來。[21]
特性
編輯哈爾特砂岩
編輯在山脈的東部邊緣,可以在幾個地方發現淺黃色的漂白砂岩。這曾經在巴特貝格察本、弗蘭克韋勒和漢巴赫附近的大型採石場開採,如今仍在萊施塔特和哈爾特附近開採。紅氧化鐵是通過普法茨林山和萊茵地塹之間的斷層帶上升的熱流體釋放出來的,因此使砂岩變白。
佩希施泰因峰之前的火山活動
編輯5300萬年前,地殼和地幔發生了緊張關係,因此岩漿能夠上升並沿着裂縫破裂到地表。在最初的噴發階段,形成了一個充滿鬆散火山物質的爆炸漏斗(Sprengtrichter)。隨後,在第二階段,更多的岩漿以不太活躍和噴發(非爆炸)的形式上升到地表,從而在火山的管道中形成了深色、垂直或傾斜的玄武岩柱。今天,在一個古老的哈爾特施泰因採石場遺址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岩石沉積物。
生物
編輯植物
編輯顧名思義,林地是普法茨林山的主要景觀元素,占其總面積的82%,中部地區高達90%。[22]
森林發展史
編輯大約10000年前,在上一次冰河時代結束時,普法茨林山被苔原狀植被覆蓋,最初,隨着氣候逐漸變暖,松樹和樺樹等要求不高的樹種能夠在其中傳播(「松樹-樺樹」時期)。隨着氣候條件的改善,這些物種隨後出現了榛樹、橡樹和椴樹(「榛樹和橡樹時期」)。從第三個千年開始,一種更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演變而來,變得更涼爽、更潮濕,因此現在山毛櫸成為森林景觀的特色。當代典型的橡樹和山毛櫸混合林出現了,松樹被迫回到那些不太有利、非常潮濕或非常乾燥的地區,但仍然是天然林地的一部分。[23]
然而,這種生態平衡因中世紀的殖民和林地清理而被永久破壞。焚燒清除、使用土地生產秸稈以及不受限制地開採森林作為原材料和燃料,一點一點地導致大片林地遭到破壞,這種破壞在17世紀和18世紀達到頂峰。這種情況使得引入適當監管的森林管理迫在眉睫——這種管理不僅優先考慮有控制的開採,而且最重要的是照看和可持續性。因此,在18世紀和19世紀,開墾的土地被重新造林,主要是要求不高、生長迅速的松樹,19世紀,其他非本土針葉樹物種如雲杉、落葉松、北美喬松和花旗松緊隨其後。
在普法茨林山,這種受監管的管理產生了混交林地,在歷史上主要由橡樹和山毛櫸組成的地區,針葉樹約佔總存量的三分之二。直到最近幾十年,人們才越來越多地試圖將更大面積的森林變成接近自然的混交林地,落葉樹和針葉樹的比例更高,約為50%。
現狀
編輯山毛櫸不僅是歷史上,也是如今普法茨林山中最豐富的樹種,目前所佔比例為35%。除東部山脈邊緣(哈爾特山脈)外,它廣泛分佈在雜色砂岩土壤的酸性環境中,喜歡陰坡、高海拔和窪地。通常,它與軟木(尤其是松樹)一起形成各種各樣的混交林分,但它也有自己的林分(在所謂的地楊梅-毛櫸林中),尤其是在普法茨林山中部。在這裏,它生長在大型的「山毛櫸大教堂」中,被許多遊客視為普法茨林山的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
除了山毛櫸,橡樹是普法茨林山的另一種特色樹,儘管從植物學角度講,它們主要是無梗花櫟,而不是夏櫟。它是較大的、有時有數百年歷史的主要樹種,分佈在約翰尼十字、埃施峰和韋森山周圍的地區,也可能在菲施巴赫和埃彭布倫之間的更南邊發現,在那裏,以及普法茨林山中部的高原,它更喜歡陽光明媚的斜坡(從西到東南的斜坡)。但在普法茨林山的其他地區,它正在增加,通常與山毛櫸一起形成非常自然的原始混交林(天然林),作為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保護區的核心區,該森林受到特殊保護。[24] 此外,從林業的角度來看,普法茨林山的橡樹是特別重要的,因為用它們生產的木薄片被世界公認為具有獨特的質量。
儘管松樹在總樹木種群中的比例在2008年從44%下降到34%,但它仍然是低山脈的優勢物種。這是由於歷史背景造成的,尤其是在哈爾特地區,他們曾經以60%至70%的份額佔據了森林中的主導地位。傳統上,它種植在乾燥、陽光充足、朝南的斜坡上。與橡樹和山毛櫸一樣,它也是森林群落的原生樹種,儘管為了重新造林,已經引入其他地區的松樹物種,並與本地物種混合。在普法茨林山中部的瓦爾德萊寧根和法國比奇部分的泥炭土壤上,生物圈保護區的「殘餘」松林得以倖存,原始松林的特徵可以生動地看到。
銀冷杉在這方面也發揮着特殊的作用。儘管它在整個普法茨森林中只覆蓋了約1%,但在南部更為常見,南部的銀冷杉約佔林地的7%。它出現在混交林地中與山毛櫸、松樹和其他物種並列的許多林分中,並經常主導森林的外觀。因為它形成了典型的佛日山脈大山毛櫸-冷杉林的最北端,所以喜潮濕的銀冷杉被視為普法茨林山的本土樹種之一。主要分佈在山谷和濕地中的水邊白蠟樹林地和稀有的卡爾林地,也是受大西洋影響的普法茨林山氣候的典型植被,也是原始森林的代表。
相比之下,雲杉、花旗松、落葉松和北美喬松並非森林山脈的原生物種。雲杉喜歡涼爽、陰涼的地方,因此經常出現在山谷、河谷和丘陵的低坡上,而花旗松由於其高度的適應性而出現在不同的地方。歐洲栗最初不是一種本土樹種,但被羅馬人移植到了今天的普法茨州。由於它喜歡溫和的氣候,就像葡萄一樣,它生長在哈爾特普法茨林山的東部邊緣,純種植或幾乎單一種植,約佔那裏森林面積的4%。
在貧瘠的橡樹、山毛櫸和松林中,地面植物群主要由喜酸性土壤(嗜酸性)物種組成。例如大木犀,白木犀、藥丸莎草和曲芒發草。各種蕨類植物也很有特色,如穗烏毛蕨、檸檬香蕨類和王紫箕,它們喜歡陰涼、溫和、潮濕的地方。雜色砂岩山脈的另一個特點是其豐富的蘑菇和漿果群落。藍莓覆蓋了大片地區,在合適的地方還覆蓋了越橘。[25]
帚石楠生長在小路旁和空地上的乾燥沙質土壤上,德國染料木、金雀花和罕見的矛狀喇叭花等植物也生長在空地上,而在許多小溪和潮濕的草地上,可以看到喜酸的沼澤植物,如水芋、沼委陵菜、睡菜和蓼葉眼子菜,所有這些在德國其他地區都很罕見。此外,蘆原、沼生柳葉菜、驢蹄草和旋果蚊子草,以及在乾燥的地方,還有灰毛柳、耳柳和歐鼠李,說明了在小溪流旁的濕草甸上可以發現的各種各樣的植物。
動物
編輯山脈的大型混交林及其各種植物群落形成了一個生態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各種各樣的動物得以發展。[26]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與其他山區一樣,它們以蹄類動物為代表,如西方狍、歐洲馬鹿和野豬。普法茨林山中還發現了狐狸、歐洲狗獾、歐洲鼬、鼬和蝙蝠、松貂、斑貓和猞猁等受威脅的哺乳動物。
許多稀有鳥類也是如此,包括戴勝、翠鳥、穗䳭、黑啄木鳥、草原石䳭和野鶲。雖然這種受到嚴格保護的游隼已經在岩石之鄉瓦斯高生活了幾十年,但花尾榛雞和松雞似乎已經在普法茨林山地區滅絕。典型的秋冬季物種包括燕雀和蒼頭燕雀,它們在這裏越冬,成群結隊地佔據樹林。在所謂的「博海默狩獵」(Böhämmer Jagd)中,它們曾在夜間被吹管獵殺,直到1936年的《保護法》終止了這項運動。
森林裏有大量的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還有許多甲蟲、蝴蝶和其他昆蟲。常見的景象是大蟻丘,即木蟻的巢穴,該地區有幾種。瓦斯高和海梅爾斯貝格霍夫地區是德國為數不多的毛眼林蟻聚居地倖存下來的兩個地方。高度瀕危的大蟻蛉和斑點蟻蛉經常出現在雜色砂岩(雷山岩床)的沙子中。它們的幼蟲在沙子裏建造漏斗陷阱,並用鉗子狀的下顎捕食落入陷阱的螞蟻和其他動物。
由於森林人口稀少,加上雜色砂岩的過濾作用,山丘上的許多泉水和溪流保持了其自然水質,因此它們仍然是許多魚類的健康棲息地。其中包括褐鱒和七鰓鰻,在平靜的水域中,還有真鱥、花鰍和條須鰍。在更大的草地溪流中,可能會發現茴魚、河鱸、白斑狗魚、江鱈和其他各種類似雅羅魚的物種。溪流和池塘中經常可以看到蜻蜓,如金環蜻蜓和罕見的北方豆娘。
景點
編輯儘管普法茨林山仍然人煙稀少,有許多未受破壞的地區,但它仍然擁有豐富的區域、歷史和文化遺產,反映在有大量的景點,其中只有少量的景點在這裏涉及到。
城堡
編輯普法茨林山有大量的城堡和莊嚴的房屋。[27]值得一提的是安韋勒附近的特里費爾斯帝國城堡,12世紀末,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被囚禁在那裏;隨之而來的是布隆德爾傳說。如今,這裏可以觀看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王權(Reichskleinodien)的複製品,也是普法茨州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在普法茨林山的東側邊緣,在葡萄酒之路旁諾伊施塔特村莊的上方,是哈姆巴赫城堡,1832年哈姆巴赫集會的現場,此後被視為民主的象徵。再往南幾公里,在埃登科本附近,是路德維希別墅,建於19世紀中期,曾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的避暑別墅。
貝爾瓦爾特施泰因城堡位於普法茨森林南部的埃倫巴赫附近,曾屬於騎士漢斯·馮·特羅塔,在當地傳說中被稱為漢斯·特拉普,是普法茨坦唯一一座仍可使用的城堡。城堡已經重建,並對遊客開放。在許多其他城堡中,如魏格倫堡,只剩下廢墟。其他岩石城堡包括布森貝格附近的德拉亨費爾斯,部分屬於叛軍騎士、錫金根的弗朗西斯、法爾肯堡和維爾加茨維森附近的維爾加爾塔堡。
萊寧根家族的領主們統治着普法茨林山的東北部;這個家族的重要建築是格呂恩施塔特附近的老萊寧根城堡和新萊寧根城堡,以及巴特迪爾克海姆附近的哈爾登堡城堡。該地區屬於萊寧根家族的其他城堡包括山脈西部梅茨阿爾本附近的格萊芬施泰因和埃爾姆施泰因山谷的埃爾芬施泰因。
一組不同尋常的城堡是位於達恩附近的同名城堡。這群城堡包括老達恩城堡、格拉芬達恩城堡和坦施泰因城堡,它們在不同的時間建造,但立即在岩石山脊上一座接一座地豎立起來。
雷山城堡信息中心不僅向遊客介紹中世紀城堡的歷史、建築和生活的多方面細節,還全面介紹了當今法國邊境地區的其他岩石城堡。
自然遺蹟
編輯卡爾斯塔爾谷貫穿特里普施塔特鎮附近的莫扎爾布河上游,因其自然、原始的景色而引人注目。約翰尼十字的特里普施塔特是普法茨林山的中心點,曾經是一個溫泉浴場。有200到300年歷史的橡樹和山毛櫸混合樹林環繞着這個小村莊,使其具有當地特色,尤其知名。長期以來,它們一直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進行可持續管理,尤其以其珍貴的優質橡木家具而聞名。因此,可持續發展之家於2005年在約翰尼十字成立(包括信息中心/博物館)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他古老的森林狀天然林地碎片可能存在於生物圈保護區核心區之一的魏森山下方的(維斯)勞特河源區,以及埃彭布倫、什蒂策爾布龍、菲施巴赫和上什泰因巴克之間的邊界區域。
普法茨林山南部高度多樣化的景觀特徵是200多個各種形狀和大小的岩層,[28]這不僅讓遊客對該地區的地質有了很好的了解,而且砂岩植被的適應性也令人驚訝,尤其是帚石楠、要求不高的草和變形的歐洲赤松。該生物群落的另一個特徵是游隼,它們在岩石中築巢,並受到嚴格的保護措施(包括登山者和步行者的出入限制)。
達恩岩地(Dahner Felsenland)著名的岩層是後魏登谷附近的魔鬼之桌、容菲恩斯普龍、霍赫施泰因以及新娘和新郎的兩個頂峰,它們都位於達恩小鎮周圍。安韋勒和戈塞斯韋勒周圍的地區有阿塞爾石、盧格弗里德里希石、狗石和前魏登谷附近的羅德爾石等地層。另一個重要的自然紀念碑是法德邊境附近普法茨林山西南角埃彭布倫附近布雷申山上的老城堡石。這是一個大約兩公里長的岩石階地,是森林中同類岩石中最大的,其上有明顯的證據表明存在典型的雜色砂岩侵蝕和風化過程。
為了向步行者開放這片岩石景觀,近年來建立了一系列主題步道,其中應提及羅達爾布岩石步道(Rodalber-Felsenweg)、達恩岩石步道(Dahner-Felsenpfad)、布森山木鞋步道(Busenberger-Holzschuhpfad)和豪恩施泰因鞋匠步道(Hauensteiner-Schusterpfad)。雖然大多數岩石只有登山者才能真正到達,但某些岩石階地也可以步行到達(例如布爾施泰納、海登費勒和羅岑施泰因),或者在需要小心的情況下藉助梯子到達(例如豪恩施泰因附近的許訥施泰因)。
信息中心和博物館
編輯信息中心
編輯生物圈保護區有三個重點不同的信息中心,遊客可以在這裏通過展覽和各種活動了解雜色砂岩山脈的地質、氣候、動植物群、歷史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考慮被放在首位。在德國方面,其中包括約翰尼十字的可持續發展之家和瓦斯高菲施巴赫附近的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之家。後者除了多媒體展覽外,還有樹冠步道、水和生物圈體驗步道。在拉珀蒂特皮埃爾(德語:Lützelstein),一座城堡般的建築建在呂策爾施泰因城堡的廢墟上,是北佛日地區自然公園(法語:Parc naturel régional des Vosges du Nord)的行政中心,遊客可以在這裏以類似於德國中心的方式了解佛日砂岩的自然世界。
博物館
編輯在眾多與普法茨林山有直接聯繫的博物館中,這裏只能提到一小部分,這些博物館可能僅在普法茨州發現(見萊茵蘭-普法爾州博物館協會的詳細報道)。[29]
普法茨自然歷史博物館(Pfalzmuseum für Naturkunde)或位於巴特迪爾克海姆的POLLICHIA博物館舉辦了各種關於普法茨地質、動植物(如森林動物、當地蘑菇、礦物等)和其他特殊保護主題的永久展覽和收藏,並將生態考慮作為優先事項。在這方面,遊客還被介紹到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保護區,這是一個全面的永久展覽,生動地展示了這些雜色砂岩山脈的特殊特徵。
詩貝亞的普法茨歷史博物館(Historisches Museum der Pfalz)由於其範圍更廣,沒有將當今的普法茨林山作為一個單獨的展覽主題;然而,博物館對普法茨的特殊關注幾乎不可避免地意味着,通過歷史聯繫,山區的政治和社會歷史變化被一次又一次地展示出來。例如,2011年的薩利安展覽(特里費爾斯是薩利安帝國的中心),葡萄酒博物館及其葡萄酒文化歷史,以及德拉亨費爾斯城堡的家庭友好、動手展覽,在展覽中,可以重溫瓦斯高中世紀岩石堡壘上的生活。
皮爾馬森斯的Dynamikum是萊茵蘭-普法茲州的第一個科學博物館或科學中心。2008年4月,在老萊茵伯格鞋廠的大樓里建立了一個互動博物館。在「運動」的主題下,150個互動實驗站展示了基本的物理、數學和生物定律。該博物館特別針對年輕遊客,幫助他們了解科學原理。
路德維希別墅(Villa Ludwigshöhe)的馬克斯·斯雷弗格特的美術館收藏了印象派大師的畫作,這些畫作反映了南部普法茨鄉村的豐富色彩,例如,在萊恩斯韋勒(Leinsweiler)上方諾伊卡斯特爾的斯雷弗格特墓地可以體驗到這些色彩。藝術家埃米爾·科諾林格的「印象」傳達了對普法茨和阿爾薩斯瓦斯高岩石和岩石城堡的特別好的描繪,他試圖通過藝術媒介強調紅色砂岩景觀的豐富性。[30]
工業遺產
編輯工業遺產的例子包括拉姆森的施圖姆普夫森林鐵路,自1996年以來一直是工地輕便鐵路(Feldbahn)的遺產,以及小杜鵑鐵路,自1984年以來一直由歷史悠久的蒸汽火車運營,並在3月至10月的周末在諾伊施塔特和埃爾姆施泰因之間運營服務。此外,位於諾伊施塔特的德國鐵路博物館(German railway Museum)有近150年的普法茨鐵路歷史的全景,展品眾多。
豪恩施泰因的德國鞋類博物館記錄了鞋的製造,這在早期是皮爾馬森斯地區非常常見的活動,並將其置於更大的工業和社會歷史背景下。在前鞋廠的建築中,可以看到舊的製鞋機械和其他製造技術,並生動地體驗到鞋製造生產的變化。
幾個博物館提供了對過去在普法茨林山中發現的各種古老貿易和工藝的有趣見解,包括蘭貝格的制刷工博物館(Bürstenbindermuseum);它使用各種展品來展示蘭貝格山谷過去幾個世紀的工業和社會發展。
在諾特韋勒聖安妮畫廊的礦場,遊客可以在導遊的帶領下參觀重要的採礦活動,從而見證過去幾個世紀極其艱苦的工作條件。然後,這種洞察力可以在遊客礦井的信息中心得到增強。
野生公園
編輯在南魏恩施特拉瑟縣野生動物園的廣闊地形上,可以發現15種歐洲物種的400多種野生動物,還有各種面向兒童的活動。一個類似的景點是普法茨林山北部瓦亨海姆附近的庫爾普法茨公園。
空中索道
編輯里特堡火車站是埃登科本附近里特堡山上的纜車,從那裏可以很好地看到萊茵平原;巴特迪爾克海姆貢多拉纜車是普法茨林山東部邊緣的兩條空中索道,從1973年到1981年,它沿着托伊菲爾施泰因向上運行,目前正計劃重新開放。
戶外遊憩
編輯普法茨林山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徒步旅行地區,提供了廣泛的步道網絡。
2005年,在該地區中部建立了普法茨林山山地自行車公園,這是一個山地自行車路線網。
攀岩家和登山家欣賞達恩岩地的紅色砂岩。
徒步
編輯自上世紀初以來,普法茨林山已發展成為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步行區,這得益於其自然景觀景點、文化遺產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主要由普法茨林山俱樂部創建。它提供了100多個由普法茨林山俱樂部[31]和自然之友的志願者管理的步行小屋和類似設施[32]。步行支持中心通常只能徒步進入,主要在周末開放。
徒步線路
編輯山脈縱橫交錯,有一個密集的標記小徑網絡[33],總長超過12000公里,其中大部分是由普法茨林山俱樂部的志願者建立的,他們繼續維護這些小徑。其中包括幾條重要的國際和國家長途路徑,將林山地區與歐洲和國家長途小徑網絡連接起來。
眾所周知的例子包括普法茨聖詹姆斯之路(路標:藍色田野上的扇貝)、皮爾馬森斯-貝爾福長距離路徑(路標:黃色條)或弗蘭肯-黑森-普法茨(Franken-Hessen-Kurpfalz)長距離路徑。這些主要步行路線由大量不同長度的區域步道(線性步道和環形步道)補充,其中包括主題步道(如森林教育步道)、岩石步道(如羅達爾布-岩石步道)、河邊和湖邊步道(如黑爾特斯貝格附近的噴泉道等)以及普法茨旅遊局發起的所謂「高級」步道(如普法茨森林小徑或岩地傳說之路等)。在雜色砂岩山丘上也很容易進行跨境徒步旅行,因為普法茨林山俱樂部和法國的同行佛日俱樂部(法語:Club Vosgien)自成立100多年以來,已經開發了幾乎相同的路標系統(例如不同顏色的點、條、十字路標和菱形路標),並且在邊境地區開發了密集的公共步道網絡。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兩家俱樂部都非常謹慎,儘可能確保路線不遵循「森林高速公路」,而是使用狹窄的行人路和山路。
觀景點
編輯由於其豐富的鄉村掛毯,普法茨林山有許多非常多樣化的景點:
觀景塔
編輯在山脈的東北部,以下目的地值得一提:埃克科普夫塔(代德斯海姆附近)、俾斯麥塔(巴特迪爾克海姆附近)和魏恩比特的觀測塔。遊客可以看到很好的全景,尤其是北部和東部,遠至歐登瓦德山。在山脈的中部和南部,良好的觀景塔包括施泰格科普夫的珊策爾塔、安韋勒附近的雷山及塔和多倫巴赫附近的施泰菲爾斯山塔。雷山的頂峰金字塔以其全景而聞名。普法茨林山中心的代表是伊戈爾巴赫附近辛德許貝爾山上的塔樓、埃施科普夫上的塔樓,尤其是海爾梅爾貝格霍夫附近的盧伊特波爾德塔樓,它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廣闊的普法茨林山全景。根據溫弗里德·朗[34]的精確幾何學研究,從這一點位可以看到350多個山丘和山頂。
岩石景觀
編輯最著名的岩層是位於伊森阿赫河和詩貝亞巴赫河谷之間的龍巖(「Drachenfels」),尤其是阿爾伯斯韋勒附近的奧倫岩,從那裏可以俯瞰到東南部的瓦斯高和南魏恩施特拉瑟縣。在櫻桃岩(安韋勒弗斯特豪斯附近)上安裝了座位,遊客可以像在露天劇院一樣欣賞「自然歌劇」。布森山附近的布爾施泰納岩有一種高山的感覺,豪恩施泰因附近的許訥施泰因岩也有這種感覺,它可以通過梯子和欄杆進入,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攀爬。
城堡
編輯羅特上方的里特堡為萊茵河平原提供了一個「觀景平台」,而瓦斯高地區的岩石城堡,例如安韋勒附近的特里菲爾斯、阿內波斯和沙爾芬貝格三位一體的城堡,以及前魏登谷附近的林德爾布倫城堡,使人們能夠體驗到各種各樣的普法茨雜色砂岩山丘。韋格倫堡城堡是普法茨地勢最高的城堡遺址,靠近申瑙,從梅扎爾本附近的格萊芬施泰因城堡可以360°全景欣賞德國和法國的瓦斯高(佛日)地區。遊客可以很好地看到普法茨林山西部生物圈保護區的核心區。
另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米夏埃爾·蓋格爾(2010),"Die Landschaften der Pfalz(普法茨的景觀)" ,《普法茨地理》米夏埃爾·蓋格爾等人(編輯),Landau/Pf: Pfälzische Landeskunde,第99頁。
- ^ Emil Meynen,Josef Schmithüsen:《Handbuch der naturräumlichen Gliederung Deutschlands 德國自然空間結構手冊》。德國聯邦安全局,Remagen/Bad Godesberg,1953–1962年(8本書第9輯,1:1000000地圖,主要單位1960年)。
- ^ Daniel Häberle:Der Pfälzerwald: Entstehung seines Namens, seine geographische Abgrenzung und die Geologie seines Gebietes(普法茨林山:其名稱的起源、地理邊界和領土地質)。Crusius出版社,凱沙羅頓,1911年(特刊),第7頁
- ^ Michael Geiger等人(編輯)。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普法茨林山:風景肖像)。Landau/Pf: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1987年,第18頁。
- ^ Winfried Lang:《Der Luitpoldturm und sein Panorama(呂特波德塔及其全景)》。安魏爾勒:Plöger Medien,2009年,第61頁。
- ^ Jürgen Keddigkeit:Der Pfälzerwald als historisch-politischer Raum(作為歷史政治空間的普法茨林山)。Michael Geiger等人(編輯):普法茨林山,風景肖像。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Landau/Pf.,1987年,第63-92頁。
- ^ 羅蘭·保羅。《Von alten Berufen im Pfälzerwald(來自普法茨林山的舊職業)》收入在Michael Geiger等人(編輯)的《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普法茨林山:風景肖像)》中。Landau/Pf: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1987年,第239–252頁。
- ^ Heinz Ellenberg。Bauernhaus und Landschaft(農舍和風景)。史特加:Ulmer,1999年,第403頁,將這些房屋與施佩薩爾特的房屋進行比較。
- ^ Hanni Mädrich:《Die Schuhindustrie(鞋業)》,載於:Michael Geiger 等人(編輯):《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普法茨林山,風景肖像)》。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Landau/Pf.,1987年,第207–214頁。
- ^ Exposition,位於www.kwis-rlp.de. 檢索日期:2018年9月21日
- ^ Michael Geiger:普法茨的自然和文化景觀概覽。源於:Michael Geiger等(編輯):普法茨地理。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Landau/Pf.,2010年,第155–158頁。
- ^ 「Landesverordnung über den "Naturpark Pfälzerwald" als deutscher Teil des Biosphärenreservates Pfälzerwald-Nordvogesen vom 22. Januar 2007(從2007年1月22日起,關於「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作為德國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保護區的一部分的區域條例)」。萊茵蘭-普法茲州環境、林業和消費者保護部網站。檢索日期:2011年6月17日。
- ^ 50 Jahre Naturpark Pfälzerwald(普法茨林山公園五十年),存檔於2013年10月20日,Wayback Machine,來源於Pollichia Kurier在2009年2月的報告。
- ^ 羅蘭·沃爾特:《Geologie von Mitteleuropa(中歐地質學)》。Schweizerbart’sche Verlagsbuchhandlung,史特加,2007年,第241–258頁。
- ^ Ulrike Klugmann(編輯):《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戶外自然雜誌(Naturpark PfälzerWald Naturmagazin draußen)》,第24號。Harksheider Verlagsgesellschaft,諾德施泰特,o.J.,第20–29頁。
- ^ Zugversagen-Modell der Grabenbildung Website von Christian Röhr: Der Oberrheingraben(克里斯蒂安·羅爾的溝渠點位形成的痕跡破壞模型:上萊茵溝渠)。檢索日期:2011年5月6日。
- ^ 萊茵蘭-普法茲州地質與礦業辦公室網站萊茵蘭-普法茨地質概況圖。檢索日期:2011年4月8日。
- ^ [31] 1:25,000 and 1:50,000 topographic map series by the Rhineland-Palatinate State Office for Survey and Geobasis Information (萊茵蘭-普法茲州調查和地質信息辦公室,Landesamt für Vermessung und Geobasisinformation Rheinland-Pfalz), 官方網站. Retrieved 1 April 2011.
- ^ Hubert Heitele, Dietmar Kotke, Herrmann Fischer. Michael Geiger; et al , 編. Das Grundwasser und seine Nutzung. 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 1987: 253-262 (德語).
- ^ Geoexplorer of the Rhineland-Palatinate Water Authority (萊茵蘭-普法茨水務局地質勘探員,Wasserwirtschaftsverwaltung Rheinland-Pfalz)
- ^ 存档副本. Geoexplorer of the Rhineland-Palatinate Water Authority Wasserwirtschaftsverwaltung Rheinland-Pfalz. [202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1).
- ^ Artenvielfalt im Pfälzerwald. GEO-Portal. [202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0).
- ^ Ulrike Klugmann (編). Naturpark PfälzerWald Naturmagazin draußen 24. Harksheider Verlagsgesellschaft, Norderstedt o. J.: 33-36 (德語).
- ^ Norbert Hailer. Michael Geiger; et al , 編. Naturwaldzellen, Urwald der Zukunft.. 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 (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 Landau/Pf.). 1987: 127-132 (德語).
- ^ Günter Preuss. Michael Geiger; et al , 編. Der Pfälzerwald, Lebensraum für Pflanzen und Tiere.. 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 (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 Landau/Pf.). 1987: 133-164 (德語).
- ^ Günter Preuss. Michael Geiger; et al , 編. Der Pfälzerwald, Lebensraum für Pflanzen und Tiere. 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 (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 Landau/Pf.). 1987: 141-145 (德語).
- ^ Wilhelm Weber. Michael Geiger u. a. , 編. Bedeutende Bau- und Kunstdenkmäler im Pfälzerwald. 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 (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 Landau/Pf.). 1987: 309-336 (德語).
- ^ Das Klettergebiet Südpfalz. Vereinigung Pfälzer Kletterer (德語).
- ^ Rhineland-Palatinate Museum Association. [202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30) (德語).
- ^ Emil Knöringer. Der Wasgau mit seinen Felsen und Felsenburgen. Verlag Pfälzer Kunst Dr. Hans Blinn, Landau/Pfalz. 1985: 4 (德語).
- ^ 普法茨林山俱樂部(Pfälzerwald-Verein), 療養院、避難所、徒步旅行之家目錄,共102個, Pfälzerwald-Verein e. V., 67433 Neustadt a.d.W.
- ^ Wanderhütten in deutschen Mittelgebirgen. [2024-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0) (德語).
- ^ 萊茵蘭-普法茲州調查局,1:25000地形圖系列(含行人路)和1:50000地形圖系列,萊茵河和普法茨林山之間的行人路和自行車道——普法茨林山俱樂部的官方步行和自行車地圖,顯示所有行人路和自行道
- ^ Winfried Lang. Der Luitpoldturm und sein Panorama. Annweiler: Plöger Medien GmbH. 2009: 108-121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