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望,又稱里望[1],是中晚唐時期一種模仿郡望的稱呼方式[2]

發展

編輯

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梁太濟認為,唐初以來的大一統局面以及長期的和平環境,又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動亂,那些高門望族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都有了較大的變化,甚至「唯鄭氏不離滎陽」的滎陽鄭氏也都城居了,其他鼎甲之家的遷徙之劇、變化之烈更加明顯。既然遷徙至他處的高門望族,如崗頭盧澤底李土門崔家八寶崔家等所彰示,由於原有郡望已經不能確切予以表識,而另行改用更醒目的稱呼,所以其遷居兩京(長安、洛陽)的房分或家族,改用坊望予以稱呼[2]

城居以後的高門望族,絕大多數已不再保持宗族聚居形式,雖屬同一祖先或同一房分的後人,分居不同的坊反而變得十分常見。比如「楊氏盛門」,分居於履道坊、靖恭坊、修行坊、新昌坊四坊,他們不僅同屬弘農楊氏,而且同屬弘農楊氏中的越公房。履道坊在洛陽,居住於履道坊的楊憑楊凝兄弟雖冠以履道坊望,但他們在長安永寧坊又另有其第宅。滎陽鄭氏遷入長安者,出於北祖的鄭餘慶與出於南祖的鄭絪同住昭國坊,可是與鄭餘慶不僅同出北祖,而且還是同祖父堂兄弟的鄭珣瑜,兩人關係顯然遠較鄭絪為近,但卻並未同住一坊,鄭珣瑜與其子鄭朗的第宅另在宣平坊。另外盧光濟所撰《王渙墓誌》中記載「故相國太平鄭公與君有中外之密」,此「相國太平鄭公」經岑仲勉考訂「即鄭延昌,當是住在太平坊,故稱太平鄭相」。鄭延昌亦出自鄭氏北祖,是鄭珣瑜、鄭餘慶的從孫。這樣,滎陽鄭氏北祖的後人遷居長安者,至少分居於昭國坊、宣平坊、太平坊三坊。為了在稱謂上予以區別,當然有多種方法,而更簡便,在中晚唐更為流行的風習,卻是如弘農楊氏越公房四家,滎陽鄭氏北祖三家那樣,以所居之坊分別稱之。《因話錄》中用「永寧少師」和「靖安少師」稱呼兩位宰相李固言李宗閔,李固言出自趙郡李氏南祖,李宗閔出自宗室小鄭王房,名義上屬於隴西李氏,出自不同郡望的李固言和李宗閔,竟也被人以坊望予以區別。稱坊望的風習,便這樣仿照社會上仍然流行的稱郡望風習,並依傍稱郡望風習,而流行了[2]

這種稱坊望風習,《國史補》、《南部新書》皆說是「近俗」。《國史補》約成書於唐文宗大和年間(827年-835年)。《南部新書》據卷首錢明易《序》,成書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兩者相距約180年。由於《南部新書》所載皆唐時故事,間及五代,其所書「近俗」,實系沿襲唐人,或許即《國史補》的用語,非著書當時之「近俗」。從兩書所舉實例判斷,李吉甫唐憲宗朝宰相,而靖恭、修行二楊家已是晚唐的風雲人物,則《南部新書》之「近俗」,實已囊括整個中晚唐。雖然《資治通鑑》胡三省注認為稱坊望僅只是「唐末」的習俗,而《新唐書·李景讓傳》則是將它的起點置於「元和後」的,這也許是對《國史補》所書「近俗」的合理銓釋。《太平廣記·卷一八八》引《嘉話錄》和《太平廣記·卷一八六》引《嘉話錄》都記載了唐德宗貞元年間稱坊望的風習,而《嘉話錄》皆是作者韋絢在長慶元年在夔州向刺史劉禹錫問學之所得,成書雖在大中年間,書中涉及的唐德宗朝政事,當是永貞元年劉禹錫貶離京師前的親見親聞,只是其間難免會有後出用語的羼雜。因此大致判斷,貞元年間稱坊望風習可能業已出現[2]

關於被冠以坊望而稱的對象,《國史補》和《南部新書》都說是「權臣」,《資治通鑑》胡三省注說是「大臣有時望者」,《新唐書·李景讓傳》說是「大臣有德望者」。「大臣」未必都是「權臣」,「大臣」或「權臣」也未必個個都有「德望」或「時望」,有「德望」或「時望」者也未必都是「大臣」或「權臣」。只是從所加的這些限定詞中,可以體味到得以稱坊望的人是有所選擇的。宰相當然既是「大臣」又是「權臣」。從遺留至今的稱坊望實例來看,開始它也確實多用於對曾居相位者的稱呼。隨着時間的推移,得以稱坊望的對象也在日益擴大。大和年間,坊望業已擴大至用以稱侍御史一類官員。與此大約同時或稍後,對侍郎,乃至郎中、員外郎、左右補闕等亦稱坊望的現象就不再罕見了。諸司侍郎是正四品下「清望官」;郎官、拾補、侍御的官品更低,卻也仍然是「清官」要職。到了晚唐,甚至出現了對采纈鋪主人乃至普通居士亦稱坊望的記載[2]

唐代對人的稱謂,除姓名、表字、別號以外,尚有官名(包括其別稱、俗稱)、封爵、諡號、籍貫、郡望、行第等等,稱坊望只是眾多稱謂中較後出的一種。稱坊望的形式亦甚多。最常見的形式是往往在坊名前後綴以官名、姓氏、封邑、行第,以及未必定是爵位的尊稱「公」,如「靖安李少師」,「安邑劉補闕」,「丞相修行楊公」,「光德劉公」,「永寧王二十」。大都不揭示其名,但亦時有例外,如「永寧李相蔚」。就對某一個人而言,坊望往往是與其他不只一個稱謂重疊而稱的,而就涉及多人的某條記事而言,則又往往出現對此人用坊望,對彼人不用坊望,諸種稱謂交錯混雜而用的現象。也有在同一記載中對同一人更迭使用坊望及其他稱謂的[2]

中晚唐應進士科試或科目選試士人舉子的請謁行卷求知己活動,對稱坊望風習的形成和擴展,起着推動或助長作用。請謁行卷求知己,要「卷頭有眼」,即首先要找准對象。其次,即使「不必孜孜求見」,也得要「投謁慶弔及時」,都是必須親自登門的。這就要熟悉其門戶所在,首要的是住在哪一坊。每年集中長安的舉子不下千人,每名舉子請謁的對象絕不會只限於一人。冠有坊名的一張張名單流轉其聞,其數量也就相當可觀。稱坊望風習,趁此湧現,趁此泛漲[2]

 
隋朝大興城城坊平面圖。


目前已知的坊望使用列表

編輯
姓名 身份 氏族和房支 所居的坊 所居坊的所在地 史料出處
李吉甫 官吏 趙郡李氏西祖 安邑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四街街東從北第五坊 唐國史補[3]
新唐書[4]
南部新書[5]
李宗閔 官吏 唐朝宗室小鄭王房 靖安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二街街東從北第五坊 南部新書[5]
因話錄[6]
楊汝士 官吏 弘農楊氏越公房 靖恭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街東從北第七坊 長安志[7]
海錄碎事[8]
楊虞卿 官吏 弘農楊氏越公房 靖恭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街東從北第七坊 長安志[7]
楊漢公 官吏 弘農楊氏越公房 靖恭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街東從北第七坊 長安志[7]
楊魯士 官吏 弘農楊氏越公房 靖恭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街東從北第七坊 長安志[7]
楊希古 官吏 弘農楊氏越公房 靖恭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街東從北第七坊 海錄碎事[8]
玉泉子[9]
楊收 官吏 弘農楊氏越公房 修行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四街街東從北第八坊 北夢瑣言[10]
唐摭言[11]
韋澳 官吏 京兆韋氏逍遙公房 通化坊(俗稱驛坊) 長安朱雀門街西第一街從北第二坊 南部新書[5]
李景讓 官吏 隴西李氏敦煌房 樂和坊 洛陽定鼎門街東第二坊凡六坊從南第一坊 南部新書[5]
劉崇望 官吏 河南劉氏 光德坊 長安朱雀門街西第三街北來第六坊
鄭珣瑜 官吏 滎陽鄭氏北祖第二房 宣平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四街街東從北第六坊
鄭餘慶 官吏 滎陽鄭氏北祖第二房 昭國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三街街東從北第十坊
鄭絪 官吏 滎陽鄭氏南祖 昭國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三街街東從北第十坊
鄭注 官吏 魚鄭 善和坊 長安朱雀門街西第一街街西從北第一坊
高湜 官吏 永崇坊 長安朱雀門街西第三街街東從北第九坊
張言 平民 宣陽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三街街東從北第六坊
王居士 平民 長樂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四街街東從北第一坊
李正己 平民 永樂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二街街東從北第四坊
裴垍 官吏 河東裴氏東眷裴 光德坊 長安朱雀門街西第三街北來第六坊
王涯 官吏 烏丸王氏 永寧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三街北來第八坊
王播 官吏 太原王氏第四房 光福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一街北來第六坊
楊收 官吏 弘農楊氏越公房 修行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四街北來第十坊
路岩 官吏 路氏 新昌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北來第八坊
劉鄴 官吏 丹陽劉氏 永寧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三街北來第八坊
裴坦 官吏 河東裴氏裴丕支系 太平坊 長安朱雀門街西第二街北來第一坊
楊憑 官吏 弘農楊氏越公房 履道坊 洛陽長夏門東第四街從南向北第二坊
鄭延昌 官吏 滎陽鄭氏北祖第二房 太平坊 長安朱雀門街西第二街北來第一坊
李固言 官吏 趙郡李氏南祖 永寧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三街北來第八坊
李蔚 官吏 隴西李氏姑臧大房 永寧坊 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三街北來第八坊 《南部新書》[12]
[[ ]] 官吏
[[ ]] 官吏
[[ ]] 官吏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嚴耕望. 《唐仆尚丞郎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年: 889 (中文(繁體)).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 《邓广名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1907-2007》.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年11月: 581–594. ISBN 978-7-101-05799-7 (中文(簡體)). 
  3. ^ 《唐國史補·卷中》:近俗以權臣所居坊呼之,李安邑最著,如爵邑焉。及卒,太常議諡,度支郎中張仲方駁曰:「吉甫議信不着,又興兵戎,以害生物,不可美諡。」其子上訴,乃貶仲方。
  4.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七十一》:吉甫居安邑里,時號「安邑李丞相」。
  5. ^ 5.0 5.1 5.2 5.3 《南部新書·己》:近俗以權臣所居坊呼之;安邑,李吉甫也;靖安,李宗閔也;驛坊,韋澳也;樂和,李景讓也;靖恭、修行。二楊也,皆放此。
  6. ^ 《因話錄·卷二·商部上》:靖安李少師,雖居貴位,不以威重隔物。
  7. ^ 7.0 7.1 7.2 7.3 《長安志·卷九》:刑部尚書楊汝士宅。(與其弟虞卿、漢公、魯士同居,號靖恭楊家,為冠蓋盛游。
  8. ^ 8.0 8.1 《海錄碎事·卷七上》:楊汝士父子並為公卿,居靜恭里,號靖恭楊家。
  9. ^ 《玉泉子》:楊希古,靖恭諸楊也。朋黨連結,悉相期以死。
  10. ^ 《北夢瑣言·卷一二》:唐相國楊收,江州人,祖為本州都押衙,父直為蘭溪縣主簿,生四子發、假、收、嚴,皆登進士第。收即大拜,發以下皆至丞郎。發以春為義,其房子以柷以乘為名。假以夏為義,其房子以照為名。收以秋為義,其房子以鉅、鏻、鑣、鑒為名。嚴以冬為義,其房子以注、涉、洞為名。盡有文學,登高第,號曰修竹楊家,與靜恭諸楊比於華盛。
  11. ^ 《唐摭言·卷十》:李群玉,不知何許人,詩篇妍麗,才力遒健。咸通中,丞相修行楊公為奧主,進詩三百篇,授麟台讎校。
  12. ^ 《南部新書·己》:永寧李相蔚在淮海,暇日,攜酒樂訪節判韋公昭度,公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