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9號(德語:Z 39)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40年代初建造的七艘1936A(動員)型英語Type 1936A destroyer驅逐艦之一。它自1940年8月15日開始在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鋪設龍骨,1941年12月2日下水,至1943年8月21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該艦的防空武器二戰期間得到了大幅增強。Z-39號的整個德國役期都在跟隨第4驅逐區艦隊德語4. Zerstörerflottille (Kriegsmarine)執行護航、巡邏、布雷和炮擊地面部隊英語Naval gunfire support任務。它在波羅的海佈下了大量水雷(集中在一個廣泛的區域),並多次炮擊蘇聯軍隊。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里,該艦還協助護送從東歐撤離德國士兵和平民的輪船前往丹麥。Z-39號在戰爭中曾兩度受損,一次是在帕爾迪斯基附近被蘇聯飛機擊傷,另一次是在基爾遭英國飛機損壞。

歷史
納粹德國
船名 Z-39號
下訂日 1939年6月26日
建造方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船廠編號 629
鋪設龍骨 1940年8月15日
下水日期 1941年12月2日
完工日期 1943年8月21日
入役日期 1944年1月7日
退役日期 1945年5月10日
結局 1945年7月移交美國海軍
歷史
United States Navy ensign美國
船名 DD-939號
入役日期 1945年9月14日
結局 1947年末移交法國海軍
歷史
法國
船名 Q-128號
結局 1964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竣工時)
船級 1936級驅逐艦
船型 1936A(動員)型英語Type 1936A destroyer
排水量
  • 標準:2,657噸
  • 滿載:3,691噸
船長 127米
型寬 12米
吃水 4.62米
動力輸出 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船速 36(67公里每小時;41哩每小時)
續航力 2,950海里以19節
乘員 11名軍官、320名水兵
武器裝備

戰爭結束後,這艘驅逐艦由美國海軍接管,並重編為DD-939號。美國人對其設備進行了實驗性測試,尤其是它的高壓蒸汽推進裝置。當美國海軍認為該艦過時後,又將其移交予法國海軍,在那裏它被拆成零件,更名為Q-128號,並被改造成一艘供掃雷艦浮筒船英語Pontoon boat,直至1964年拆解報廢

背景

編輯

戰間期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對其所能擁有的軍艦尺寸和排水量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戰間期,幾乎所有類別德語Schiffstyp的盟軍艦艇及其武器裝備的平均尺寸都有大幅增加。由於條約的限制,德國認為自己的軍艦無法與盟軍海軍抗衡,便開始無視條約。他們起初是暗中執行,後來在納粹德國元首希特拉於1935年3月發表講話譴責條約後,便公開抵制。[1][2]當時所有德國艦艇的排水量都被刻意標低,以使其官方尺寸符合條約規定。原本這些改動的目的是能夠匹敵或超越法國和波蘭的驅逐艦,但後來這些驅逐艦被要求必須與英國驅逐艦相抗衡,成為一個更難實現的目標。[1]

由於德國造船廠的數量相對於英國和法國較少,當局便採取了過度武裝驅逐艦的政策來彌補數量的不足,這使得它們的武器裝備與法國和波蘭的輕巡洋艦類似。[1]此舉也導致了一些負面的後果,例如速度變慢、負載過重。[3]儘管德國重型驅逐艦在武器裝備上與英國輕巡洋艦不相上下,但它們的適航性要差得多,火炮的操縱和使用設施性能差距也很大。[4]

Z計劃

編輯

Z計劃」是一項始於1939年的納粹德國海軍重整軍備計劃,要求建造10艘戰艦、4艘航空母艦、12艘戰鬥巡洋艦、3艘裝甲艦、5艘重巡洋艦、44艘輕巡洋艦、68艘驅逐艦和249艘U艇。這些艦艇將列裝入兩支戰鬥艦隊:一支是「本土艦隊」,用來牽制英國在北海的戰爭艦隊;另一支是「掃蕩艦隊」,用來打擊英國的護航船隊[5]希特拉向德國海軍元帥埃里希·雷德爾保證,戰爭至少要到1945年才會爆發。雷德爾希望把完成Z計劃的最後期限延長至1948年,但希特拉堅持只能到1945年,[6]儘管後者私下裏想在1942年就與英法聯盟開戰。[7]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爆發,這意味着當時德國的重型艦艇中只有極少數能夠完工。[6]德國的主要海上對手是英國和法國。與德國參戰時的艦艇數量(括號內)相比,他們擁有:22艘戰艦(2艘)、7艘航空母艦(無)、22艘重巡洋艦(4艘)、61艘輕巡洋艦(6艘)、255艘驅逐艦(34艘)以及135艘潛艇(57艘,其中僅不到一半能實際在大西洋或北海作戰)。由於敵人擁有顯著的優勢,雷德爾指出德國海軍不可能獲勝,因此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英勇犧牲」。[8]

驅逐艦職能

編輯

驅逐艦的職能是由其演變的過程來決定的:在19世紀70年代左右,那些無法直接威脅英國海軍的國家開始投資魚雷艇,這是一種小型而靈活的艦艇,通過魚雷造成足夠的傷害,可對敵方艦隊構成戰術威脅。至20世紀之交,英國和德國的魚雷艇的規模不斷擴大,以至於開創了一個單獨的遠洋魚雷艇類別——「魚雷艇驅逐艦」,或者簡稱為驅逐艦,其設計部分是為了對抗魚雷艇本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表明,驅逐艦很少與主力艦交戰,但更多的是與其他驅逐艦和潛艇交戰;正因如此,驅逐艦的部分重點開始轉向護航和反潛運用。在戰爭期間,它們被用作「所有任務的僕人」,在某種程度上幾乎能夠履行每一項職責,而且與在戰爭期間鮮有離開母港的主力艦不同,它們可以參與多種行動。到戰爭結束時,驅逐艦被視為是最有用的艦種之一。[9]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驅逐艦基本上發揮了它們在一戰中的三個基本職能:充當護航艦以保護本國艦隊免受敵方艦隊的攻擊、攻擊敵方的護航艦以及保護己方的艦隊免受潛艇的攻擊。然而,人們越來越希望在驅逐艦上引入防空措施,儘管許多國家都難以有效地做到這一點。[10]驅逐艦的實際使用方式也因國而異。德國沒有使用驅逐艦來防禦潛艇,因此缺乏強大的反潛武器。他們依靠的是一支龐大的拖網船英語Naval trawler隊,這些漁船被徵用並改裝成佈雷艇。英國驅逐艦是為了護航艦隊而建,以保護後者免受敵機和潛艇的攻擊。德國建造驅逐艦也是為了護航艦隊,或者充當魚雷艇。隨着二戰的進程,驅逐艦的職能開始變得更加多樣化,出現了五種平行的演變:多用途驅逐艦(所有國家)、反潛驅逐艦(美國和英國)、防空驅逐艦(日本和英國)、小型驅逐艦(德國和意大利)以及超大型驅逐艦(法國)。[11]

設計

編輯

Z-39號屬於1936級驅逐艦的子型號1936A(動員)型英語Type 1936A destroyer。其水線長全長分別為121.9米和127米,有12米的舷寬、6.6米的干舷以及最大4.62米吃水深度;艦隻的設計排水量為2,657噸,滿載時則可達3,691噸。它由兩台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30米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六台瓦格納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供應,其運行壓力為70標準大氣壓(7,093千帕斯卡),溫度450[12][13]動力裝置可輸出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的功率,使該艦的設計航速達到36(67公里每小時);並得益於最多825噸的燃料油貯量,它還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2,950海里(5,46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1-15名軍官和305-321名水兵;若擔任區艦隊旗艦,則可額外配備4名軍官和19名水兵。[14][15][16]

在根據「芭芭拉計劃英語Project Barbara」進行改裝以提高德國艦艇的防空能力之前,Z-39號的武器裝備設計為五門150毫米45倍徑36式魚雷艇炮(其中兩門安裝在前部的雙聯裝炮塔上,另外三門安裝在主艦艛後部配備炮擋的單裝炮座上)、四門雙聯裝37毫米42式全自動高射炮、十門20毫米38式高射炮(分別安裝在兩個四聯裝和兩個單裝炮座中)、八具四聯裝動力操縱式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60枚水雷。其中150毫米炮的雙聯裝炮塔兩側均漆有希臘國徽[17]經過改裝後,該艦的防空武器強化為十八門20毫米炮和十四門37毫米炮,其餘武器裝備則保持不變。[14][15][18][19]

Z-39號的傳感器套件主要由安裝在艦橋頂部的一台FuMo-21型英語FuMO 21 radar雷達和安裝在前桅探照燈平台上的四台FuMB-4「薩摩斯」型德語Samos (Gerät)雷達探測器天線組成。它也安裝有其它幾種雷達和雷達探測器,包括桅頂上的FuMB-3「峇里」型德語Metox#Bali-AntenneFuMO-81「柏林」型德語Funkmessgerät以及FuMO-63「霍恩特維爾」型德語Hohentwiel (Radar)[20]該艦還有一條纏繞整艘艦的消磁電纜,由防濺板條提供覆裹保護。[21]

歷史

編輯

Z-39號於1939年6月26日由納粹德國海軍所訂購,自1940年8月15日開始在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英語Yard number為629。它於1941年12月2日下水,至1943年8月21日竣工英語Ship commissioning[22][23]由於建造時間過長,該艦的入役被推遲,直到1944年1月7日才全面投入運用。[24]造成這些建築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由於德國造船廠數量少,迫使海軍改變了各艦種的建造優先級,同時海軍工程師缺乏經驗,工人也不足。[25]在下水和投運之間的某個時間點,Z-39號根據「芭芭拉計劃」進行了改裝,增加了六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一對位於艦橋前部、一對身居艦煙囪英語Funnel (ship)後方,另一對則安置在煙囪前方;在煙囪平台後也增加了兩門單裝37毫米炮。它在艦橋翼位上加裝了一對雙聯裝20毫米炮;在3號炮位的延長甲板室中則加裝了一對四聯裝和一對單裝20毫米炮。[18]入役後,該艦開始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執行布雷任務,直到1944年2月移駐到芬蘭灣雷瓦爾[26]

戰時役期

編輯
 
Z-39號的服役歷史地圖

移駐雷瓦爾後,Z-39號被編入第4驅逐區艦隊德語4. Zerstörerflottille (Kriegsmarine),與同級艦Z-25號Z-28號Z-35號並肩作戰。[27]從2月12日至13日之間,它與另外兩艘驅逐艦和三艘佈雷艦共同在代號為「多羅特婭A」(Dorothea A)的水雷陣中佈雷。[28]3月10日,該艦又與另外兩艘驅逐艦聯合參加了布雷行動。[29]一天後,Z-39號還炮擊了納爾瓦約埃蘇附近的蘇軍陣地。[26][30]從3月13日至4月22日,它共參與了六次布雷任務,以更新芬蘭灣的水雷屏障。[26]其中一次行動從4月13日持續到14日,該艦、另外兩艘驅逐艦和六艘佈雷艦在蒂泰爾薩里島英語Bolshoy Tyuters以南佈設了代號為「海膽6b」(Seeigel 6b)的水雷陣。4月16日至17日,它們則是在納爾瓦灣維格倫德島俄語Вигрунд附近佈下了「海膽3b」雷區。行動期間還施放了煙幕,以防艦艇遭到蘇聯海岸炮的攻擊。4月21日至22日,它們本應再參與另一項布雷行動,但由於其中一艘佈雷艦觸雷沉沒,該行動中途被取消。4月23-24日和25-26日,Z-39號與僚艦則分別在納爾瓦灣(「海膽7b/3」)和蒂泰爾薩里島(「海膽8b」)成功佈設完成佈雷。在4月13日至26日的行動期間,它們共佈設了2,831枚水雷和1,174枚掃雷管。[31]

同年6月23日,錨泊在帕爾迪斯基附近的Z-39號被蘇聯轟炸機炸傷,由Z-28號護送至利鮑[32][29]6月29日抵達利鮑後,它再經由斯維訥明德附近的皮亞斯特運河英語Piast Canal前往基爾進行維修。停靠基爾期間,該艦又於7月24日在英國皇家空軍對基爾港灣的轟炸中被一枚炸彈擊中,導致後甲板英語Quarterdeck受損,不得不進一步被拖回斯維訥明德。[29][33]Z-39號使用從Z-44號Z-45號艦上拆下的零件進行修復。Z-44號於7月29日在不萊梅的一次空襲中受損並沉沒,但它的艦艛部分仍在水面上,Z-45號則仍在建造中。[34]1945年2月28日,Z-39號已修復到足以適航,遂受命前往哥本哈根接受全面檢修,但由於德國燃料短缺,它只得改道薩斯尼茨。此時,一直面臨燃料短缺問題的納粹海軍的燃油供應量已達到極低水平。3月25日,該艦在斯維訥明德完成修理工作,於4月1日恢復投運。從4月5日至7日,Z-39號負責在但澤灣為運輸船和蒂勒戰鬥集群德語Kampfgruppe Thiele的部分艦艇提供護航。[29]從4月8日至9日,它又向納粹陸軍提供艦炮支援英語Naval gunfire support[35]一天後,該艦再與魚雷艇T-33號英語German torpedo boat T33護送遭到水雷和炸彈襲擊的驅逐艦Z-43號前往瓦爾訥明德和斯維訥明德。[36][37]

自1944年起,德國的水面艦艇便被要求為波羅的海沿岸的北方集團軍提供支援。此舉通常會涉及炮擊德國船員沒有受過訓練的地面目標。在波羅的海狹窄的水道中,這種使用巡洋艦、驅逐艦和魚雷艇的戰術非常困難,但儘管存在諸多不利,它仍然證明了水面艦隊繼續存在的合理性。蘇聯人在波羅的海東岸的持續推進也刺激了這一變化。[38]從1945年春天到戰爭結束前,納粹海軍的水面部隊幾乎完全專注於為波羅的海沿岸的駐軍提供補給和支援。1945年3月之後,納粹海軍開始趕在蘇聯軍隊迅速向西推進之前,從東部撤離數十萬平民和士兵。[39]Z-39號也多次參與類似的撤離行動。4月15日,它連同另外兩艘驅逐艦和四艘魚雷艇,負責護送載有20,000名難民的德國輪船馬蒂亞斯·施廷內斯號(Matthias Stinnes)、埃伯哈特·埃斯貝格爾號(Eberhart Essberger)、普勒陀尼亞號英語TS Pretoria和阿斯卡里號(Askari)前往哥本哈根。[36]5月2日,該艦又從奧得河口炮擊蘇聯陸軍。5月3日,Z-39號與戰艦西里西亞號前往沃爾加斯特保護橫跨佩訥河的橋樑。同一天,西里西亞號在格賴夫斯瓦爾德島英語Greifswalder Oie附近觸雷,Z-39號遂將其拖至斯維訥明德,並讓它在當地的淺水區故意擱淺。這樣西里西亞號就不會被空襲擊沉,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並可以使用火炮保護通往城市的航道。一天後,Z-39號連同另外三艘驅逐艦、一艘魚雷艇、一艘供應艦英語Ship's tender、一艘輔助巡洋艦、一艘哨艇德語Vorpostenboot和五艘運輸船,帶着35,000名傷兵和難民駛往哥本哈根。[40][37]德國於5月8日投降,但仍有一些部隊繼續撤離。[41]就在這天,Z-39號再與當時身處領海之外的多艘艦艇一起,載着約20,000名官兵和平民從黑拉出發,於5月9日送達格呂克斯堡[37][42]隨着德國投降,它於1945年5月10日在基爾從納粹德國海軍退役。[37]

 
1945年8月22日,Z-39號駛離波士頓

戰後役期

編輯

戰後,Z-39號由德國和英國混編船員帶到威廉港進行大修以保持其適航性,然後於1945年7月6日送往英國的樸茨茅夫[37]美國於7月12日將其作為戰利艦英語Prize (law)接收。[43]該艦於7月30日離開英國,8月7日抵達波士頓,並在經過廣泛的試驗後,於9月14日以「DD-939號」之名投入美國海軍服役。[37]後者用來測試它的設備,即高壓蒸汽推進裝置。[44]1947年11月,美國海軍認為該艦已然過時,遂將其移交予法國海軍[37][45]繼1948年1月抵達卡薩布蘭卡後,DD-939號進一步航行到土倫,在那裏獲重新命名「Q-128號」,後來被拆成備件,用於修理法國驅逐艦克萊貝爾號(前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奧什號(前Z-25號)和馬爾梭號(前Z-31號)。在法國服役期間,曾有人試圖將其恢復到工作狀態,但沒有成功。[37]Q-128號最終只能在布雷斯特附近充當掃雷艦的浮筒船英語Pontoon boat,直到1964年拆解報廢[46]

腳註

編輯
  1. ^ 1.0 1.1 1.2 Whitley 1988,第56頁.
  2. ^ Mawdsley,第8頁.
  3. ^ Whitley 1988,第56–57頁.
  4. ^ Whitley 1988,第57頁.
  5. ^ Miller,第33頁.
  6. ^ 6.0 6.1 Tucker,第xxvii頁.
  7. ^ Tooze,第289頁.
  8. ^ Miller,第34頁.
  9. ^ Whitley 1988,第1–12頁.
  10. ^ Whitley 1988,第12頁.
  11. ^ Whitley 1988,第13頁.
  12. ^ Koop & Schmolke,第42–42頁.
  13. ^ Lenton,第75頁.
  14. ^ 14.0 14.1 Gröner,第79頁.
  15. ^ 15.0 15.1 Showell,第165頁.
  16. ^ Koop & Schmolke,第26頁.
  17. ^ Koop & Schmolke,第75頁.
  18. ^ 18.0 18.1 Whitley 1991,第75頁.
  19. ^ Koop & Schmolke,第34頁.
  20. ^ Koop & Schmolke,第40頁.
  21. ^ Koop & Schmolke,第33頁.
  22. ^ Whitley 1983,第278頁.
  23. ^ Whitley 1991,第38頁.
  24. ^ Sieche,第234頁.
  25. ^ Zabecki,第1245頁.
  26. ^ 26.0 26.1 26.2 Both,第135–136頁.
  27. ^ Jackson,第150頁.
  28. ^ Rohwer,第306頁.
  29. ^ 29.0 29.1 29.2 29.3 Koop & Schmolke,第118頁.
  30. ^ Rohwer,第311頁.
  31. ^ Rohwer,第318頁.
  32. ^ Rohwer,第337頁.
  33. ^ Rohwer,第344頁.
  34. ^ Whitley 1991,第37頁.
  35. ^ Koop & Schmolke,第118–119頁.
  36. ^ 36.0 36.1 Rohwer,第398頁.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Koop & Schmolke,第119頁.
  38. ^ Vego,第271頁.
  39. ^ Thomas,第250頁.
  40. ^ Rohwer,第410頁.
  41. ^ Koop & Schmolke,第76頁.
  42. ^ Rohwer,第414頁.
  43. ^ Silverstone,第89頁.
  44. ^ Bauer & Roberts,第207頁.
  45. ^ Dodson & Cant,第218頁.
  46. ^ Jourdan & Moulin,第284頁.

參考資料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Friedman, Norman. Naval Anti-Aircraft Guns and Gunnery. New York: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4. ISBN 978-1-61251-957-9. 
  • Grooss, Poul. The Naval War in the Baltic 1939 -1945.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7. ISBN 978-1-5267-0003-2. 
  • Haslop, Dennis.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A Comparative Study.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4725-1163-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