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

明末清初诗人、政治人物

吳偉業(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駿公梅村祖籍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省崑山市),祖父始遷居太倉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明末清初詩人、政治人物,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為「梅村體」。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為「江左三大家」。

吳偉業
顧見龍繪《吳偉業像》
顧見龍繪《吳偉業像》
大明左庶子
大清國子監祭酒
籍貫直隸蘇州府崑山縣
族裔漢族
字號駿公,號梅村
出生萬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
(1609年6月21日)
直隸蘇州府太倉州
逝世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672年1月23日)(62歲)
江蘇蘇州府太倉州
親屬吳暻
出身
  • 崇禎三年庚午科應天府鄉試第十二名
  • 崇禎四年辛未科會元、殿試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榜眼)
經歷
  • 授翰林院編修
  • 崇禎九年,湖廣主考
  • 崇禎十三年,升南京國子監司業
著作
  • 《梅村家藏稿》、《梅村詩餘》等

生平

編輯

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於江南太倉的一書香家庭。幼時受學於同鄉張溥,文名卓著,積極參加復社,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為「江左三大家」,和當時的陳維崧吳兆騫嚴繩孫等才子有交往,且與著名歌妓卞玉京有過一段姻緣。與陳之遴爲兒女親家。

崇禎三年(1630年),吳偉業應應天鄉試,中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捷辛未科會試第一名[1]溫體仁黨人誣陷周延儒,偉業被控與延儒勾結作弊崇禎帝調閱試卷,御覽之後,在吳的試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詭靡」,殿試高中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賜馳節還里門」,娶先室程氏。[2] 崇禎十一年(1638年),崇禎帝臨場視學,觀看皇子就學情況,親問《尚書》大義,講畢,獲賜「龍團月片,甘瓜脆李」。歷官南京國子監司業、左庶子

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後,短暫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詹事,不久請假歸鄉。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南下,吳偉業攜家眷逃難,先後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後再逃往礬清湖親戚家,隱居不出。

 
晚年吳偉業

順治九年(1652年),兩江總督馬國柱向朝廷舉薦任官,吳偉業得知後致信馬國柱,以身體有疾為由拒絕了。[3]但弘文院大學士陳名夏、親家禮部尚書陳之遴仍極力勸說出仕。十年(1653年),吏部左侍郎孫承澤再次向順治帝舉薦,稱吳偉業為東南最有才能名士之一,[4]吳偉業表面上不置可否,實際表明了如果清政府給予高官則將會接受。[5]陳名夏、馮銓成克鞏張端呂宮聯名舉薦了吳偉業、楊廷鑒宋之盛;十一年(1654年)年初,吳偉業接受了清朝內翰林秘書院侍講官職。[6]九月,吳偉業抱病前往北京,[7]順治十二年正月,充任《大清太祖高皇帝聖訓》、《大清太宗文皇帝聖訓》纂修官。[8]順治十三年(1656年),官國子監祭酒,次年,因母喪(實為繼母喪)丁憂歸鄉。

康熙十年(1671)夏季,江南酷熱,吳偉業「舊疾大作,痰聲如鋸,胸動若杵」。[9]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去世,葬予蘇州玄墓山之北。臨歿顧言,「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死後殮以僧裝,葬我鄧尉靈岩之側,墳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銘。」聞其言者皆悲之。[10]

著作

編輯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讌。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
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
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


……
圓圓曲》,吳偉業

吳偉業著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詩餘》,傳奇《秣陵春》,雜劇通天台》、《臨春閣》,史料《綏寇紀略》等。

其詩情深文麗,宮商和諧,敷衍成長篇七言,蔚然可觀,如《洛陽行》詠福王朱由崧,《松山哀》詠洪承疇,《蕭史青門曲》詠寧德公主,《圓圓曲》詠吳三桂,《雁門尚書行》詠孫傳庭,《臨江參軍》詠楊廷麟盧象昇,《永和宮詞》詠田貴妃,《鴛湖曲》詠吳昌時,《楚兩生行》詠柳敬亭蘇昆生,《詠拙政園山茶花》詠陳之遴,《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詠卞玉京事,《贈寇白門六首》詠寇白門事……。今存1000多首,《四庫全書總目》評論說:「其少作大抵才華艷發,吐納風流,有藻思綺合、清麗芊眠之致。及乎遭逢喪亂,閱歷興亡,激楚蒼涼,風骨彌為遒上。」

其寫《圓圓曲》,諷刺吳三桂為陳圓圓而降清,傳誦一時。事實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並非純粹為了「紅顏」,而是一種政治投機。據稱當時有人自稱奉平西王之命,賄吳偉業以重金,求自毀《圓圓曲》詩稿,吳偉業一口回絕。[11]

寫作風格

編輯

吳偉業繼承唐詩的寫法,其最大貢獻在七言古詩歌行體[12],其七古之作直承初唐四子長慶體,後自成一具有藝術性的「梅村體」,而被文學史肯定為清朝詩詞的最大成果之一。[13]如《四庫全書總目》評梅村云:「歌行一體尤所擅長,格律本乎四傑,而情韻為深;敘述類乎香山,而風華為勝。韻協宮商,感均頑豔,一時尤稱絕調。」。[12]

梅村體繼承長慶體歌行寫法,重於敘事,輔以初唐四傑的詞藻繽紛,李商隱溫庭筠的風情韻味,融合明代傳奇劇曲的曲折戲劇性,在敘事詩裏獨具一格。[12]相較於長慶體的飄忽虛構,梅村體最大的不同即是直接自社會取實事,不虛構浮誇但保持了故事性,且更鮮活,向新樂府的取材方向靠攏外也是獲後世詩學肯定的一大原因。[13]

梅村體風格相對穩定,其聲律具有艷麗俊美的特色,題材多以明末清初歷史現實為題材,不同詩作分別以宮廷、明清戰爭、農民起義、歌妓藝人、黎民百姓為中心,志在以詩存史,降清後出現以對失節的懺悔自贖的主題。詩文着重於敘事寫人,具有傳奇戲劇性情節的特色。在最梅村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圓圓曲》中可見其運用追敘、插敘、夾敘和其他結構手法,打破時空限制,重組歷史事件,也使劇情動人心迫,富於傳奇色彩。[12]而在《永和宮詞》、《圓圓曲》、《臨淮老妓行》等作中,敘事圍繞着一人展開,凸顯女主角的形象[14],也是其特色之一,且後世多有仿效,最具影響力,可稱為梅村體敘事的正體。[12]

康熙以後直至民初的中國敘事詩被認為皆仍在梅村體的範疇內創作,乾隆嘉慶年間的楊芳燦陳文述,晚清民初的樊增祥楊圻,四家之七古都被明確視為「梅村體」的傳人。[13]

評價

編輯
 
梅村公祠壁記碑,藏於太倉博物館

吳偉業在清朝被稱為「本朝詞家之領袖」[15]陳廷焯評論說:「吳梅村詞,雖非專長,然其高處,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說:「梅村高者,有與老坡神似處。」(《白雨齋詞話》)康熙帝親制御詩《題〈吳偉業集〉》:「梅村一卷足風流,往復搜尋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崑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錦應慚麗,細比春蠶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對處,幾多詩興為君收。」對吳偉業詩歌給予恰當中肯的高度評價,肯定了吳偉業詩歌地位。

對清朝政權,吳偉業一開始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在明亡以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裏,一直隱居鄉里,保持名節。順治十年(1653),「詔舉遺佚,薦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吳偉業不得已乃應詔入都,授秘書院侍講。當他入京仕清,靠攏「廟堂」之後,必然導致他在遺民們心目中聲望喪失。[1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崇禎四年辛未科三百五十名進士履歷》:吳偉業,駿公,易三房,癸丑五月二十三日生。太倉人,庚午十二,會元,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編修,丙子湖廣主考,庚辰升南國子監司業。曾祖南。祖議。父琨,庠生。
  2. ^ 《與子疏》:「不意年逾二十,遂掇大魁,福過其分,實切悚栗。時有攻宜興座主(周延儒),借吾作射的者,故榜下即多危疑,賴烈皇帝保全。並給假歸娶先室程氏。」陳繼儒描述:「年少朱衣馬上郎,春闈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貯黃金屋,種玉人歸白玉堂。」(《送吳榜眼奉旨歸娶詩》)
  3. ^ 馬導源,《吳梅村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頁55。
  4. ^ 馬導源,《吳梅村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頁56-57。
  5. ^ 魏斐德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年),頁611。
  6. ^ 魏斐德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年),頁645,註釋113。
  7. ^ 王抃《王巢松年譜》:「(順治十年)九月中,梅村夫子出山北上,余送至吳門。」吳偉業自稱:「吾臨行時以怫鬱大病入京師。」
  8. ^ 馬導源,《吳梅村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頁56-60。
  9. ^ 《致冒辟疆書》
  10. ^ 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一·文苑一》:吳偉業,字駿公,太倉人。明崇禎四年進士,授編修。充東宮講讀官,再遷左庶子。弘光時,授少詹事,乞假歸。順治九年,用兩江總督馬國柱薦,詔至京。侍郎孫承澤、大學士馮銓相繼論薦,授秘書院侍講,充修太祖、太宗聖訓纂修官。十三年,遷祭酒。丁母憂歸。
    偉業學問博贍,或從質經史疑義及朝章國故,無不洞悉原委。詩文工麗,蔚為一時之冠,不自標榜。性至孝,生際鼎革,有親在,不能不依違顧戀,俯仰身世,每自傷也。臨歿,顧言:「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時一境不歷艱苦。死後斂以僧裝,葬我鄧尉、靈岩之側。墳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銘。」聞其言者皆悲之。著有《春秋地理志》、《氏族志》,《綏寇紀略》及《梅村集》。
  11. ^ 梅村於順治十八年所著《清涼山贊佛詩》四首被程穆衡指為影射順治帝出家五台山。近人鄧之誠等稱梅村為妄作。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 中國: 高等教育. 2014: 282–285. ISBN 9787040309447. 
  13. ^ 13.0 13.1 13.2 張寅彭. 長慶體、梅村體與 長慶體、梅村體與“本事詩” : 略論中國詩體的叙事形態 略論中國詩體的叙事形態. 《嶺南學報》. 2019, (12): 93-114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7). 
  14. ^ 張寅彭. 試論明清詩學中的唐歌行與「梅村體」七古. 中國文學學報. 2018, (9): 147-162 –透過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15. ^ 張德瀛:《詞征》卷六。
  16. ^ 關於出仕清朝,清人方浚師所著《蕉軒隨錄》認為「第梅村受知於莊烈帝,南宮首策,蓮燭賜婚,不十年累遷至宮詹學士,負海內重名久矣。當都城失守,帝殉社稷時,不能與陳臥子,黃蘊生諸賢致命遂志,又不能與顧亭林,紀伯紫諸子自放山林之間,委蛇伏游,遂事二朝,則不若尚書(王阮亭)之峻整,隨園之清高遠矣。向使梅村能取義成仁,或隱身岩穴間,其節概文章,皆足以為後學標準,而天下所推為一代冠冕者,亦將不在阮亭而在梅村,豈不尤可惜哉?」。民國蔣芷儕都門識小錄》載:「昔吳梅村宮詹,嘗於席上觀伶人演《爛柯山》(即《朱買臣休妻》),某伶於科白時,大聲對梅村曰:『姓朱的有甚虧負於你?』梅村為之面赤。」
  • 顧伊人:《吳梅村先生行狀》

外部連結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清史稿/卷484》,出自趙爾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