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良(?—?),字文淑,蜀郡成都人。父親與祖父兩代都曾擔任犍為太守,年少時與犍為人張微、費緝齊名。[1]

生平

編輯

壽良專研《春秋三傳》,掌握《五經》,操守方正,樸素簡約。仕蜀漢時,擔任益州從事,入朝中擔任散騎、黃門侍郎

蜀亡入晉後,擔任郡主簿、上計吏。後被舉薦為孝廉,壽良不接受。益州徵辟他為主簿,又升為治中從事、別駕從事,治理一州事物。

泰始四年三月(268年),羅憲跟隨晉武帝司馬炎在華林園參與宴會,晉武帝詢問蜀漢大臣的子弟,又問起其中適合任用者,羅憲推薦了常忌杜軫、壽良、陳壽、高軌、呂雅、許國、費恭、諸葛京陳裕,他們隨即得到了進用,都在當時知名於世。[2]

刺史皇甫晏推薦壽良到三司,被三司徵辟擔任太宰。後外放擔任霸城縣令,始平太守,治理政事良好。從扶風轉到秦國內史。文立去世後,溫縣縣令李宓上表給晉武帝推薦壽良繼承文立的職務。於是武帝徵辟壽良擔任黃門侍郎,兼任二州都給事中,梁州刺史。數年後,又遷入朝廷擔任散騎常侍,大長秋,壽良逝世後,被安葬在洛北芒山。[3]

王崇與蜀漢名臣壽良、李密陳壽李驤杜烈一同入京都洛陽,被稱為是梁、益二州有代表性的俊傑。壽良、李密、陳壽、李驤、杜烈五人雖然交情甚好但最終都疏遠陌生了,只有王崇一人憑着寬厚和順的性格,不分彼此,對待五人一視同仁,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誼。[4]

壽良著有《諸葛亮集》,並且和陳壽《諸葛亮集》內容有所不同[5]

評價

編輯
  • 華陽國志》評曰:長秋忠肅,明允篤誠。
  • 李密:良公在朝時,二州之望,宜見超升,紹繼立後。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華陽國志》:壽良,字文淑,蜀郡成都人也。父祖二世犍為太守。良少與犍為張「徵」〔微〕、費緝並知名。
  2. ^ 《三國志·霍弋傳》註引《襄陽記》:四年三月,從帝宴於華林園,詔問蜀大臣子弟,後問先輩宜時敘用者,憲薦蜀郡常忌、杜軫、壽良、巴西陳壽、南郡高軌、南陽呂雅、許國、江夏費恭、琅邪諸葛京、汝南陳裕,即皆敘用,咸顯於世。
  3. ^ 《華陽國志》:刺史皇甫晏貢之三司,遂闢太宰。除霸城令,始平太守,治政著稱。從扶風轉秦國內史。文立卒後,溫令李宓表武帝,言「二州人士零頹,才彥凌遲,無復廁豫綱紀後進、慰寧遐外者,良公在朝時,二州之望,宜見超升,紹繼立後。」帝徵為黃門侍郎,兼二州都給事中,梁州刺史。遷散騎常侍,大長秋,卒。葬洛北芒山。
  4. ^ 《華陽國志》:與壽良、李宓、陳壽、李驤、杜烈同入京洛,為二州標俊。五子情好未必能終。惟崇獨以寬和,無所彼此。
  5. ^ 《華陽國志》卷十一:時壽良亦集,故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