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提斯號小巡洋艦

忒提斯號(德語:SMS Thetis[註 1])是德意志帝國於1890年代末至1900年代初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級小巡洋艦的四號艦,以希臘神話人物忒提斯命名。瞪羚級是早期無防護巡洋艦通報艦的設計巔峰,結合了兩種艦型的優點,成為德國艦隊未來所有小巡洋艦的鼻祖。為了能與演習艦隊(即公海艦隊的前身)共同作戰並作為一艘境外艦德語Auslandskreuzer服役,它裝備有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最高航速達21.5(39.8公里每小時)。

忒提斯號於德屬東非
歷史
德意志國
船名 忒提斯號
艦名出處 忒提斯
建造方 但澤帝國船廠
鋪設龍骨 1899年
下水日期 1900年7月3日
入役日期 1901年9月14日
除籍日 1929年3月27日
結局 1930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瞪羚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3017噸
船長 105.1米
型寬 12.2米
吃水 4.92米
動力輸出 8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三脹蒸汽機
船速 21.5節
續航力 3560海里以10節
乘員 257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甲板:200-250毫米

它於1901年底被部署至東亞分艦隊,並在接下來的四年裏都在東亞水域活動,期間曾於1904年日俄戰爭時協助將德國公民從大韓帝國濟物浦撤離。1905年中期,當馬及馬及叛亂爆發後,忒提斯又受命馳援德屬東非的德國部隊。隨着叛亂迅速得到平定,忒提斯號被召回德國進行全面檢修,之後作預備役英語Reserve fleet封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忒提斯號重新入役,最初是在丹尼斯海峽擔任警戒巡邏。不久之後,它又被調至分遣支艦隊,以參與對俄羅斯軍隊的進攻行動,並在波羅的海北部展開了數次巡邏。在1914年11月的一次行動中,該艦沒有報告發現俄國驅逐艦布下雷區,導致一艘德國裝甲巡洋艦於兩天後被擊沉,其時任艦長因此遭解職。1915年,忒提斯號對德國陸軍里加灣周邊地區的行動提供支援,最終在8月的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中被水雷炸損。它退役進行維修,然後在戰爭餘下的時間裏被用作訓練艦。作為戰後國家海軍獲準保留的六艘巡洋艦之一,忒提斯號於1922年至1924年間重返現役。這一時期波瀾不驚,儘管它曾擔任波羅的海輕型部隊的旗艦,並多次到訪區內的外國港口。忒提斯號於1924年再次退役,此後一直充當宿營船,直至1929年才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籍,後於1930年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在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了鵟級巡洋艦赫拉號通報艦之後,國家海軍辦公室的造艦局開始籌備一款新型的輕巡洋艦設計,該設計結合了兩個艦種的最佳屬性。設計者必須研發一款配備裝甲保護的小巡洋艦,並具有艦隊作戰所需航速、火力和穩定性的最優組合,以及在海外德國殖民地站點間運行所需的續航能力。由此誕生的瞪羚級為德國艦隊於1914年以前建造的所有小巡洋艦提供了官方設計基礎。[1][2]

忒提斯號的全長為105.1米,有12.2米的舷寬和4.92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2659噸,在滿載情況下則可達3005噸。[3]艦隻的推進系統由日耳曼尼亞船廠生產的兩台三脹式蒸汽機組成。它們的額定功率為8,000匹公制馬力(5,900千瓦特),最高速度達21.5節(39.8公里每小時)。發動機由十台燃煤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動力。忒提斯號可貯存560噸煤,故此得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560海里(6,59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則為14名軍官及243名水兵。[4]

忒提斯號的主炮為單座安裝、配備炮擋英語Gun shield的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其中兩門並排佈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佈置在艦艉。它們的射程為12200米,並配備1000發彈藥,其中每炮100發。該艦還裝備有兩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及五枚魚雷,均以以浸沒式安裝在舷側的船體內。在裝甲方面,尼俄伯號受到20-25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80毫米厚、頂面為20毫米厚。炮擋的厚度也有50毫米。[4]

服役歷史

編輯

早年役期

編輯
 
繪有忒提斯號的明信片,約1902年

忒提斯號是根據合同代號「C」[註 2]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訂購,並於1899年在但澤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00年7月3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多納-施洛比滕德語Dohna-Schlobitten伯爵夫人阿梅莉(Amelie zu Dohna-Schlodien)主持為艦隻命名德語Schiffstaufe,並由海軍少將庫爾特·馮·普里特維茨·翁德·加弗龍德語Curt von Prittwitz und Gaffron發表了演說。舾裝工作完成後,它於1901年9月14日投入運行英語Ship commissioning以展開海試。一個月後,海軍少校恩斯特·范·澤默恩德語Ernst van Semmern接管了艦隻的指揮權。忒提斯號於12月1日被分配加入東亞分艦隊,隨即經行地中海、穿越蘇彝士運河,最後駛入紅海。在那裏,澤默恩受海軍參謀本部之命秘密對法拉桑群島進行考察,以確定是否可以在當地建立一個加煤站英語Fuelling station。澤默恩的報告結論已不可考,但俄國指控德國試圖佔領這些島嶼,導致德國於1902年正式放棄了這一設想。[4][6]

離開紅海後,忒提斯號先後在亞丁、英屬亞丁殖民地英語Chief Commissioner's Province of Aden英屬錫蘭科倫坡以及印度的加爾各答經停;在加爾各答,它遇到了來自奧匈帝國海軍的小巡洋艦森塔號英語SMS Zenta。兩艘艦的官員共同會見了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之後,忒提斯號繼續前進,於1902年2月7日抵達新加坡。在東亞分艦隊服役期間,忒提斯號主要駐紮在青島。4月28日,時任分艦隊司令、海軍中將理夏德·馮·蓋斯勒德語Richard von Geißler登艦展開深入長江的巡航。在5月15日返抵青島之前,該艦分別到訪了吳淞南京漢口。同年,忒提斯號的炮手贏得了東亞分艦隊的「凱撒炮術獎」(Kaiser's Schießpreis),該獎項每年由德皇威廉二世頒發。12月,海軍中校卡爾·迪克德語Karl Dick接替澤默恩擔任艦長。1903年大致在平安無事的狀態下度過。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後,忒提斯號被派往大韓帝國濟物浦,負責撤離滯留當地的德國公民。從10月至12月,它在長江上又進行了另一次巡航。[6]

1905年6月,海軍中校路德維希·格拉策爾(Ludwig Glatzel)成為新任艦長。一個月後,隨着德屬東非爆發反對殖民統治的馬及馬及叛亂,忒提斯受命調離東亞分艦隊,以馳援殖民地駐軍,儘管其編制上仍屬是該部隊的正式成員。忒提斯號的官兵於1905年的訓練中再度贏得「凱撒炮術獎」。該艦於8月28日駛離香港,9月26日抵達東非;至10月1日,小巡洋艦海雕號在那裏與其會合。由于格拉策爾是包括東非的駐地艦鵟號在內,該地區所有艦船中軍銜最高的艦長,他便成為了該地區海軍部隊的總司令。然而,叛亂很快得到鎮壓,至12月30日,格拉策爾指示忒提斯號的登陸隊英語Landing party重新回到艦上。1906年1月2日,他向海軍參謀本部報告稱當地已不再需要忒提斯號和海雕號,並得到本部的認可;但忒提斯號仍然留在達累斯薩拉姆,直至3月29日才接獲返回德國的命令。抵達但澤後,忒提斯號於6月18日退役,進行大修,繼而在接下來的八年裏都作預備役英語Reserve fleet封存。[6]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11年的北海及波羅的海時局圖

1914年

編輯

當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忒提斯號於8月4日重新入役,被分配至波羅的岸防支隊德語Küstensicherungsverbände der Kaiserlichen Marine#Küstenschutzdivision der Ostsee,受海軍少將羅伯特·米施克德語Robert Mischke指揮。戰時服役的動員準備工作於8月24日完成,此後它被部署至丹尼斯海峽巡邏,以防範英國軍艦的入侵。10月18日,忒提斯號被轉移至海軍少將埃勒·貝林德語Ehler Behring麾下的分遣支艦隊;該部隊的任務是在波羅的海東部對俄羅斯軍隊採取進攻行動。10月24日至26日,它參與了北至哥得蘭沙島的掃蕩行動,隨後與第20魚雷艇半區艦隊一同被派往梅梅爾防禦俄羅斯的攻擊。10月30日至31日,該艦派出了一支74人規模的登陸隊加強巴約倫的防禦。[7]

忒提斯號隨後被召回但澤。11月6日夜晚,在返程途中,忒提斯號的船員在遠處觀察到了兩艘敵艦,但時任艦長、海軍中校保羅·尼佩(Paul Nippe)並未上報這一發現。至午夜時分,該艦又與一艘俄羅斯驅逐艦進行了短暫的對峙。貝林嚴厲批評了尼佩沒有將這一事件通知他,貝林的上級、時任波羅的海武裝部隊總司令德語Oberbefehlshaber der Ostseestreitkräfte海因里希親王當即解除了尼佩的指揮權。海軍少校、華瑟·希爾德布蘭德德語Walter Hildebrand (Admiral)隨後於11月22日接任艦長。事實證明,忒提斯號觀察到的是四艘俄羅斯驅逐艦,它們在梅梅爾附近佈下了雷區德語Minensperre;11月17日,貝林的旗艦——腓特烈·卡爾號大巡洋艦便在這些雷區附近觸雷沉沒。[7]

貝林於12月15日至18日期間再次向奧蘭方向發動掃蕩;忒提斯號與另一艘小巡洋艦呂貝克號於特島英語Utö (Finland)附近巡邏掩護東翼,以保護德國主力部隊不受可能從芬蘭灣出動的俄羅斯艦艇的襲擊。至返程途中,忒提斯號遇到了德國輔助艦斯特蘭德斯參議員號(Senator Strandes),卻未能在黑暗中辨認出對方。它隨即開火,促使斯特蘭德斯參議員號還擊,但忒提斯號很快便擊沉了輔助艦。12月26日,它被臨時調往第五戰鬥分艦隊,為向北推進至哥特蘭的老式前無畏艦擔任掩護陣幕。這些艦隻於12月30日返抵港口,忒提斯號遂回到分遣支艦隊。[7]

1915年

編輯

1915年1月6日至9日,貝林對於特島展開了另一次掃蕩,該港口已被俄羅斯潛艇用作先遣基地。由於忒提斯號的吃水在所有參與行動的巡洋艦中是最淺的,所以它被選中率領幾艘魚雷艇對港口發起攻擊。然而,當貝林意識到這支部隊的力量不足以擊潰俄軍的防禦後,遂取消了進攻。忒提斯號於1月20日至2月5日被送往基爾的帝國船廠進行維修。隨後,它重返分遣支艦隊,而貝林則於3月17日至20日登艦,與另一艘小巡洋艦史特拉頌號一同執行再一次的掃蕩行動。兩艘艦在梅梅爾北部巡邏,那裏是眾所周知的俄國海軍活動區域。忒提斯號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一直留在梅梅爾,並對德軍在里加灣達戈島附近展開的布雷行動提供支援。[7]

4月20日,德國海戰指揮部在波羅的海設立了一個新的指揮崗位:東波羅的海偵察部隊司令(Befehlshaber der Aufklärungsstreitkräfte in der östlichen Ostsee),首位履職的指揮官是海軍少將阿爾貝特·霍普曼德語Albert Hopman。忒提斯號被分配至該部隊。當同盟國準備在1915年5月上旬發動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英語Gorlice–Tarnów Offensive德國陸軍的極左翼受命於4月27日展開一次牽制性進攻。忒提斯號被派往對此次攻擊提供海上支援;在行動首日,它與呂貝克號炮擊了利鮑的港口。隨後,忒提斯號在通向里加灣的伊爾別海峽入口處巡邏。5月7日,德國陸軍準備奪取利鮑,因此要求海軍支援進攻。忒提斯號連同其它幾艘巡洋艦和魚雷艇對這座城市的襲擊提供掩護並進行巡邏,以確保沒有俄國海軍部隊試圖干預。5月12日,一艘俄羅斯潛艇曾兩度襲擊忒提斯號,但均未命中任何目標。[7][8]

1915年5月14日,忒提斯號負責將U-4號潛艇拖離芬蘭灣的伯格斯凱爾英語Bogskär群島。俄國潛艇龍號英語Russian submarine Drakon襲擊了這兩艘德國艦艇,向忒提斯號發射了三枚魚雷、向U-4號發射了第四枚魚雷,但均告射失。從最近佔領的利鮑海軍基地開始,德國人開始向波羅的海進一步發動攻勢。6月3日,由忒提斯號連同四艘魚雷艇和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組成的區艦隊試圖強行進入伊爾別海峽,意欲在那裏佈設雷區。然而,俄羅斯和英國潛艇在海峽對區艦隊實施了攔截。俄羅斯潛艇河鱸號俄語Окунь (подводная лодка)試圖進入攻擊忒提斯號的陣位,但其中一艘德國魚雷艇發現了它的潛望鏡,迫使其離開。6月5日,英國潛艇E9號英語HMS E9趕到現場,這時德國艦艇已經撤退到哥特蘭西岸。在那裏,煤船朵拉·胡戈·斯廷內斯號(Dora Hugo Stinnes)正對忒提斯號和魚雷艇提供補給。E9號向這些軍艦發射了大量魚雷;其中一枚往忒提斯號方向的射失,但煤船遭命中,另一艘魚雷艇S-148號德語SMS S 148也被擊中。煤船隨即沉沒,而魚雷艇則倖免於難並能夠返回港口。[9][10]

6月25日至26日又進行了一次布雷行動;這一次,忒提斯號負責護送佈雷艇奧蘭海布下一片雷區的。忒提斯號再次遭到一艘不明身份潛艇的魚雷攻擊,但依舊未被命中。7月19日,該艦駐紮至文道,為公海艦隊的部分成員進犯里加灣的計劃作準備。[11]8月,忒提斯號被分配到即將闖入里加灣的艦隊,以支援德軍攻佔里加。8月8日,德國人第一次試圖強攻伊爾別海峽,在此期間,忒提斯號和S-144號魚雷艇不慎觸雷受損。[12]忒提斯號不得不被掃雷艇拖回文道。由於俄國人負隅頑抗,襲擊以失敗告終,並導致攻城行動被迫推遲。[13]與此同時,忒提斯號在文道進行了臨時修復,使它能夠於8月21日開向諾伊法瓦澤英語Nowy Port,然後前往基爾。在那裏,它於9月3日在帝國船廠退役進行維修。[11][13]

在退役後的1917年,忒提斯號上重新裝備了九門原用於U艇的新式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在此配置下,忒提斯號於10月19日重新入役,作為一艘炮術教練船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使用。它在來年的戰爭期間繼續以此身份服役,因此遠離了戰鬥的喧囂;沒有發生任何值得注意的事件。1918年12月19日,當德國戰敗後,忒提斯號再次退役。[14][11]

國家海軍役期

編輯

戰爭結束後,忒提斯號成為《凡爾賽條約》允許保留的六艘德國巡洋艦之一。在1920年代初進行現代化改造後,它於1922年4月2日重新投入新組建的威瑪國家海軍服役,並被分配至波羅的海海軍基地英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在此期間,它的首任艦長為海軍中校華瑟·金策爾德語Walther Kinzel。1922年的進程波瀾不驚,除了與輕型部隊的其它德國小型艦隻一同進行例行訓練。1923年,該艦展開了兩次海外訪問;第一次是7月11日至15日,前往瑞典的默勒英語Mölle;第二次則是7月18日至24日前往挪威的盧恩英語Loen, Norway。10月,海軍上校恩斯特·賓德塞爾德語Ernst Bindseil接替了金策爾的職務。與此同時,國家海軍的艦隊完成重組,忒提斯號成為波羅的海輕型部隊的旗艦,陣中成員還包括其姊妹艦美杜莎號和第1魚雷艇區艦隊。部隊司令則由海軍上校伊萬·奧爾德科普德語Iwan Oldekop擔任,他於11月1日晉升為海軍少將。[15]

1924年7月,忒提斯號又進行了兩次海外訪問,地點都是愛沙尼亞的港口——這是戰後俄羅斯帝國解體後建立的國家之一。第一次是7月5日至10日前往塔林(舊稱雷瓦爾),第二次澤是7月12日至14日到訪派爾努。至11月30日,忒提斯號在威廉港退役,並由其姊妹艦寧芙號取代它擔任旗艦。此後,該艦一直在威廉港充當宿營船直至1929年初。同年3月27日,忒提斯號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籍,然後連同魚雷艇V-1號英語SMS V1V-6號英語SMS V6 (1913)一起,作價351000馬克打包售予布洛姆-福斯。它最終於1930年在漢堡拆解報廢。[14][11]

註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5]
引用
  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3,第183–184頁.
  2. ^ Nottelmann,第103–110頁.
  3. ^ Gröner,第100頁.
  4. ^ 4.0 4.1 4.2 Gröner,第99–101頁.
  5. ^ Gröner,第56頁.
  6. ^ 6.0 6.1 6.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222–223頁.
  7. ^ 7.0 7.1 7.2 7.3 7.4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224頁.
  8. ^ Halpern,第191–192頁.
  9. ^ Polmar & Noot,第40–41頁.
  1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224–225頁.
  11. ^ 11.0 11.1 11.2 11.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225頁.
  12. ^ Polmar & Noot,第42頁.
  13. ^ 13.0 13.1 Halpern,第197頁.
  14. ^ 14.0 14.1 Gröner,第101頁.
  1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222, 225頁.

參考資料

編輯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1557503527.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3.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11-4.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8.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 Nottelmann, Dir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Cruiser in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Jordan, John (編). Warship 2020. Oxford: Osprey. 2020: 102–118. ISBN 978-1-4728-4071-4. 
  • Polmar, Norman & Noot, Jurrien. Submarines of the Russian and Soviet Navies, 1718–1990.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0-87021-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