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州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鄄城縣(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大業初年,廢。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復置。下領五縣:鄄城縣、濮陽縣、范縣、雷澤縣、臨濮縣,轄境相當今山東省鄄城及河南省范縣及濮陽市南部地。天寶初年,全國州改郡,改為濮陽郡。乾元初年,全國郡改州,復為濮州。
北宋時,屬京東西路。崇寧時,戶三萬一千七百四十七,口五萬二千六百八十一。貢絹。下領四縣:鄄城縣、雷澤縣、臨濮縣、范縣。元朝時,初隸東平路,後割大名路的館陶縣、朝城縣,恩州的臨清縣,開州的觀城縣來屬。至元五年,析隸省部。戶一萬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下領六縣:鄄城縣、朝城縣、館陶縣、臨清縣、觀城縣、范縣。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州治鄄城縣省入,屬東昌府。故城在東,景泰二年(1451年)移治王村(今河南范縣西南濮城鎮)下領三縣:范縣、觀城縣、朝城縣。其間轄境屢有伸縮。清朝時,不轄縣。雍正七年(1730年),濮州升為濮州直隸州,領范縣、觀城縣、朝城縣,屬濟東泰武臨道。十三年(1735年),濮州直隸州降為散州,屬曹州府,考語:繁,疲,難。辛亥革命後,全國廢府州廳改縣,1913年改為濮縣。
唐朝濮州轄縣 | |
---|---|
619年 | 鄄城縣[1]、雷澤縣、濮陽縣 |
621年 | 鄄城縣、雷澤縣、濮陽縣(新設廩城縣[2]、臨濮縣[3]、昆吾縣[4]、永定縣[5]、安丘縣[6]、長城縣[7]) |
622年 | 鄄城縣、雷澤縣、濮陽縣、廩城縣、臨濮縣、昆吾縣、永定縣(廢除安丘縣、長城縣) |
625年 | 鄄城縣、雷澤縣、濮陽縣、臨濮縣(廢除廩城縣、昆吾縣、永定縣) |
634年 | 鄄城縣、雷澤縣、濮陽縣、臨濮縣(范縣來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