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五萬年前,澳洲原住民的祖先通過海洋東南亞新畿內亞島抵達澳洲,他們成為了這片大陸的首批定居者。[1] 1788年,大英帝國在現今新南威爾斯州的地方建立了流放地,歐洲對澳洲的殖民歷史由此開始。自1901年開始,當時的澳洲政府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內都實行「白澳政策」;即禁止非歐洲族裔移民進入澳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該政策被逐步放寬並直至1973年完全廢除。從1945年開始,已有700多萬外來移民在澳洲定居。

截至2011年澳洲人口普查數據,按統計區域劃分,海外出生人口占當地澳洲總人口百分比。
自1997年起每月抵達澳洲的永久定居者人數。

從1788年到20世紀中葉,澳洲的大部分移民主要來自英國愛爾蘭;其中又主要來自英格蘭英語English Australians愛爾蘭蘇格蘭英語Scottish Australians三個地區。不過在19世紀也有來自中國德國的大量移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裏,澳洲迎來了來自歐洲各國的大量移民英語Post-war immigration to Australia。其中來自南歐東歐的移民數量比前幾十年要多許多。而從澳洲當局自1973年廢除白澳政策後,政府便一直奉行多元文化政策。[2]世界各地不斷有大量移民湧入澳洲,而亞洲成為澳洲在21世紀的最大移民來源地區。[3]2019年至2020年期間,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影響,澳洲的移民數量出現減少,這導致澳洲總人口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出現負增長。[4][5]但在隨後的2021年到2022年期間,移民人口增長數量出現強勁復甦。[6]

澳洲的海外淨移入人口數量從1992年至1993年時期的30,042人增加至2015年至2016年期間的178,582人。[7][8]這些移民大部分是通過技術移民或家庭重聚計劃來到澳洲。根據2014年的一項社會學調查的結果顯示,「澳洲和加拿大被認為是西方世界中最能接受移民的國家」。[9]2023年,波士頓諮詢公司根據其全球評估數據將澳洲列為「個人尋求工作和高質量生活的首選目的地國」。[10]

澳洲是《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的締約國,並且已經安置了許多需求庇護英語Asylum in Australia的人士。但是近年澳洲開始對通過船隻非許可抵達英語Unauthorised arrival的人員進行強制拘留英語Immigration detention in Australia,該政策引發了廣大爭論。

歷史沿革

編輯
1792年,一名英格蘭婦女為即將流放至澳洲植物學灣的親人哀傷。
大約1885年,移民自船隻登陸澳洲。
1928年,澳洲海外定居辦公室為吸引移民而製作的海報。
1954年,5萬名荷蘭移民抵達澳洲。

人類首次向澳洲大陸遷徙大約發生在65,000年前,[11]他們途徑海洋東南亞巴布亞新畿內亞;這是人類走出非洲歷史英語History of human migration的一部分。[12]

流放之地

編輯

歐洲人移民澳洲始於1788年1月26日英國在悉尼灣修建服刑犯定居點

第一批被流放到澳洲的英國服刑犯搭乘11艘船所組成的第一艦隊抵達此地,船隊上的人員由775名囚犯和645名官員、船員、海軍陸戰隊員及其家屬和孩子所組成。最終的定居者包括輕罪犯、二等兵和水手。這些人中並不包括建立一個自給自足定居點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例如農民和建築工人;因此定居點的建立經歷了飢餓和艱辛。定居點裏的男性人數遠遠多餘女性。

第二艦隊英語Second Fleet (Australia)於1790年抵達定居點,這次帶來了更多的囚犯。囚犯的運輸條件非常糟糕,據稱比奴隸販運還可怕。第二艦隊出發時共載有1,026名囚犯,其中267名囚犯(256名男囚和11名女囚)死於路途中,死亡率高達26%;同時還有486人在抵達時罹患重病,其中124名囚犯在隨後死亡。並且艦隊帶來的囚犯對於尚在苦苦掙扎的定居點來說更是一場災難。

緊隨第二艦隊的第三艦隊英語Third Fleet (Australia)在1791年抵達,這次的生存情況相對較好。第三艦隊依舊由11艘船組成,出發時共計載有2,000名服刑犯。抵達定居點後,有173名男囚犯和9名女囚犯在航行中死亡。

隨後,其他運輸艦隊將進一步運送囚犯和自由民到殖民地。到1868年流放結束,大約有165,000人以囚犯身份進入澳洲。

賞金移民

編輯

澳洲殖民當局制定了諸多計劃來吸引移民。其中在1835年至1841年推行的「賞金移民計劃(Bounty Immigration Scheme)」促進了從英國向新南威爾斯州的移民。[13]而在同期成立的南澳公司英語South Australian Company就是為了吸引勞工和技術移民在南澳州定居。

淘金熱潮

編輯

始於1905年的澳洲淘金熱英語Australian gold rushes導致該國人口劇增,其中來自英國愛爾蘭的移民最多,其次便是德國人、其他歐洲國家人民和華人。後者在澳洲收到的歧視和限制越來越多,導致他們的大多數人無法在澳洲定居下來。隨着澳洲諸殖民地聯邦化成為一個國家,新的聯邦政府所頒佈的第一條法令便是《1901年移民限制法令》,該法令加強並整合了旨在限制非白人移民定居的不同殖民政策;該法令也構成後來「白澳政策」的基礎。由於英國政府的反對,澳洲政府在立法中避免了明確的種族歧視政策,而控制機制是移民意願者必須通過由移民官員所選擇歐洲語言的聽寫測試。通常移民官會選擇移民意願者所不熟悉的歐洲語言,而最新一次通過測試的案例發生在1909年。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出身奧地利左翼記者埃貢·歐文·基施儘管精通五國歐洲語言,但澳洲當局移民官卻選擇讓他參與蘇格蘭蓋爾語測試,於是基施因為測試不及格而認定為文盲而被拒絕入境。

澳洲政府還發現,如果想要移民前往澳洲就需要補貼這些人。由於澳洲地處南太平洋地區而距歐洲較遠,故相較於加拿大美國,移民澳洲的成本更高,因此意願度也就越低。但這也讓澳洲政府可以通過調整補貼來控制經濟周期不同階段所需的移民數量。在1901年成立聯邦之前,受助移民從殖民政府基金中獲得通行費援助;而英國政府則支付囚犯、窮人、軍人和公務員前往澳洲的通行費。而在更早的1831年之前,極少有人能夠得到殖民政府的援助。[14]而到聯邦成立初期,年輕女性大多是從州政府獲得移民澳洲的費用補貼。[15]

時期 每年受助移民人數[14]
1831年—1860年 18,268
1861年—1900年 10,087
1901年—1940年 10,662
1941年—1980年 52,960

而隨着大蕭條的到來,澳洲總督宣佈暫停接受移民直至另行通知,而下批移民抵達澳洲是1938年來自德國的5000個猶太避難家庭。這些人被特許無需經過語言測試,從而他們都得以順利入境。

戰後移民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洲政府啟動了一項大規模的移民計劃英語Post-war immigration to Australia。當局認為澳洲雖然僥倖躲過大日本帝國的入侵,因此本國人口必須「增長或滅亡」。數十萬流離失所的歐洲人移居澳洲,超過100萬英國人根據「移民協助通道計劃」來到澳洲,該計劃俗稱「十鎊英國佬英語Ten Pound Poms」。[16]該計劃最初針對所有英聯邦國家的公民;戰後,它逐漸擴展到荷蘭意大利等其他國家。資格要求很簡單:移民必須身體健康,年齡在45歲以下。最初沒有技能限制,但在白澳政策下,非白人血統移民很難利用該計劃。[17]

1973年,多元文化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移民政策中的文化選擇問題。

時期 移民計劃[18][19][20]
1998年—1999年 68,000
1999年—2000年 70,000
2000年—2001年 76,000
2001年—2002年 85,000
2002年—2003年 108,070
2003年—2004年 114,360
2004年—2005年 120,060
2005年 142,933
2006年 148,200
2007年 158,630
2008年 171,318
2011年 185,000
2012年 190,000
2013年—2014年[21] 190,000
2015年—2016年[22] 190,000
2016年—2017年[23] 190,000
2017年—2018年[24] 190,000
2018年—2019年[25] 190,000
2023年—2024年[26] 190,000

歷史概況

編輯
各時期澳洲海外出生人口前十出生地[27]
1901年 1954年 2001年 2016年
出生地 人口數 出生地 人口數 出生地 人口數 出生地 人口數
1   英國 495,504   英國 616,532   英國 1,036,242   英國 1,087,756
2   愛爾蘭英語History of Ireland (1801–1923) 184,085   意大利 119,897   紐西蘭 355,765   紐西蘭 518,462
3   德國 38,352   德國 65,422   意大利 218,718   中國 509,558
4   中國 29,907   波蘭 56,594   越南 154,830   印度 455,385
5   紐西蘭 25,788   荷蘭 52,035   中國 142,781   菲律賓 232,391
6   瑞典-挪威聯盟 9,863   愛爾蘭 47,673   希臘 116,430   越南 219,351
7   南海島國英語South Sea Islanders 9,128   紐西蘭 43,350   德國 108,219   意大利 174,042
8   印度 7,637   希臘 25,862   菲律賓 103,942   南非 162,450
9   美國 7,448   南斯拉夫 22,856   印度 95,455   馬來西亞 138,363
10   丹麥 6,281   馬耳他 19,988   荷蘭 83,324   斯里蘭卡 109,850
其他國家 47,463 其他國家 215,589 其他國家 1,648,248 其他國家 2,542,443

現行計劃

編輯

常規移民項目

編輯
 
「始於旅行箱的生活」雕塑
雕塑位於新南威爾斯州卑滿,旨在獻給澳洲的移民們。

澳洲移民有許多種類,因此按照現行常規簽證可以分為多個類別。[28]

  • 訪問簽證(Visitor Visas):此類簽證大部分是前往澳洲的居留許可,部分簽證允許訪客在居留澳洲期間從事部分工作以獲取資金在澳洲旅遊或學習等。
  • 學習與培訓簽證(Studying and Training Visas):澳洲政府積極鼓勵外國學生及普通人來澳洲學習或接受培訓。此類簽證還有多個子類別,其中絕大部分都需要具有相關資質的教育或培訓機構確認的錄取通知書。
  • 家庭與伴侶簽證(Family and Partner Visas):簽證通常根據其與相關澳洲公民的家庭關係頒發。澳洲家庭簽證有多種不同類型,包括付費父母簽證和配偶簽證等。
  • 工作與技能簽證(Working and Skilled Visas):澳洲工作與技能簽證通常頒發給高技能工人。候選人將根據積分制進行評估,並根據某些教育標準分配積分。這些簽證通常由各個州贊助,這些州根據特定需求招募工人。簽證也可能頒發給由澳洲企業贊助的申請人。

後兩類簽證通常可以使申請人獲得澳洲公民身份,但需要申請人在澳洲居住至少滿四年並其中一年是以永久居民身份。而比較特殊的則是「投資者簽證(Investor Visa)」,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在申請到該簽證後就自動獲得永久居留權並可在一定年限後申請入籍歸化[29]

但是也有人指出澳洲現行的常規移民幾乎與當局的反年齡歧視立法相衝突,比如學習培訓類簽證要求申請者未滿30歲而工作技能類簽證則要求申請者未滿45歲,因此部分人士呼籲相關簽證應該取消年齡限制。[30]

澳洲新永久居留移民來源地區
(2016年—2017年)
地區 人數
南亞中亞地區 58,232
東北亞地區 37,235
東南亞地區 31,488
北非中東地區 28,525
西歐北歐地區 25,174
大洋洲南極洲地區 16,445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11,369
美洲地區 9,687
東歐南歐地區 7,306
未分類或未說明 492
數據來源:澳洲廣播公司[31]

人道移民項目

編輯

澳洲政府依據人道主義會發放兩大類簽證。[32]

  • 難民類簽證:針對符合《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所定義的難民申請人。
  • 特別人道主義計劃類簽證:針對那些在本國遭受嚴重歧視、人權受到嚴重侵犯的申請人。

2015年至2016年度,澳洲政府為了應對敘利亞伊拉克兩國的國內衝突,在原定的13,750個人道主義簽證名額上追加12,000個名額專門針對該地區的難民;同時當局還決定將人道主義簽證名額在2018年至2019年度提高到18,750個。[33][34]

移民定居服務

編輯

移民來源

編輯

截至2019年,澳洲常住人口中約有30%(即7,529,570人)出生在海外。[35]

下表顯示了澳洲統計局所估計的2020年按出生地劃分的澳洲人口分佈數據,表中僅列出居住在澳洲的人口超過100,000人的國家或地區。

出生地 預估常住人口[a]
(截至2020年)
  英格蘭[b] 980,360
  印度 721,050
  中國大陸[c] 650,640
  紐西蘭 564,840
  菲律賓 310,050
  越南 270,340
  南非 200,240
  意大利 177,840
  馬來西亞 177,460
  斯里蘭卡 146,950
  蘇格蘭[b] 132,590
  尼泊爾 131,830
  南韓 111,530
  德國 111,030
  美國 110,160
  香港特別行政區[c] 104,760
  希臘 103,710
澳洲出生人口總數 18,043,310
非澳洲出生人口總數 7,653,990
註解:
  1. ^ 僅列出出生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出生地國家或地區。
  2. ^ 2.0 2.1 澳洲統計局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分別統計。
  3. ^ 3.0 3.1 澳洲統計局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分別統計。

數據來源:澳洲統計局[36]

根據2023年澳洲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澳洲各州在定居模式上存在一些差異。

州 / 領地 海外出生總人口 首要海外出生地出生人口
人口數 佔比[i] 出生地 人口數 佔比[i]
  新南威爾斯州 251萬 31.0%   中國[ii] 26.1萬 3.2%
  維多利亞州 207萬 31.7%   印度 27.2萬 4.2%
  昆士蘭州 126萬 24.2%   紐西蘭 23.0萬 4.4%
  西澳州 94萬 34.1%   英格蘭 21.2萬 7.7%
  南澳州 45萬 25.1%   英格蘭 9.9萬 5.5%
  澳洲首都領地 14萬 29.8%   印度 1.8萬 3.9%
  塔斯曼尼亞州 9.2萬 16.3%   英格蘭 2.0萬 3.6%
  北領地 5.9萬 23.9%   菲律賓 0.7萬 3.0%
註解:
  1. ^ 1.0 1.1 指與本州或領地的總人口相比。
  2. ^ 不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出生的人口。

數據來源:澳洲統計局[37]

憂慮爭議

編輯

政治議題

編輯

關聯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Deborah Smith. Out of Africa - Aboriginal origins uncovered. 悉尼先驅晨報. 2007-05-09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Aboriginal Australians are descended from the same small group of people who left Africa about 70,000 years ago and colonised the rest of the world, a large genetic study shows. After arr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Guinea about 50,000 years ago, the settlers evolved in relative isolation, developing uniqu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ology. 
  2. ^ Our history - Multicultural affairs. 澳洲內政部.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3. ^ 2018 – 19 Migration Program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9-06-30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06). 
  4. ^ Rachel Pupazzoni. Australia's population shrinks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WWI as COVID turns off immigration tap. 澳洲廣播公司. 2021-03-24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5. ^ Australia's population has shrunk. What is the ideal population for this country?. 澳洲廣播公司. 2021-03-25 [2024-07-04]. 
  6. ^ Overseas Migration - 2021-22 financial year. 澳洲統計局. 2022-12-16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3). 
  7. ^ 1301.0 - Year Book Australia, 2005. 澳洲統計局. 2005-01-21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3). 
  8. ^ 3412.0 - Migration, Australia, 2015-16. 澳洲統計局. 2017-03-30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9. ^ Andrew Markus. Attitudes to immigr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Sociology英語Journal of Sociology (Preston英語Preston, Victoria: The Australi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英語The Australi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14-02-28, 50 (1): 10–22. doi:10.1177/1440783314522188. 
  10. ^ Dream Destinations and Mobility Trends. 波士頓諮詢公司. 2024-04-24 [2024-07-04]. 
  11. ^ Billy Griffiths; Lynette Russell; Richard Roberts. A story of rupture and resilience: When did Australia's human history begin?. 澳洲廣播公司. 2017-11-17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4). 
  12. ^ The Human Journey: Migration Routes. 國家地理雜誌.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4). 
  13. ^ A.Barnes. Australia's Early Immigration Schemes. Tulle.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透過Australian Society of the Lacemakers of Calais Inc. 
  14. ^ 14.0 14.1 Price, Charles. Chapter 1: Immigration and Ethnic Origin. Vamplew, Wray (編). Australians, Historical Statistics. Fairfax, Syme & Weldon. 1987: 2–22. ISBN 9780949288295. 
  15. ^ Izett, Evelyn. Two Thousand Girls: Australasia's Gain in 1910. The Lone Hand英語The Lone Hand (magazine). Vol. 8 no. 48. 1911-04-01: 70–73 –透過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16. ^ Rumeana Jahangir. From England to Australia: Life for a real Ten Pound Pom. BBC新聞. 2023-06-16 [2024-07-05]. 
  17. ^ Ten Pound Poms. 維多利亞州博物館英語Museums Victoria. 2009-05-10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18. ^ Fact sheet - Key facts about immigration. 移民與邊境管制部.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2). 
  19. ^ Australia's Migration Program. 澳洲國會. 2010-10-29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3). 
  20. ^ Migration program statistics. 澳洲內政部.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9). 
  21. ^ 2013–14 Migration Programme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4-06-30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17). 
  22. ^ 2015–16 Migration Programme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6-06-30 [2024-07-05]. 
  23. ^ 2016–17 Migration Programme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7-06-30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9-17). 
  24. ^ 2017–18 Migration Programme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8-06-30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12). 
  25. ^ 2018–19 Migration Programme Report (PDF). 澳洲內政部. 2019-06-30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06). 
  26. ^ Migration Program planning levels. 澳洲內政部.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2). 
  27. ^ Population and migration statistics in Australia. 澳洲國會. 2018-12-07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28. ^ Visa list. 澳洲內政部.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29. ^ When you have this visa - Investor visa. 澳洲內政部.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30. ^ Andrew Bolton. How old is too old to become a migrant?. 特別廣播服務公司. 2013-08-26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6). 
  31. ^ Matt Liddy. Chart of the day: Where do migrants to Australia come from?. 澳洲廣播公司. 2018-08-20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32. ^ Resettlement and complementary pathways to Australia. Refugee Council of Australia. 2024-04-10 [2024-07-06]. 
  33. ^ The Syrian and Iraqi humanitarian crisis. 澳洲國會. 2015-09-09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1). 
  34. ^ Refugee resettlement to Australia: what are the facts?. 澳洲國會. 2016-09-07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5). 
  35. ^ Table 5.1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country of birth(a), Australia, as at 30 June, 1996 to 2019(b)(c). 澳洲統計局. 2020-05-04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2). 
  36. ^ Table 5.1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country of birth(a), Australia, as at 30 June, 1996 to 2020(b)(c). 澳洲統計局. 2022-07-16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 
  37. ^ Australia's Population by Country of Birth. 澳洲統計局. 2024-04-24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8). 

相關法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Burnley, I.H. The Impact of Immigration on Australia: A Demographic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195508352. 
  • Jupp, James. From White Australia to Woomera: The Story of Australian Immigr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521697897. 
  • Jupp, James. The Australian People: An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 Its People and Their Origi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521807890. 
  • Markus, Andrew; Jupp, James; McDonald, Peter. Australia's Immigration Revolution. Allen & Unwin. 2009. ISBN 9781741766103. 
  • O'Farrell, Patrick. The Irish in Australia: 1788 to the Present. UNSW Press. 2000. ISBN 9780868406350. 
  • Martinez, Julia Theresa; Wells, Andrew. Australia's Diverse Peoples : A Reference Sourcebook. ABC-Clio. 2005. ISBN 97815760796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