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鐘樓建成於公元1384年,距今已有600餘年。它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鐘樓、鼓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
座標34°15′40″N 108°56′33″E / 34.26101°N 108.94238°E / 34.26101; 108.94238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4-161
認定時間1996年11月20日

歷史

編輯
 
西安鐘樓夜景
 
1910年的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建成於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它最初位於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祥觀,與西安鼓樓對峙,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當時此地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中心之所在。

隨着明朝初期長安城的擴建,城市中心逐漸東移。過了兩個世紀後,城門改建,新的西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

萬曆十年(1582年),在陝西監察御史龔懋賢的主持下,咸寧長安二縣縣令奉命將其遷建於現址。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但600多年前完成如此龐大建築的整體遷移,在世界建築史上十分罕見。龔懋賢所作《鐘樓東遷歌》記載了這次遷移工程的詳情:

西安鐘樓,故在城西隅。徙而東,自予始。樓唯築基處,一無該創,故不廢縣官而工一就。無何,預告去,不及觀其成。漫歌手書,付咸、長二令。備撰記者采焉。歌曰:羌此樓兮誰厥詒?來東方兮應昌期。挹終南兮云為低,憑清渭兮銜朝曦。鳴景雲兮萬籟齊,彰木德兮奠四隅。千百億祀兮,鍾虞不移。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又分別對西安鐘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其中,乾隆五年,巡撫張楷按原結構重修後發現,罩着景雲鐘的房子密不透風,使鐘聲「納而不出」,外面聽起來聲音很小。於是就將原於室內懸掛的唐朝景雲鍾」移出室外,以使報時之聲遠揚,並作《重修西安鐘樓記》。

1939年10月10日西安鐘樓遭日機轟炸,毀壞嚴重,鐘樓被轟炸後,西京市政建設委員會工程處對此進行了修補。[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鐘樓又大修過5次。1956年8月,被列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11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功能

編輯

和中國其它的鐘樓類似,西安鐘樓在古代主要用於報時,發佈消息等。隨着時代的進步,其傳統功能已逐漸停用,現在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向社會開放,供旅遊觀光之用。遊客可購票登樓參觀。

在歷史上它還曾經有作過許多其它的用途。辛亥革命時,義軍曾與在這裏佈防的清軍激戰。護國戰爭時,陝西督軍陳樹潘正是從這裏開始了反對袁世凱的暴動。1927年,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石林,在這裏開設了有聲電影院,這是西安歷史上第一家電影院。抗日戰爭時期,西安鐘樓由於其地勢高拔,成為預警日軍空襲的報警台。國民黨也曾經利用其四面門洞,關押刑訊犯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內,逢勞動節國慶節這裏都成為遊行、檢閱和慶祝大會的主席台。

建築特色

編輯

形制

編輯
 
夜色下的西安鐘樓
 
日落時分的鐘樓
 
西安鐘樓地下通道

西安鐘樓下部為磚石結構的正方型基座,表面用青磚砌成,基座之上為兩層木結構樓體。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其中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建築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整體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由斗栱支撐,頂尖部為真金鉑包裹木質內心的「金頂」。在微翹的屋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約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着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券洞早已封閉。鐘樓周圍建有公路轉盤,地下有專供人行的環行通道。

門窗浮雕

編輯

西安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每一層的門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蘊含了一個古代典故。

  • 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虯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
  • 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
  • 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
  • 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
  • 第二層南門,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自東向西依次為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何仙姑
  • 第二層北門,為「仙醉酒」,自西向東共八依次仍為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 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
  • 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文物陳設

編輯
 
西安鐘樓表演
2020年8月17日,西安鐘樓寶頂25年來首次重新貼金
2020年8月26日,西安鐘樓歷時70餘天修繕恢復開放,重新「煥發光彩」

巨鍾

編輯

西安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朝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原為長安城內的景龍觀(現址在今西安西大街)所用,明初移至西安鐘樓。1953年景雲鍾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陳列於二門裏東亭內。

西安市文物局仿製了景雲鍾,1997年1月30日將其懸掛於西安鐘樓基座的西北角,現對遊客開放。仿製的景雲鍾外觀與原鐘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鍾裙外徑 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

碑刻

編輯

西安鐘樓一層大廳的西牆上分別鑲嵌着三方碑刻,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鐘樓後留下的碑文記載;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後由陝西巡撫張楷書寫的《重修西安鐘樓記》碑;第三方是由陝西監察御史龔懋賢在鐘樓東遷後親筆提寫的《鐘樓東遷歌》碑。

楹聯

編輯

西安鐘樓二層四面的門柱上各有一幅楹聯,均為今作。

  • 北面:八百里秦川文武勝地,五千年歷史古今名城
  • 西面:十代京畿六合一統,九州奧域八水分流
  • 南面:古城遠韻承至寶,新風開元煥物華
  • 東面:賢哲東來海納百川方浩瀚,絲綢西去路通萬國乃繁榮

參見

編輯

資料只供參考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西安市檔案館公佈館藏抗戰檔案史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西安市檔案館,2005年8月31日
  2. ^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1996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