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鋪
雜貨鋪,中國北方叫稱雜貨店,福建閩南話與台語稱𥴊仔店[1](臺灣話:𥴊仔店,臺羅:Kám-á-tiàm,亦常誤作柑仔店),上海話稱煙紙店,是販賣糧油食品以至各式日用品的零售商店;曾經在世界各地城市、城鎮以及鄉鎮地區都很常見。但在20世紀中後期以及21世紀初期以後,由於物流模式的轉變、各式超級市場、大型超級廣場及連鎖便利商店的出現而式微少見。
雜貨鋪與士多之分別
編輯在冷藏技術不普遍的時代,雜貨鋪只售乾貨(如五穀類、豆類,米店、米行、雜糧行等)、開門七件事所羅列之物、罐頭或已包裝好之日用類貨品稱之為雜貨店,過去預先包裝的油和米未盛行前通常亦有買油(顧客自備器皿,「打油/打醬油」)、買米(「糴米」),只售食用油(油店、油行等)[2];只賣零食、飲品、醃製類零食或小量文具的小商店統稱士多(台灣多稱為「𥴊仔店」,與儲物室的俗稱士多房無關);當然也有兩種聯營的,稱雜貨士多,不過亦稱為雜貨鋪居多。
雜貨鋪之特色多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凡家居用品大多皆可購得,店內佈置或有點凌亂,燈光較昏暗,裝潢較簡陋,但全部貨品皆會在店內或門口展示,一目了然;而士多亦一樣,士多之特色為可隨意酌量購置,再以秤或天秤衡量價錢。
雜貨鋪與士多的最在最大分別為,雜貨鋪會設在城中旺地,成行成市地開張;士多只屬於個體經營,一個小區只會有一到兩間士多,分佈疏落,士多通常面積較雜貨鋪小得多。
在馬來西亞,雜貨鋪的經營者比例只佔了全國職業的0.0885。
作為零售業,傳統的雜貨鋪突出一個「全」字。但實際上,多數小雜貨經營的商品種類都不相上下,而店裏的生意卻千差萬別。
分佈與演變
編輯通常在住家附近,經營者多為該社區之居民,由於為服務該區家庭主婦與小孩的「街坊生意」之關係,與常光顧之顧客有說有笑,有較深厚的感情,往往還可以有賒帳等情況[2];但隨着舊社區被打破,雜貨鋪漸漸地被集團式營運、較大、低價且讓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的24小時營業便利商店或超級市場所取代,也大大改變居民購物習慣,目前已不易見到雜貨鋪。
儘管超級市場佔有絕對的優勢,但雜貨鋪仍然有其利基,因而未被淘汰,那就是販賣不容易在超級市場中找到的傳統食品(例如懷舊糖果等),本地農戶提供的生鮮食品,或者當地生產的特有品牌等等連鎖超市不一定上架的貨品。而店面小也使經營成本較低,不易結束營業。
在大多數國家,隨着工業化的進展,城市中的傳統雜貨鋪大多在20世紀中後期由於科技的發展和物流模式的轉變,逐漸被超級市場和其他新的零售模式被取代。在較發達的國家,現在尚存的雜貨鋪大多位於小村鎮,以及城市裏人口密度低的老城區。甚至在這些地區,許多小型雜貨鋪也在轉型為小超市或便利店。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城市裏的雜貨鋪總體來説已較少見,少數族裔聚居的地區尚保留較多的雜貨鋪,但也在逐漸被超市、便利店模式所取代。
在馬來西亞,雜貨鋪經營者大多數是華人,而巫裔和印裔只佔少部分。
食物浪費
編輯截至2011年,全球每年損失或浪費的食物達到13億噸,約佔全球食物產量的三分之一。USDA估計每年有27%的食物被浪費。[3] 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無論是商業農業還是工業農業,食物浪費都可能發生在食品工業的各個階段,並且數量可觀。[4]
包裝在食物從農場和工廠通過倉庫運輸到零售商的過程中保護食物免受損壞,同時也能保持食物的新鮮。[5] 儘管包裝避免了大量食物浪費,[5][6] 包裝也可能通過污染可用作動物飼料的廢物等方式,妨礙減少食物浪費的努力。[7]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1年的一項分析發現,食物浪費是所有國家和經濟水平的一個挑戰,不包括生產過程中的食物損失。[8] 該研究估計,全球食物浪費量為9.31億噸(每人約121公斤),分佈在三個部門:家庭(61%)、餐飲服務(26%)和零售(13%)。[8]
食物浪費顯著影響農業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每年排放3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9][10]以及其他環境問題,如土地使用、水資源消耗和生物多樣性損失。防止食物浪費是首要任務,其次是通過捐贈等方式再利用剩餘食物。其他策略包括動物飼料、營養回收和能源回收,而填埋由於甲烷排放被認為是最不優先的選擇。[11]
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12.3旨在到2030年將零售、消費者層面以及整個生產和供應鏈,包括收穫後損失的全球人均食物浪費減少50%。[12] 氣候變化緩解工作強調減少食物浪費,[13][14]這一點在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會議的協議中得到了體現,各國同意到2030年實現食物浪費減少50%的目標。[15][16]
大眾文化
編輯- 東野圭吾; 王蘊潔(譯者). 《解憂雜貨店》. 皇冠. 2013-08-05: 352頁 [2013]. ISBN 978-957-333-012-7 (中文).
- 林欣誼; 曾國祥(攝影).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遠流. 2017-07-27: 320頁 [2017]. ISBN 978-957-328-036-1 (中文).
- 《用九柑仔店》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 ^ 2.0 2.1 胡蓬生、黃瑞典、郭政芬. 老字號「柑仔店」大集合 清朝就飄香的古早味. 聯合報. 2017-10-15 [2017-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 ^ Estimating and Addressing America's Food Losses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March 17, 2007).
- ^ Kantor, p. 3.
- ^ 5.0 5.1 Making the most of packaging, A strategy for a low-carbon economy (PDF). Defra. 2009 [2009-09-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1-08).
- ^ Robertson, Gordon L. Food packag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CRC Press. 2006 [2009-09-27]. ISBN 978-0-8493-3775-8.
- ^ Review of Food Waste Depackaging Equipment (PDF). Waste and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me (WRAP). 2009 [2009-09-27].
- ^ 8.0 8.1 UNEP Food Waste Index Report 2021 (報告).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1-03-04 [2022-02-01]. ISBN 978-92-807-38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1).
- ^ FAO - News Article: Food wastage: Key facts and figures. www.fao.org. [2021-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 ^ A third of food is wasted, making it third-biggest carbon emitter, U.N. says. Reuters. 2013-09-11 [2021-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 ^ US EPA, OLEM. Food Recovery Hierarchy. www.epa.gov. 2015-08-12 [2022-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3).
- ^ United Nations (2017) Resolution adopt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on 6 July 2017, Work of the Statistical Commission pertaining to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S/71/313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0-10-23.)
- ^ Reduced Food Waste. Project Drawdown. 2020-02-12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4).
- ^ Juliette Jowit. Kệ tạp hóa. The Guardian. 28 October 2007 [2015-09-22].
- ^ COP15: NATIONS ADOPT FOUR GOALS, 23 TARGETS FOR 2030 IN LANDMARK UN BIODIVERSITY AGREEMENT.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United Nations. [9 Januar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0).
- ^ Britain's colossal food waste is stoking climate change. The Independent. [2015-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