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级战列舰

扶桑级战列舰日本帝国海军引进金刚级战列舰后,在1910年代由日本国内首度设计建造的战列舰级别,也是日本海军第一款服役的超无畏舰。本级舰最显眼的特色是极为高耸的塔型樯楼英语Pagoda mast

扶桑级战列舰
第一次改装后的扶桑号
概观
舰种战列舰
舰名出处日本古称
拥有国大日本帝国
前型金刚级
次型伊势级
同型扶桑山城
下订1911(扶桑)、1913(山城)
动工1912(扶桑)、1913(山城)
完成1915年11月8日(扶桑)
1917年3月31日(山城)
结局两舰同在1944年10月25日之苏里高海峡遭击沉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29,330吨
34,700吨(改装后)
满载排水量35,900吨
38,536吨(改装后)
全长205.13米
212.75米,水线长210米(改装后)
全宽28.65米
33.08米(改装后)
吃水8.69米
9.69米(改装后)
燃料燃煤5022吨
重油1026吨
改装后
重油5100吨
锅炉宫原式油煤混烧锅炉24台(完工初)
ロ号舰政本部重油锅炉4座,ハ号舰政本部式重油锅炉2座(第二次改装后)
动力布朗-柯蒂斯式直联型蒸汽涡轮机2台
4轴推进
最高速度22.7节(建成时)
24.7节(改装后)
续航距离8,000浬(14节,建成时)
10,000浬(16节,第二次改装后)
乘员1,193-1,447人
武器装备6座双连装四一式36公分舰炮
16门四一式15.2公分舰炮
4门三年式7.6公分高射炮
6管533毫米舰艏鱼雷发射管
改装后
6座双连装四一式35.6公分舰炮
14门四一式15.2公分舰炮
4台二连装12.7厘米高射炮
8台二连装25毫米机枪
装甲司令塔305毫米
侧舷装甲带:305毫米(水线装甲)、229毫米(第一甲板侧面)、228-110毫米(非主要防护区块)、203毫米(水线)
炮塔:炮盾280毫米、顶部118毫米
炮座:280毫米
甲板(最大)76毫米
舰载机3架水上飞机(第二次改装后)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扶桑型戦艦
假名ふそうがたせんかん
平文式罗马字Fusō-gata senkan

建造

编辑

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八八舰队计划的一部分,搭配战列巡洋舰争夺制海权。由于日本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击溃俄罗斯帝国,虽然获取中国东北地带的经营特权,但战争开销致使国家债台高筑;这时帝国海军中留英回国的将领佐藤铁太郎日语佐藤鉄太郎在日俄开战前向明治天皇献上了帝国国防论日语帝国国防論一书,强调海洋对日本国土防卫的重要性,后来的对马海战也证明了这项观点的前瞻。同时,他在书中也强调日本未来在亚洲的扩张中不免会和英国或美国其中一国发生利益摩擦[1],所以建立至少有对手七成战力、足以在日本近海击溃对手的海军成为必要规模[1][2],他的论点成为日本直到二战战败前建军的主导方向,也为日本海军的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础。

1907年,日本帝国议会通过了八八舰队扩军方案,目标是建造8艘2万吨级的主力战列舰、8艘1万8千吨级的战斗巡洋舰[3]。然而无畏号战列舰无敌号战斗巡洋舰的出现成为造舰思想的新典范对照组[4],让当时抢先建造的三型军舰甫推出即告落伍,加上财政问题,导致造舰进度暂时放缓。1911年,日本批准“第三期海军舰艇扩张计划”中的“第三号战舰”(扶桑号)的建造计划,1912年3月扶桑号开工;然而在扶桑号开工的同时后续舰艇的经费仍未有着落。要到1912年12月21日帝国议会才决定大正二年度军备补充预算增支600万日币作为兴建3艘战列舰(山城、伊势、日向)的初期预算,山城号得到这笔允诺经费才赶于1913年开工,但是这个决议实际上并没履行。山城号的动工以时间轴来看是在预算尚未拨列的状况下先行下订;预算真正入袋要到1914年编列的“大正3年度军舰制造费”拨付650万日币才得以让第四号(山城)到第六号战列舰正式开工。对日本帝国海军来说这个延宕可属幸运,由于后续舰开工延迟之故不至于一次造出4艘缺陷品,得以减少损失。

扶桑级设计的主设计师为造船中将近藤基树英语近藤基樹博士。初始方针是打算采4艘战列舰共同编队的方式作战[5]。开工前,日本海军手头持有的资料有金刚级与无畏级的蓝图,日本海军也在观察当时世界战列舰的发展潮流,同时英国基于盟友立场也协助日本设计建议[6]。而在一战前最先进者莫过于英国的铁公爵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与美国纽约级战列舰内华达级战列舰;这些战列舰有的共通特质就是主装甲带最大厚度超过330毫米,主炮超过10门,极速达到23节以上,这些规格成为日本想超越的目标。

为了帝国海军首艘超无畏舰计划,扶桑级设计草图有35种以上,从代号A-47到A-57均为本舰规划方案;最终,扶桑级以代号A-64设计案决定。

扶桑级设计方案对比
项目 A47 A48 A49 A50 A51 A52 A53 A64[7]
水线长 187m 182m 173m 176m 172m 182m 192m
最大船宽 28.9m 28.6m 28.3m 28.6m 28m 28.8m 28.6m
吃水 9.1m 8.9m 8.8m 9.1m 8.6m
排水量 30,000t 28,000t 27,100t 27,000t 27,200t 26,000t 29,000t 30,600t
轴马力[8] 38,500 37,000 36,200 35,000 34,300 33,200 38,000 38,000
轴马力[9] 46,000 44,200 43,500 43,350 41,550 40,000 45,320 无し[10]
主炮塔 14英寸双连装
6座12门
12英寸双连装
6座12门
14英寸双连装
5座10门
14英寸双连装
5座10门
12英寸三连装
4座12门
12英寸双连装
3座6门
三连装
2座6门
12英寸三连装
5座15门
14英寸双连装
6座12门
水线装甲带 229mm-300mm-229mm 不明 229mm-300mm-229mm
中甲板侧面装甲带 150mm-177mm-150mm 不明 100mm-200mm-100mm
上甲板侧面甲帯 150mm 不明 150mm
主装甲甲板[11] 28mm 不明 37mm~50mm
水平甲板 25mm 不明 31mm
炮座 229mm 不明 300mm

此设计的船身原型为河内级战列舰,但是也加入了金刚级战列舰船体设计哲学,以及部分当时最新设计思维建造一款具有飞剪式舰艏外观、长船首楼设计,总吨位29,000长吨(29465公吨),有着采用双连装炮塔的12门14英寸主炮,具备23节极速可压倒美国同行的战列舰[12][13]。扶桑号于1912年3月开工,是旧日本海军历史上第2艘以“扶桑”命名的战舰(“扶桑”曾被用来命名旧日本海军历史上第一艘被类分为“战舰”的铁甲舰)。1915年11月扶桑号完工服役,该级二号舰山城号1913年11月动工,到1917年3月完工服役。为当时世界上排水量最大、速度最快的战舰[14]

设计方针

编辑

由于是日本海军第一次尝试自行设计建造无畏级战列舰,又过度要求武装的结果,扶桑级整体布局、建造技术以及经验不足,整体而言并不理想。扶桑级在开工前曾以缩尺模型在大型水槽内测试流体力学,并考虑了较好的耐浪船艏设计,却因为船舵设计没有与船体适切,导致扶桑级操舰稳定性是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中独树一格的烂;一般航行光要维持直线前进便相当困难,180度转向时更会出现速度急降的停船状况。扶桑号在海试时发现的各种缺点在山城号上已经开始调整设计,但就结果来说毛病没有根治;所以第二批次的造舰计划取消,设计也重新返回绘图桌上改良缺陷,改良成果则为伊势级战列舰。扶桑级的设计缺陷让她服役过程实施多次改造,但基本布局不变结果改良效果有限,在二战爆发时扶桑级整体技术已属过时;在中途岛战役航舰大规模折损时曾经有提案将扶桑级改造为航空战列舰,并打算在1943年6月动工,最后因日向号炮塔爆炸意外让高层决定由伊势级战列舰实施改造,改装计划并未实行。

火力

编辑
 
完工初扶桑级战列舰的主炮布局

在“单舰优越主义下”,扶桑级最初便规划为一艘12门主炮的战列舰[15],但当时海军大国自身的造舰策略比较保守,只有在外销战列舰上才敢“因应顾客需求”做出某些设计突破,像是装设7座12英寸主炮的阿金科特号战列舰;所以即使是英国也没有堪称成熟的多主炮配置构思;要怎样配置如此数量的舰炮成为一大考验。

为此,舰政本部也向英国维克斯公司求教意见;英方除了传统双连装炮塔配置,也提出采美国与意大利战列舰的方式设计一型三连装主炮炮塔,但是日本海军以三连装主炮著弹散布界过广以及技术不成熟等理由,决定采6座双连装炮塔的配置[16][Note 1]。双联装主炮炮塔全部装备在舰体中心线,舰体前、后部各安装两座采用背负式,舰体中部在烟囱前后各安装一座。主炮口径当时无特别要求,因此采用了金刚级主炮,每座炮塔重625吨[17],采用以锅炉蒸气带动的蒸气泵提供水压动力;俯仰角为-5~+20度[18],旋转角度为中心线左右各150度,装填只能固定于仰角5度的状态下,比起金刚级的25度仰角及自由角度装填机能来说限制颇多,因此射速只能每分钟1发。由于主炮仰角限制,1910年代的扶桑级射程仅有22,500米。

账面上,虽看起来扶桑级似乎火力优于列强战列舰,但是火炮射击不只看数量,还与当时的射击技巧、技术局限有关;从英国引进相关技术的扶桑级,当时主炮的制退复进机同样是使用水压动力,如果齐射舰上无法供给足够蒸气压力、会让制退机归位速度过迟,所以战列舰射击技巧是采2座主炮以交叉射击的方式取得最佳开火效率。扶桑级却没有设计第三个射击指挥平台,实务射击采2-1.1-2的火力配置模式,并没有善用炮塔增加后的优点。采用崭新的主炮布局问题也在海试时表露无遗:重装甲带防御部分延伸过长,可改造空间狭窄,火炮射击时会对上层建筑的产生冲击以及相互干扰,主炮齐射时炮口爆风会覆盖全舰[19]。在前部射击指挥塔,P炮塔在右侧55度、仰角5度时影响最为明显。

不过,炮口喷焰与暴风遮蔽问题并不会影响到舰炮的射击精度,由于扶桑级的长宽比较金刚级小,加上结构较厚实之故;无论是扶桑号还是山城号服役初射击演习时,命中率及散布界都是在合格标准,1915年扶桑号火炮测试时也显示其舰桥射击震动现象要比金刚级战列舰要小,有利于观测[20];山城号在1918年8月6日对距离18,800米〜18,100米目标射击测考,共射击了69发炮弹,齐射间隔28秒、炮弹散布界平均为285米、69发炮弹中共有7发判定为第一有效弹、5发判定为第二有效弹、11发判定为第三有效弹[21]。1926年日军曾集中6艘战列舰(长门、扶桑、伊势、山城、雾岛、比叡)实施联合射击测考,扶桑号是测考舰中射击成绩最优秀的一艘[22]。但是喷焰会影响到指挥所观测敌舰与方位盘计算为不争事实,对分秒必争的舰炮互射海战来说,极劣的操舰稳定性搭配极差的观测条件,对火力发扬都属不利要件。不仅如此,扶桑级设计时尚无考量军舰损管需求,主炮炮塔内部没有消防用洒水设备,炮塔如有毁损就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危机。

除了主炮,扶桑级当时还保留了水下固定式鱼雷管设计,6具21吋(533毫米)鱼雷管分别以3-3方式配置在舰体两侧[12]。副炮则是与金刚级相同之四一式15公分舰炮,采当时普及的城廓式设计;虽然厚重的炮盾提供炮手防护,但是152毫米的炮弹重量超过日本军人体格负荷,单靠人力装弹的实战射速海军测试之后非常不满意,加上主炮喷焰遮蔽全舰的缺陷,扶桑级的副炮炮手要观测瞄准非常困难,命中率也难以指望。

观测设备

编辑

扶桑级在完工初因科技不足,尚未装设后来普及的各式观测装置。除了射击计算仍以人力为主,主要测距装备为舰桥上方安装的视差式光学测距仪;扶桑号主测距仪对焦基线长度为4.5米、山城号为6米。扶桑号在B炮塔装设对焦基线长度3.5米的测距仪;山城号则在前司令塔装设与扶桑号炮塔同样规格的测距仪外,后方司令塔再装设一具焦基线长度2.7米的测距仪。

 
14吋舰炮
 
1930年山城号与加贺号航空母舰

装甲

编辑

扶桑级的装甲主要由维克斯渗碳装甲构成,装甲带设计为典型的前日德兰型战列舰配置[23],防御导向为针对1万米左右、入射角为0度的炮击而设计,对长距离大仰角弹防御力不佳,装甲总重量为8726吨,约占总排水量的29%[12],比起前代河内级的25%略为增加。在1910年代初,日本的工业生产设施生产不出12英寸(305毫米)以上厚度的装甲,这成为了扶桑级的防护设计最大限制;司令塔装甲305毫米,为全舰防御力最强之部位;主水线装甲带厚度303毫米,水线上侧面装甲229毫米;水线下装甲厚度102毫米;甲板装甲介于32-51毫米;主炮装甲炮盾279.4毫米(11英寸),侧面228.6毫米(9英寸),顶盖114.5毫米(4.51英寸);副炮炮盾厚152毫米;船只的水密隔舱有737个(水面上163个,水面下574个)。本舰设计也依循一次世界大战前战列舰概念,将煤仓设置在锅炉室左右舷外侧,充当防鱼雷隔舱使用,所以轮机系统并没有增设额外的防护装甲。

扶桑级的主炮过多,连带让装甲带过度延长,过长的装甲带在摊平吨位后,扶桑级的要害部位防御力在各国战列舰来说并不优异;扶桑级全舰有6成的长度设有主炮、有5成的长度内设有弹药库,而且因为多安装炮塔的结果导致舰体中段设计成弹药库-锅炉-弹药库-锅炉的高风险方式,一般军舰被击中轮机段顶多担心失去动力,但扶桑级还得担心锅炉带的高温可能诱爆弹药的危机。相比来说,金刚级全长中只有33%的比例为弹药库或主炮,轮机段也集中设置,即便被弹遭命中致命部位的可能性也较低。日军自己的实测也评估扶桑级的主装甲无法承受14英寸主炮以上的炮击[23],即使防御力优于金刚级,以战列舰互角的观点来说与裸奔没分别。1930年代近代化改装时扶桑号的强化重点也在甲板装甲及水下防护,改良后的装甲总重量增加到12395吨,占总排水量31%,但即便如此面对美军战列舰来讲仍不理想。

动力

编辑

扶桑级的锅炉使用24座日本设计的宫原式油煤混烧水管锅炉,搭配2具英国制造的柯蒂斯-布朗直联式蒸气涡轮机[24],涡轮机内有低·中·高压三组涡轮,每组涡轮机带动2轴螺旋桨。舰上装有4千长吨煤炭与1千长吨燃油[25],可让扶桑级在14节航速下有着8千海里续航力。锅炉舱因第三主炮而隔离层前后部分,这个因主炮布局而妥协的设计日后仍被认为相当不理想[13];前舱为一、二号锅炉室,由前烟囱排烟;后锅炉舱为三、四号锅炉室,由后烟囱排放;前舱由于过于靠近舰桥结构,导致出现了高热传导与浓烟乱窜的副作用,使舰体需要花费额外的空间装设隔热设备[17]。涡轮机组则分为前、后机械舱放在第四炮塔后方,前机舱放置中压带动外部螺旋桨,后机舱放置高压带动内部螺旋桨。

海试表现上,扶桑号最高输出46,500匹轴马力、极速23节;山城号最高输出47,730匹轴马力、极速23.3节[26]。虽然都超过纽约级战列舰的21节,但只是勉强达成23节门槛,一般极速仍维持在22.5节。而山城号达成超越23节的航速输出后,回港检查即发现涡轮机轴出现毁损情况,因此23节并不算是扶桑级正常运用可达成的标准;在后来第二次改造前扶桑级两舰航速表现大多维持在21节,和其它战列舰编队作战属十分勉强。

现代化改装

编辑
 
1915年扶桑号初期型海试
 
在山城号炮塔增设跑道上起飞的飞机,摄于山城号第一次大改装后
 
扶桑号最终舰岛结构

因为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设计的构型,并未在设计初纳入战争经验,扶桑级服役的生涯中自服役后的1910年代起便多次改装;主要的大改装工程则有两次。

最初改装工程始于1916-1917年,装设主炮射击使用的方位盘,1918年在舰桥、第二烟囱左右侧各设置一门高射炮(共4门);1922年山城号的B炮塔装上了飞机跑道,用来实验陆地用飞机如何在战列舰上起飞。

第一次大改装

因为战争经验,扶桑级在服役初期一直在改装修正,直到1923年第一次大改装,为该级舰首次有计划性的全盘改良;第一次改良主要为应付远距离炮战适应性实施,主炮最高仰角提升到30度、增厚主炮顶盖装甲、舰桥加装基线长8米光学测距仪、舰桥扩建,增设射击指挥所、主炮观测所、高射指挥所等部门、罗经舰桥改为密闭化等。增建后的舰桥为了避免烟囱废气影响而造得非常高耸,但也被嘲笑是违章建筑。但只要风向不对第一烟囱的废气仍然会灌入舰桥内,让操作人员相当诟病;虽然舰政本部设计了状烟囱避免废气灌入,但没什么效果。

 
1933年4月在吴港船坞的扶桑号,大改装工程已接近完工
第二次大改装

扶桑级的第二次改装分别在1930-1933(扶桑号)、1933-1935(山城号),该次改造同样也是自动力、防护、火力等全盘更新;不过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第二次大改装实际上仍有分段实施,并非一次完成,但仍并括为单次改良。在这次大改造后,同级两舰开始有明显区别,差异最大的部分为舰桥构型与第三主炮炮塔设置方向。

由于第一烟囱的排烟问题始终未有确切解决方案,加上被主炮空间箝制可用空间狭窄,第二次改装索性把整个前动力舱(1号、2号锅炉舱)撤除,空出的舱间下部2/3容积作为重油燃料槽、上部1/3作为士官寝室用[27];改装后的动力机组,锅炉更换为舰政本部式重油水管锅炉、集中置于后锅炉舱,每部锅炉采独立舱间配置提升生存力,携带燃料也变成5,100长吨重油,轮机组更换4部舰政本部式全减速齿轮型蒸气涡轮机,出力输出达75,000匹轴马力[25]。发电机组运用的是蒸气涡轮发电机,发电机设置在Q炮塔后、主机械室前的水线下舱间区域[27]。改良后的轮机组,仍受限较差的舰体设计所增加的阻力问题未能完全解决,扶桑号的海试表现即便达成输出76,889匹轴马力的表现,极速仍然只有24.7节[16],未能达成25节的计划极速;不过就操舰者的经验,航速“足以和伊势级共同编队作战”[28],且续航力在16节航速下可航行11800海里[25]

武装方面,与金刚级近代化工程相同,扶桑级主炮接受了增加仰角更新工程,最高仰角由30度增加到43度、副炮由15度增加到30度,此外主炮的后座装置更换为液气压设计,提高主炮射速[18];但是,A、B炮塔开火时会火炮爆焰会干扰观测设备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原本装设的4挺76毫米高射炮也全拆除,预留炮位全更换为当时最新颖的双连装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该炮为了抵御主炮暴风增设炮盾保护操作人员。但是小口径防空武器在1930年代改装时尚未重视,因此扶桑号只装有少量的13毫米机炮,较晚进行现代化工程的山城号开始装备双连装25毫米机炮;两舰的防空机炮到1943年起才大量增设。

在1930年代时,战列舰炮击射程开始达到地平线视距极限,因此扶桑级也加装了水上飞机提供更精准的远程弹著观测;先实施改良的扶桑号将水上飞机弹射机装在3号炮塔上,但是发现操作空间与动线会被干扰,因此修改了第3主炮位置,让原本朝舰艉方向的主炮反转180度朝舰艏位置,这样飞机组员就可以自烟囱旁的支架结构登上主炮塔顶登机。不过这个改装到后来发现不实用,因此山城号改装时放弃了这个点子,把水上飞机发射器与折叠式起重机设计在舰艉。扶桑号后来再度实施与山城号相同的改装工程,但没有再把炮塔方向“归位”,这样子的变动也造成扶桑号的舰桥基部空间不足难以设置作战司令室,成为在唯一一艘没担任过联合舰队旗舰的战列舰。改装后的扶桑号主炮配置是呈对称,3门向前、3门向后;山城号仍是2门向前、4门向后的设计。为了修正舰体阻力问题,扶桑级的舰艏、舰艉各延长了4米。

改装后的扶桑级,无论极速或续航力都有十足改善,不过新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大改装增加了不少重量,导致干舷高度下降、剩余浮力减少,让扶桑级耐海性变得更差。

而且,装甲虽然略为强化防御力,但日军评估改装后的扶桑级装甲,顶多承担金刚级14英寸主炮搭配旧型的三年式披帽穿甲弹在20-25公里的贯穿力;增加的水下防御隔舱可抵挡约200-250公斤鱼雷弹头的攻击。但是这些防护评估基本上面对美军战列舰的16英寸舰炮根本有如纸糊,即便是14英寸舰炮,美军也开发了弹头重1500磅、以远程炮击大仰角贯穿为设计导向的Mark 16重型穿甲弹。该舰弹药库等要害区域仍然防御不了250公斤炸弹级以上的俯冲轰炸破坏力,当然更防不了更新式的大仰角重磅穿甲弹[29]

1938年,两艘扶桑级舰桥顶端设置的8米光学测距仪更换为与伊势级战列舰相同标准之10米光学测距仪,改善远程炮击精准度。

没有实施的改造计划

目前日军留存的纪录,扶桑级服役期间曾规划两项大改造草案,但最后均没实施。

第一次大改造前,舰政本部第四部部长平贺让提出草案,目前留存的平贺文书手稿中提到在1922年他曾有想让扶桑号在该次改良案中将主炮布局完全大改造。平贺让提出将扶桑级的主炮更换为长门级的41公分炮,配置为前方A、B炮塔采双连装,废除舰体中段与后段的P、Y炮塔,Q、X炮塔换装为三连装41公分炮[30];同时更改动力舱配置及增设专烧重油锅炉,拆除前部烟囱并将后部烟囱移动到原本P炮塔的位置。然而该方案改造难度太大最后未通过。

第二次没有实施的改造,是在日本1942年中途岛海战战败后。因为日本海军机动航空兵力折损太大,所以海军评估所有大型军舰的改造适性,希望尽快补充战力,当时评估的列表有:
巡洋舰青叶级、川内级:宽度太窄,没有改装价值
巡洋舰最上级、利根级:飞行甲板长195米、宽23.5米,可搭载机数30架,改装工程耗时估计9个月
巡洋舰妙高级、鸟海级:飞行甲板长200米、宽23.5米,可搭载机数30架,改装工程耗时估计9个月
战列巡洋舰金刚级、战列舰长门级:飞行甲板长220米、宽34米,可搭载机数54架,改装工程耗时估计1.5年
战列舰伊势级、扶桑级:飞行甲板长210米、宽34米,可搭载机数54架,改装工程耗时估计1.5年

进一步分析后,日本海军认为金刚级设计要修改的地方太多,改装不切实际。因此就决定由第5炮塔爆炸的日向号开始进行改装工程,改装也不是最初评估的全通式飞行甲板,只有部分区域飞行甲板化。而扶桑级原本计划在伊势级工程结束后接受相同改装;但是计划在昭和18年(1943年)6月取消。因为日本海军发现他们低估了改造难度,原本计划在6个月完成的日向级改造最后仍然拖到9个月才告一段落;而比起伊势级又更多地方要改的扶桑级难以指望可届期完工,最后扶桑级仍然以正规战列舰的状态应战。

服役经历

编辑

扶桑号在1915年服役后编入第一舰队之第一战队,不过在公试时海军已经发觉扶桑号大角度回转时船速急遽下降的问题,加上火力测试时火炮喷焰会遍及全舰,性能不稳定的实际经验,因此日本海军并不太愿意把她们派遣实战,而是长期作为训练舰使用;一战期间扶桑级曾有段时间在中国沿海执行封锁同盟国船舰任务。而1930年代的第二次改装虽然让这两艘战列舰勉强堪用,实际测试仍旧问题丛生,所以两舰虽然在1941年对美开战前,却没有参加任何一场战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为航速限制,均长期在本土泊地待机。1942年美军空袭东京后,留在本土的第一舰队曾授命追击美军航舰部队,扶桑级曾因此短暂出港;但是因为航速不足也无力追击,象征性地晃了几天后就回港。

比起实战任务,两艘舰艇作为练习舰的场合居多,扶桑号在1942年11月至1943年1月15日曾驻留在广岛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充当训练舰,山城号则从1942年起至1943年8月一直担任训练舰任务;然而在日本战败疲态趋明朗化后,即便性能有缺陷的军舰仍得拿出去用,联合舰队被逼得让二线武力上阵此等窘态在二战后被军事作家伊藤正德评论:“扶桑和山城两舰都进行了某些改装,无疑显得年轻了几岁,但是,正如给七十岁的老人注射了荷尔蒙一样,其结果如何也不会成为年轻小伙子”。

将扶桑级投入作战的概念在1944年中塞班岛战役已有提案,神重德日语神重徳上校曾向军令部提案“将扶桑与山城两舰搭载2000位陆战队员发动反攻,船只直接登岸坐底成为固定炮台”,并声称夺回塞班岛“陆军办不到、飞机飞不到、那就由海军当特攻队”。该提案遭军令部作战部长中泽佑日语中澤佑驳回。1944年初捷号作战前,两艘扶桑级再度入坞整修,加装雷达与更多的防空枪炮,然而舰上人员在雷达训练部分并没有达成战备;1944年10月,两艘扶桑级作为西村舰队主力一同参加莱特湾海战,执行“捷号作战”,10月25日凌晨在进入苏里高海峡时,遭美国海军埋伏的舰队群集火围歼。扶桑号遭鱼雷艇编队运用鱼雷集火命中,鱼雷炸断舰体致使她沉没,山城号则在凌晨3点52分开始遭美军重巡洋舰、战列舰进行炮击战对决,双方进行18分钟的炮击后在毫无建树的情况下遭美军炮弹及鱼雷集火摧毁。本级两舰均于1945年8月31日除籍。

同级舰

编辑
船名 舰种 制造厂 建造时间 服役时间 结局 图片 名称典故
扶桑号 战列舰 吴海军工厂 1912年3月11日-1914年3月28日 1915年11月8日-1944年10月25日 1944年10月25日在苏里高海峡被击沉   日本古称
山城号 战列舰 横须贺海军工厂 1913年11月20日-1915年11月3日 1917年3月31日-1944年10月25日 1944年10月25日在苏里高海峡被击沉   位于京都府南部的山城国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战后盟军检视日本文件发现,日本海军认为更多的炮塔可以对应更多的目标;三连装炮塔适合防御,而双连装炮塔适合攻势思维[16]
  1. ^ 1.0 1.1 Stille, p. 4
  2. ^ Evans & Peattie, p. 143
  3. ^ Evans & Peattie, p. 150
  4. ^ Sandler, p. 90
  5. ^ Evans & Peattie, p. 165
  6. ^ Skulski, p. 11
  7. ^ 最终案
  8. ^ 计划22节
  9. ^ 计画23节
  10. ^ 大正4年8月29日実施の扶桑公试运転时に排水量30,883~30,386の状态での运転成绩が平均23kt
  11. ^ 中甲板
  12. ^ 12.0 12.1 12.2 Stille, p. 21
  13. ^ 13.0 13.1 Evans & Peattie, p. 166
  14. ^ “舰船要领等通知の件”p.4、#历群30扶桑型pp.120-121
  15. ^ “舰船要领等通知の件”p.4
  16. ^ 16.0 16.1 16.2 conways, p.229
  17. ^ 17.0 17.1 Skulski, p. 19
  18. ^ 18.0 18.1 Skulski, p. 18
  19. ^ #历群30扶桑型p.121
  20. ^ 平贺譲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军舰扶桑炮熕公试発射记事 别册甲乙添”
  21. ^ ‘戦闘射撃 1(6)’p.27
  22. ^ 平贺譲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大正十五年度戦闘射撃成绩摘要”
  23. ^ 23.0 23.1 Skulski, p. 16
  24. ^ “丸 2013年 08月号”p83、“日本の军舰-わが造舰技术の発达と舰艇の変迁- 附表1”、“戦史丛书 海军军整备(1)”p612では直结タービンとされ、“戦史丛书 海军军整备(1)付表第一その一”では并结タービンとされている。
  25. ^ 25.0 25.1 25.2 Skulski, p. 17
  26.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p. 25–26
  27. ^ 27.0 27.1 戦舰“扶桑”図面集 (Anatomy of the ship) 大型本 – 1999/12 ヤヌス シコルスキー (著), Janusz Skulski (原著), 阿部 安雄 (翻訳) 出版社: 光人社 ISBN 4769809476
  28. ^ “舰长たちの太平洋戦争”p14 鹤冈信道少将の证言
  29. ^ “日本戦舰物语<1>”p254
  30. ^ 主力舰改装関系史料:扶桑级改造案

关连项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