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大饥荒
天保大饥荒(日语:天保の大飢饉/てんぽうのだいききん Tenpoo no Daikikin),又称天保饥荒、天保大饥馑、天保饥馑,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一场饥荒,发生于天保4年(1833年)至天保7年(1836年),如果连同发生的前后数年的话,又称为七年饥渇,江户四大饥荒之一。
历史
编辑天保初年,日本天气的恶劣情况持续,在天保4年(1833年)6月时东北地方爆发水灾,8月时则爆发冷害,当地居民不得不以野菜来果腹,甚至要吃狗肉和猫肉来渡过难关。关东地方亦刮起狂风暴雨,日本全国各地只有平常的三至七成的收成,导致米价上扬,各地出现了饿死、遗弃儿童和骚乱的情况[1]。其中,陆奥国有些地方农作物失收,连三成也没有,东海道也仅有七成,以关东和东北尤其严重[2]。对此,江户幕府在9月和11月先后向江户的居民派发了白米三至五升,以解燃眉之急。然而仅接着的两年仍然欠收,米价暴升[1],最终在天保7年(1836年)达到巅峰,并且蔓延至北陆地方、九州地方和四国地方以外的日本各地[2],平均收成仅有四成。江户幕府在7月至9月则派发白米约六千五百石和约109,000贯,受惠人数约有35万人,每十日向男性派发五合,女性则是三合,同年11月至同翌年4月再派发白米约15,000,累计41万人受惠,在同年3月至5月再向各町派发2万俵的米。另外,幕府也在神田佐久间町、花房町和柳原土手等地设置救小屋,累计收容了约5,800人。天保8年(1837年)时则在品川、板桥、千住和内藤新宿等外围地区也设置了小屋。除此以外,也推行了多项政策,例如对酒造进行限制、下令零售商减价、出售围米、搜罗白米、禁止私藏米等等,藩也各自需要确保自己的米存量,因此流入江户和大坂的米量大减,大坂当地的富商将川崎和将棋岛的围米分发给大坂的贫苦大众,但是米量仍然不足够,而在京都则由京都町奉行向西阵的贫民每户派发米三升和300文,石门心学讲舍亦提供了长期的援助。另外,水户藩则将援助扩展至乞丐和流浪汉[2]。
评价
编辑以东北地方为首的日本各地由于饥荒对策不佳,导致饿死和相关病死人数推测达20至30万人[2],单是久保田藩便已经有超过约8万人死去,占藩人口达24%[3],弘前藩的死亡人数则有约3.5万至7.4万人[4]。此外,也有研究显示在饥荒爆发的第一年,日本的人口为3,198万,饥荒爆发的最后一年时已经跌至3,073万[5]。尽管如此,死伤人数少于天明大饥荒的理由是宽政年间成立的社仓政策达到一定程度的效果[4]。
天保大饥荒也促使了日本各地爆发一揆、打砸抢和米骚动[4],例如大盐平八郎之乱和生田万之乱等等,曝露了幕藩体制的困境[1]。对此,天保改革的其中一项就是振兴农村,二宫尊德、大原幽学和佐藤信渊等人则开始出版救荒书籍[2]。另一方面,搬至虾夷地松前居住的人也有所增加[4]。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衣笠安喜. 天保の飢饉. 国史大辞典. 国史大辞典 (吉川弘文馆). 1988. ISBN 4-642-00509-9 (日语).
- ^ 2.0 2.1 2.2 2.3 2.4 难波信雄. 天保の飢饉. 世界大百科事典. 世界大百科事典 (平凡社). 2014. ISBN 9784582034004 (日语).
- ^ 菊池勇夫. 北東北の人口史料にみる天明・天保の飢饉. 宫城学院女子大学. 2017: 24. NAID 120006473150 (日语).
- ^ 4.0 4.1 4.2 4.3 菊池勇夫. 天保の飢饉. 日本歴史大事典 2. 小学馆. 2000-10-20: 1180–1181. ISBN 4-09-523002-9.
- ^ 高桥真一. 江戸後期から明治前期までの年齢別人口および出生率・死亡率の推計. 日本の人口転換開始の地域分析 (PDF). 岛根大学. 2017: 88 [2020-05-16]. NCID BB2364964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21) (日语).